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整治后的葛营村坑塘,清水碧波,休闲凉亭、弯桥走廊等基础设施完善,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盛夏时节,走进清丰县城关镇葛营村中,坑塘清水碧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等宣传标语亮丽醒目,休闲凉亭、弯桥走廊等设施相互交融;广场上舞动的身影与坑塘边休闲漫步的人 *** 相呼应,数十年不见的水鸟现在也成了坑塘的常客,它们三五成群,在水中嬉戏,形成了一幅悠闲自在的现代村居图,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昔日的垃圾塘、污泥坑变成了群众的休闲点、小游园,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这是我们以前不敢想的。”清丰县城关镇葛营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裴震川深有感触地说。
清丰县城关镇葛营村坑塘面貌的改变,正是我市立足于河长制平台,结合地域特点,延伸河长触角,探索设立坑塘长,全面加强坑塘治理与管护,通过示范点带动,全面开展小微水体治理取得的成效。原来村头村边“脏乱差”的“臭水坑”变成了群众身边“净亮美”的“顺心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巨大改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河长制也在濮阳大地实现了扎根生长,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我市市域面积4188平方公里,2856个行政村,总人口近400万,全市共有农村坑塘5000多个。由于我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是河南省比较干旱的地区之一,且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资源贫乏,农村坑塘常年无水荒废,已成为影响村容村貌的一大顽疾。市委、市 *** 高度重视坑塘治理工作,将坑塘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借助河长制平台,在基础较好的清丰县对124处坑塘设立了坑塘长。并以此为示范,建立完善坑塘长的职责定位,通过加强督导、示范评比等措施在全市进行推广。目前,全市248名坑塘长上岗履职,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坑塘长”的坑塘管护模式,以前无人问津的臭坑塘变成了乡村振兴的展示点,成了加强党与群众关系的连心塘。
整合资金,系统治理。我市坚持市级河长牵头协调,借助水系连通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广场建设等工程项目,整合资金,共同推进坑塘治理工程。具体情况是,水利部门负责坑塘的清淤与疏浚,林业部门负责坑塘周边的植树与绿化,文化部门负责塘边的健身休闲广场建设,公路部门负责道路建设,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产业规划建设等。通过统筹谋划、系统治理、凝聚部门合力,2021年以来共整合资金1.28亿元,建设美丽坑塘124处,实现了整治一个坑塘、完善一批基础设施、打造一个美丽乡村的目标。
建立机制,强化管护。我市将坑塘管理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对每个坑塘都设立坑塘长,安装坑塘长公示牌。目前,坑塘长全部上岗履职,开展日常巡查管护和宣传,让每个坑塘都有了“管家”。同时,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17支坑塘日常保洁队伍,为每名坑塘长配备了拉得出、用得上、干得好的“养护队”,使坑塘管护工作更加规范化、有序化、长效化。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我市河长办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特别是注重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宣传坑塘治理工作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不断增强群众对河湖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现在的濮阳大地,村头村尾处处可见美丽的坑塘,绿草依依,鱼戏莲叶,不仅让更多人看得见蓝天、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也见证着龙都乡村振兴路上的一路好风景。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郭宏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