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裹裹驿站官方网站,菜鸟裹裹官方网站,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裹裹驿站官方网站,菜鸟裹裹官方网站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裹裹驿站官方网站,菜鸟裹裹官方网站

小目

老C在江苏科技的幸福生活

胡剑北:高血压倾向与高血压防治 前言

国医大师推荐序(本草纲目丛书)

《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编辑追记

《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编校后记

大医不远-----卞春及教授印象

魔法传递的是勤奋与过人的洞察力——跋白科新《全国医学博士入学英语考试高分魔法书》

读过伤寒论出版說明

同事杨总

金刚钻与瓷器活* ——蔡克难《编辑学论》编后

上司黎社

以一本书的出版告别职业生涯(菜九段集2017卷后记)

历史是一具僵尸——序《菜九段集(2017卷)》(孙志洋文)

去 *** 职称*(《屠刀续集》后记)

雄文十万唱大风——序菜九段《屠刀续集》(张群文)

屠,从来不是目的——自序《屠刀续集》

我如淮阴(我去了淮阴)

世上有过一只爱梦游的菜鸟(代《远去的菜鸟》自序)

老C在江苏科技的幸福生活

菜九段(2008)

2003年,由于江苏古籍社资源重组,老C与其他四名同事被分流到了江苏科技出版社。此前,老C已做了十多年编辑,各种难度的稿件都经手过,算是编辑老手了。原以为在科技社做编辑,应该是熟门熟路,何况老C原来就是学自然科学的。但到岗后老C才发现,科技社的工作情况与原先的古籍社完全不同。以前所有的活都是单位安排好的,只管埋头苦干就行了。苏科社则基本上是靠编辑自己完成策划组稿。简单地说,在古籍社是计划经济模式,而科技社则更多市场经济的成分。老C不只是调换了个行当,更是调换了个工作模式。让这个做惯了计划经济的人去搞市场书,也真够难为他了。一时间真不知工作从哪里下手。放眼望去,整个市场哪里还有插足的空间啊,无论什么题材都被人早就占上了,而且不是一个两个,满满当当的。面对这种情况,资深编辑老C也难免抓瞎了。

好在科技社是个相当和谐的团队,各级领导及身边的同事也都在为老C能早日胜任工作而明里暗里地出力帮衬着。或提供选题、或提供作者、或提供经验,并不厌其烦地解答让老C编辑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为使老C 尽快进入状态创造有利条件。老C自己也利用每一次的选题论证会,学习揣摩搞市场书的门径,渐渐让自己的脑筋开了点窍。经过一段时间,老C也搞出了一点能在市场走一走的品种。有一天,一个老C二十多年前的同学来谈一个怎样帮助学习中医诊断的选题,老C对这个选题并没有把握。但毕业二十多年来,基本上只是自己养活自己,对同窗胞泽从无尺寸之功,老C心中时常引以为恨。何不借此机会,弥补掉这一缺憾,即使做亏了也在所不惜。于是乎,为了给同门故旧尽点绵薄之力,老C想学雷锋了。谁知这一念之仁,立即给老C带来了好运,市场部的同事对该选题非常认同。事实果如市场部所预期,这本因学雷锋而接纳的《中医诊断辨证思路解析》,面市后不久就加印了两次,并在出版的当年,一下子卖掉了两个海外版权。这不关老C水平眼力的事,纯粹是运气使然,这个好运应该是苏科社带来的。因为好运,老C连续押对了一些选题。曾经一度,在北京开卷上,老C的组织的图书差不多都上了本社的排行榜,这对于原本不懂市场出版的老C来说是个不小的鼓舞。老C在每日审稿的间隙,浏览开卷,心里喜滋滋的。以前的同事得知老C会搞市场书了,也都艳羡不已。

苏科社带来的好运不仅惠及老C的职业,也惠及老C的业余爱好。在那本“学雷锋”书出版的当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师参考书的主编因知道老C搞过司马迁研究,约老C写一篇司马迁生死观的文章以帮助教师备课。虽然老C工作繁忙,且这个研究已是陈年旧迹了,但此时老C已是个精明的苏科人了,岂能眼睁睁让这个机会从手中溜掉。于是老C打点精神,温习旧章,殚精竭虑,迸发新思,终于将这个无数专家教授几十年来非常想写但从没写好的题材写得颇为出彩。事后,老C发现,不止是成千上万个使用苏教版教材的老师,每年备课时都要参考老C这段的文字,苏教版范围以外的人教版的教学网站,及无数大大小小的教学及教学以外的网站也转载了。也差不多从那个时候开始,老C以前挂在网上很有些年头的一些业余文字,如雨后春笋般地被网络上的省级、市级、县级、校级、年级、班级网站转载。而这些广为转载的篇什,纯属业余爱好,并没刻意为什么行业所写,没想到颇受中学语文教学界的关爱,比如苏教版的网站上就转载了至少六篇。昔日的同事曾开导老C,其他网站你不方便收钱,江苏教育你完全可以找他们支付稿费嘛。对此,老C以苏科人特有的骄傲说:我们江苏科技出版社的人,不缺这两个钱,不能为此伤了两家的和气。最近,就连大学语文网站也找到老C,要求提供电子稿,以便做链接供学生使用。在老C看来,江苏科技出版社是个神奇的地方,老C在这里兑现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于是,老C在苏科社忙并快乐着。相信会有很多员工有着与老C类似的感受,大家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苏科社的明天会更好。

老C者,菜九的信箱号c9d001/c9d002也.

为江苏科技出版社三十周年社庆撰

胡剑北:高血压倾向与高血压防治 前言

今天只要您打开电视、打开广播、打开报纸,就可以看到听到有关治疗高血压的各种信息。确实,

高血压是个再熟悉不过的病名了。可能您身边的亲友、长辈,甚至您本人都有可能被这个病缠上了。从目前的趋势上来看,这个病似乎要多到无可计数。因此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现象,似乎人人都在关心高血压,也似乎人人都不怎么介意高血压。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一般人或者也包括您在内都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这么多人都得了这个病,大概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或者会这样想,既然这么多人都得了这个病,大概我也逃不过的。或者会这样想,既然已经得了这个病,就交给医生去处理吧。根据我们的临床实际接触,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确实不在少数。可能正是这种心态,会使高血压加快蔓延趋势。实际上,我们的观点与您的看法有同有不同,我们也可以同意您说的高血压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我们认为如果不重视就了不得。我们也可以同意高血压真得会找上您,但我们认为只要能高度重视,就可能与您无缘。我们也可以同意高血压病一经确诊后,确实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治疗,但我们认为您个人应该负起治疗高血压病的绝大部分责任。

我们为什么能这么有把握说这个话,是因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对于这个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高血压,其实还存在很大的陌生面。在我们看来,这些陌生面大致包括高血压标准的动态界定,已界定范围内的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应对方针;有相当多数的高血压可以用不着吃药;有相当多数诱发的高血压的不良生活方式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在流行的治疗方案其实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我们这本书的重眼点就在于把这些不确定面讲清楚,以期对您及您的亲朋好友在与高血压作斗争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本书还涉及到高血压病的并发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

国医大师推荐序

老话讲,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执医者不可不知药。老话所说的药就是中药,说明中药的重要性。确实,对中药的认知,最能代表一个医生的医疗水平,即使到了今天,中医的地位也是靠了中医的疗效来体现的,这其中就离不开对中药的深入了解。

我最初学医的时候,我的先生对我抓得最紧的,就是对药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当年经常看的书,主要是《药性赋》与《本草备要》,那些都是临床上最最常用的药,与最基本的功效。像《本草纲目》这样的书,当时先生家里都有,我们在学习上要深造,要再进一步的时候,就会去翻看《本草纲目》。看了《本草纲目》,就对李时珍佩服的不得了。像《药性赋》与《本草备要》所涉及到的内容,《本草纲目》上全部都有,但比那两本书要详细得多,也全面得多。《本草纲目》的篇幅比《药性赋》与《本草备要》要大好多倍,要想完整看一遍都不可能。但是我每次翻看一段,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陈仁寿教授是研究本草学与《本草纲目》的专家,他的研究正好证明了《本草纲目》的丰富科学内涵。我以前每次翻看《本草纲目》都能有所收获,也正是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合乎科学,而这种跟现代科学有关的内容,我当初学习的时候是不可能知道的。现在看了陈教授写的书,对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更加佩服了。陈教授把《本草纲目》中与广大群众最贴近的部分截取出来,加上科学的解释,这就可以使高深的《本草纲目》中的最精华部分走进寻常百姓家,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样一来,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让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更加发扬光大,造福于人。今天全社会都特别重视科学保健科学养生,陈教授的工作将使更多的人学习到科学的中医药知识并从中受益。现在的读者通过陈教授的书,不仅能很方便地接受《本草纲目》中的精华,而且还能知道其中的科学知识,不是比我当年幸运得多吗?

李济仁

2011-6-28于医苑小区(五松斋)

《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编辑追记

经过近五年的编辑加工,《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之《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即将印行。值此之际,回顾一下这个项目得到许嘉璐先生肯定与支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充分表明了本书的学术意义。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部最能体现中医药学精髓的学术典籍。我社在2003年影印出版过《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但这种未经点校标点的古籍,对于研读者来说,有诸多不便。因此,我们决定出版《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即以《四库全书》系列所收内容为线索整理仲景之学,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该学说历史研究的基本面貌。其具体内容包括《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伤寒类医著集成》、《续修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三套书。2008年中,《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大体上编定,在编辑过程中发现,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医学专业的范围,完全应该视之为传统文化的划时代巨著,并且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奠基之作。因为编撰人员具有深厚的整理古籍功底,不仅定下了严谨的点校尺度并严格执行,而且将各构成的学术脉络、学术定位、版本源流梳理得一清二楚。即使从古籍整理的专业角度来看,本书的编撰也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因此,编辑以为此书的影响完全可以扩大中医学专业以外,故有请文科的学界领袖许嘉璐先生为本系列书写序之想。为此,先与本书的学术总顾问钱超尘先生探讨了此事的可能性。钱先生以为,许先生与伤寒论颇有渊源,而且文字极漂亮,请其写序再适合不过了。但也指出,许先生特别忙,未必有空写序。出于对本书学术内涵的信心,编辑仍然认为此行极可能成功,故于2008年7月间与许先生处的工作人员叶齐炼先生联系写序事宜。叶先生说,到当年年底之前,许先生有九个序要写,这种序肯定安排不了。编辑回应说,此书的学术价值只有许先生能体会,而且肯定会高出其已经应允的另外九个序。请叶先生将本书的作者序呈许先生后,再作决定。于是,编辑将王旭光老师写的序传真给叶先生。此序将全书的整理过程说得非常清楚,仅此过程,即可考量出本书的学术分量。

许先生是章太炎、黄侃一脉的传人,具有最正宗的国学根基,毕生从事学术研究与古籍整理,也是学术上的大行家;且长期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对学术的走向与文化考量极有心得。因此,得到许先生的肯定,对于本系列书的学术定位之意义非常重要。在将作者序呈许先生之后几天,编辑再次与叶先生联系,听听结果。叶先生说,许先生考虑可以写这个序,但问给多少时间。编辑回答说,本书计划2008年年底出版,当年11月写成即可。叶先生说,这样的话,就来得及安排了。

但由于本书的学术内涵太多,编辑过程也就一延再延,而写序的难度也颇大,许先生也并没能在约定的时间写成。到了2009年7月,《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已进入印制倒计时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故编辑再次催促叶先生。叶先生说,许先生的公务特别多,时间非常宝贵。即使这样,还是每次出差,都要带一本《伤寒论》在身边,以找到那个写序的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许先生多次对叶先生谈到伤寒论的学术源流与意义,叶先生也成了伤寒以及中医药学的行家。叶先生转述道:许先生以为,中国在文化领域里对世界拿得出手的就是两大块,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就是中医药学。而中医药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分支,只不过具有了应用型的内涵。而伤寒论则兼具了传统与应用的双重功能,因此,其地位无论如何高度评价,都不会过分。看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许先生对这套书的序真正是殚精竭虑,耗费了无数心血。在编辑的不断催促下,2009年8月上旬,叶先生说许先生要求提供一个明确的最后期限。出版社就告知2009年9月,此书一定要印制了。许先生说,那么8月31号前一定交稿。在最后的写作阶段,许先生把该书的钱超尘序、温长路序、总前言、王旭光序调去,一是为了把握全貌,二是为了避免重复。看来,许先生就是在最后的二十天,以决战的姿态对这个序发起了总攻。最终在2009年8月30日,许先生这篇长达5千字的序电邮给了编辑。文字的落款时间是2009年8月28日。

许先生的序从历史的纵深面、从学术的走向上、从文化的国家战略高度上,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工作。而来自许先生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鼓舞也鞭策,并且非常具体地指导了我们今后的工作。对此,我们代表参加本系列书的作者、代表我社全体成员、代表所有从事中医药工作与研究的人员,向许先生道一声:辛苦了,谢谢啦。我们也向许先生承诺,我们会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加大对传统文化及中医药学的工作力度,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

责任编辑之一周骋执笔

2009-11-4

《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编校后记

出版中医药古籍是我社的一个传统,但出版像《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这样的大型古籍整理项目,我们仍然感到异常艰巨。当前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要求加大出版传统文化产品的力度,而出版像《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这样的大型项目,无疑是符合这种文化产业趋势的。自从2004年初,我社出版了影印本《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后,就开始酝酿出版经过整理后的由《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伤寒类医著集成》和《续修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构成的《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形成、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关键性支撑和主体构造,其学术内涵贯穿渗透到了中医药学的所有门类。一部以《伤寒杂病论》为核心的仲景学说的发展史,也完全可以视之为整个中国医药学近两千年的发展史。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不仅是医之瑰宝,同时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出版《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不仅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无上之光荣。《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汇集了伤寒之学的历代重要研究著作,集中展示了仲景之学的研究全貌。正因为本出版项目非常重要,故被列入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

经过专家论证与排查书目,《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的内容涉及70余种著作,篇幅达800万字。加上各级校理内容,总字数达1300万之巨。这样一个大型出版项目,不但是我社前所未有,就是放在全国范围内,也称得上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其卷帙浩大,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与很多方面的工作,我们在编辑加工书稿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巨大的工作量对我们的业务能力是一个严重的挑战,我们不得不战战兢兢,临深履薄,为此,我们不断与专家组探讨收选原则、点校尺度,并不断在社内的编辑校对、版式设计、装帧用纸等等专业事项上用心用力,以求将这个系列做成精品出版物。我们所做的工作,重点在整齐型制上。具体做法如下:

一、定整书顺序。《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由《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伤寒类医著集成》和《续修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三个独立部分所组成。各部分所收各书的顺序基本依据其在原书中的固有顺序而定,而不是根据成书年代。如宋金时代成无己的《伤寒论注释》,其成书年代肯定迟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但在《四库全书》中其排序在前,故本系列仍定其在前;又如《御纂医宗金鉴》,其成书肯定在喻昌的《尚论篇》之后,但在《四库全书》中其排序在前,本系列亦将其内容定位在前。

二、定内容顺序。如《四库全书》所收各书的正常排序是先提要,次序跋,次目录;但也有先目录后提要者。编辑成书时,一律按先提要、次序跋、次目录之顺序排列。

三、定各书目录。《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伤寒类医著集成》和《续修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所收各书原有的目录表现不一,在《四库全书》部分,有些书甚至目录缺如。凡遇此情况,一律依正文补齐目录。遇目录与正文有出入者,亦一律依正文改正。

四、在各卷开头排列古人的著者校者姓名。古人刻书,常在各卷首列上著者校者参者姓名,本系列也采用这种形式,以提示这些人为我们据以工作的这个底本所担负的责任。

五、补足内容。在《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部分,有些著作原书明显有失收内容,如《伤寒论注释》与《伤寒论条辨》的图,《四库全书》在抄录时没有这些内容,而其所据版本应该是有这部分内容的,遇到这种情况,以附录的形式补出这种失收内容。

六、编制附录。本书具有集大成性质,因此提示各构成的版本源流及学术评价就在所必需。这方面的工作,应该以日本人冈西为人、黑田源次的《宋以前医籍考》为著录资料的最好范式,故凡是本出版物所收内容,亦为《宋以前医籍考》所收录者,将《宋以前医籍考》内容单列,以保持此内容的完整性。而由主编另行收集整理的版本资料,则另章排列于后。

七、编制总页码,设置分页码。《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各部分卷帙浩繁,又各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为使眉目清楚,次序不紊,特为《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伤寒类医著集成》和《续修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各编制总页码,而其所收各书均设分页码。

八、设置卷首。《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伤寒类医著集成》和《续修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各总构成的正文之前均有序、前言、总目录、册目录,仿《四库全书》例,将此部分设置为卷首,不计入总页码。《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伤寒类医著集成》和《续修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各分构成的正文之前,亦多有提要、序、跋、目录等内容,将这种内容合并成各自的卷首,计入总页码。

《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历时5年,终告编成。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全体参与点校编撰工作的专家学者对我们的工作始终是尽心竭力、非常投入,使我们深受感动;学界专家学者对我们的工作也多方支持;在此表示我们的谢意。我们也要特别感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许嘉璐先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温长路先生为本系列作序,他们的殷殷之语,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今后,我们一定要多出好书、多出对文化积累有贡献的书,来回报各界专家学者对我们的支持。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医不远 ——卞春及教授印象

  菜九段供稿(2013年6月)

卞主任(卞春及教授),是知名眼科专家,现为江苏省省人民医院专家室专家,是菜九最为尊敬的医学前辈。因为编辑专业书稿的缘故,我与卞主任交道颇多,受到的帮助及教益更多,越交往越觉得结识卞主任是人生一大幸事,与卞主任打交道更是一件乐事。在卞主任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我一向推崇的品质,感佩之余,也很受鼓舞。在菜九心目中,从一开始就把卞主任当作自己可以倚重的力量。即使是因为自己做事不上路,惹得卞主任对我大为光火,也始终没有改变这种倚重。

菜九之所以对卞主任一见倾心,主要是认可了他的著书立说情结。菜九干了多年的出版,感触最深的变迁,就是从以往的出书难到当今的出书滥,以往是十年磨一剑,现在一年磨十剑还嫌慢呢。所以我见过最多的,就是为了评职称、结课题出书,这种著作绝大多数价值不高,即使冠之以什么省级国家级重点课题的名头,其真正价值几何,也只有天知道。而卞主任的情况完全两样。我认识卞主任时,他已功成名就且已办理退休手续有年,什么职称课题都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了,但他对著书立说的投入还是远超那些需要评职称结课题者。而且他出手极为谨慎,非几度锤炼不肯交稿。在当今中国,为学术而写书实在是一个性价比最低的营生。卞主任不惜力气干这种基本上没有经济回报的事,目的就是要把国外最好的东西介绍过来,把自己多年的心得传播开去。换言之,就是竭诚为推动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做点实事,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苍天可鉴。所以菜九也特别乐意为卞主任著作的出版而奔走鼓吹,争取机会,只因人微言轻,往往无功。

因为与卞主任熟络并得到他的引领,也因为编辑眼科方面的书稿,菜九对眼科学也渐渐知道了一些皮毛。以前只认准脑科学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科,经了解后发现,眼科学的深邃也不遑多让。眼睛占人体的比重微不足道,但从胚胎发育到外伤,居然也有成百上千种疾病及相应的发病机制,并承载了难以计数的最新科技手段。于是乎,小小的眼睛,也赫然地学科林立,蔚为大国。每念及此,在赞叹造物的伟力与科学的伟大之余,也觉得在成百上千种眼病的环绕中,自己居然还有大致正常的眼睛,实在幸运得太不可思议了。基于此,也为眼科界有卞主任这样的专家、广大患者有卞主任这样的医生而感到庆幸。

卞主任出身医学世家,是江苏兴化木塔寺卞氏眼科的第14代传人,兴化木塔寺卞氏眼科已被泰州市 *** 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中西医眼科完全是两回事,卞主任的学术声望主要建立在对现代眼科学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上。至于他的眼科家学,在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的同时,更多的是赋予了他独有的超越学科的视角与家传的济世情怀。

卞教授、谢教授夫妇

为了联系业务,我多次出入卞主任的诊室,看到太多的临证场面。卞主任举手投足之间的那种淡定从容风致,真让人心折。对那些明显的贫困之人,卞主任的格外谦和也让人印象深刻。我亲眼见到有的患者感动得手足无措、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辈子总算是见识到什么叫做千恩万谢了。

其实,看卞主任的诊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有时患者盈门,卞主任仍然不疾不徐,有条不紊,指挥若定,一派大将风范。他绝不会因为人多,就省略了应有的诊疗程序。尽管业务繁忙,也不耽误他风趣地与病人拉家常,并且用浅近直白的话语告知病人那个病是怎么来的,尽量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个大致的了解,让病人心中有底。卞主任特别为病人着想,他认为很多病人的经济条件很差,承受不了太高的医药费。现在的专家号动不动就是一百两百,病人负担不起啊。他常常举自己的老师陈家祺教授为例,听说陈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挂号费不得超过十元,就是不想增加病人的负担。卞主任也非常注意不让病人多化钱,对那些挂不上专家号的病人,让其掛普通号;对病情稳定者,嘱复诊时间延長;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经济压力。而且在给病人开处方时,他非常注意开那些价廉效优的药品。医为仁术,医者当为仁人,卞主任无愧焉。

当然,也有财大气粗的患者会特意声明让卞主任挑最贵的药开。遇到这种情况,卞主任就会微笑着说,你以为贵的药对你的病有用吗?这表明,卞主任绝非一味地为了便宜而便宜,而是因为那些便宜药确实是针对病情的。所以,他的诊疗过程总是非常干净,绝无多余枝节。于是乎,菜九每每看到,在为病家解决病痛之后,或者病情还有转机,卞主任都会流露出由衷的欣慰之情。大医临证,惟病是务,岂有他哉。

大医一词,出自唐人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现代多将“大医”的内涵解释成“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的“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通过卞主任的实例,菜九以为,真正的大医,还应该在“精”与“诚”之上加上为推动学科进步而不懈努力才好。

习医之人,多以提高医术为最大追求,卞主任却不认可这一点。他认为,若仅限于此,而不注意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思考的质量,则“充其量可称之为医匠也”。很显然,长于临床的卞主任并没有把提升医术作为最大追求。他追求的是一种超乎医术之上的东西,一种思想上的精神上的东西。我想卞主任追求的这种切乎医术的思想精神内容或者可用医道概之。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思想,但从长远而论,利剑总是会输给精神/思想。”利剑和精神/思想之比,在医学上则有医术与医道与之相类。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比喻,就是讲道与器的关系,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医学技术显然应该归于器这种层面,至于医道,则非医学指导思想执医理念莫属。目前整个中国更注重器这种来钱快的东西,而对于有高度OR深度的思想,以及对高度OR深度思想的追求,往往是不屑一顾的,医界也未能例外。然而,有品质的思考始终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缺乏思考的力度与深度,就不可能取得开阔的学术视野、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而缺乏具有道心的胸襟,就不可能进行有力度与深度的思考,也就建立不了大的学术格局。因为完成基本的学术训练之后,就到了拼内功的时候,这时拼的是思想,拼的是境界。其间起作用的,就只能是道了。

菜九不敢断言卞主任的医术就是最好最全面的,因为以中国之大、人才之多,一定会出现一举超越前人的聪明卓异之士。但依菜九之见,卞主任对医道的执着与坚定,不仅在当今社会可以独步,而且可以垂范后世。原因很简单,当今中国最缺的不是高超的技术,而是基本的信仰;不是高度的聪明,而是基本的良心。而卞主任正是具备了当今中国最稀缺的两种品质,并且又兼具了绝顶的聪明与高超的技术。菜 *** 医出身,年纪也不老小了,认识的医家不算少,若论医学见解之深刻,医学抱负之宏大,对临床业务之用心,兼之用力之刻苦,宅心之仁厚,当推卞主任为第一人。同时坚信,即使从今往后涌现出在各方面都超出卞主任之上的大医,也不会遮掩卞主任的光芒。理由无他,医术有轮替,医道则没有时空可限。卞主任逐道悟道而终于得道,其照耀当世,垂范后世,又何疑焉。

关于医道,菜九已饶舌不少,但皆属泛泛之谈,始终没说出个所以然来。这不是菜九故弄玄虚,而是实在说不好。医道之难言,有老子论道的言说可资参考,其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圣贤之言总是说得那么文绉绉的,但其论述道的属性则相对清晰,道之为道,其最基本属性就是大。因其大而无所不包,但其意不彰故难以言表,涉及深远,又循环往复、永恒不朽。验之于医道,也绝无例外。正因为难言,所以老子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么,菜九说不好道,亦属应有之义。所幸,有卞主任的文字在,或者从中可以窥见道之一二。

前些时候,应视界杂志之邀,卞主任写了《学的感悟》一文,刊载时,视界杂志将其改为《吾生有涯,学海无涯》。一般来说,改文章名是对作者的不敬,但也有例外。愚以为,这个标题就改得很有意思,相当于是给原标题下一注脚,与原标题可谓各擅胜场,同时更明确地表现了卞主任的医学情怀与逐道之心。《学的感悟》是卞主任自己行医一生的体悟,《吾生有涯,学海无涯》则是杂志社以旁观者身份对卞主任求道一生的形象化归纳。

文章从他的生平写起,渐渐转向专业,我们看到,虽然历经战乱动乱,颠簸流离,乃至于环境窒息,卞主任的求知求真之心,从未稍减,且愈老愈奋,老而弥坚。文章的精华是卞主任对医学的体会,可以视之为是他一生从医体悟出来的道。我以为这种道已远远越出了眼科的范畴,对整个医学及医学中人,都有极大的启示意义。至于是否称得上是医道,我想读者自有慧眼可鉴。现摘引文章中卞主任对学科的独家感悟,并穿插菜九的亲见亲闻,与读者诸君共同见证卞主任是如何探究医道的以及医道的内涵:

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和辨证求因的重要性。透过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分析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综合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判断出发病的主要因素,施以适当的治疗措施,才有望使人体的病理失衡转向生理平衡。

  无论是基础医学研究者或临床医学家,要想成为大家,要想攀登医学高峰,学习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哲理是必由之路。

仔细而不是粗略地观察周围信息的变化,培养深思熟虑的理论思维方法,正确地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锲而不舍,抓住机遇,不断努力攀登科学顶峰的梦想将会变成理想的现实。

  科学在于真实,医学在于道德。

人类在其不断进化进步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不断总结了有规律性的常识,即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永恒的普遍法则。对于人体的生理或病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的变化,应从对立统一规律的高度来探讨其因果关系,才能逐步接近认识疾病的规律。现代医学从解剖生理学、细胞病理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极其复杂、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令人惊喜,亦令人望洋兴叹。临床医学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是现代医学进步的标志之一。面对多种的医学理论和不断更新的技术环境,绝大多数医学家,难免成了一个人云亦云的附和者。

  医学理论是临床医学的实践基础,但医学理论的相对真理性决定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

  道可道非常道,即真理的相对性。

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是不容忽视的,老马识途对临床医师来说,就有更深层的含义了。

  金玉不应是追求,时间是无价之宝,沉迷色彩与美食是对生命的耗费。

无论是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是研究生的答辩会,我常常为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而感动,当今是知识信息层出不穷的时代,不学习必落伍。静而思之,又深感迷茫,其规律又在何方?

  一个临床医学家不仅要学习医学科学,还应学习哲理的理论思维方法,才有希望登上医学的新平台。

临床实践是检验医学理论的试金石。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反复循环深化提高的过程是认识的自然规律,临床经验的实践性尤其显得重要。因为人体的极其复杂性和生命无价性是其他生物无可相比的。临床实践的结果也正好为基础理论提供检验标准。中医药的辩证思维方法值得借鉴。

  卞主任还特别强调:课本上的或他补充引用的理论或临床技术经验,绝不是永恒的真理。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将失去其先进性。新陈代谢新老交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文章中多处用到登顶、上新平台等字眼,足见卞主任内心深处趋道劲头之强烈。众所周知,卞主任最重要的学科长项是青光眼,出版过两本专著,并且长期不懈地关注学科的最新进展与动态。依菜九愚见,至少在青光眼这个领域,以卞主任的造诣,完全可以享受独领 *** 的那个爽了。但卞主任不作此想,他还是认为这个领域还远未穷尽其道。所以他特别主张:“任何理论认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变化是绝对的。在评价眼压值的临床意义时,应不断更新认识,重视个体差异性与特殊性。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临床青光眼专家。”卞主任的这个主张不是凭空得出的,而是以缜密而精准的临床思维经过一连串精心推演后的临床箴言。虽然菜九是个外行,也禁不住要为卞主任这种专业色彩极强的精彩阐述拍案叫绝。借此机会传布一下,与读者诸君分享。此论断出自文章的“医学真理是相对性的”一节,在此之前卞主任有如下论述:

青光眼是极其复杂而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眼压、视神经 *** 和视功能仍然是临床上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眼压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化的过程:①初期对眼压升高为青光眼的重要致病因素,进而对正常眼压(低眼压)性青光眼有了新的认识。②健常眼压的概念:维持正常眼视功能的眼压值,以区别于统计学所提出的眼压值。③目标眼压的概念在青光眼临床上如何确定控制眼压值的标准,是非常重要而难以界定的,因其影响因素较多,如病型、病期、年龄等。④因为眼压的波动性,所以临床上测得的一次眼压值,其临床评价意义是有限的。24小时昼夜眼压曲线的临床诊疗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提出把握眼压高峰值对了解病情和有效治疗是极其重要的。⑤眼压波动的幅值,对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有其重要价值,有些病例虽然眼压值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其升降幅值过大,可损害其视功能。从对眼压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即前述特别主张)

卞主任是个公认的做学问之人,对学问之道,以及如何得到学问之道,他是深思熟虑而有独特领悟。他的领悟对所有人都应该有启示意义,故全文引用他的话如下:

学问之道在于学问二字。只学不问或只问不学均不可获得精深的学问。最好带着问题读书,这就是先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从书中得到答案,这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法;也可以学术会上,认真听,认真思考,对他人的观点概念等提出质疑,后者可称之边学边问,或称又学又问,这是丰富知识,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主动、积极的有效方法。有时,自己读书苦思冥想,仍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在学术会上,在质疑讨论过程中,有时进入豁然开朗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其快乐的心情足以化解此前问题不得其解的纠结心绪。要能做到既学又要敢问。关键在于善于学和不耻下问。舍此,要成为有学问的学者专家,无疑是缘木求鱼。没有经过此途径而暴得大名者,常常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卞主任说,在茫茫学海中,书可作舟。有些书“反复阅读之后,顿感书初读时并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只有反复多次后才有觉悟。”除读书自学之外,参加学术交流讨论,有时确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收获。

卞主任是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做不到的事,他绝对不会说,说出来,就一定得做到。在会议中学习这种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这一点菜九可以作证。

在学术会议上,卞主任是一个认真的聆听者与活跃的提问者。聆听是为了接收学科的新发展,并广泛吸纳有价值的思考,提问也是为了整个学科的共同进步。卞主任的提问绝非是为了泛泛的客套应景,常常表现为以抛砖引玉式提问来激发报告者更深度的阐述表达,或者是为了将因长期关注而郁结的问题拿出来公开讨论,或者是为了提醒大家对某个问题应该多加关注。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学术会议上的卞主任像个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总是让人感到定心。他的风范是令人倾倒的,态度是与人为善的。他不仅能用有质量的发言或提问提升会议的质量,为会议主办方补台撑场面,而且也能为会议中偶发的对立场面巧为转圜,弥合观点对立双方的分歧,让程序得以平稳进行下去。并且他特别注重不为难年轻报告者,非常注意创造让年轻人大胆发言的机会与条件。他觉得现在年轻一代肯下苦功的人很难得,只要有人为会议作了精心准备,就一定要以鼓励为主。

著名眼科专家陈有信在文章的编者按中是这样评价卞主任的:“他是一个特别自信而不自傲的人,他是一个不迷信而能自省的人。”应该说,这个高度浓缩的评价非常到位,不仅可作为参加会议时卞主任的真实写照,也适用于他对专业内容的学习方面。他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中,常常言必称老师,并且他所说的老师,还不仅仅是他所在学科的授业恩师周文炳、陈家祺、松尾治亘等前辈,即使对年资比他低几辈的人,他也是这样说的,“从你们身上学到了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你们也是我的老师”。“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古训确实在卞主任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他的学习对象不仅仅是具体的人而且也有随时遇到的事件,甚至失败的案例,也让他从中学到悟到很多。

他有一个独特的感悟——自满是失败之母。卞主任的这一感悟得自于亲身实践,卞主任的文章以及他的记忆里并不全是过五关斩六将,也有走麦城。以医学发展之精深迅猛,以凡人的脑力,不出错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出错之后,能否及时纠偏,能否从失误中得到启悟,从而找到更多的解决手段。这时,他善于学习的特质也就体现出来了。他特别善于从前次的失误中总结,从失误中找到进步的阶梯。所以,即使是令人沮丧的出错这种事情,亦让他所得不小,成为技艺提高的重要门径。

因为勤奋、因为努力、也因为机缘,卞主任成了眼科学学科进步的见证人与活的线路图。三十年前,卞主任到日本进修,中外医学的巨大落差,也成了他学习的动力。日本同行的敬业精神,对事业追求的执着,永远进取的钻研精神,唤起了卞主任的深刻认同感,也由此明了,前进的路还很长,需要探索的空间还非常广大。他进修结束时,他将进修期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用,购买了可用于研究的材料,并一口气复印了35本最新的眼科专著回来,之后不停复习消化其内容,终于奠定了专业的扎实根基。经过卞主任这样几代人的努力,中外医学在眼科方面的差距已不像当年那么大了,但顶级的东西及最基础的东西,中国的贡献还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卞主任基本上见证了眼科学科发展的全过程,所以他讲眼科医林掌故的时候,菜九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卞主任一肚子的眼科故事,那些眼科名家的趣闻轶事、眼科发展过程中的曲曲折折、一些时髦技术从大红大紫到销声匿迹,等等等等,从他口中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不仅令人大开眼界,也令人心智大开。所以,我一直怂恿卞主任把这种掌故记录成书,但他迟迟不肯接手。其实作一个好的记录者也是非常重要的,行业记录的贡献,也未必在那些做出重要理论或技术突破之下。这是题外话,还望卞主任再斟酌吧。

在一般人来说,出书和写作既是传播知识公开成果,也是扬名立万的重头戏,但卞主任把著书立说也当成是进行学习的最佳手段。他说:“出版书和写文章,最本质的是自学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获得的知识更新与时俱进还有精神上的收获,乐在其中。”在传播知识上,卞主任是一丝不苟的。几年前卞主任有一本书稿准备交给我们出版,因种种原因,被我们耽搁了,最近我提出可以出版时,他说几年过去了,又有很多新东西应该加进去,所以暂时还不能交给我们出版。这种对学术极其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他屡创佳绩、始终屹立在学术的最前沿的根基。

卞主任可以从一切事物中学习,不免令我想起庄子论道。《庄子外篇知北游》记庄子答东郭子问道,曰: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道在则学在。道无处不在,故卞主任的学亦无处不在。老子说起道的特质,其中就很突出大的成色。中国有句古话:太山不拒细壤,所以成其大。怎么看起来像是在说卞主任啊。

卞主任自评是彻头彻尾的西医,他的重要成就也体现在西医方面,但因为家学渊源,他很注意从中医药传统中吸纳营养。我想正是中西两造的长处结合,才使卞主任得以在整个学科中独树一帜。人们从卞主任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多处提到辩证思维。他始终认为:“中医药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医学与哲理的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的影响绝不能轻视。”是否可以认为,卞主任的用功主要在西医,但其成长之路又得力于中医药。除了家传之外,他大学毕业后还专门被送到南京中医学院进修一年,在经过系统训练的同时,也取得了中医药的临床处方权。在日本进修时,他还为日本的眼科同道举办了中医眼科的专题报告,为中国医学赢得了声誉。不仅如此,有时在临床上用西医手段无法解除病痛时,卞主任也会运用中医药的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跟卞主任很熟悉之后,他几度以开玩笑的口气跟我说,你是学中医的,你应该懂易经,那里面的学问很多。可惜菜九愚鲁,曾经几度打起精神想钻研易经,但都进行不下去。或者卞主任的辩证思维有得利益于易经处,以后若有机会,可以跟他学点易经皮毛。

卞主任对学术的追求是勤勉的,而且他的那个勤勉并不局限于医学,但凡有益人生有益生活的事,他都很上心。据菜九所见,卞主任的高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医学领域,即使是寻常的日常生活,他的领悟力也是超人一等的。因此,一生以学习为务的卞主任,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而且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每每令人惊叹不已。像开汽车、搞网购、搞摄影、修理电脑设备,时尚青年会的技能他也一个不拉。今年早些时候,我有一次看到他们科室里的打印设备出了故障,最后还是卞主任亲自出手搞定。这种专业以外的技能全面,也是得益于学的。所以以学习为生命的卞主任一点匠/酱气也没有,举手投足之际处处透露出潇洒与大气。我一直对潇洒一词有个定义,即面对之事完全处于个人的能力掌控之下。卞主任的一举一动,就正好诠释了菜九的定义,因为无论是临症还是会议,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他总是那么一切尽在掌握,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令人羡慕仰慕。

依菜九之见,卞主任对医学所得所悟已远超他人,但他的自评是,然所“悟”者甚少。他将“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这些圣贤遗训当作努力学习、永不停步的座右铭,并引用台湾老方丈讲佛经时的名言“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以自勉。学不了,正是道的无穷性所决定的;学不了还要学,就是逐道人的宿命所在。杂志社定的标题,《吾生有涯,学海无涯》,就是这种意思。这种标题脱胎于庄子《养生主》。庄子的原话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其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很累很累。既然已决定求知了,就算搞得很累很累了,也还要追求下去。庄子此说,与《论语•泰伯》引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相通之处。在我看来,卞主任的求知求学,也是属于一息尚存,奋斗不已的。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他已经搞得很累很累,但总会有精力不济的那一天。我以为,卞主任对自己的精力够不够,是有界定标准的。比如他对自己到外地出诊、参加学术交流会设了个体力下限,他说,外出时不要年轻人帮他提行李,如果自己拎不动行李箱了,就不能外出了。在那一天没有到来之前,人们总是能看到卞主任为学术奔忙的身影。七旬开外的年纪,功德圆满的地位,还能如此为学术发奋,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卞主任对眼科是穷一生之力了,但为什么还是如此卖力学习呢,这与学科发展水平有关。科学界有个说法,大意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的增多,人们会发现面对越来越多的未知领域,最后造成知识总量呈爆炸性增长。就拿眼科来说,也许一年增长出来的知识量,都有可能耗尽一个人的一生。最终的结果是,以往一个人就能在一个学科乃至多个学科打通关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仍以眼科为例,已不再能有谁可以把它的边边角角支支节节搞得一清二楚。所以卞主任知道,即使投入全付精力,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说到底,除了信念、智慧、领悟力之外,学习的长远与持久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体力。体力不可能无穷无尽,到头来还是免不了如庄子所说的那样搞得很累很累。只是卞主任以学为乐,故累而不疲,有滋有味。累并快乐着,大概就是他求道悟道逐道的实情。他这种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已至的逐道之情已达忘我之境界。卞主任说他此生唯读书为一乐也,大概有此一乐,就把其间的一切艰辛覆盖掉了。

说不清道不明、难以穷尽的道,有其永恒的魅力,永远会吸引无数人的追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谓是最形象化地表达了求道者的奋斗过程。最终,逐道人在逐道的过程中,投入的热忱 *** 勇气与聪明才智,也会渐渐演变为道的一部分,召唤了更多的人投入到逐道事业之中。比如前面《论语》里说的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难道不是已成为道之一部?卞主任那个很明显是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化裁而来的又学又问之道,难道不是一种道心的具体呈现?所以,愚以为,卞主任尽己所能地对医学内涵纵深的追求,终将树立起一个航标,召唤同仁,加入到逐道的行列中。道不亏人。人能弘道,道亦能弘人。我相信,只要能像卞主任一样逐道,也终将成就逐道者自身的光荣。

因为受到卞主任逐道之情的感召,菜九拉拉杂杂写下这些感想,也算对那个难以企及的道,尽一些道心吧。

后记:结识卞主任,就引以为同道中人,并认为现在像卞主任这种人已成凤毛麟角,所以一直想找个题目写一下。直到今年(2013)三月底,看到杂志刊登的文章,感慨万端,也算是找到了动笔的切入口。但卞主任无意宣传自己,听说菜九准备写他的题材,他以为自己人生极其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写的,并拒绝向菜九提供此作所依据的感悟原始稿,这一来可苦了菜九,只能从扫描电子件上逐字逐句录入,断断续续搞了两个多月。不过这样也好,通过逐字逐句挑选录入,正好可以反复揣摩细心体味老一代学人的道行所在,作一读后感。虽然此役未经卞主任首肯,且写得磕磕绊绊,但自忖与事实无违,不算荒唐。

20世纪80年代卞主任夫妻在日本

魔法传递的是勤奋与过人的洞察力

  跋白科新《全国医学博士入学英语考试高分魔法书》

算起来考研攻读英语已经是三十年多前的事了,不碰英语也有二十大几年了。虽然英语差不多忘记光了,但三十年多前为征服英语难关而颠三倒四欲哭无泪的折磨却是永生难忘的。屡战屡败之余,隐约觉得自己可能没有找到良好的方法。 但在那个教育手段有限、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要攻克英语这只拦路虎,只有硬啃一条路。资质有限加上方法不灵,一路啃过去,真是艰辛备尝,苦不堪言。即使最终过了英语关,叩开了读研的大门,只有自己清楚其中侥幸的成分占了多数。回望一眼,门外也不知倒下多少因同样不得法而啃到筋疲力尽的同道。在为同类惋叹的同时,也为自己在这样稀里糊涂笨拙的胡啃过程中消耗掉了太多的生命精华而痛心不已。

当年拼了老命积攒的英语功力已丧失殆尽,但遗下的伤痛则终身难愈。所以,当今天看到小白老师拿出的这本《全国医学博士入学英语考试高分魔法书》的时候,顿时心头为之一震,一下子就认出这不正是解决了当年无处求索的快速长功力的法门吗,不由得感叹早生了几十年。虽说当年入学考试远没有医学博士英语那样高大上,而其中蕴含的手筋应该是一样一样的。

小白老师很年轻,从事医学博士英语教学的时间倒不短,俨然已是这个领域的巨擘。这一定位可以从她因造福广大考生而受到普遍的推崇爱戴,以及其教学思想结晶被大量盗用得到证实。如今小白老师要把医学博士英语入学考试的教学思想结晶结集出版,对她而言也是一件大好事。这一来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固化成知识板块;二来可以对其中的精华宣示 *** ,未来有贼心的人在下手之前就会掂量掂量,止步不前了。

小白老师说这是她的第一本书,让编辑非常吃惊。因为书稿框架的成熟稳固,行文之流畅,语言之活泼生动,非老手不能为。作为应试书,本书绝没有传统应试书的俗套,丝毫没有教学上的匠气,又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考生将会遇到的所有难题。书稿的大局观与细部都非常出彩,每一个构成都有其实用功能,在让考生突破学习的瓶颈、树立应考的信心方面,都是卓有成效的。即使是开篇交代国家考试大纲,亦绝非多余,旨在定调,让考生先有方向感。要求考生一进入备考就先做真题,实则是测量实际差距的过程;而让考生重复做已做过的试卷,则可以温故知新,强化印象,提高效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本书告诉考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如何摆脱困境;又如何在写作时用上一些特殊词汇,就会立即给人高大上的印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了基本的功底,用本书提供的方法应考,差不多可以面对任何难题。因为英语基本上丢掉了,书稿中的妙处,编辑无法一一道来。但编辑确信,考生的英语现状经过小白老师的魔杖点化,必将抢分能力陡增。所以书名定义为魔法,确实是名下无虚。

编辑一度有这样的困惑,怎么年纪轻轻的小白老师居然会有如此高的功力。起初,将答案放在小白老师有超人的聪慧上,故尔能够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转念又想到,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人可谓多矣,超人聪慧者及绝对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小白老师应大有人在,但能像小白老师那样拿出一个能如此有效指导考生作品的,估计就凤毛麟角了。因为要做出这样一本书,聪慧、专注、用心与勤奋缺一不可。后来的接触,又强化了编辑的这一体会——其着魔般地投入,使得专注、用心与勤奋融为一体,分无可分。

其实,小白老师只要把她平时的教学文案拿出来,估计就要超出同类书许多,编辑见到的第一稿就是这样在正式付印前稿件的质量还会有很大提升。像小白老师那样把题材的方方面面做到极致,正是编辑一向主张的,并将其归纳为树立行业标杆,不给他人留路。愚以为,小白老师此作,已经将为医学英语博士考试书标出一个高度,成为后来者争相效仿赶超的对象。当然,他人要超越小白老师也不是做不到,但前提是必须把她经过的路先走到烂熟再说其他。

像小白老师将一个题材尽其所有做到极致,这样的笨功夫,正是中国最高智慧里的大智若愚,看似多花了一些无谓的时间与精力,实则是在进步的阶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我看到过很多聪明过人的人,出手的东西实在不能恭维,问题看似出在虎头蛇尾,实质是满足于有一个过人之处或者有一个亮点便不肯再深挖下去。一个好的东西好头不如好尾,就像人生一样,只有精彩的开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尾收不好,前面的精彩等于零。也正因为没有贯穿始终的精彩,那些确实有过的亮点也就被大量的平庸埋没掉了。

说这样的题外话,也是受到小白老师的启发。编辑一向认为,一个好作品的特质在于其因有太多的独家感悟,能给人多方面的教益。小白老师的书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质。书里提供的内容,实际上已经超出专业范围,精当的学习套路对人生的思考、工作的把握,也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相互借鉴的。小白老师年纪轻、天分高、悟性好、有活力又舍得下死力气,只要在这条路上一以贯之,假以时日,前途不可 *** 。20161130

附记:从年龄上说,笔者应该是小白老师的长辈,白老师对我的影响,对我的正性激励,足以做我的老师。此前笔者自认为学术贡献已超越同时代人太多太多,不能再贪多了,可以歇歇劲了。待看到白老师对待工作与学问的劲头之后,才为自己的那个心思感到真心惭愧。笔者以为白老师在考研教学一道上已是天下独步了,但她对教学仍然是痴狂般的投入,令人顿生敬畏之心。精益求精、倾情奉献、呕心沥血这些词用来描述白老师的工作状态都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白老师的天资与聪颖远胜笔者,还能那么投入,笔者居然想停下来,真令人汗颜啊。所以在编辑白老师教案后的几年里,笔者的写作也进入癫狂状态,三五年下来所积攒的文案,远远超过前面二十年。白老师不仅影响了笔者的工作状态,也更新了笔者不少的写作思路。笔者虽然师作品的责任编辑,相当于晚年中了一个大奖,不仅老有所为,也老有所乐。愿白老师在倾情为考生奉献的同时,应该多为自己留点力,早日成为一代教学宗师。20210215

读过伤寒论出版說明

出版說明

學界公認,以《傷寒雜病論》為核心的仲景學說,影響了中國醫藥學近兩千年的發展、興亡史。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研究仲景學說、不承襲《傷寒雜病論》的學術思想,就很難說醫論道。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的“中醫痹病學"是國家中醫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學科。我們在本院延續了幾十年的“中醫痹病學"專題研究時,注重對國醫大師李濟仁的痹病臨床經驗的傳承。大師治痹常用方桂枝附子湯、防己黃芪湯、白虎桂枝湯、復脈湯即炙甘草湯,無不出自《傷寒論》。《傷寒論》是中醫痹病學的最重要學術源泉,包含的深邃內涵似乎永遠開掘不盡。我們今天傳承國醫大師的醫學思想經驗,做“中醫痹病學"研究,也必須研讀以《傷寒論》為代表的醫學典籍。讀經當以擇善本而從為首務,成書於民國年間的《讀過傷寒論》成為我們的選擇。

《讀過傷寒論》是二十世紀初嶺南名家陳伯壇的研究仲景學說的力作。陳伯壇前輩獨具慧眼,開創了“以經注經”的方法研究《傷寒論》之先河,以為所有的疑難問題,都可以從原著本身尋找到答案,僅此一見,就遠勝往昔諸賢。可謂忠於原著,忠於仲景。凡例開宗明義即曰:是書無所謂之例,傷寒自有例。開卷頭一句特書太陽之為病,次及陽明之為病,少陽之為病……非起例而何。……傷寒毋庸注,原文自為注。篇首第四條特拈出素問二語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已坐實太陽受邪矣。第五條曰: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又坐實太陽見證不止一日矣。第七條曰:發於陽發於陰。又曰:陽數七陰數六。更坐實太陽以陰陽為應敵。凡單日可以驗陽,雙日可以驗陰矣。《讀過傷寒論》以讀經門徑專設一卷置卷首,分設寒、病、化、氣等二十三種識辨要點,在以其特設線索厘清了《傷寒論》脈絡的同時,也為同道後學開闢了無數讀經門徑。《讀過傷寒論》尊仲景之旨,讀是書,即可從沒字句之空白處尋出字句來,還向病人身上尋出有字句之書。實質上是基於仲景原旨,遵循客觀事實。此等精神正是我們今天需要從前賢處從大師處繼承發揚的。

在西學東漸的當時,《讀過傷寒論》成書距大師學習臨床時間最近,整理本書,旨在還原大師早年學習的時代氛圍,以期從中找尋大師醫學思想形成的時代脈絡來源與根據。李濟仁國醫大師工作室現將整理《讀過傷寒論》作為國家中醫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學科中醫痹病學課題,以民國年間陳養福堂刻本為底本,其間有明顯錯訛者,挖改之。木刻常見形似字,如入人、己已、千干、七匕等,不作處理。重新編次影印,以飨学者。

編 者

同事杨总

杨总是同事杨小波的谑称。杨总应聘到单位工作之前是部队退伍驾驶员,整天笑嘻嘻的,见到同事都叫领导,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回敬个杨总,也算扯平了。

杨总比菜九小将近二十岁,但菜九从他身上看到敬爱的表哥孔令水的影子。表哥也是部队退伍驾驶员,生性开朗洒脱,亲和力超强,场面上的事应付起来轻松自如,杨总表现出来的亲和力等特点比孔表哥毫不逊色,甚至超级酒量好,都是一样一样的。正因为如此,菜九与杨总一见如故,特别投缘。菜九仔细想过,作为能力或特点的所谓的高亲和力,实际上是一种优良品德。其内涵是勇于任事,不怕麻烦,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可能与古道热肠有某些相通性,但又不完全一样,如果有一样的地方,就是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杨总像我孔表哥一样也是个大嗓门,给人咋咋乎乎印象,稍有粗糙之感。可能因为社会开始过分精细化了,他这样的咋咋乎乎并不让人反感,反而会化为亲和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甚至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们部门在苏州三元宾馆开教材编写会,预定了九十个房间,没想到苏州的吸引力太大了,参会代表严重超员,至少还缺三十个房间,我们这些办会的同仁都傻了眼,不知所措。杨总不是部门成员,只是借调来开车接送,这样的超员根本不关他的事,但他挺身而出,对宾馆总台咋咋乎乎一通,指出这样的问题宾馆必须负全责解决,而且提出解决的办法,叫宾馆与兄弟协作单位协商,在三元宾馆结算,人安排到其附近他宾馆入住。宾馆方面完全按照杨总的指点,把超员的会议代表安顿好了。如果不是杨总,会议还没有开,就彻底失败了。当时的杨总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忖我还不算是烂死无用的,但与杨总一比,明显的高分低能。杨总的亲和力又体现为他喜欢揽事,不管份内份外,只要他在,都会出手去做,会上会下,到处看到他的身影,甚至有几顿饭都没有好好吃。杨总起先就是帮忙开车接送的,但他的服务总会超范围,对来宾嘘寒问暖,问这些外地客有什么要办的事,他会尽其所能为客人办。正因为这样,一个会开下来,我还没认识几个代表,杨总能认识一大半,而且可以肯定,来的代表基本上都记住杨总了。这为他日后调到我们这个部门搞图书销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杨总有一个优点就是特别想尽一己之力把事情给办了,哪怕超出自己的能力,也绝不轻易推辞。那个歌词是怎么唱的?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对,杨总就是这样做的——遇到的麻烦能自己对付的就自己对付,这样的特点造成他会为了别人的事自掏腰包,悄悄把事情办妥了,还不好意思开口要账。有时金额大了,他也会流露出不满与不平。这时菜九就会奚落他,连我们单位都是有限公司,说明我们不能包打天下,个人更不行。虽然杨总也会觉得我说的在理,但遇到事情,他还是会不顾一切地把自己搭进去,有时也会狼狈不堪。像那些外地的业务关系节假日期间无论因公因私到南京来,都喜欢先联系杨总,杨总就会牺牲休息时间贴车子甚至贴招待费专程接待,这样的事,除了菜九,没人说他好,他心里有苦,但还是咬牙挺住了,没打算改弦易辙。大概因为付出太多的关系,有时杨总也会流露出他的倾情付出没有受到对等对待的失落:现在的人怎么能这样呢,你对他们再好,他们也浑然不觉,是觉得理所应当吗,真是岂有此理。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啊。

不要看杨总年纪不大,他骨子里是个传统的人,忠厚淳朴善良仁义仗义这些当今社会一钱不值的品质非常突出。部队里不在位的老首长、单位里退休的老同志,尽管杨总无求于他们,也未必受过他们什么恩惠,只要他们有事相求,杨总都会优先安排,没有任何怠慢。就在刚才(20171227),还有个老首长来借钱,同事们都劝他不能借,明知有去无还,他居然真打款过去了。他说,人家开了口,怎么样也要借。杨总时常说凭良心办事,他的这些处事方式,大概就是良心的具体体现吧。虽然良心难免会滥用,但可贵程度丝毫不减。

杨总的寻根意识较常人强烈很多,他喜欢读有沧桑感的书,也常常跟菜九谈古论今。其实菜九只对秦汉之交那一段历史认识较深刻,其他方面并不比杨总知道得多,所以在交谈中常常能从杨总这里脑补不少掌故,比如李四光是他们家乡人,还有巴金不仅是他老家那里的人,说不定还是他们一个杨呢。杨总写过自己的家谱,对祖上的事知道很多。他杨家这支是从贵州迁到四川的,清同治年间,因安葬战死的农民军,从散落的棺木里拾得不少财宝,杨总家先人就利用这个意外之财开办手艺类实业,一度除了农村有良田些许外,整个秀水镇的街有一半是杨总家的。诚如老子所说,福祸相倚,杨总家也因此在解放后成分划高了,家产基本上被瓜分一空,比未发达之前还要不如。杨总家就此家道中落,父辈也长期遭受欺凌,直到杨总幼年时还能不时感受到这样的欺凌与不公。所以杨总很小的时候就有强烈的冲动,一定要凭自己的努力,重振家业,证明给家乡人看,老杨家跌得倒也爬得起,不会比任何人差。所以杨总涉世很早,从中学时代算起,已经从事过超过二十种行当。丰富的经历,兼之家族固有的善于做事特质,杨总动手能力很强,常常可以在绝无可能的情况下把事情做起来。令菜九想到很会做事的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用杨总的话来说,他的家族是很有故事的,就是写成电视剧也会很精彩。但在家谱一事上,菜九多次劝说要慎重,建议他最多把自己父系一脉整理一下,整个家族的,则不宜介入,牵涉面太宽,根本不可能搞定。

近二十年前,杨总父亲过世,令杨总很受打击,恢复之后,他那个振兴家业的大计划具体落实为要让自己的家人先幸福起来。所以才二十多岁的杨总就陆续将家里的两个哥哥搞到南京谋生,虽然没有兴旺发达,但总算在南京落了根,在杨总家安了家。杨总有个大家庭,一家三口加上母亲、两个哥哥两个嫂子、侄女侄子,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住在一起,杨总是其中的主心骨,方方面面的关系维系于一身,估计这样的超级家庭在南京要算是万里挑一了。当然,杨总家庭能有这样的盛况也多亏了有个温柔敦厚的太太,太太长得漂亮不说,收入还高出杨总许多,能做到这种程度,也是杨总命中的福分。

因为一个大家庭,也因为有振兴家族的梦想,杨总始终在动脑筋,通过自己努力工作,或者找其他生财门路改善家庭的生活,仍然用他那个行为特点——凭一己之力改变一切。可惜,可惜,他只是个普通人,普通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心想事不成。杨总要让自己生活水平有质的改变的种种努力,也每每落空。在菜九看来,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气运问题。

菜九以为,杨总有能力,但不是能力超强,如果遇到赏识他的人,使之人尽其才,会发光发热的。否则,说不行,行也不行,你也没辙。因为能力什么的,没有什么看得见的硬指标,你就是浑身是嘴,又如何说得出个所以然来?可能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杨总的忍辱负重似乎成了一种继承性的传统,像前面说的吃苦受累帮人办事也属于这一类。还有一些明面上的亏,也会莫名其妙地降临,好像也没有什么摆脱之道。

杨总吃亏就在于学历低了点,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单位有点先天劣势。在菜九看来,杨总所缺者一张文凭而已,即以菜九这样有文凭者,看的书也不如杨总多。实际上杨总缺的不是文凭,是知识的系统性,看书虽多,还没有一门知识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杨总也很想证明自己知识面与知识储备不差,但你不能用知识换文凭,人家就不认你这个账,还是没辙。

杨总常常说,到南京二十多年,还没融进这个地方,所以他的网名是城市边缘人,并且时常有返回四川老家的冲动,居然他的太太也愿意放弃南京的收入,跟杨总回到绵阳的秀水镇生活。尽管有雄心壮志,也有干劲与能力,但如果遇不到贵人,想要发达还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至少菜九在仅剩下两个月的等待退休时间里,是看不到杨总的转机了。不过菜九觉得,杨总的运气虽然确实是背了一点,毕竟他还有个安定的大后方,一个愿意与他赴汤蹈火、同甘共苦的太太,仅此一点,就胜过多少表面风光。杨总太太,江苏建湖高成凤也。

感念杨总表现出来的奋斗精神,也因为杨总谈到父亲去世对他的巨大影响,正好触动了菜九类似的情怀,故录菜九二十多年前的悼亡诗,与杨总共勉,并作为临别赠言,祝杨总今后顺遂。

面对亡灵——家父五周年祭

  流逝了的岁月已在记忆中模糊了轮廓

  那纸告丧的电报愈发使人触目惊心

  对自己感觉的怀疑成了生命的一种常态

  已无法改变的铁定了的事实

  也无法改变我对你仍旧一往情深的执着

  经常性地你在我梦里介入生活

我用成倍的清醒时光续补着由梦提示的段落

  从此生活一步步深入沉重

  我也从此意识到真实与虚妄之间其实没有隔膜

  一意孤行我走进梦里找你

  是否因为太多的过去时光被你带进虚无缥缈的部落

理智不住地教诲我们惦念过去是一种不健康情绪

  毕竟我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对自己大声说

  你不是在同过去一道正从无法猜测到的方位压榨生活

  由此醒悟自己一直在过一种缺少底气的生活

  再因为缺少了你那更成为一种无根据的漂泊

  现在看来你当初也决不比我多一分清醒

只不过那时你与我结伴并且引导着我

  你的缺席开始让我的世界扭曲

  阵阵滚雷在我耳畔轰响————

  被遗弃的恰好是我

  真正只有自己才知道被遗弃是耻辱的标记

  曾经傲气过的脊梁也开始向外透出虚弱

  我还剩下什么

或许只有无从递交的爱意无缘表述的忏悔

  以及被它们轮番鞭笞显得伤痕累累的魂魄

  你的缺席也将混沌的世界洞开了一个缺口

  或许世界因此不再混沌

  或许世界因此更加混沌

  就在无从确认无从定位无从把握的状态中

生活变得茫然存在变得渺小生命成为一种困惑

  人生积攒起的万种艾怨不时从生命的积淀中提取出来

  全部涌向你留下的缺口并在那里碰撞交错

  从此开始恍然缺憾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状态

  即便将所有的依恋所有的失落所有的追悔折叠成小纸船

  又怎能奢望它们会自行漂入你的梦河

我已习惯了你站在梦的尽头看我

  透过你影影绰绰我看见无数祖先构成的天幕

  一条通向久远的路渐渐浮出我心海

  或许我就快要触摸到存在中潜伏着的古老脉搏

  或许我就是前人向未来放飞的一只风筝

  你则是刚刚断掉的那个线头

你正代表着全部前辈在生命的彼岸看我

  已经飞得十分疲惫我还将振作精神继续远扬

  且负着沉重的眷念替代你们去搏击生活

1995.9

刊于《菜九段集2017卷》471页

金刚钻与瓷器活(使命与宿命)

————蔡克难《编辑学论》编后

菜九段习作

同事蔡克难先生《编辑学论》旧作翻新,刊印之前嘱菜九为其掌眼,实则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菜九懵懵懂懂干了一辈子编辑,对很多业务上的事都不甚了了,遑论编辑学这样精深的问题。

何谓编辑,这个编辑学理论建设亟待解决的首要和基本问题,包括菜九在内的广大从业者估计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出。至于编辑能否成学,其边际何在,其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情况与指导性何在,这些从事编辑工作应该了然于胸的问题,真要一一面对,必然是瞠目结舌,无从谈起。而克难兄的书就是着重探讨这样的问题的,书中(估计在行业年会上也是如此)始终贯穿着他的大声疾呼,要加强对编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并认为符合科学规律的编辑学理论,要能够阐明编辑活动的原始动因或本质属性,要能够解释不同形式编辑活动的演变,能够提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社会形态中编辑活动的本质规律。就以编辑的精准定义来说,菜九比较了一下克难兄的提法,觉得要比辞书里的定位更贴切一些。他以为,自古以来编辑活动就表现了述而不作的特性,而编辑只是选择他人的作品整理加工,自己并不写作什么,但实质上编辑是在借他人的作品寓自己的意见,意欲使其选材成为一种楷模一种范例一种导引和召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发展施加某种影响,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形成某种强势,并驱使或推动社会向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进。这样状写编辑角色及其职业特性,可谓经典。这样的表述不仅仅体现了克难兄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不凡的驾驭文字的功力。愚以为这样的句式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任何大佬都不得小觑也。读者诸君不妨比较一下《现汉》与《辞海》的定义,孰长孰短,相信不难作出选择。

读溢满如此情怀的文字,经受的头脑风暴与内心震撼自不待言,欲辩忘言、莫可名状、五味杂陈、感慨万端都是恰当的形容词,就是写出十篇读后感也绰绰有余。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惭愧,相较之下自己是在混职业,一直混到退休,但这个行业是怎么回事,还真讲不出个所以然,经常被打算求职者问到无言以对,真是丢人不浅。而《编辑学论》则涵盖了包括编辑是怎么回事在内的相当多数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林林总总,而且都清晰地给了出现状、症结、出路。

《编辑学论》所收文字从1986年起到现在(2017年),时间超过30年,基本上贯穿了从编辑学学科在中国起步到现在为止的全过程,不仅记录了克难兄对编辑出版行业现状前途的诸多思考,也记录了他对建立编辑学孜孜以求的心路历程与开疆拓土的煌煌之功。到目前为止,编辑学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编辑学这个学科似乎还在构建当中,菜九孤陋寡闻,是读了克难兄的书之后才知道,编辑学这一学科中国居然还稍稍领先于世界。因始终都处于摸索阶段,人们无章可循,没有权威可以倚傍,所以突显两大特点:立论不易,讲清楚更难。而这两个难点对克难兄来说似乎都不成问题。编辑的本质意义与社会责任。编辑学的独立人格,这些对学科成立与否性命交关的内涵被克难兄紧紧咬住几十年,所以取得超越侪辈的认知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克难兄眼里,编辑工作非常崇高,地位特殊,属于上层建筑,业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将某些特定社会意识形态对读者施加影响,从而推进社会文明,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相当责任。因此业者应该具有积极主动高瞻远瞩、为天下计、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克难兄不仅这样提,显然也正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决不满足于传帮带的传统成长模式,一定要总结出可以科学成长的理论模式。所以编辑工作原理,编辑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这样的要素始终是克难兄三十多年文字叙述的主体。

多数情况下,克难兄跟菜九一样是个没有职位的普通编辑,而编辑学会的成员从早期到现在多是各出版单位的领导,亦表明作这样的思考完全是行业首脑级别的工作了。古语云,在其位谋其政,肉食者谋。克难兄以普通编辑的身份出入学会几十年,干着肉食者谋的事,还时不时定音定调,既是一道风景,也是一种担当,一种使命。他以为一门没有成熟基础理论的学科,就像没有打下牢固基础的楼房一样,是不可能稳固长久独立存在的。难怪克难兄这样全神贯注,几十年一贯制地投身于斯,这也是建立这样的百年大计基础所必需啊。

克难兄的书洋洋数十万言,所论所涉并不宽泛,常常一个问题颠倒反复几三十年。一些话题一些观点,二十多年前就讲过,期间又变换场合不停地讲,今天再讲,还不过时,还在发人深省、醍醐灌顶,这就是不成熟学科的特色。理论探索因为缺少路径可循,往往会在解释业务、说服听众读者方面用力很多。也因为没有先行者的定位定性,因为随时随地有后来者加入,你的阐述及说服还就需要反反复复、重三倒四,即使这样也收效甚微,势必还要如此这般讲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克难兄并非无聊地为重复而重复,实在也是因为建树不易,而错误的观点还在源源不断流行,且影响更大。套用歌德的话,或能更好表明克难兄重复之必要性。 歌德说:我们对于真相必须反复,经常地说;因为谎言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确实,被克难兄精心而充分阐明的很多观点常常被歪曲漠视,而那些被他完全驳倒的谬论仍然很有市场,所以他的任何重复都绝非多余。必须指出,克难兄并不是简单重复一些观点,而是不断加进后来的思考,当前怎样,还将怎样,应该怎样,一个题材反复说,变着法子说,寻找一切场合说,角度不停切换,意思也渐渐丰满发达起来这是必然的。克难兄孜孜于此几十年,也缘于他对出版物的热爱,所以总是在想方设法维护之完美之丰富之不容玷污之。

读克难兄的书不禁脑洞大开,脑补不少,也为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浑浑噩噩而汗颜。编辑岗位中应该思考时刻面对应该学习应该领悟的林林总总,差不多都让克难兄包圆了,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即使我辈去思考去领悟,也肯定达不到克难兄的层面。大家都是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咧?所谓人人生而平等的说法从来就是一个政治口号,实际上的不平等客观存在。克难兄过人的天份也是一种不平等,不过那是老天爷的格外眷顾使然。

克难兄与我同年,入行早我几年,但其业务能力与行业见识的领先则远非几年可限。还没有成为同事时,我就认识活力四射的克难兄。成为同事后才认识到,他那个活力四射,实则是那些躯壳包裹不住的才气总是嗤嗤地往外冒使然。用才华横溢来描述克难兄,真是实至名归,没有任何水分的。这也有一个弊病,就是跟他在一起总是感到相形见绌的压力。就以菜九为例吧,我与克难兄是差不多时间学医的,跟他一讨论医学问题,我就明显外行,学历可疑,像个水货。说到本职工作如何干,在我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时候,克难兄则侃侃而谈,一套一套的。同样经历某事,他人经历也就经历了,克难兄则常常可以将其中的精华妙在何处,关键点是什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身边的人难免会有此生白过之感。这样的特长体现了克难兄特别擅长从纷繁的事物中快速准确抓住要害的本事,这固然与他的医学训练有极大关系,也与他超常的敏锐与快捷的接受能力密不可分。而克难兄一旦将这个令人恐怖的特长投入到编辑学及出版专业相关探究上,目光所及,真相大白,编辑学尤其是中国编辑学的轮廓也就势不可挡地显现了。

克难兄自评,精力过剩,好发感慨,喜欢宏观思考,菜九以为把过剩改成超级旺盛,再加上力道非凡就非常吻合了。孔子罕言命,以其难言也。编辑长期无学,亦以其难言也。中国的编辑之学还不仅是难言可以穷尽,因为编辑行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还要受意识形态方面的管控,对编辑学的探讨也还是多有束缚、多有限制的,难免要像阎锡山说的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踩破哪个也不合适。在非常难言又不容无学的情况下,还真需要有克难兄那样超级旺盛的精力投入之,才有可能在编辑学上捣腾出一点名堂。也正是因为非常之难,他那才气过人的天性才有了用武之地,并且表现得像这方面的高明舞者,有些看似犯禁的观点,有些难以想像的刺耳之论,也都恰到好处、有惊无险地与所谓的敏感底线一掠而过,得以正式发表,并产生影响。这些影响较大的文字,构成了克难兄大作的主题。在菜九看来,克难兄用字精准,气力非凡,气魄很大,气象可观,从宏观到微观,无不体现出克难兄的殚精竭虑的深思熟虑。所以通过克难兄的书,人们自然就能明了编辑学的种种要素,譬如编辑学的必然规律是什么,其对于整个社会的本质贡献是什么,应该肩负怎么样的社会责任,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良心如何,学科的发展瓶颈何在,困境何在,焦点何在,出路何在,路径如何,不一而足。

如此之难的事业,克难兄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如此用心去做,只能用宿命与使命来解释。菜九不知道是否还有任何其他人在像克难兄一般以如此大的气力与热忱义无反顾地做这个事,但以菜九之管见,至少克难兄引用到其认可的侪辈言论,尚不足以使菜九警醒及拍案叫绝。愚以为,在编辑学一道上,克难兄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而几十年一以贯之地做,就几近于道了。也只有近于道,才值得克难兄如此投入。

因为前青年时代的身世,克难兄求学时选择了看似与世无争的医学;而择业选择了编辑,应该更加与世无争。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想与世无争又谈何容易——只要你想搞点作为,你不与人争,人还要与你争呢。何况自己的底线经常被莫名其妙的突破了,焉能不争。所以本书中与人商榷之处甚多,且不乏火药味。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是克难兄的一大特点,对于某些权威大佬的商榷也贯穿于各个文字中,而这样的商榷不仅可以使理愈辩愈明,也真正推动了学科前进。通过各种辨难砥砺,克难兄对编辑学的内涵的理念与信念愈发坚定,而这些理念、信念无一不是来自于艰苦而长期的思考。

正如克难兄也非常尊重的刘杲先生所言,克难兄文字常常有冗长之感,但这种看似并非必要的冗长,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人微言轻,又所论甚难,你不讲透讲细,不讲到读者受众心服口服,怎么可以。而要达到那个程度,短了还真不行。平心而论,克难兄始终在心中描摹的编辑学有前途有发展有希望有生命力的学科前景——当下应该做什么,接下来再做什么,最终能做成什么——这样的前进步骤还真不是空谈,而是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描绘出的亟具可操作性的蓝图。也因为克难兄始终不掌握行政资源,这些美好愿景也最终成了充不得饥的画饼,殊为可惜。

尽管克难兄为编辑学的建立呕心沥血,大声疾呼,洞见症结,开出药方,居功至伟,但编辑无学的状况或还将长期持续,其停滞不前,无法突破的状况还是很令人恼火且无能为力,这大概也是一种中国特色吧。所幸克难兄终于决定要将几十年来的呐喊呼吸结集成册,以志沉淀纪录这个呐喊呼吸过程。菜九以为,此举还不仅仅有立此存照、宣示观点之 *** 之作用,更可向后人标示前人行进至此,并昭示后人,吾辈思考过奋斗过,精彩过豪气万丈过,还是有若干精华可以薪火相传,可以奉为圭臬的。

载《菜九段集2017卷》175---181

上司黎社

黎社系指菜子的顶头上司、江苏科技出版社前任社长黎雪先生。菜子始终觉得,黎社的同事成色大于上司成色,因为他常常跟大家在一起嘻嘻哈哈开玩笑,没什么领导作派。所以到了他从副手抹正之后,他那个无形圈子的一拨就在背后以黎头称呼以示亲昵。起先菜子也跟着黎头黎头地说,受到 *** 的几次白眼。慢慢地菜子读懂了这些白眼——黎头是你叫的吗?你才认识黎头几天啊!

白眼有理。菜子从外单位调入时间不长,既不是那个无形圈子的人,也没有贴近领导的习惯,连他们黄段子的笑点何在也往往听不出来。行,你们叫黎头,我就叫黎社,即使后来黎社高升了,这个称谓也不变。

虽然不在黎社的圈子里,其实菜子对黎社还是有很多感激的。他当副手期间,在选题会上多次提出要注意机会成本,这实际上是对菜子所在部门选题平庸的委婉批评。菜子听懂了——你如果让这些不怎么样的选题沾上了手,就会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做上档次的事了。当时菜子练成了做私事的内功,可以做的事似乎很多,对于如何分配精力有点茫然。黎社的这个提法实际上点醒了菜子——要挑最重要的事做。其实菜子也想过这个,但就是没有上升到如此高度,有高度才有指导意义。看似一言难尽的什么事最重要,也有办法简单起来,即如果有什么不做就死不瞑目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所以黎社的这个提醒让菜子把有限的精力收缩在非做不可的事上,功莫大焉。就冲这个也应该请黎社喝个酒吧?

黎社对菜子的影响当然非此可限,他很会从工作中找到乐趣的特点,也感染到菜子。他常常说这个事情蛮好玩的、玩不到一块、带不带他玩,这提示菜子做事不一定非要板着脸,弄得很沉重。菜子退休前后也开始把自己的看家成果进行娱乐化转化,结果发现效果也不错,或者更能获得受众。

记得一天下午,偌大的办公室不知怎么就菜子一人,黎社巡视进来有点气急败坏地劈头就说,老周,你是个厚道人。菜子与黎社并不亲近,所以没敢接话。黎社又说了,科技出版社厚道人不多,我知道你是。说完就走了。其实菜子也不是什么厚道人,只不过对物质利益不甚看重而已。但黎社此举让菜子暗喜,这算是与领导相互确认了眼神吧,表明在某些层面上算是一类人吧。菜子也因此认识到,原来一言九鼎的一把手、法人,在单位也会有搞不定的人和事。看来官不好当啊,至少不像我们这样当不上官的认为的那样好当。

在菜子看来,黎社是天生的做官材料,刚当正职时他的讲话显示不出高明精彩,但随后很快就步入正轨,越来越好。开大会的时候也没有正式的讲话稿,就一个巴掌大纸片上写上几行字,就能滔滔不绝讲上一两个小时。用他的话来说,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开会,通过开会把他的思路贯彻下去、指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核实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当然精于此道老于此道应该来自于不懈的思考,菜子常常以黎社为例向年轻同仁推荐成长方法,就是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就会得到提高。并且以为,人生在世要随时随地准备发言,时时刻刻打磨这个发言,当发言的机会出现时,不至于讲得一塌糊涂。这个本事菜子很眼红,但因学不会,所以更仰慕。因为菜子也有过上讲台拆解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也为此私下里将这些成果反复演练,真正到上台讲时,就不成体统,有讲稿都不行。大概会看戏不代表会演戏吧,就这样当观众也蛮好。

黎社对政策的领悟力强,抓机遇的能力更强。当上级将集团的定位为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准备向世界各地出击后,黎社就迅速启动,充分利用有限的行政资源,用论功行赏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潜力,开始在省内外布局,形成所谓的章鱼模式,向全国辐射,姓科名实的科技出版社陡然出现了迅猛而持续的扩张的势头,欣欣向荣,在突破地域的同时,也有了集团化的雏形。科技出版社的幸运在于,几任领导都很勤勉,没有庸手。黎社升迁后的继任领导,能力绝不在黎社之下,但亲和力逊之。以菜子的菜鸟见识,领导或者有当官当家的双重性,如果只重业绩就是当官,如果在重业绩的同时也顾及员工的收入就比较容易营造祥和的氛围。黎社应该属于既当官也当家者。上级提出加大薪酬改革力度,实际上是要减少大锅饭比重,拉大收入差距。黎社当然要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但他创造出了一个中锅饭模式,在减少大锅饭的同时,增设惠及所有人的部门分配层次。用他的话说是,鼓励竞争,兼顾公平,要确保员工的基本利益。这样的举措实际上保障了菜子这样没有本事创收员工的利益,以免在拉大差距过程中收入下滑太多。基本利益的提法实际上也是一个亮点,对所有人都有意义,此不赘。

黎社不止是在政策层面上保障了菜子之流的利益,在现实中也曾为了保全菜子的利益而阻止过菜子的妄动。有一回菜子想搞一套中医药文化丛书,上窜下跳,忙得不亦乐乎。黎社认为菜子根本没那个能力(当领导的大致知道员工有几斤几两),所以明确不赞成菜子的设计,他说,老周,搞不起来的。你要记住,成功者有无数的父亲,失败者只是个孤儿。你搞成了,所有人都会把手伸过来抢这个功劳,你要搞砸了,原来签字同意的都会跑不见。全是你一个人的事。菜子没有即刻熄火,又撑了一段,觉得还是黎社说得对,才停下来,真不是那块料啊。这个事让菜子得到一个教训,以为要把所有的事置于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才稳妥。之后在培训年轻人时,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通过做事,扩大能力边际,以便能做更多的事。

可能出于认可菜子的人品及年龄相近而投缘,黎社在照顾菜子利益的同时,对菜子一些不给面子的冒犯也极大宽容。记得有一次跟黎社到苏州卫生局签订合作协议,事毕就餐时,对方的美女处长向黎社请教项羽的事情,看着作小女生状的美女处长,黎社信口开河偏离事实了,菜子当即拦住话头说,黎社讲得不对,这方面我是专家。黎社也没有显得下不了台,笑着说,你是专家你是专家,下面由你来说。当着那么多外单位人的面让领导闭嘴,菜子此举过于冒失了,不过似乎黎社也没太往心里去,还是一切照旧。在黎社升迁前不久,菜子正在一个风景区出席学术研讨会,接黎社电话问我在哪里,我说在景区开会呢。黎社说,你不是搞历史的吗,马上一个历史性的机会,你不要错过——医学中心明天成立,你赶快飞回来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菜子推诿说主要的景点还没去呢,黎社说景点又跑不掉的,这次不去以后总会有机会,错过中心成立,以后不会为你再成立一次。但菜子还是以景点为重,就谎称机票临时买不到,没有响应黎社的召唤。黎社原先就是从医学编辑室出去的,医学又向来是科技出版社的强项,几届社委会都有将医卫室升格为医学中心的设想,终于在黎社手里实现,所以他很激动。菜子不为所动亦有菜子的道理,无论是医卫室还是医学中心,我一个普通编辑要做的事没什么两样。所以只能让黎社失望了,那个历史时刻不见证也罢。现在看来,菜子没有见证那个时刻也无需遗憾。黎社升迁后,医学中心甚至晋级为医学分社了,但以菜子的菜鸟见识,分社倒是分社,跟医学却没有太大关系。何以言之?因为除了旧书翻新,医学分社并没有推出与既往媲美的出版物,更不用说再上层楼了。此情此景,估计包括黎社在内对医学中心/医学分社寄予厚望的几届班子要不忍直面了。

菜子是在出版业最兴旺发达的时期入行的,因看到太多的传统行业由盛而衰及出版危机喊了很多年,所以很有杞人忧天心态,询之黎社,出版业走下坡路的时间点大概何时出现。黎社很有把握地说,至少还能兴旺十年,到那个时候我退休了,你也差不多退了。果如其言,黎社退了,菜子退了,出版业的兴旺依旧。

退休后的黎社,作为稀缺的干吏,难免要在老本行里跑跑龙套,撑撑场面,接受各种荣誉,并不能真正闲下来,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书画创作上,且成绩斐然,迅速完成了从官员到艺术家的转型。

平心而论,黎社固然是长于当官者,但能当到什么阶层,应该如何评价成就,这些与个人努力关系不大。而艺术创作就不一样了,在掌握了基本功之后,个人的艺术领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就有了空前的发挥余地。菜子对艺术创作完全外行,取舍全凭喜好,黎社古朴淡雅的画风与意境与我的喜好很接近,黎社的书法意境也与画风接近,因此2019年上半年菜子的看家之作《屠刀集》出版,就用了黎社的墨宝《心经》作为封面底纹,效果超级好,为拙作增色不少。黎社创作不缀,菜子攒集不缀,后面要用到封面装帧元素的场合还会很多,黎社的作品或者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时下,黎社作品还没有什么名气,但其作品因不俗内涵已被北美一家承销商相中,并列入后续展出计划了。可以预期,黎社在艺术创作上占有一席之地进而扬名立万是个大概率事件,那么菜子早早地就用上黎社的艺术元素,也算是抢得先机,又增加几分青史留名的把握了吧。

封面底纹:黎雪

书名题签黎雪

以一本书的出版告别职业生涯(菜九段集2017卷后记)

一般来说,一本书的前言、后记是负责交代此书的前世今生及产生过程中的各种感悟的。本书的自序已经交代了缘起与编排特点,那么后记就用来说一说其他事宜。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菜九段的人生是彻底失败的,钱途仕途生活,无一可取。江湖术语有云,人生就是个平衡市,而在准退休之年还能将菜九当年的年度文字整成一本书,也可多多少少告慰一下失败的人生吧。

所谓的出版,实为自费印制,与菜九的文字一样,纯属自娱自乐,故与可喜可贺无缘。自费出书的好处是自主,出什么,怎么出,完全随自己意愿。结结巴巴搞了一辈子出版,虽然没搞出名堂,但出书情结强烈,兼之舞文弄墨成习,不知怎么就培养出了攒集子的嗜好,菜九此前有过正常出版的《混沌外的乡愁》《古史杂识》《历史的侧影》,有过基本定型网络发布的屠刀集、师友集、刘邦密码,有过不曾定型也网络发布的菜铁匠集、菜九段诗文集、菜九段序跋集,都是有专门特色的自娱自乐文字 *** 。而现在的《菜九段集》无非是攒集子的另一个形式,不过直接以拙号为书名,未免有点嚣张了,搞得像曹子建集、陶渊明集似的。难道比踪前贤是这个样子的吗?尤其这样的个人专集缀上年份,会造成别的年份也各自有一集的误导。2017年算是菜九段的文字收成大年,田秉锷老师谑称菜九此役是以“一年”为期,盘点收成,正是中国老农式的“回头看”。盘点下来,估计相当于其他年成的好几倍,所以不可能每年都有一集。

好舞弄文墨的人生于互联网时代是幸运的,一个文案出来,无论精致还是粗糙,都可以即时上线供人品评。这个特点对写作者是一个正性 *** ——让其多多地写、多多地发布,尤。这样的切割又可以启发另外的写作,这是始料不及的,当然是好事。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有时一个制作的一个小标题乃至一句话,会成为另一个制作的主题;也会因为一个触动而放下一个正在进行的制作,去开始实行另一个制作。这样一来,常常一个大制作,完全可以覆盖一个乃至多个小制作,于是产生了几处内容重叠的同题材内容。为了接近年度真实状态,这样的重复保留在书中,没准日后有菜九段研究者能通过这样的重复还原菜九这个特定年份的生平状态,进而推断菜九的大致状态呢。虽然不避重复,但也要注意将完全重合的套话作省略处理,比如中国人最不认真题材有好些个,虽然创作时间不一,因帽子相同,就合并为一个大题的若干小题。

书中有三个不是2017年之作的附文需要特别交代。其中《李老与我的师生缘》写于巅峰时期的2009年,如果不附上来,被附着之文中会有许多情感失去根本。作于1999年的《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的收入,是因为2017年有太多内容涉及吕泽,又有太多处提到此文。《千古谁识沛丰邑》作于2014年,好像也是第一次对历史上的学术大佬不敬,而且一次性冒犯了一大批,此件的受宠程度不亚于菜九的三大主力,因从未印行过,正好借讨论班固之失推出。至于作于本年的《中国人最不认真——天下到底几垓下(终极版)》,实为《垓下小考》之另一马甲,可展示菜九的写作状态。另外《编者的话》本为《金刚钻与瓷器活》的简略版,供纸质媒体发表用,不料最后发表的反而是非简略版的主体,真是世事难料啊。

传统出版与网络发布的区别在于固化,有些网络上通行无碍的东西,固化以后就会发现各种问题。出版从来是一个有留有遗憾的事,出版前的加工目的就要让所谓的遗憾越少越好,即使是自费的东西也不例外。进入出版流程后,就要将此前缺少打磨的地方修饰得规整一些。所以自从确定要出版纸质本后,明显地写作速率就减缓了,因为要在当年余下的时间里打磨内容是个很耗时耗力的事。再者,即使现在的出版已算很稀松平常的事了,但还是有其神圣性与难得性,所以在距离正式成书的有限时间里,还要给生平的某些思考面世的机会,也会中断正常的研究性写作。于是,在出版进入倒计时的氛围下,又是打理又是写作,双轨制齐头并进,加上准备构成一本书的其他要素,一时间各种琐事千头万绪,纷至沓来,忙得不亦乐乎,增加了不少年味。估计这样年味扑鼻的文字,也会让读菜九者看着有点头大。

菜九段

2017年12月

历史是一具僵尸——序《菜九段集(2017卷)》

十多年前,我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制一套《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一书,这是一块硬骨头,在录入的过程中,由于大量文字模糊、资料残缺的现象,所以需要不断地跟责任编辑沟通,我们一起想办法与全国各地图书馆联系,寻找更好的资料源。当时我绝对没想到却因此结识了一位大神级的人物——菜九段。

第一次接触菜九时,着实让我紧张了一番,当我走到他办公桌边时,他不在,桌子上全是稿件、资料,铺满整个桌面,巴掌大的空隙都没有,乃至于我想把带来的稿件交给他都不知道朝哪放,就担心把他稿子弄乱,或把我的稿子混到其他稿件里,我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能从如此混乱的局面中冲杀出来的。但从我们后来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才发现,尽管他处于如此乱局之中竟然从来没有出现过错乱。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是有区别的,我们的思维是平面思维,需要一个整齐的、简洁的步骤和环境才能工作,而菜九的思维是立体的,他构建出来的结构有他自己层次和框架,就像用平面思维去解析立体几何,那我们只能对着一堆乱麻般的线条发呆。

菜九段只是网名,那个时候,互联网才刚刚兴起,手机还没有智能化,网络还仅仅局限于电脑的平台。由于与网络初次触电,没什么信心,他便谦称自己为菜鸟,而且菜到了最高境界的九段,于是菜九段这个名字便应运而生了,他甚至不愿意显示自己的本名了。

有一次他从QQ上给我发了一篇《千古谁识鸿门宴》(更新超长版)的长文,好几万字,详细地剖析了刘邦先入关中,担心怀王之约不能兑现,于是确有派兵镇守函谷关,阻止各路诸侯军入关的想法。他从刘、项进军的进度表入手,列举了大量的史料,条分缕析地把刘、项之间矛盾进行了抽丝剥茧般地解析。批判了项羽办事拖拖拉拉、优柔寡断,又想做 *** 又想立牌坊的矛盾心态,也对鸿门宴前后被隐没的细节进行了大胆的推测。读完这篇文章,让我大跌眼镜,我吃惊的倒不是这篇文章是如何的精彩,而是感到一个科班出生的医学生,怎么对文史学问做得如此专业?

后来才知道,他以前是古籍出版社的编辑,那个时候他还年轻,有上进心,想考一个职称,不但能多拿点薪水,说不定还有能混入进步人士的前景。但考职称得拿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啊。其实那个时候找个 *** 或随便抄袭一下,已经是一种潜规则,只要骗到这个本子,谁来较真这档子事?但菜九竟然当真了,他真的去立选题,找资料,来写一篇与楚汉之争相关的论文。可是最终的结局竟然是时间浪费了,职称还没评上,鸡飞蛋打一场空。

如果这件事就这么结束的话,估计便不会有后来的菜九了。偏偏就是在这次坚持原创的过程中,他发现楚汉史料中存有大量的疑点。人的好奇心就如裤裆里的虱子,你倘若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可能还不至于痒痒,一旦感觉到痒痒了,便会产生非要把这些“虱子”捉出来不可的冲动。这一冲动却惹来了麻烦,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些“虱子”是越捉越多,乃至他被深深地陷进这个“裤裆”里,穷二十年之力,竟然也还没有捉清这里面的 “虱子”。

他所捉到的“虱子”当然不仅仅是《鸿门宴》这一只,在他的《古史杂识》一书中,对《触龙说赵太后》史实的真伪进行了考证,从而竟然对《战国策》的史料真伪提出了挑战。之后在《历史的侧影——透视重大历史片断的关节点》一书中,对周昌、贾谊、武则天、刘邦、项羽、吕后、张良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提出了颠覆性的见解。2012年他推出五万言长文《重审韩信罪案》,之后发现疑点越来越多,于是于2015年完成了二十万言的《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2017年正式出版时定名为《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此书以详实的史料作证据,以严谨的推理作引线,层层剥离、丝丝入扣地将大量破碎的史料进行拼接,彻底颠覆过去韩信留给人们的英武形象。正如菜九所言:“韩信事迹被人夸大性造假的可能性极大,所以菜九所为,从客观上动摇了韩信的崇高地位,并将韩信最令后世文人骚客无限吟咏的神奇战法也定义为靠不住的神话。这样一来,韩信的兵仙军神光环要褪色不少,韩信的神像基础塌陷,满是窟窿。”菜九石破天惊地考证,让人紧张的倒不是担心韩信地位的定位,而是他撼动了史学界千古泰斗——太史公司马迁神话,这种勇气和胆识着实让人有点不寒而栗。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一个本应是医生的人,为什么非要不务正业地专门与古人为难?非要把已经定论的历史撕裂于众目睽睽之下?现在才懂得,在菜九段的眼里,历史其实就是一具僵尸,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习惯性地看看尸检报告就足够了,而菜九却不轻易接受这份报告,非要亲自过手一遍,重新解剖一下。他解剖的那么细致、那么谨慎,不得不让我肃然起敬。面对这种费力劳心且不讨好的事,你可以视之为较真或迂腐,甚至你可以说他是博取眼球的耍酷,而我则视之为职业习惯而已,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现在推出的《菜九段集(2017卷)》,还是那份尸检报告,方向基本没变,只是动作幅度大了一点,进度快了一点,切割得又深了一点,得出些出乎常人意料之外的结论,却也是我意料之内的事。

值此尸检报告正式出版之际,窃草此小文,忝列华章之畔,是以为序。既表达后生的景仰之意,也为先生的2018祝福、壮行。倘能藉先生之文集同登不朽,那更是意料之内的意外了。

孙志洋

2017年12月26日撰于金陵

去 *** 职称(《续屠刀集》代后记)

去 *** 职称,这句粗口原本是菜九《鸿门宴大嚼二十年》的结尾句,主要是想表达没有职称也很爽的意思。显然菜九是职称没有搞到的,没搞到居然还爽得起来,真不愧是阿Q的传人。但凡事都有例外,到菜九这里,例外就格外多。在菜九而言,职称没搞成的不爽里还真有若干爽的因子,所以个人还蛮享受没有职称的状态。

根据百度百科可知,职称(Professional Title)最初源于职务名称,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据此,只要是个读书人,在有职称的工作环境,不为评职称而操心费力是不可能的。甚至根本不是读书人,也会利用职务之便把职称搞得老老高。所以读书人最终没有搞定职称,情何以堪。

不过菜九转行到出版界,就预伏了职称搞不上去的可能。记得报到之前拜访领导,领导说了,根据国家规定,中级职称到时间就自动转。但高级职称因改行的关系,可能会搞不成。菜九是冲着出版社福利好来的,职称什么的搞不成就不搞。谁知到了规定可以无障碍自动转的时候也转不成,就开始了职称的悲慛之旅。为此找领导 *** ,领导很无辜地说,怎么给你评啊?你又没有编书?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的工作是组织上安排的,不编书难道是菜九的责任?看来国家规定也不是单位规定的对手,从此菜九在职称上落了单,较同批次进单位同事晚了两年才自动转中级。到了中晋高的时候,两次没通过。菜九当时已攒下若干有传世特质的文字,更有若干超乎寻常的发现,心理开始膨胀,所以大为光火,责问主管职称的局领导屡次搞菜九有什么意思,领导跟菜九打哈哈,你还年轻,以后机会有的是。菜九当面呛回去,不会有以后了。

想玩老子,老子不奉陪了。

想来那些有搞人喜好的人肯定不会只搞菜九一人,只是搞到菜九头上算是瞎了他们的狗眼。职称有与水平挂钩的天性,没搞上职称,总会被人怀疑水平有问题,否则怎么解释职称没搞到?好在菜九的多个文案每年供数以万计的教师备课之用,可以免戴水平不够的帽子。对菜九来说,职称已不能为菜九增光了,数以万计的转载数量已足够长脸了,实际损失也就是收入而已。正因为菜九的没有职称天然与水平不高绝缘,所以近二十年来,每当有人鼓动菜九申报职称的时候,就给菜九提供了放狠话的机会。诸如,职称对菜九来说就是钱,一年两万十年二十万一百年两百万,我缺两百万吗?申报职称可以,让肇事的家伙先拿二十万来(如今这个价码已长到一百万了)。菜九没有职称不是菜九的耻辱,是时代的耻辱,是系统的耻辱,既然是系统的耻辱,他们拉的这陀屎就应该自己舐掉,而不是菜九帮他抹平。当然,这些狠话无损于肇事者一根汗毛,但没有职称也无损菜九一根汗毛啊。

这些不爽的事引发的情绪火药味十足,会不会在周边发酵,不得而知。但这些火药味十足的情绪肯定最终渗透进了菜九的文字,兼之学了点老乡唐德刚前辈的腔调将嬉笑怒骂引入纯学术化的问题上,就形成了一道风景、一种文体——真气贯注、剑气纵横,学界奇葩菜九段就是这样炼成的。

菜氏风味的真气、剑气中有多少是郁郁不平之气呢?很难说。郁郁不平之气肯定有不少来自于职称没搞上,而横行无忌的做法,也赖于职称没搞上。有些话如果有个职称还真不方便讲。因为没有职称,讲话太方便了,完全不避粗俗,反正菜九也不是什么高级知识分子,出手如此,职称如彼,他要撒点野、说点疯话狂话,又有什么不好理解呢?记得七八年前有个老专家来跟菜九套近乎,说他是南师大某名宿的学生,菜九当场就讲,你那个老师,我一个顶他十个。其实菜九心里想的是顶二十个,说出来的时候客气了一下,吞掉一半。老先生也只有认了,毕竟菜九排名前二十的文字,打死他那个老师也写不出来。菜九常常叫嚣,写不出来是菜九的错,写出来专家教授不来磕头是他们的错。其实写不出来也不是菜九的错,凭什么非得由菜九来写?

当然,菜九搞文字不是为了撒野说疯话,那只是个顺便的事,主要目的还是要把事情做好,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而且要比有职称的做得更好。如此这般凌越职称之上,既是一种解气出气,也更方便胡吹大气。菜九最令人讨厌的地方可能是,他的观点基本上跟圈子里所有人都不一样,但他一个人的气势比所有人加在一起还要盛,而且基本上没有人愿意与他正面碰撞。所以菜九自封是开坦克的,各路意见相左者与之相撞绝对讨不到好。菜九就天天开着他那不怕撞的坦克横冲直撞,滥杀有辜无辜,真是不要太爽噢。

到学术圈客串的菜九肯定是超级能搞事者,因为缺少专业训练,没有师承,所以特别心黑胆大,感觉没有他下不去手的。这个菜九段东看看,西看看,唔,这里可以搞一下,噢,那里也可以搞一下,搞得手忙脚乱,忙得不亦乐乎,把个井然有序的学术圈搞得有点凌乱。动静动作多了之后,菜九就自高身价、自高门户,显得不可一世,什么千古谁识、中国人最不认真满天飞,晃得人头晕目眩、义愤填膺。菜九的趾高气扬、自吹自擂,也为研究领域建立了一道厚颜 *** 的风景。金庸先生有曰:金刀银刀不如老篾匠的烂铁刀。这样的烂铁刀,菜九也有,就是五年前(2012)攒的那个《屠刀集》。什么正高副高,见到屠刀就一高不高。集子里夹枪带棒的,全是用来招呼专家教授的。而且菜九足不出户,就在自己的地面上舞弄菜氏屠刀,那些专家教授就会自动地把头啊手啊伸到菜九的屠刀之下,血肉横飞、鬼哭狼嚎、盛况空前。不管什么了不起的大佬,要在菜九的屠刀下能活下来绝非易事。看到哪些从古至今大名鼎鼎的大佬活不下来,真能忍住不吹,那得有多大的定力啊?

小姐汤卫和读菜九至此,一高兴来了一段顺口溜:

菜九爽歪歪,手拿大屠刀!

圈里是大佬,职称没眼瞧!

菜九不是大佬,也根本不在圈子里,不过让大佬感到头痛是太有可能了。菜九的职称问题没那么简单,苦乐夹杂,肯定不是没眼瞧,只是没搞到职称,搞到了不少屠刀,总算没有两手空空。手中有刀,心中不慌。屠刀国里尽朝晖。时不时,醉里挑灯看刀,四处巡视屠刀国里出笼的旧爱新欢。刀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于是乎,一个没有职称的家伙,常常气势汹汹地挥舞屠刀,不知道的以为是一个千古奇观,定睛一看,不过是菜九在自娱自乐嘛。

刊于《菜九段集2017卷》452页,又用作《屠刀续集》后记

雄文十万唱大风——序菜九段《屠刀续集》(张群文)

几年前我出版第一本个人专集时请菜九段先生写序,当时他就说,一定请我为他的新书写序。今年(2018) 元旦前后,菜九要推出《菜九段集(2017卷)》,请我写序。可是笔者正好手头也有一本书在联系出版,出版社要求就在那几天要把书稿全部拿出来,另有为两位画家朋友写了大半年的稿子也必须即刻截稿,所以实在周转不过来。菜九对我很理解,称下面再出书时再请你写吧。三个月后,我才拿到《菜九段集(2017卷)》,菜九就将《刘邦解码》电子稿交我并邀我作序。虽然这次我没有推诿,但我这个进入写作高峰的退休老人还是在时间上措不开来,只好在《本草与国学》的写作缝隙,匆匆翻了一下《刘邦解码》,从中截取一些片段交差。当然未获刊用,这或者是菜九对我的爱护。现在,菜九又将新结集的《屠刀续集》约我写序,这是一年之中的第三次,事不过三,无论如何也要推掉一切事情写好这个序。

笔者与菜九的道义文字交,已有数十年,超过一代人的时间了。之所以一定要为他的大作做个序,除了还他一个序外,还有一份感激——正是因为菜九多次苦口婆心地劝导,我今天才基本上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写作。否则我这次一两百万字的系列书稿靠手写的话那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够完成呢!况且,笔者不少写作的动力还来自菜九的鼓动激励,我那个专集也因此得以面世。

话归正题,菜九的书稿洋洋洒洒,汪洋恣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与我风格迥异。我虽然多次为他的前几本大作写过书评,也做过他写作生涯的专题,但真要为菜九写序还真的怕是有点自不量力呢!不过,承蒙他客气,就借此机会说点观感。诚如当初菜九邀我为《刘邦解码》作序曾解释的那样“旧作而已,散在各处,现在梳理一下准备结集出版”,时下的《屠刀续集》也同样是将一些成名旧作在一个新题材下重新集结。在我的印象中,将作品用不同题材结集是菜九段的个人偏好,《古史杂识》《历史的侧影》《刘邦解码》莫不如此,现在的《屠刀集》《屠刀续集》也没有脱离这个偏好。菜九以为,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些比较满意的作品可以重复利用。笔者算是从菜九这里学了一招,以后可把拙作做出各种拼盘。《屠刀续集》中既有《菜九段集(2017卷)》的内容,也有《刘邦解码》的内容,那么为《屠刀续集》作序更能总结菜九段这一时期的作为,笔者也可以借机再一次学习老朋友的治学精神以及他新颖的写作手法。

一直以来,我对菜九这个中医药硕士能用犀利的笔锋大胆地横扫了长期以来在国人心目中占统治地位各种认知惊叹不已,将其横扫文字形容为锋利的手术刀,与他定义的屠刀,显然还有点差距。从他振聋发聩文风的大开大合来看,屠刀似更贴切。通读全部文字,尤其读了他的后记,才恍然他的勃勃之气还真有一部分是由对学界有强烈的不以为然所构成。想来也是,菜九的独到考证与见解,由于社会上的一种不正常的惰性,大家长期以来对他的考证与见解装聋作哑,这激起了菜九的血脉贲张,他的文风也逐渐 “霸气”起来!既然你装聋作哑,我就不客气了。这一点我觉得菜九颇似鲁迅。投枪匕首是外人对鲁迅文字的嘉许,屠刀则是菜九对自己文字的形容。菜九倒是真不谦虚。也正是这样的不谦虚,使得其文字更加生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切割的快意”(田秉锷先生语),从而与错误认知决裂。

以往菜九段文字刻意回避直接抨击具体学者,本书破了这个例,矛头直指学界大佬翦伯赞,这让笔者想为菜学之间的分歧弥合都不可得。细看菜文,菜九段的指责全然在理,那么就认可菜九所论——痛诋错误认知,也是一件功德吧。这真犹如中医治病,对于沉疴顽疾一定要下猛药的道理是一样的。以前笔者对菜九弃医从文一直感到有些可惜,看他如此大力荡涤历史认知的痼疾,菜九实是从了文又未去医。

《屠刀续集》是《屠刀集》之后续,二者合刊,或者也有弊病。比如《屠刀集》里鸿门宴内容是重要构成,《屠刀续集》里鸿门宴内容也不少,且见解似乎并没有超过前者,会让人误以为这样的内容撞车有凑篇幅之嫌。笔者初读的时候,就疑惑菜九这样的铺排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几番读过之后,有点感觉了——原来菜九的这些文章并非简单重复,他是在通过切换视角,把这样的千古之谜解得更加透彻,同时也让可读性更高了。

捧读老朋友的大作,做序是假,增加一次学习的机会是真。以往,我基本没有留意《史记》与《汉书》的同异,更不知道《汉书》居然有那么多歪曲《史记》的地方。读了菜九的大作,才如梦方醒。醒悟后又觉得怎么会这样呢?在与菜九交流的过程中,方才知道原来古往今来一般的读书人、甚至学者在面对楚汉战争历史的时候,因《汉书》用起来更加的省力,谁还再去到《史记》里面去比对谁对谁错呢?只有像菜九这样的另类才会花费几多“笨功夫”来纠错!况且,司马迁与班固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大家,一般人也是不敢妄加评论的,遑论还要提出意见呢!但真正的治学君子是不管这些的,菜九段所需要的是事情的真正的真相,仅此而已。这种所谓“蚍蜉撼大树”的精神犹为值得笔者和年轻的提笔为文者学习!

走笔至此,还想对菜九在一些热点上的用功如沛丰邑之争、萧何追韩信真相诸文案再啰嗦几句。我以前也到过沛县和丰县,对这两个县争当刘邦故里吵得不可开交感到有点莫名其妙,读了菜九的文章方才如梦初醒。如沛丰邑者,从前都说丰属沛,是沛以下乡邑。菜九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令人信服的阐述一锤定音:沛丰邑是沛郡丰县,而不是沛县丰乡——沛为郡前的丰沛是平行区划,历史记载基本上都说丰沛,难不成当时的人反而不知当时事了呢?当然文章诸多的辛苦考证和精彩的分析,读者诸君不亲眼去看是体会不到的。

再说说菜九彻底否定植入到了中华民族记忆深处、融化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的萧何追韩信之事。笔者也算读了一些书,不算孤陋寡闻了吧,对萧何追韩信也信以为真。而菜九用娴熟的拆解史料的手法颠覆了这个“历史的定论”,认为韩信不仅没有跑、也根本不会跑,因为他与刘邦在拜将台之前见过面,该说的都说过了,并且被从低级军官提拔为高级军官,这不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大胆提法么?这一下,不仅搞历史的人不干了,甚至连唱戏的也不干了,我们已经唱了几百年了,他韩信怎么就没有跑呢?因为韩信这个跑很关键,没有韩信的跑就没有萧何的追,也没有后续韩信拜将的事。否定了韩信的跑,就否定了韩信被拜将的故事。如此一来,这段“历史”就成了凭空捏造了,这个戏当然就唱不下去了,而吃这碗饭的历史学家们当然也不干了。但不干又能怎样,难道能驳倒菜九的铁证如山?除了接受,别无他途。行文至此,笔者不得不佩服菜九对史料的拆解功力的,以及菜九真正对汉代历史负责任的胆略,也由此认可了几分菜九将他的文章命名为屠刀了。

此次菜九将二刀合并出版,纠错量更多更大,因而功德更加圆满,屠刀的威力更加生猛激烈! 我与菜九先生相交数十载,知道他是一个十分执着的人,他认准了的事是一定要做下去的,而且是非做出超越侪辈的成就来不可!可以想见,《屠刀续集》之后的不远将来,或者有三集四集陆续推出。在道贺的同时,将此前步菜九早年言志打油诗诗韵和而成的打油诗一首奉上,以博菜九一笑:

中医十载谁言空,

独辟蹊径建奇功。

今朝施得经纶手,

雄文十万唱大风!

张群

2018年11月

草成于古都南京紫金山山麓之紫麓室

屠,从来不是目的——自序《屠刀续集》

金庸大侠仙去了。可以肯定,大侠留下的江湖丛林今后仍然会有无数世人徜徉其中,大侠锻造的屠龙刀仍然会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继续搅动无尽风云。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一柄屠龙刀,将至尊的崇高与屠戮的快意完美结合,难怪人人想据为己有。

菜九也不可能不动心。只是菜九的自知之明,有金大侠所说的“金刀银刀不如老篾匠的烂铁刀”足矣。这样的烂铁刀与高大上毫不沾边,但屠将起来的快意或者也能依稀得屠龙刀感觉之皮毛。于是乎,菜九操弄《屠刀集》的时候,往往陡生舞动屠龙刀大杀四方的幻觉,那种爽不可极,真的太好太好。以此之故,菜九的一个群名片就叫“丰沛狂屠”,不管手上是什么刀,能屠就好。

菜九几度开设九段道场,开场白都说以清理假史为己任,则菜九烂铁刀的锋芒所向,理当是不真实的历史记载。此前的《屠刀集》出了这个边际,除了砍向假史,还将刀砍向了自认为丑陋的现象。现在的《屠刀续集》回归正传,专门招呼假史。假史是过去的,赞成拥戴假史的人是现实的,所以烂铁刀刀起处有人痛有人哭有人嚎,又何怪焉。

无论屠之为道带来多少爽,它也只是一种手段,清理错误观点才是菜九的目的。不过因了屠的手段,菜九在清理错误观点过程中呈现出发力过猛的特质。依菜九的菜鸟见识,任何一个写作手段的形成,都会有一定的惯性,既已形成以屠为主的刚猛套路,也自然惯性而行。所以几年下来,又有积攒了一批与《屠刀集》风格相近的文案,可以做成《屠刀集》的续集,或《续屠刀集》,或《屠刀续集》。如果仿照《容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的话,称之为《屠刀续集》似乎更妥。因清理错误观点是菜九的本分,生命不息,清理不止,续集之后,再出新篇,是大概率事件吧。

菜九因某种机缘而作的网络红文结集《屠刀集》在2012年便已成型,因约稿方的缘故,未能印行,依菜九的德行,也不会让这样的成型之作肉烂在锅里,所以一俟得知对方无法出版拙作时,就在最短时期内火速上网,广为发布,并在不同时期被不可胜数的站点制成形式各异的专集浮现于各网点。所以《屠刀集》虽然未能印行,满天飞屠刀,依然成了网上一景,较之绝大多数已经印行的出版物影响大得太多。并且广为流传的《屠刀集》也有其固定的范式,内容固定完整,序跋原委清楚,这样流布于虚拟空间的作品集也不便加入后续内容,后续文案只能另辟一书了。

《屠刀集》流布之后的几年时光,菜九的用功集中在刘邦研究上,这一时期的刘邦研究又是以韩信研究占据了主要位置。因为多个文字做一个方向,肯定重复雷同者多。造成了《屠刀续集》收什么,什么不收,都颇费思量,顾此失彼,无法周全,是在所难免的。比如韩信题材篇幅较大者有《千古奇冤话魏豹》《千古谁识汉灭赵》《千古谁识李左车》《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初版)《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升级版)《千古谁识背水阵》(开门见驴版)《千古谁识背水阵》(足本),屠则屠矣,只是其中难免有重复处,不宜悉数收入。几番掂量之后,将相关内容收入成现在的范式。如果读者诸君没有看明白其中的关窍,可以上网搜索这些篇什,感受屠刀的快意。至于各篇标注为终极版者,表明是改进了的版本,与最初发表版有出入。

如今将《屠刀续集》与一直没有印行的《屠刀集》一并合印,也算是给在网上飞了六年的《屠刀集》一个交代。合帙之后有了可以触摸把玩的型质,也许屠之快意将更加具体。究竟如何,印出来就知道了。

菜九段2018.11于金陵

屠刀续集目录

班固一思考,司马迁就要笑(终极版)

千古谁识沛丰邑

附:大风唱罢回丰也

撕一撕翦伯赞对刘邦灭秦记录的学术犯罪

曹无伤同志永垂不朽

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又怎样

沐猴而冠引发的血案与冤案

章邯这道历史大餐

项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韩信根本不会跑——论拜将台史实之伪

以彭城失利为支点看刘邦的谋略

魏豹根本没叛汉

汉灭赵——谁让赵喜欢裸奔

千古谁识背水阵(开门见驴版)

看刘邦如何玩死项羽

中国人最不认真——天下到底几垓下(终极版)

子虚乌有汉三杰

历史大佬吕泽完全可以不消失

吕泽问题从头说

去 *** 职称* 代后记

我如淮阴(我去了淮阴)

我如淮阴(我去了淮阴),这四个字出自《淮阴侯列传》的太史公曰。两千多年前,出于对淮阴侯韩信的仰慕,司马迁专程去了韩信的家乡淮阴采风。当时距韩信离世已达百年,司马迁采到的风也是后人转述。

在菜子看来,淮阴后人的话,更象是低端的创作。《淮阴侯列传》中记录到韩信发迹前寄食南昌亭长、漂母供饭、胯下之辱的三个首尾完整的际遇,看似低级红,实为高级黑。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吃了几个月,遭到亭长夫人的冷脸,发达后说亭长不是长者,这样的举止不会给韩信加分,因为不象长者的是韩信。韩信又不是亭长干儿子,夫人让你吃上几个月才摆脸,也算是有涵养了。换了菜子,韩信吃上几天就会不开心了,哪怕是菜子的干儿子无休止地在菜子家吃啊吃也不行啊。将心比心,这事是韩信的不是了,因为他那个吃真是没完没了啊。再说那个地痞,怎么能给他个高官中尉当呢?中尉是要员,领导亲信,武帝改中尉为执金吾,总要讲贡献讲地位讲专业吧,一个地痞怎么可以当,难以置信啊。韩信时代,曹参、陈平、周昌、随何、朱通、靳彊都当过中尉,中间忽然 *** 一个地痞,成何体统?与羞辱亭长相比,韩信这是以德报怨啊。菜子一向以为,淮阴作为楚汉战争的交战地,几个人都能活到天下太平的可能性真的很低,所以将这样的结局归结为家乡父老的低端创作,正宗的低级红。

菜子不止一次说过,司马迁记录到的韩信假史全是来自市面既有,家乡父老的低端创作也是市面既有之一种。司马迁采撷市面既有,并非不作甄别,即以韩信的市面传说而言,《汉书》收载而《史记》失收者,菜子以为即司马迁甄别不实者。通俗地说,《汉书》收载了被司马迁甄别为伪者。

包括家乡的传说,韩信不靠谱的传说实在太多了。既然司马迁有所剔除,他应该对韩信假史有所警惕,但菜子以为出于感情因素,司马迁没有把严谨的剔除进行到底。须知,在司马迁而言,韩信是特别要写的那种。原因在于,司马迁在死刑与宫刑之间,为了完成家族的使命,选择了比死还要不堪忍受的宫刑,但一直没有把握认定此为正确选择,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终建功立业,也成了司马迁选择的精神支柱之一。如果司马迁象菜子一样迂腐地搞甄别,韩信的传记就干脆不用写了。

两千年后,菜子2006、2020两度我如淮阴,因对韩信史料的可信度有保留,所以完全没有司马迁一样的崇敬心态。菜九段对司马迁无比景仰,但在这里没有跟司马迁保持一致。1999年菜子就完成了《秦楚纲鉴》初稿,对韩信资料大致梳理过了,并认定拜将台对话、郦生之死及与陈豨谋反完全不可信,理由是拜将台上韩信说了他根本不掌握的资讯,灭齐是汉集团的既定战略非韩信一人能左右,陈豨之反是周昌引爆与韩信无关。所以2006年为生理学教材的编写我如淮阴,完全没有看韩信遗迹的打算,实际上也没有安排看。之后为了清理堆砌在刘邦头上的污渍,必须清理韩信本末。因为刘邦最大的污点是杀韩信,而历史记忆中,刘邦的天下基本上是韩信一个人打下来的,刘邦居然杀害了韩信, *** 的黑啊。菜子评价刘邦为 *** 的伟大祖先,真会那么黑吗?不能放过坏人,也不能冤枉好人吧。2010年之后,菜子在韩信研究上斩获颇丰,算是把韩信资料翻了个底朝天,所有的真、所有的假完全都码实了。这方面的作为,在《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正式出版作《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之外计有:●《汉灭齐战役考释》 ●《重审韩信罪案》终极版●《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升级版●清理陈豨乱象●《读〈傅靳蒯成列传〉》 ●千古奇冤话魏豹 ●千古谁识汉灭赵●《千古谁识李左车》●《千古谁识背水阵》●《千古谁识战垓下》 ●子虚乌有汉三杰 ●治粟都尉小考●八卦楚汉:副国级的韩信能往哪里跑? ●低级红还是高级黑——戏说韩信拜将 ●八卦楚汉,韩信是刘邦的私生子 ●查一查,韩信是不是刘邦的私生子●八卦楚汉:萧何如何追韩信●八卦楚汉:萧何追回韩信又如何●八卦楚汉:成败不关萧何事 ●八卦楚汉:章邯、韩信大PK●八卦楚汉:查一查彭城之战期间韩信在哪里?●八卦楚汉:假途灭虢汉灭魏●惊天绝密,韩信的死难完全是他自己设计的●八卦楚汉:汉文帝与魏豹的不清不楚●八卦楚汉:郦生之死韩信无关●背水一战、水淹龙且,两千年前的科幻大片●韩信神话——两千年前的“吓尿体”●八卦楚汉:垓下之战的韩信●八卦楚汉:垓下之战是刘邦的顽皮之作吗●八卦楚汉:真真假假汉三杰●八卦楚汉:吕后处心积虑杀韩信●八卦楚汉:刘邦有杀害张良之心?怎么可能呢?●八卦楚汉:杀功臣的黑锅是怎么让刘邦背上的? ●八卦楚汉:掰一掰刘邦杀功臣的名声●八卦楚汉:真假韩信●八卦楚汉:真人假史说韩信●八卦楚汉:韩信到底有多厉害●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破韩信神话,一条史料足矣●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萧何追韩信,顶级中国荒诞剧●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国士无双●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鄗下,泜上,井陉,三个地名戳穿背水一战●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陈馀之死●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根本不存在背水一战●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吕后处心积虑杀韩信●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韩信的假史与真史●头脑风暴:垓下之战韩信完败●扔下伊万卡就跑:垓下之战韩信完败●轻松推翻韩信背水一战●头脑风暴:杀韩信,是吕后损害刘邦的妙招 ● 老子到处说:治粟都尉是高官,韩信根本不会跑●八卦楚汉:惊天奇闻,李左车就是蒯通的化身●扔下1万卡就跑:蒯通李左车居然是一个人 ●●

史料顺序版:

这方面的作为,在《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正式出版作《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之外计有:

●《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升级版

●治粟都尉小考

●八卦楚汉:副国级的韩信能往哪里跑?

●低级红还是高级黑——戏说韩信拜将

●八卦楚汉,韩信是刘邦的私生子

●查一查,韩信是不是刘邦的私生子

●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国士无双

●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萧何追韩信,顶级中国荒诞剧

●八卦楚汉:萧何如何追韩信

●八卦楚汉:萧何追回韩信又如何

●八卦楚汉:成败不关萧何事

● 老子到处说:治粟都尉是高官,韩信根本不会跑

●八卦楚汉:查一查彭城之战期间韩信在哪里?

●八卦楚汉:章邯、韩信大PK

●清理陈豨乱象

●《读〈傅靳蒯成列传〉》

●千古奇冤话魏豹

●千古谁识汉灭赵

●《千古谁识李左车》

●《千古谁识背水阵》

●八卦楚汉:假途灭虢汉灭魏

●惊天绝密,韩信的死难完全是他自己设计的

●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破韩信神话,一条史料足矣

●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鄗下,泜上,井陉,三个地名戳穿背水一战

●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陈馀之死

●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根本不存在背水一战

●扔下1万卡就跑:蒯通李左车居然是一个人

●轻松推翻韩信背水一战

●八卦楚汉:惊天奇闻,李左车就是蒯通的化身

●《汉灭齐战役考释》

●八卦楚汉:郦生之死韩信无关

●背水一战、水淹龙且,两千年前的科幻大片

●韩信神话——两千年前的“吓尿体”

●《千古谁识战垓下》

●八卦楚汉:垓下之战的韩信

●八卦楚汉:垓下之战是刘邦的顽皮之作吗

●头脑风暴:垓下之战韩信完败

●扔下伊万卡就跑:垓下之战韩信完败

●子虚乌有汉三杰

●八卦楚汉:真真假假汉三杰

●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韩信的假史与真史

●八卦楚汉:真假韩信

●八卦楚汉:真人假史说韩信

●八卦楚汉:韩信到底有多厉害

●《重审韩信罪案》终极版

● 刘吕斗法 殃及韩信

●八卦楚汉:吕后处心积虑杀韩信

●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吕后处心积虑杀韩信

●头脑风暴:杀韩信,是吕后损害刘邦的妙招

●八卦楚汉:刘邦有杀害张良之心?怎么可能呢?

●八卦楚汉:杀功臣的黑锅是怎么让刘邦背上的?

●八卦楚汉:掰一掰刘邦杀功臣的名声

上述用功,洋洋洒洒,声威赫赫,确实达到了洗白刘邦的目的,并且还可以继续做下去。简单来说,菜子的用功不是说刘邦杀韩信杀得对杀得好,而是韩信之死确实与刘邦无关。韩信的存在对刘邦没有任何威胁,刘邦一点也没有结果韩信的意思。

这些用功也证伪了所有神乎其神的韩信史料,全是假史,则人们以为刘邦天下基本上是韩信打下来的观点就失了根据。

无论多少神奇,韩信史料也是孤立数据,菜子证伪了韩信的所有神奇后,又在肾泰网学到,碎片化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必须加入到系统数据中才能体现价值,而能体现价值的前提是数据必须合规。就韩信数据而言,合规与否,就看与当时产生的其他数据能否相融。菜子否定韩信拜将台对话、造成郦生之死及与陈豨谋反,就完全符合大数据原理。按这样的原则,背水一战杀陈馀,但陈馀有被张苍俘虏的纪录,且汉赵战争在朝歌邯郸大规模展开,都表明背水一战不能成立。丁复杀龙且彭城,表明水淹龙且不成立。《功臣表》记祝阿侯高邑 “破井陉,属淮阴侯,以缻度军”,表明以缻度军发生在井陉战后,与破魏无关,也就与韩信无关。为什么与韩信史料不合的数据更可信呢?因为韩信数据过于绘声绘色,显然是市面既有,而与其不合的数据来自官方档案,哪个更可信,也无需菜子饶舌吧。从数据角度来说,因与其他史料严重不契合,天花乱坠的韩信史料视为垃圾数据可也。

菜子20201022单位安排重阳节参观周总理纪念馆,原本菜子无意前往,但突然灵机一动,何不借此机会为韩信考据事业作个了断实地找一个灵感,所以又一次我如淮阴。

韩信的历史记录更多神话色彩。神话的特点就是不能有一点破绽,有一个破绽,整体的可信度就全毁了。菜子很早就看到韩信神话的破绽,所以早就没有崇敬之心了。当然,现实中很多人哪怕神话上全是窟窿也坚信不移,菜子也没有办法。就象很多人坚持要讨论屎跟饭哪个好吃,恕菜子不奉陪,只能随他去吧。

这样的文字算不算了断,只能走着瞧。

20201025

世上有过一只爱梦游的菜鸟(代《远去的菜鸟》自序)

世上多菜鸟,来来去去,无足挂怀。

世人不挂怀,不代表菜鸟不挂怀。

菜鸟的特点是飞得不高,样子不俊,但没准有菜鸟想飞高想变俊,并会为此作出努力。

菜九段退休到一家公司参与宣传工作,对一起工作的年轻人灌输:我们不是因为会做这个工作才来做这个工作的,是要通过工作,把自己培养成这个工作的行家。在最开始,我们并不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但可以通过工作,不断扩大能力的边际,使自己胜任更多的工作。

这样的概括,也正好可以用于描述菜九段这只顶级菜鸟努力扑腾的性状。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无怪菜九段这匹老菜鸟也会有留名的憧憬。老菜鸟的不懈扑腾或者就是渴望留名的奋斗不息。印象中胡适先生给寻常妇人写过传记,称所有人都有记录之价值。那么将菜九段的一生操劳作点记录也不算唐突不算僭越。

麦克阿瑟将军夸赞英勇的军人说,他们用刺刀在敌人的胸膛上谱写了自传,表示人的奋斗历程就足以记录人的一生。记得以前看过先秦文学资料汇编这样的出版物,其实就是作品集,因为除了作品以外,也没什么其他资料记载那些无名作者。把作品集中在一起,无非让学者借此推导作家当时的某些状态。菜九段曾经以此为参照,在网上发布了菜九段资料汇编,把反映菜九段生平的,代表菜九段学术观点的各种文字集于一帙。这是菜九段想入非非,以为后世之人节省找寻之功。因为计划性不强,顺序没有标准,一帙之中,杂乱无章,自己都觉得乱象横生,或者增加了后人找寻之功。菜九段老矣,好个缅怀往事,近年来在不断的由少及老、由老及少的巡游回顾过程中,陆陆续续也攒下一些记他人记往事的忆旧之作。这些文字记载到的菜子生平琐事,真实反映了菜九段的生命片段。不禁想到,如果将这些特质的篇什串成一册,也能反映菜九段的某些真实过程。如果再添加进菜九段描述他人的文字,他人评价菜九段的文字,这个老鸟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甚至好过写什么自传了,毕竟一头菜鸟要为自己写个传的话,或者要贻笑大方的。

因这种已成文的篇什汇集,并不能完整反映菜九段生平,只能算是菜九段生平琐细。而将这些琐细命名为“老鸟是如何腾飞的呢,菜鸟是如何炼成的呢,厨刀是怎么炼成的呢,大菜遗事”,也都是较为贴切的命题。

菜九段的这个作为是不是显摆呢?也不完全。菜九段固然有自我陶醉、自我膨胀、自我造势、自我拉升等不良嗜好,但残存的自知之明始终在提醒菜子,你就是个资质平平的菜鸟,你能做到的事,别人完全可以做到。所以菜九段留下的琐细,也为资质更好,或与菜九段资质差不多的人提供励志案例——天道酬勤,只要你坚持在一个方向上努力,就可能有不小的收成。

2020年鼠年大疫,人人惊恐,随时会中招挂掉。没有人知道,明天与阎王哪个会先到,人生之无常莫过于此。世上有过的一只菜鸟能否渡过此劫,也只有天知道。此时此刻,菜九段这匹老鸟所能做的,就是清点自己的琐细。

菜九段

2020年2月于南京锁金村

更多裹裹驿站官方网站,菜鸟裹裹官方网站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