小伙伴关心的问题:5大关键词(看那个的关键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5大关键词(看那个的关键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5大关键词(看那个的关键词)

编者按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2岁生日。这是特区发展史上的一个寻常逗点,也是奋进新征程的一个崭新起点。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经济特区42年的发展历程,嵌入中国 *** 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融入中国改革开放44载的壮阔历程,进入新时代的奋进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定沿着 *** 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勇担国家重大战略使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实现了新跨越,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经济特区指明了方向,力重千钧、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以十个关键词全方位展示深圳的非凡十年,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十年“成绩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关键词

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层党建率先示范

“经济特区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有着更高要求。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率先示范,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特区报记者杨丽萍

从强化政治引领不断铸魂赋能,到织牢织密基层组织体系,再到固强补弱夯实新兴领域党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深圳基层党建全面质量过硬、全域率先示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深圳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深入学习贯彻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制定出台《各级党委(党组)会议“第一议题”规范指引》,用制度规范完善“第一议题”学习。三年来,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共开展“第一议题”学习15余万次。以党内集中教育为契机深化学习,扎实筑牢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灵魂”。

大力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单独成立党组织的小区逾8成;织密“1+10+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1800多个站点遍布全市;做实做细社区党建标准化,建立1.8万名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深圳不断强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着力打造城市基层党建质量“深圳品牌”。去年,深圳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出台,提出8个方面主要任务、30项重点工作、80项工作举措,为未来三年基层党建提供基本遵循。

两新党建有了“新”试点。实施“强园”工程、“活圈“计划、“上楼”行动,在全市306个园区、28个商圈、380栋楼宇全覆盖建立党组织,有效提升了党在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质量。立足新的产业聚集形态开展“链上党建”,成立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组织40个,健全“小个专”党建工作体系,探索建立“小个专”党建“源头工程”,让“小个专”融入“大党建”。

深圳湾畔,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党在经济特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为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高地

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更足韧性更强

“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特区报记者邹媛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以“三来一补”的传统模式,依托和香港的分工协作,形成“前店后厂”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深圳充分相信市场力量,发挥市场作用的结果。但深圳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主动作为、抢先谋划,主动打破路径依赖,在全国率先布局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今年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集群实现增加值达6271.64亿元,占GDP比重达41.8%,较一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7.2%,高于同期GDP增速4.2个百分点。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足、潜力大、韧性强,在稳增长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推动经济迅速企稳发展的“定海神针”,也为未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蓄积了潜能。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深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智能手机、民用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174.0%、164.0%、67.0%、28.8%,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生机勃勃态势,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科技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标杆城市。

今年6月,《深圳市人民 *** 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发布,深圳再次布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8大未来产业。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近年来,深圳服务业增长快于全市经济,正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高于GDP年均增速约0.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2.1%,比2015年提升3.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637.45亿元,同比增长2.3%。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2020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3084.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6.1%,比2015年提升6.9个百分点。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三成。

今年2月,深圳发布了《深圳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把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到2025年,深圳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5万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7%。可以说,《规划》的实施对深圳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以及提升全球城市发展能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劲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特区报记者宁若鸿

“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深圳定位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自觉担当起核心引擎责任,深港“双城故事”、广深“双城联动”、深圳汕头“核+副中心”动力机制、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中处处可见深圳力量。

深港合作正迈向全方位对接、深层次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硬联通”上,广深港高铁全线贯通运营,深港轨道衔接深入谋划实施,皇岗口岸重建项目加快施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信息流便捷高效流动。在“软联通”上,香港特区 *** 投资推广署与深圳市商务局首次签署合作备忘录,《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加强了深港澳三地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深港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各重大合作平台动作频频。今年6月份,前海推出惠港九大实事,为港人港企在前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7月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提出八大举措,紧密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携手香港高质量推进“一区两园”协同开发。8月份,《加快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正式发布,提出加速打造千亿级旅游消费产业集群,深港合作再添新力量。

广深联动加速“强强联合”实现“比翼齐飞”。自2021年底起,广州和深圳两地市民可以用一个APP跨城刷码搭乘地铁,广深地铁迈入“一票制”时代,广深间各类合作机制与创新要素也如地铁般实现对接和联通,跑出“双子城”联动“加速度”。

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加速联通。深圳北部区域的交通大动脉——深圳外环高速一期和二期主线于今年初贯通,实现从宝安到东莞直达;惠盐高速将改扩建成双层复合立体通道,目前地面层南北段主体与附属工程已全部完工;深汕西改扩建项目计划2024年建成。此外,备受关注的深中通道项目海底隧道沉管安装向最后500米发起冲刺,项目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

关键词

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原始创新之路越走越宽阔

“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闻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确立深圳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使深圳成为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阵地。

自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从奠定创新基础到集成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目前深圳进入第四个阶段——原始创新阶段,开始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军。

在这一阶段,深圳愈发重视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在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国家级研发平台和高等院校等方面的投入。5G技术、3D显示、新能源汽车、特种计算机、柔性显示等多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先后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布局建设了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节点。

深圳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以基础研究突破引领技术创新,以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以金融创新助推科技产业,通过 *** 有为带动市场有效、促进企业有成。

一组数据生动展现深圳科技创新的新跨越:2012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8024件,创新载体累计75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万亿元;2021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46%,创新载体累计达30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17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9.6%。各项主要指标均在全国居首或领先,深圳原始创新之路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阔。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特区报记者林捷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 *** 总书记先后3次来到深圳视察,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深圳坚定扛起历史使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新局。

4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越来越大。为此,党中央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 *** 。深圳用足用好这关键一招,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

率先开展数据要素统计核算试点,率先建立并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创新商事主体依职权注销制度,试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为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破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是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立法,《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成为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深圳不断以改革破题,激活发展动能。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昔日深圳“三天一层楼”的奇迹,如今已演变成前海的“三天一项制度创新”。截至目前,前海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创新、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已累计推出68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

去年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前海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全力打造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深圳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紧紧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着力塑造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截至今年3月底,深企已在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8307家企业及机构,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734.21亿美元。

关键词

超大型城市治理

打造宜居、枢纽、韧性、智慧城市

“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特区报记者徐兴东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关键。

深圳提出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这一目标,坚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的思路,在促进全市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和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等方面进行探索。紧扣先行示范区五大战略定位和三个阶段发展目标,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聚焦“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任务,深圳以绣花功夫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努力走出一条高密度超大型城市高品质发展新路径。

智慧城市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深圳狠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线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开展多场景智能化深度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同时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 治理“一网统管”、 *** 运行“一网协同”,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让城市运行更聪明、更智慧,让市民、企业办事少跑腿、不折腾、更省心。

生态优先是深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突出特点。今年8月3日,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山海连城公园深圳的美丽画卷铺展开来,深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高水平建设公园城市,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加快推进二十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规划建设,扎实开展城市第六立面提升专项行动,着力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深圳正在高标准编制实施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第四版法定的总体规划,也是国家规划体制改革后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规划明确将“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园”作为2035年的城市愿景,制定了2025年、2035年、2050年的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包括目标定位、区域协同、空间格局、生态结构、民生服务、创新发展、陆海统筹、风貌文化、支撑体系、规划实施等十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

法治引领护航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

“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特区报记者戚金城

厉行法治,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之一。

进入新时代,深圳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推动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2019年,司法体制改革升级为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深圳在前期的改革基础上完成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等重点任务,在全国率先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科学稳妥推进降低审前羁押率,高标准建成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深入推进警务管理体制改革,执法司法质效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深圳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针对民生痛点堵点,啃下一块块立法的“硬骨头”。过去一年,学前教育、卫生健康、网约车等都是深圳立法的关键词。特别是去年3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为创业者“托底”,让失败者前行,个人破产制度率先在深圳“破冰”。自1992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立法权至今,深圳已出台地方性法规200多件。

公正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也是观察深圳法治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维度。近年来,深圳市委政法委每年制定政法改革工作要点,加大对政法领域改革的统筹、协调和督查督办,首次编制政法事业“十四五”规划,并积极推动政法领域立法工作,先后牵头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等经济特区立法。

当前,我市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发展时期,我市政法改革也呈现新特点,从“基层先行探索”向“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转变。2019年,中央印发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我市改革实践提供指引和遵循。深圳出台政法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134项具体改革任务。同时,我市的辅警改革、司法辅助人员改革等探索也为上级决策提供样本和参考。

为完善权力运行和制约监督机制,让执法司法更加公正、高效、权威,深圳在前期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办案团队,选拔优秀法官担任主审法官或审判长。目前,全市两级法院共组建418个审判团队,形成以法官为中心、团队紧密协作的扁平化新型审判工作机制。

城市文明典范

文明成为深圳城市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

——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特区报记者关炜瀛张锐

深圳人如何过周末?或许是翻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可能去聆听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名家讲座,也可以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近年来,深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文化产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构了城市文明的基底,事关民生福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全面动工,各大文化设施涵盖历史、艺术、科学、自然等领域,架构起城市文化底蕴的“筋骨”。加快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准对接市民文化需求,开展差异化、多元化文化服务,也在为市民带来沉甸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在深圳,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市民走进文化馆接受艺术熏陶。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网格搭建者,深圳群众文化工作者为市民打造了多元化线上课堂,创新公共文化普及方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深圳市文化馆开设的“2022年深圳市文化馆线上公益艺术培训”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文化产业方面,深圳涌现出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企业。腾讯、创梦天地、雷霆信息、冰川网络等在互联网游戏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华强方特、环球数码等专注影视动漫数字内容服务;A8数字音乐在网络音乐生产中占据一席之地,懒人听书、博阅科技闻名于网络音频“江湖”。

今年6月,深圳出台《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全面赋能,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业态创新,激发消费潜力,加快融合发展,完善数字创意生态体系。深圳正以科技为重要抓手,强化锻造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凝聚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明则体现社会积淀,彰显城市气质。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自2005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深圳已连续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文明,逐渐成为深圳的鲜明特色。

今年6月,市文明委印发《深圳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行动纲要》,提出八大方面30项重点行动,深圳正以实际行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书写精神文明建设的特区答卷。

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中国 *** 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

——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罗莉琼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拿出更多实招硬招增进人民福祉,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全力以赴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突发疫情处置,全面提升了监测预警、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人员转运等疫情防控核心能力,不断筑牢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守护全体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教育是民生工程,学位建设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深圳启动“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推动高中学校建设,持续增加高中学位的供给。三年来,我市累计新开办公办普高30所,实现年度公办普高录取率从2019年44.5%逐年提升至2022年53%,推动公办普高学位大幅增量扩优。

奋起直追补齐医疗卫生短板。深圳出台实施国内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三甲医院数量增至30家,新增病床位1.6万张,新增广东省高水平医院2家,总数达到7家。

市民出行更加方便。截至2021年底,深圳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增至13条,到今年年底,深圳地铁运营里程将一跃突破500公里,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

坚持“房住不炒”。深圳住房供应保障力度加大,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43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5.1万个,推动对口帮扶的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帮助对口地区各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当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质量提升和环境变化,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交上了高品质的“深圳答卷”,彰显了特区的担当作为。

可持续发展

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位置

“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蓝天、碧海、绿水、青山,优美的环境是深圳人最好的福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圳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把生态环境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

深圳深入推进“深圳蓝”可持续行动,空气质量不断提升,蓝天白云晚霞成为标配的美景。今年1—6月,全市AQI优良率为96.7%;PM2.5平均浓度为15.3微克/立方米,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名第一,首次半年空气质量进入世卫组织第三阶段过渡期目标值区间。

水污染问题曾经是深圳最大的环境痛点和发展短板。深圳鲜明提出“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向水污染发起总攻。经过整治,深圳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今年1—6月,12个国考、9个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劣Ⅴ类断面全面清零。

制度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深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发布GEP核算制度体系,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让深圳的蓝天绿水有了更好的法治保障。

“降碳”是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强污染源头治理的核心举措,也是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深圳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位于龙岗区坪地街道高桥社区的新桥世居,原来环境脏乱差,如今变身为深圳首个“近零碳社区”。深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启动首批28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碳普惠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碳交易,深入推进碳排放权试点,碳交易履约率首次达到100%,碳市场配额流转率居全国试点碳市场首位。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深圳正在绿色低碳领域大步前行。据统计,2020年深圳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约70%,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来源:深圳特区报

更多5大关键词(看那个的关键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