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声音
我行走在海滩
寻找那种声音
在一道波浪和另一道波浪的喘息之间
但是这儿没有声音
只有水的古老的饶舌
却不风趣
一只白色鸟儿的翅膀
晾晒在一块石头上
我走向森林
那儿保持着
一只巨大的沙漏的微响
将叶片筛选腐土
腐土筛选为叶片
昆虫们有力的嘴巴
吃光大地上所有的沉默
我走向田野
大片的绿色和黄色
被小生物们的腿所粘牢
在与风的每一次碰击中歌唱
在大地无休止的独白里
若有某刻出现停顿
那是这样一种声音
它必定明晰嘹亮
除了私语什么也没有
轻轻的拍击骤然增加
我回到家里
我的经验呈现
进退两难的形状
要不世界是个哑巴
要不我自己是个聋子
但是也许
我们双双
注定陷入苦恼
因此我们必须
手挽手
无目的地继续
走向暗哑的喉咙
从那里升起
一种含混不清的音响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听堂FM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 “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 *** 子。刚刚我们听到的是齐别根纽•赫伯特的诗作《声音》,由崔卫平翻译。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诗。
首先来认识一下齐别根纽•赫伯特吧。他1924年出生于波兰东部的洛威尔,曾在华沙学习法律和哲学。1956年,赫伯特发表了第一本诗集《光线的一种和声》,之后又出版了《赫尔墨斯,狗和星星》《对于客体的一种研究》《我思先生》等几部重要的诗集。赫伯特被认为是波兰最受尊崇的诗人,罗伯特.哈斯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欧洲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甚至比他同时代的米沃什以及辛波丝卡更为重要。
诗歌的动人之处很多时候都来自于一些细枝末节、细微深处的震撼。好的诗人总是神经敏感地感受着这个世界,并能通过美好的语言将他们描绘出来。他们有能力赋予无形的东西以画面感。比如这一首《声音》,在诗人笔下,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声响突然间鲜活生动起来。
“在一道波浪和另一道波浪喘息之间”这样去写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景的再现,他用一种节奏感将读者的多种感官都调动了起来。他走向森林,森林就保持巨大沙漏的微响,他走向田野,田野里小生物的腿就把绿色和黄色粘牢。他能够以凌厉的目光抓取到自然里的这些细节,又以从容不迫的笔法道出其中精髓,以声音写出万物的力和美。
这首诗题为《声音》,但是有的声音不是靠耳朵去听的, 有的图画不是靠眼睛去看的, 有的香味不是靠鼻子去闻的,耳朵、眼睛、鼻子的功能是有限的, 甚至会欺骗我们。要想去听到耳朵听不见的声音, 去看到眼睛看不见的图画, 去闻到鼻子闻不到的香味,要获得假象后的真实, 我们就必须去“感应”, 也就是去与自然“应和”。
赫伯特这种对于物的敏锐在诗歌的表现中淋漓尽致,可见他将自己的诗艺和所感应到的物象结合得很和谐。这种和谐,同样也需要我们去感应。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齐别根纽•赫伯特的诗作《声音》,今天就赏析到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