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广西的文物,修武县文物古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广西的文物,修武县文物古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广西的文物,修武县文物古迹

   洞 穴

大龙洞 位于黄茆乡上额村东北经元山南面,距县城25公里。洞内有呈淡黄色和灰褐 色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有剑齿象、犀牛、巨獏、獾、大熊猫、野牛、鹿、麂和啮齿类动 物牙化石,骨骼化石,属“剑齿象一一大熊猫”动物群,为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早 期遗存。

金鼓岩 位于金鸡乡石祥村北的金鼓山南面,距县城44公里。岩口宽30米,高15米, 文化堆积呈灰褐色含螺壳,有牛、羊、猪、鹿等牙齿化石和一些烧骨,10多件打制石器,为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黄岩 位于禄新乡河耀村西北的高平山南面,距县城10公里。岩分大小两洞穴,内有 胶结坚硬的呈黄棕色的文化堆积层,含螺壳、兽骨、石器、蚌壳。发现打制石器10多件。尚 有打制石与鹅卵石胶结。为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

社王山岩 位于武宣镇老北汉村以东的社王山南面,距县城6公里。现存较完整的文化 堆积,呈棕褐色,含螺壳,有剑齿象、虎、野牛、猪、羊、鹿、麂等牙齿化石和碎骨、鹿角。石器10多种。岩口附近发现人类最早从事耕作的农用工具一一重石一件,为新石器时代中晚 期遗存。

六月岩 位子武宣镇烟厂村北, 距县城6公里。岩内堆积呈褐色,疏松零乱,含大量螺 壳,发现有打制石器,石片、动物碎骨和夹沙陶片,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

孤独山岩 位于禄新乡古杭村孤独山南面, 距县城15公里。岩内堆积几乎全为螺壳,疏 松零乱,有牛、羊、鹿、麂牙齿化石,动物碎骨和打制石器1件,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钟岩 位于桐岭乡石迭村壮石迭山,距县城14公里。岩内残存的文化堆积呈棕褐色、胶 结坚硬,含少量螺壳、夹杂动物碎骨和熊、牛、猪、鹿牙齿化石,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石器遗址

武宣镇陈家岭东南松树山的黔江北岸台地,发现有磨光石器和打制石器,其中有砍砸石 器、石斧、石[石奔]、石凿、刮削器、石网坠、石器半成品等,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所用的劳 动工具;武宣镇老虎冲的黔江北岸台地上,发现石斧1件,打制石器2件;金鸡乡鱼步岑山沟 流入黔江的河口处,发现很多半成品石器,磨光一面或两面,断定为石器加工场;武宣镇附 近的大沙地上,发现石斧两件;黄茆乡黄花航标站附近,即黄茆河流入黔江入口处的地表上, 发现磨光石斧1件。

   古城址

勒马古城遗址 位于三里乡勒马村南500米处的黔江北岸台地上, 距县城15公里。古城 座北朝南,面向黔江,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米。地表发现大量陶片,胎质有黄、红、青、 灰色,纹饰为汉代盛行的绳纹,方格纹、水波纹、钱纹、器形有罐、碗、壶、瓦等。据史料 记载,此城为汉武帝平南越王驻兵之地,是汉代的重要商埠。

三脚马古城址 位于二塘乡下陇村北的“三脚马”处,黔江北岸台地,座北朝南,紧临 黔江滨,东自“三脚马”向西延伸至下陇村边,距县城18公里。长约2000米,宽1000米,其 主要城区在一座小山岗的地表上发现较多大小均匀、表面光滑的石英块石和陶瓷残片,瓷器 釉色有青黄釉、酱色釉、底足多含支订痕,纹饰以花草为主,多为花瓣纹,器型有碗、碟等。据此推定,此城宋代已存。

宋代武宣县城遗址 位于三里乡旧县村,黔江东岸台地上,座东北向西南,距县城10公 里。保留较完好的土夯城墙,长宽各600米,高1~3米,厚2米左右,有的护城壕沟仍清晰, 南面内墙可辩,内建子城,地表有大量器物残片,瓷器以酱釉印花瓷为主,还有些青黄釉和 青花瓷,砖块大量而厚重。此为宋末明初武仙县城遗址。

铜锣州旧城址 位于金鸡乡鱼步村西南面, 柳江河、红水河汇入黔江的三江口处,为柳 江东岸台地,距县城37公里。南北走向,长200米,宽100米,地上以底足含支订痕的酱釉印 花瓷居多,还有些青瓷片。1984年鱼步村民钱志亨在此地挖得铜钱25多公斤,其中有“开通 元宝”、“淳化元宝”、“治平元宝”等多种宋代钱币。此城宋代已存。

金鸡塘聚落址 位于金鸡乡金鸡村西北岩尾山的柳江南岸台地,距县城39公里。南北走 向,长300米,宽100米,条石和砖块铺设的街道、店房、城墙、污水沟道、通江的石砌码头 等清晰可见,地表有很多器物残片,瓷片有底足含支丁痕的酱釉瓷,还有明清时期的青花瓷 片。此地为宋代已存的圩场。

古窑址

陈家岭古窑址 位于武宣县城郊陈家岭村东南枣树园内的黔江北岸台地上,属马蹄窑, 专烧陶瓷器。瓷器主要釉色有褐黄色、少量青黄釉、大小碗底有印花,含支丁痕。大型器物 有鱼纹、水波纹。器形有碗、碟、钵等,为宋陶瓷窑址。

营盘遗址

勒马营盘 位于三里乡勒马村南面的黔江北岸, 距县城17公里。面向黔江,深扼大藤 峡口,长76米,宽64米,高2米,城墙完好,其座落处是汉代的一个城址,在营盘的夯土里, 有大量的汉代陶片。此营盘是明化年间明官兵征剿大藤峡农民起义军时所筑。

樟村营盘 位于二塘樟村以西, 黔江北岸,面向黔江中的大黄沙滩,距县城13公里。当 地群众称之为“上营盘”营盘。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10米,清晰可辩。为明成化年间朝官 兵征剿大藤峡农民起义所筑。

良田营盘 位于新龙乡良田村边,面向西北,距县城19公里。营盘为黄沙土夯城,质地 坚硬。长宽约200米,高2米。还筑有两个小营盘,痕迹犹存。属明代遗存。

八仙寨营垒故址 位于马步乡官禄村背八仙山进口处,距县城8公里。寨营墙以块石垒成, 原分东、西、北3个寨门。今西寨营墙较完整,长20米,宽1.5米,高2.5米,寨门高2米,宽 0.8米。为清咸丰年间所筑。

    古建筑

文庙 又称“黌宫” 、“孔庙”,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宇。位于武宣县城南街一巷,座 北朝南, 砖木结构,朱红粉墙。宽43米,深117米,占地4760平方米。文庙的布局讲究,庄 严肃穆。由棂星门、戟门、状元桥、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要部分组成, 还有左右厢房、名宦词、乡贤祠、明伦堂、东西斋和武皇殿等附设建筑。其主体建筑为大成 殿,重檐歇山两层楼阁,气势雄伟,有浓厚的古代建筑风格。大成殿高15米,宽20米,深24 米,面宽三间,三间进深,四面如廊环绕。黄色琉璃瓦面,青绿色印花滴檐,岔脊飞翘,美 丽壮观。脊山花饰泥塑,正脊上饰以琉璃烧制的双龙抢宝。

在重脊和角脊上饰以神态各异,以祈风调雨顺的神兽。四面翘脊下各有一铜质风铃和泥 塑人物造象。封檐板雕刻各种花木花卉。整个大成殿的建筑属架梁穿斗联合结构。四个石质 柱基础承垫四根木质金柱支撑着整座大成殿建筑的重心,十二根木质檐柱承托着四面出檐。大成殿内的正梁上,正书“口口道光十五年岁次已未季冬月谷旦武宣县知县润庆教谕王维新 训导肖青暨阖邑绅士重建立”地面为青砖铺设 (20世纪60年代县文工团以之作为排练场,改 为水泥地面) ,青条石砌成台基。殿前为乐舞台,是每年春秋仲月祭孔时佾生演奏古乐的场 地, 长9米,宽5.5米,高1.1米。下为大成殿天井,左右是东西两庑。大成殿天井前是三开 间的大城门。大城门东西两侧,为乡贤祠和名宦祠。门前约15米处是泮池、状元桥。状元桥 往前为棂星门。棂星门两边为“腾蛟”、“起凤”小门。再往前是状元门。状元门东西两侧 为厢房和“礼门”、“义路”两小门。大成殿之后,西边有东西斋。

文庙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时知县张逊鼎把其建于南门左隅。正德、嘉靖各年相 继修茸。崇祯五年(1632年)知县孙光启修建尊经阁及辛巽二门。明末清初,庙门塌毁。清康 熙七年(1668年),文庙改迁北门外李氏居场;仅建成殿庑戟门。康熙九年(1607年),又迁至 今址, 并重建殿庑门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壬辰冬,重修大成殿启圣祠,至甲午 (1714年)春竣工。康熙五十八年(1719)修明伦堂。雍正六年(1728年)增修戟门宫墙、名宦祠、 乡贤祠,7年续成。嘉庆五年(1800年) 重修崇圣祠正殿、东西庑、名宦祠、乡贤祠、戟门宫 墙、泮池、棂星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七年(1835至1837年) ,修围墙照壁。民国元年(1912 年)壬子秋,采开添设落成。

文庙自明宣德六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因年久失修,墙壁斑剥。“文革”期间的1967年、 以破“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为由,文庙被列为“破”的重点对象,任 意拆毁,致使残破不堪。80年代初,文庙西面地带又被群众侵占建房。

县城北楼 北楼城门,又称“尚武门”,位于县城北街。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重修。县城北楼座南朝北,占地面积140平方米,高15米。以城门 墙为基础而建筑的重檐歇小两层楼阁。城楼为砖木结构,面宽三间,单间进深,盖以青灰瓦 面,青绿色琉璃滴檐。翘首高挑,正脊有一葫芦顶,两面花饰灰雕,四面翘角各吊风铃1个。封檐板刻以花卉禽兽木雕。

城楼的建筑形制为架梁结构,四根石质金柱支撑着整个建筑的重心,其中第二层楼的柱 子则连着一层楼的金柱,仿照石质用砖向上砌成,东西下两楼开窗,通风透光。一楼东西各 一个拱门,为穿越左右城墙的主要通道。城楼西面还有上城楼的27级石踏垛。

城楼为青条石基脚,自平地到第一层楼,高约5.5米。卷顶城门分两层;外层高2.8米, 宽3.1米, 内层高4.1米,宽4米,之间有门坎。灰沙粉刷城墙。明崇祯年间,把二帝祠从高 立山迁进北楼,内设北帝爷神像。现神像已毁。

北楼由于年久失修,前出檐和东出檐已崩塌,檐挑 *** 。原有的4根东檐柱已崩塌2根。1968年5月10日,因“文革”派性武斗,北楼遭炸药轰炸和枪击,弹痕醒目。

   摩崖石刻

“敕赐永通峡” 石刻,位于县城东郊黔江南岸璞玉山西南的石壁上。石刻高4.5米,宽 1.5米, 离江面最低水位34.4米。竖刻的5个楷字“敕赐永通峡”,每字高0.8米,上款“正 德丙子岁秋月之吉分宋柳庆右参将张佑奉”,下款“总督府太子太保左都御史陈金会议钩碑 敕石。”

(永通峡原名大藤峡, 明朝官军镇压大藤峡农民起义后更名“断藤峡”。明正德11年秋 (1516年)改名永通峡。后农民起义复起,即有人写歌讽刺陈金曰:“永通不通,来葬江中, 谁其作者?噫,陈公!”

仙岩石刻 位于新龙乡旺田村北寺山的仙岩洞内,距县城24公里。石刻9方,集中于右侧 的石壁上,其中一方题词日:

   奉和张公明

   我来远览仙岩胜 崒嵂孤峰傍水流

   石磴坐收干障景 蹊云踏破九天秋

   巢松英是纯阳鹤 野牧依稀老子牛

   入望八荒皆洞达 伟骖聊县口周游

   万历 年仲冬月武宣知县衡阳虞张佑舜书。

其它几方的字迹均模糊不清, 旧县志记载为明建文逊帝微行南下,曾在此题诗3首。后 有明陈允问、清陈仁题诗其中。

仙岩洞内除石刻外,有一石佛为一天然钟乳石雕成,佛背和底座依然是钟乳石的原貌, 高2米,阔1米。面南,脚踏莲花座,身穿袈裟衣,头大耳垂,神态慈祥。

醒狮岩石刻 位于黔江南岸双狮山东南, 离地面约60米高的相思岩的石壁上。上刻“醒 狮岩”3字,每字0.23米见方,刚劲秀逸,落款为“石化龙书”,无年款。(注:石化龙系广 西浔洲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于1928年3月率兵镇压东乡农民运动而到武宣)

   半月岩石刻 位于柳江南岸的金鸡乡金鸡村岩尾山的半月岩,距县城45公里。石刻3方, 集中于进岩口的石壁上。

第一方长1米,宽0.45米,上刻楷书“半月岩”三个0.42米×0.20米的大字,笔法圆浑, 上款“嘉靖已酉夏六月十日”,下款“化修饬翁题”。

   第二方长0.5米,宽0.34米,碑文竖刻8行:

天造名山辟洞心 圆如半月向江滨

   四千年内无人到 七星山前自我新

   洞口藤蔓任延蔓 岩心气候自氤氲

   惺惺座到无人处 便是儒流第一人

修翁题第三方长0.4米,宽0.32米,竖刻八行,但字迹已模糊不清。金鼓岩石刻 位于金 鸡乡金鸡村以西的金鼓山金鼓岩内,距县城44公里。石刻3方,集中于进口深20米偏上。

第一方长1.12米, 宽0.46米,3个约0.32米的楷书“龙隐洞”,中间一字已蚀化,但隐 约可辩。笔法圆浑。上款“嘉靖已酉夏九年九月”,下款“修翁题”。

   第二、三方长0.4米,宽0.4米,字迹已模糊不清。

 

史方志

广西武鸣文物古迹 广西靖西文物古迹 广西隆安文物古迹 广西灵川文物古迹 广西北流文物古迹 广西桂平文物古迹 广西忻城文物古迹 广西横县文物古迹

更多广西的文物,修武县文物古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