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谢谢邀请。
山岳真形图,是道教真形灵图中的重要部分,其原型和来源正是《五岳真形图》。其产生之时限,大约以东晋为下限,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就曾有过描述,并称其为“道书之重者”(《抱朴子内篇》),这时的五岳真形图,主要作用是护身保命之用,“能辟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还反受其殃”。主要使用者是山中修行的道士:“道士欲求长生,持此书入山,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人”。到了东晋末年,上清派造作的《汉武帝内传》则进一步神化发展了五岳真形图的神奇,说它“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垅长,周旋委蛇,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画形秘于玄台,而出为灵真之信。诸仙佩之,皆如传章”,成为神真的信物,传道的神物。从留存至今的山岳真形图图形来看,这一时期的五岳真形图主要是两种类型:《道藏》洞玄部灵图类的《洞玄灵宝古本五岳真形图》同时收录这两类五岳真形图,一名“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为正方形图,主图无注记文字;一名“洞元灵宝五岳真形图”,属长方形图,主图有注记文字。以下分别为两种图的东岳泰山真形图:
根据《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序》的说法,“黑者山形,赤者水源,白者是室 *** 也。画小则丘陵微,画大则陇岫壮,葛洪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其源画神草及石室之处,自是后来仙人辈,于其图处,画识之耳。”也就是说,其实五岳真形图就是一种抽象化的地图。正方形的图式中并无注记,而长方形的图式中则标注了上山下山的路径、山上的水源、灵药产地、洞天福地所在甚至仙圣所到之处及具体里程等,可以说就是一幅古代的导游地图。从作用来看,这时期的五岳真形图可以“家有蓄图者,善神守护其家,众邪恶鬼、灾患疾病,皆自消灭也。若上士佩之,则万神皆为朝礼矣。山蹠泉脉,源流上下。昔王母授汉武帝本经万余言,在图上。今分为五局,传授禁限,其科严不可得传也”。整体说来,仍然是召神劾鬼、镇宅佑护的功能,并且强调其神圣性和重要性,以其为教派内部的传授,不得私传。与五岳真形图相配合的还有道教符书(就在图右),这属于符箓,是将灵图的意义和功能具体化的产物。此外,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登涉》中还提到了两组各五枚“入山符”以及三枚”入山佩戴符“,这些符与五岳真形图的关系笔者目前还不甚了了。
总体说来,五岳真形图的产生,最初是来源于一种“模拟巫术”,意指将某种事物的复制或模仿物作为其本体的化身,拥有相近的功用(巫毒娃娃就属于一种模拟巫术)。但是在道教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五岳真形图的巫术性质渐渐淡化,道教的神圣性和宗教性色彩不断增加,经过长期流变后,成了现在广泛运用的五个简化符号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者小川琢治对东岳真形图和现在的泰山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比对,认为二者十分相似,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认为这种地图绘制技术出现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是十分令人惊讶的,其技术的高明不下于近代的地形测量技术。而古代的道士仅仅是使用了“圈山”的方法,即通过实际步行和参照物的变化衡量地形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将相同高度的地形用粗细浓淡相同的墨线在图上标出。这种仅靠双腿测绘地图的技艺,就是五岳真形图最早的绘制方法。有关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参阅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小川琢治的《近世西洋交通以前的支那地图》,国内学者的成果,可以看曹婉如的《试论道教的五岳真形图》和姜生的《东岳真形图的地图学研究》。
更多的有关道教的问题,想了解的话,请阅读卿希泰先生的《中国道教史》和《中国道教思想史》。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