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在做什么(哈佛女孩刘亦婷哪里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在做什么(哈佛女孩刘亦婷哪里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申请圈的第 1070 篇原创文章|

1999年4月12日, 一篇来自《成都商报》头版头条的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读经济》,将“哈佛女孩”刘亦婷带入大众的视线之中。

刘亦婷火了,在紧张备战高考的高考生中,在同样处于申请季焦虑的留学生群体中,以及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中。

她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获得了来自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的录取,以及哈佛免除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奖学金。

那年,刘亦婷带着全额奖学金入读哈佛的同时,她的父母也编写了一册叫做《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来回忆他们对她18年以来点点滴滴的教育和培养。

媒体的大肆报道让刘亦婷彻底火了,在当时掀起了一阵的留学热潮。而她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也在这种成功光环的渲染之下,被很多父母当作人生指引去践行。

01

“组装齿轮”式教育风潮

那阵子,所有有孩子或者计划要孩子的家庭都人手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家长们更是纷纷追捧效仿刘亦婷这一成功案例背后的教育方式。

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不难发现,刘妈细节的记录下展现的是对女儿分阶段、分板块,方法论极强的组装式培养。从0-3岁时就被妈妈有意识地进行智力开发和情感教育,再大点更是接受了著名的“捏冰训练”锻炼意志力。在刘亦婷的日记里,她清楚地记载了这一过程:

“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第二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我拿起一份说明书看,转移注意力;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我就用大声读说明的方法来克服; 第四分钟,骨头都要被冻僵冻裂了,我使劲咬住嘴唇,让痛感转移到嘴上… 第八分钟,手完全麻木了;”

在最后的阶段,她描述道“当爸爸跟我说’时间到了’的时候,我高兴得跳着欢呼起着:’万岁,万岁,我赢了,我赢了!’ 可我的手,却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是觉得很烫。”

这样残酷的训练不断挑战着年幼的小亦婷的意志力,但她却当作一个日常的小挑战,在成功之后欢呼庆祝着自己的胜利,习以为常。

就像是装载齿轮一样拼起的童年,刘亦婷18岁以前的人生充斥着无数精心安排的训练和培养,3-6岁全面开发心智;小学阶段塑造灵魂、训练技能;初中阶段保持航向。刘亦婷每一阶段的成长都伴随着另一个精美齿轮的附送,一步步组成了“哈佛女孩”的精品,被无数家长模仿缔造。

人们所模仿的并不是刘亦婷,而是“哈佛女孩”背后无数的影子。

在多重方法论的指导之下,刘亦婷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度过了18余年的生活。她的人生的运作丰富精彩,却也蕴含着无数成功人士和成功案例的影子。

0-3岁参考《早期教育与天才》里19世纪初的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妈妈开始培养亦婷阅读英文原著;小学因为亦婷计算不好,便找到了《文摘周报》里扑克牌速算的方法训练“快速准确地算”。连难以捉摸的逆反期也提前准备好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主动调整教育方式。

这一步步精准的计算,调控,以无感情的方法调整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像是科学实验一样严谨,但也充斥着机械化的冷酷,让刘亦婷逐渐变成了很多人的影子,变成了支撑着“优秀学生”“哈佛女孩”名称背后的躯壳。

在书中,刘妈可以骄傲地列举出亦婷的语言天赋,算术天赋,交流天赋,但却很少引领读者去思考这背后一系列人为的调控,去反思盲目效仿方法的负面效果。在对于一系列方法试验失败的隐藏背后,实则是对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一应用基础的淡化。

直到今天,在申请过程之中,我们有时也会疯狂找寻网络上翠鹿案例的文章,一味地去复制粘贴申请成功的活动和文书思路,却忽略了我们自身的新奇想法和个人特质,变成了一个有一个他人的影子,最终淹没在茫茫申请人潮之中。

02

“哈佛女孩”的陨落?

在“哈佛女孩”成功的背后,更多的人开始进一步分析她所有的申请材料。

只有托福,没有SAT的她在当时的留学群体里算不上硬件最突出的。精心设计的与大律师拉瑞的相遇相识,和来自他的推荐信,他打点过的哈佛面试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时间,所有人开始慢慢“识破”“拆解”着成功背后的多重因素,否定刘亦婷的努力,否定这种训练式的教育,事情又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

从哈佛毕业的刘亦婷,从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到Pepsico,从Vision Capital到睿实资本再到如今秦岭资本的COO,她并没有成为叱咤华尔街的女强人,福布斯榜上的女boss,她的经历开始被人们称为“天才的陨落” 。

当初申请哈佛的时候,刘亦婷写道:希望学成归国后,可以为改变中国的贫穷奋斗终生。但20年后,她嫁给了哈佛的同学,加入了美国籍, 被网友们斥责“违背初心”。盲目效仿的热潮最终谢幕,洗尽铅华,刘亦婷最终回归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

但其实,就刘亦婷本身,她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十分出色,她哈佛的offer不仅仅是那一封高含金量的推荐信,也不仅仅是父母的包装,而她真的有自己的想法, 并且持续实现自己的初衷:研究中国的经济。在她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她熟悉中国市场,研究中国经济变化,并且回到中国做调研项目。

她始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出国出来的留学生,运用自己在哈佛得到的经济知识继续关心着整体市场,关心穷人。

03

写在最后

抛开哈佛的光环,单纯从一个申请者的身份来看,她有着独特的关于世界的想法,并且向大学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力。

所以在美国申请当中的,被当时风潮所覆盖和在华丽的包装下不变的个人特质和个人初心,或许才是人生的初心,也正是作为一个申请者被美国大学所真正关注的。现在,更多的家长开始深度剖析分析刘亦婷的案例,美国申请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多样化。

而作为留学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特质最大化的展现。

刘亦婷的时代或许已经落幕,那个年代的家庭教育思路放在当今早已不再适用。如果没有当时哈佛的offer,她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或许不会被父母模仿,也不会有《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一本书的出版。

但她留给我们的,是她汇报给母校的关于美国申请的经验,是成功之后为经济行业做出的一分一毫的贡献,以及可以让我们批判看待,挑选借鉴的教育方法。以一个聪慧的经济分析师的身份,以一个优秀的个体身份。

“哈佛女孩” 的标签只是刘亦婷成功人生的佐证,但却从不是我们的人生目标,不是任何人实现梦想的起点,也不是任何人学习生涯的终点。

更多哈佛女孩刘亦婷现在在做什么(哈佛女孩刘亦婷哪里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