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重庆生物科技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重庆生物科技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重庆生物科技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

两江新区水土生物医药创新基地

政策聚,产业兴。日前,重庆市 *** 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简称《措施》),这将与今年1月公布的《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共同组成指导未来五年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措施》提出,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市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研发创新全流程技术支撑体系;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培育产值百亿级企业3家、50亿级企业5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建成1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和若干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

一、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自2010年重庆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统计显示,2020年重庆生物医药工业产值672亿元,医药流通行业实现销售额800亿元,中药材增加值超90亿元。全市规上医药企业191家,其中年产值10亿元级重点企业达到13家,上市企业达到11家。

二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建成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重庆)基地、国家医疗器械科技产业(重庆)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12个,开发出全球首台“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全球首个可控姿态的“智能胶囊内镜”、全球第一款正式获批使用的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等标志性成果;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渐显。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两江新区水土生物医药创新基地等三大医药产业园区初具规模,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其中,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庆国际生物城)榜上有名,成为重庆唯一获此殊荣的产业集群。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2021年共有9家企业上市敲钟,53家企业完成60笔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500亿元人民币。

尽管如此,横向比较来看,当前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对标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度、创新能力等这几个关键性特征,与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武汉等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小差距。比如,产业规模方面,2020年苏州、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750亿元、1400亿元,约为重庆的2.6倍和2.1倍。纵观英国伦敦、瑞士等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其相关企业数达到成千上万家,从业人员达到数万人,产值规模更是达到数千亿甚上至万亿(人民币)。按照经济学理论,规模决定核心竞争力,重庆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偏小,意味着其市场竞争力及话语权弱、产业层级低、链条短。

在产业聚集方面,去年7月公布的《2021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排行榜TOP100》,该榜单对所有国家级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后获得的排名,重庆共有三个园区上榜,其中位次最高的重庆高新区排名仅为第35位,不仅远远落后于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等东部园区,也被武汉东湖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中西部园区甩在身后。

在创新能力方面,随着2019年7月科创板的开市,衡量一个地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有了一把“尺子”,即当地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重庆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数量还为“零”,这个与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地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规划》也提到,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高端创新平台匮乏,行业领军人才缺乏。

二、重庆出台23条措施加快产业发展

为补齐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在产业规模、集聚度、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措施》出台23条具体政策措施。我们就结合上海、苏州等先进城市的做法,跟大家进行解读。

一是支持产业园区发展。众所周知,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载体,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且承担着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使命,是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和加速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甚至包括湖北等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跑全国,很大程度上因为它们各自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搞得好。根据《2021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排行榜TOP100》,排名前十的产业园区,长三角有三个,京津冀有两个(均在北京),粤港澳有一个,湖北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排名第五。

不仅如此,上海、苏州等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也都把推动园区特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去年4月印发的《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就从优先建设产业孵化载体、开展医药产业园培育管理、保障产业园区用地需求、持续优化跨区合作模式这四个方面,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去年5月上海市 *** 办公厅发布的《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则突出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布局、加强对跨区产业合作项目的指导协调,探索完善区区合作和利益分享机制。

重庆国际生物城

如此看来,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措施》提出的,到“十四五”末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等目标,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加快推动其园区发展。应该来说,当前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一个很重要的契机,那就是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的传统优势园区空间承载能力下降、生产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向西部地区倾向明显。去年7月赛迪顾问与新浪医药联合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百强园区,西部地区数量较2020年增加2席,占比由15%提升到17%。《规划》也提出,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承接生物药、化学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产业转移。

《措施》及《规划》在推动园区发展强调这么几点:首先,清晰定位,突出差异化发展。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两江新区水土生物医药创新基地为主阵地,重庆经开区、长寿经开区、大渡口区、涪陵区、合川区等特色医药产业园区为支撑。

其中,重庆国际生物城加快构建以生物药为核心支柱产业,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产业的多元结构体系。重庆高新区构建以细胞治疗、抗体、疫苗、IVD(体外诊断)、植介入、智能医疗设备为核心的生物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水土园区建设国际药械智造中心、自贸新医学服务走廊、综合创新转化区。此外,长寿经开区发展国际化原料药及制剂产业基地、合川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园、大渡口为体外诊断专业特色园区。

其次,建立“一区多园”模式下的利益共享机制。受实际地理空间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城市难以供大量的、连片的土地来支持产业园区的扩容,增加的土地空间往往是有限分散。比如,苏州为生物医药搭建起了“1+N”产业发展模式。“1”是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创新龙头,“N”为其它市、区。

上文提到的重庆生物医药产业也是以构建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高新区、水土园区为核心,其它区县为支撑的格局。在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过程中,各园区产业差异化定位、产业链联动发展、科技创新共创体系、园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是重点考虑的。此外,为强化与沿海发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联动合作,重庆还将创新“飞地经济”等方式,支持本地企业联合东部沿海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不可避免的,重庆各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在享受“一区多园”“飞地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亟待建立科学的利益分享机制。

二是补齐供应链短板。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一些细分领域的高端产业正逐渐跟上国外技术的发展进程,国产替代步伐加速。但是,大部分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原材料依然被国外垄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供应链资源要素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将导致其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风险增加,同时也制约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扭转这不利的局面,国内不少地方都在加快补齐供应链短板。比如,苏州就提出,补齐上游的原辅料、核心零部件、生产设备、分析仪器等环节,中游的医学转化、医废处置、知识产权保护、CRO/CDMO/CMO等第三方服务平台,下游的医药供应链、流通商贸大数据平台、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等,打通上中下游的现代供应链平台。今年1月,上海市民革提交绿色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供应链“卡脖子”问题的建议。

致力于打造建设国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的重庆,从三个方面补齐供应链短板:首先,着力保障上游原材料供应,大力发展特色原料药,加快推动抗体、蛋白、酶制剂、荧光染料等上游生物制品原辅材料的自主创新;其次,加快推动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确保稳定供应;其三,针对性引进和培育高端辅料和包材生产平台企业。

三是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众所周知,作为八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是世界创新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之一,具有重研发、高技术含量等特点。

广州国际生物岛

这也就不难理解,国内北京、上海、苏州、广州等城市,为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都在提升其创新策源能力下功夫。上海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型平台、布局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和创新研究机构两个方面入手;苏州在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提出,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广州构建“一轴四核多点”为主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其中位于“一轴”的广州国际生物岛将依托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等优势资源,聚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创新药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创新产品的发展。

相比之下,作为“后起之秀”的重庆更应该加大重视创新资源集聚,提升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措施》主要从引育创新主体、建设产业创新重点平台这两个方面,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前者主要是积极引进海内外顶级研发团队、研究型医院资源和创新领军企业,同时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研发创新协同机制。后者则是,在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积极对接国家药物科技创新战略型平台,加强前沿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支持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

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重庆已经开始行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表示,学校拟打造智慧病理、脑科学与脑疾病、医学检验三大研究集群,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攻克一批引领性前沿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着力提升重庆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此外,近年来,两江协同创新区推动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等,以及相关的科技企业,围绕生物医药领域加大技术协同攻关。

四是加大金融赋能。鉴于生物医药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行业,因此各地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们注意到,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往往资本市场也比较活跃。比如,上海一方面依托种子基金、私募基金、 *** 产业基金、引导基金等,形成覆盖生物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链;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值得一提的是,为做大生物医药市场化基金规模,上海还提出简化相关主体登记手续。

与上海相比,重庆金融市场不够活跃,也成为制约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上文提到的重庆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挂零”外,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服务链条也不够完善。

江北嘴

为改变现状,结合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和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措施》在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方面着墨较多,包括,充分利用好各类 *** 投资基金,鼓励引进天使投资基金、VC(风险投资基金)、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市场化基金,构建多层次投资支持体系;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以及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质押贷款和证券化等股权、债权、融资形式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常态化银企融资对接机制;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债务融资,等。

本文由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原创,欢迎关注

更多重庆生物科技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