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朋友圈看到【美国 *** 最近评选出十大人间奢侈品,竟然无一与錢和任何物质有关。 1.生命的觉悟。 2.一颗自由,喜悦与充满爱的心。 3.走遍天下的气魄。 4.回归自然,有与大自然连接的能力。 5.安稳而平和的睡眠。 6.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间。 7.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 8.任何时候都有真正懂你的人。 9.身体健康,内心富有。 10.能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短文,觉得总结得很好。转发了两个群,发现没有什么反应。不出所料,确是人间奢侈品,大部分人觉得离自己很远。
下面我就试着做一下解读。
1. 生命的觉悟。
这是个说深就深,说浅就浅的问题。深指的是,在哲学、宗教中【生命的觉悟】是根本问题,宏大精深,可望不可及;浅指的是,当一个人走完一生,他(她)生命觉悟的层次就在那里,不管他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认知。我认为觉悟有不同的层次,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命的觉悟就是与自己和解。坦然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坦然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坦然面对自己的社会阶层,在这个基础上不懈怠,不断的努力奋斗,在精进中追求真理。这也许就是初级觉悟。如果你天赋不一般,那么宋代大儒横渠先生的话可以成为你人生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最高层次的觉悟。
2.一颗自由,喜悦与充满爱的心。
关于自由,在哲学、社会学里有争论,一般指人全身心的解脱束缚,解放的意思。个体的解放对群体的影响是争论的焦点。如果只谈心的解放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佛学讲放下,放下贪、嗔、痴。《菜根谭》有比较通俗的说法,“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变超圣境。”说起来简单,做到绝非易事,是修行很高层次才获得的,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这个状态。马斯洛欲求阶层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也应该说是这个状态。喜悦的心,不是讲俗世的乐事,当代大儒梁漱溟说:“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我理解这个“喜悦的心”是《大藏经》中的“长生欢喜心。”是“慈悲喜舍”。爱心就是佛学讲的慈悲心,觉悟心。南怀瑾解释的道家学说比较接地气:“天赋人生,已够充实。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这是生命觉悟的内在状态,不是一般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然而,即便是在向往的路上,在不同阶段也是不同层次的享受。
3.走遍天下的气魄。
走遍天下不难,只要有钱,有好身体,为走而走是可以实现的。这里讲的关键是“气魄”,不畏艰险,克服陌生环境遇到各种未知困难的勇气。讲的是气魄,实际上是能力的反应。所以勇气不是天生的,是长时间学习、训练、能量不断积累的结果。
4. 回归自然,有与大自然连接的能力
在各种户外活动中,特别是有挑战的户外活动,最简单的就是在户外徒步中能够有享受的感觉,对人的体能及野外生存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喜爱大自然的前提是了解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前提是有能力适应大自然。也是长时间学习、训练、能量不断积累的结果。
5.安稳而平和的睡眠
要获得安稳而平和的睡眠,要求身心要清安快乐,不焦虑,是生命觉悟的表现形式之一。很难达到极致,知道怎样克服焦虑是关键。在诱惑和恐惧面前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是修行的结果。
6.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间
《当下的力量》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你行动结果的不执著被称为业力瑜伽。它也被描述成‘神圣的行动’。当这种迫切地想逃离当下的欲望停止时,存在的欢乐就会进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当你的注意力转向当下的那一刻,你就会感觉到临在,宁静和和平。你就不会在为了成就和满足而依赖未来——你不再将未来视为救赎。因此,你不执著于结果。”我一个人在山间徒步或是在读某些作品,或是写一些文字时,有时有这种感觉。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7.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
灵魂伴侣?
此处空白
8.任何时候都有真正懂你的人。
鲁迅说:“一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个人是瞿秋白。看来这真是件很奢侈的事。渴望不可及。善对万物,有一颗开放的心,就比较容易被理解,被包容,被接受。我理解是马斯洛欲求阶层论的第三层次,归属感,社会层次认同。
9.身体健康,内心富有
我理解这句话讲的是一个状态,不是一个结果。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读书和锻炼总有一个在路上。”当然,当一个人可以盖棺定论是,这句话就是一个结果了。
10.能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感染力是人类传递知识最有效的途径。认识真理,勇于实践,在自我身上印证。这样的人就是带着光环的,把自己总结的经验无私的传播出去,使有缘人能够受益,就是用自己的光照亮别人。感染力是高能量体向低能量体自然流动。也就是说,是否发光?由客观认定,不能是自我吹嘘。
关于对“竟然无一与錢和任何物质有关”的解释:
这个命题使用了 “奢侈品”一词,实际讲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物质。但是精神是离不开物质的,这是事实。既然用“奢侈”,就是高于一般的。我理解在马斯洛欲求阶层论的五个层次中,基本指的是第三到第五这三个层次的人。佛学上有句话说“富贵学道难,贫苦学道也难。”意思是说,一般来说,由于人性的贪婪,在物质财富丰富时,对于诱惑很难有抵御能力。而当人处于生理、安全需求都还没有满足时,很难有更高追求。所以得到结论:精神上的“奢侈”与物质财富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钱可以买到物质的奢侈品,精神的奢侈品与财富多少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决定因素,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2021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