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激烈的社会变革
【第一节:经济与教育】
战国时代是东方文明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各诸侯国相互竞争、逐鹿称霸,相继通过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促使旧制度的瓦解和新制度的产生,推动社会持续转型,各方面的变化开始使东方文明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转而实行私有土地制,成为当时改革变法中的主流。在陈王朝时期的井田制下,土地有公田与私田之分,私田由每户人民耕种,收获归自己;公田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家
战国时代早期,齐明王在炎相的辅佐下,实施一项相地而衰征的土地赋税改革,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来征收不同的赋税。这种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崩溃,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随后的宋国戴石变法、楚国垦荒运动、周国黎王中兴,郑国桓王变法,都实行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称作初税亩,在战国时代改革变法的浪潮下,各国纷纷承认私有土地合法,从而鼓励私有土地制的发展,以巩固自己的王室统治
在社会阶层方面,由世袭走向流动。在王政时代时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但到了战国时代,士农工商之间开始出现了流动。比如在战国时代以前,教育是贵族的专利,而到了战国时代,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便开始提倡有教无类和学术平民化
到战国时代中后期,士已经与出身没有多大关系,有可能出于贵族,也有可能出于微贱之家。而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教育范围,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为后来的“毕华鼎盛时代”的思想繁荣提供了一个环境
【第二节:政治与军事】
在战争方面上,时代主流开始从争霸走向兼并。在战国时代前期,战争的特点规模小,时间短,并且讲究礼节程序。比如公元前3412年的宋楚第一次谷亥之战,当时楚兵强大,而宋国君主却在战场上过分讲究仁义礼仪,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很快伤重而死。
而进入战国时代中后期,战争的目的开始由争霸逐渐转变为兼并,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战国时代前期战争那种“文质彬彬”的色彩很快荡然无存。同时在军事方面,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和推动本国富国强兵,步兵主体制、军功封爵制、郡县征兵制等新型军事体制开始成为时代主流
在政治方面,开始由宗法分封制走向官僚专权制,在一些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与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这就是世卿世禄制。这一制度有利于巩固阶级统治,转移了社会平民与奴隶阶层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从而开始转向世卿世禄这个新阶层
但是世卿世禄制同样也存在弊处,由于封官爵位世代相承,因此不能保证世袭官位的人能力都合格,所以也不能保证管理有效性。同时世袭官位逐步形成世族诸侯,向上对中央政权构成隐患,向下逐步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加剧社会矛盾
同时行政上也出现了郡县制,代替了原先的分封制。郡县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早期,原本是指国君直接统治的邻邑,它同卿、士的封邑并不相同。到了战国时代初期,一些诸侯国首先出现了郡县,设立于一些边境地区和王室附近,并且朝廷派遣官员去管辖和治理
郡县制的推行是东西文明在政治制度和行政体系上的一次里程碑,这是一种从中央到地方的直线管理模式。而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和调动,也加强了中央集权。战国时代是东方文明历史上的一大变革时期,抛弃了以礼制为核心的贵族统治,开始走向了以后的大一统历史进程
【第三节:毕华鼎盛年】
战国时代中后期出现了东方文明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毕华鼎盛时代。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和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等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应,也是在当时那个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变革时期驱使人们去思考,从而使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各家从各自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实质上体现了当时思想领域的守旧与革新、进步与保守的斗争。经过几百年学术的争论和实践的过滤,适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法家思想因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穆国所采用
当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思想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而阶级关系变化、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确立等一系列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又为其提供了政治前提。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局面,同时学术文化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毕华(前3352——前3260)是战国时代中期人,从小学习乐理哲学、天文礼法,年轻时做过齐、周、郑、楚国的史官和上卿,后来周游列国,通过实地考察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见识,同时宣扬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途中也收了很多弟子和学生。晚年时主要从事教育,先后培养过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毕华不仅是大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他教过的很多学生在求学之后,著书立作,创立学派,其中就有孟、蒙、士、农、法家等创始人,因此毕华也被称之为“毕圣”、“万世师表”。为了纪念毕华诞生一百周年,公元前3252年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同时研讨学术,提出各种主张方略,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促进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这一年也被称之为“毕华鼎盛年”
孟家主张顺应自然,从相反面和对立面去看待事物;蒙家主张以武治国,反对空谈仁义,发扬军事思想;士家主张民贵君轻,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心,爱民治国;农家主张以发展经济为主,提出各种农工商业的指导思想;法家则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树立君 *** 威,建立专制统治
【第四节:争霸与兼并】
公元前3320年,郑国灭吴、白、罗三国,震惊诸侯,一些大国诸侯纷纷前来同郑桓王会唔,立刻提高了郑国的大国地位。随后在经过各诸侯的商讨后,第六次诸侯会盟召开,会盟上确立了齐、郑、周、楚、霍、翟、赵、孟为战国八雄,成立了新的诸侯秩序和大国体系
公元前3320年,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诸侯会盟的召开,标志着战国时代初期时期结束,开始向战国时代(前3320——前3200)中期时期过渡,战国时代的第三次诸侯争霸和权力洗盘即将开启。同时经过战国时代前期近三百年的纷争,大部分诸侯国已被兼并,剩下的几个大诸侯国左右政局,他们各自为政,独霸一方
随着实力的壮大和版图的扩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称霸诸侯,其战争目的也开始从争霸逐渐转向兼并。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
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公元前3314年,周国与楚国之间发生战争,史称“泰陵之战”,这场战争拉开了战国时代大国战争的序幕。楚周泰陵之战以楚国的胜利告终,战后楚国向北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诸侯的强烈反应。随后周国联合赵孟两国组成联军,与楚国军队展开对峙,并于公元前3310年发生松德之战,成功击败楚国,阻止其继续北进
公元前3312年,郑国决定向西扩张,与当时西部的与霍翟发生冲突。公元前3308年,郑国与霍翟两国正式开战,公元前3308——前3307年里打了两次高崇之战。最终,郑国战败,不得不撤军退兵,霍翟两国阻止了其继续西扩
2.中后期六王形成
【第一节:周国的灭亡】
公元前3310年松德之战,周国联合赵孟两国击败楚国,阻止其向北扩张,但随后公元前3300年开始周国又向南经营势力,引起了赵孟两国的不满。公元前3307年,郑国在第二次高崇之战战败,公元前3298年将战略目标转为向东扩张,因此将周国视为敌对的主要目标
共同的敌对目标和敌我的力量差距使得郑、赵、孟三国迅速达成共识,随后三国结成同盟,在公元前3295年进攻周国,但由于配合不当和战术错误导致惨败。此时,南方的楚国表示予以三国支持,随后在公元前3292年的洪涛之战中,郑、赵、孟、楚四国联军击败周国军队。
周王大惊,随后痛斥郑赵孟楚四国不讲陈法礼仪,号召其他诸侯联合起来对抗四国,但没有一个诸侯敢回应。周王大怒,随后在公元前3290年率军亲征,与四国联军战于葛陵。但是周王急于进攻,很快就陷入了包围圈,四国联军通过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很取胜,再次大败周国
葛陵之战后,周国军队接连惨遭溃败,郑赵孟楚四国联军长驱直入、迅速进攻、势如破竹、深入都城,直到公元前3285年,周国已经失去半壁江山,大势已去。周王多次组织反攻但皆以失败告终,在最后的时刻,周国孤注一掷的向齐国求援,希望齐王能履行灭鲁国时的双方约定,但他得到的却只有冷漠的拒绝——齐王对此无能为力
周王彻底绝望了,他宣布为了避免 *** 导致平民伤害,军队将不作抵抗。随即公元前3280年,郑、赵、孟三国瓜分周国,但给周国留了一块地,周王迁都在此地成立卫国,作为周国的延续。在三国瓜分的同时,齐国也掺了一脚,夺取了周国北方的一块土地,周国随即宣告灭亡
这个战国时代早期的五霸之一、初期的八雄之一,在周黎王中兴的七十年后,终于宣告它的统治就此终结。周国的灭亡是战国时代中后期兼并战争的一个缩影,宣告当时大国之间相互兼并已经拉开序幕。而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末代周王是礼乐文明培养出的最后一代国君,也是礼法礼乐制度的最后一丝曙光
【第二节:楚武王中兴】
在历经楚丘王、楚寿王、楚钟王、楚威王四代国君的治理后,楚国迎来了一百多年的鼎盛时期,从战国时代早期一直称霸到战国时代初期,版图独霸南方,国力十分强大。但进入战国时代中期,在楚国鼎盛时期近百年后,国力终于开始走向衰落,这场战争在公元前3310年的松德之战中彻底暴露出来
为了振兴楚国,从而使其在战国时代第三轮诸侯争霸和权力洗盘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公元前3305年楚武王(前3330——3278)继位,开始推行变法,力求中兴楚国。楚武王在政治上采取“听容并包”的政策,积极纳谏,任人唯贤,且知人善任
楚武王吸取历代楚王在位时期的教训,励精图治,重用贤臣,废除或诛杀奸臣,并且鼓励农业耕织,发展工商业,同时推动经济改革持续深化,又在军事和军队方面上不断进行改造,使楚国的国力逐渐恢复到曾经的强盛时期
同时,在外交上,楚武王态度强硬、立场坚定,并积极对外扩张,在公元前3305——前3295年的十年时间,向西灭掉了安、许、时、思等小国,不仅扩大了楚国的疆域,也向齐国、郑国、周国、赵国、孟国等大国展现了自己的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雄厚的国力
除此之外,楚武王废除了自公元前3310年松德之战战败以来实行的退守政策,继续向中原地区扩张,并积极参与灭周军事行动。在公元前3292年的洪涛之战中,联合郑、赵、孟三国联军大败周国军队,宣示了国际地位,并获得一些土地,成功向北方扩张
在公元前3305——公元前3278年楚武王执政的这段期间,政治上废奸立贤,经济上鼓励生产,军事上深化改革,外交上不断扩张,是楚国国力迎来了第二个短暂的黄金时期,为战国时代的第三轮诸侯争霸和权力洗盘中屹立不倒打下基础,史称楚国“武王中兴”
【第三节:北方的崛起】
王政时代以来,北方地区一直都是荒芜偏僻之地,诸侯大国大多在中原和南方地区,由于恶劣干燥的气候和不宜种植的土壤,使得诸侯大国一直对北方地区很是排斥。当时战国时代前期的主要粮食来源是水稻,而北方地区并不适宜种植水稻,因此很少有诸侯大国向北方地区扩张
进入战国时代中后期,由于大国之间的相互兼并和残酷竞争的持续激烈,粮食和土地也开始成为主要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中原地区和南方成为大国诸侯之间的角逐场,北方地区则成为了小国诸侯的聚居地和安定的地方
北方地区坐落着许多小国,其中以淮、虚、焦、姬、汉、唐、阳、贞八国为主。公元前3400——前3200年,北方地区出现了适宜播种的种植土壤和适宜的耕种粮食——小麦,这一大发现成为北方地区开始富饶起来的重要原因,于是小麦开始广泛种植,加之当地较为安定,少有大国入侵,北方地区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很快,粮食和土地的资源争夺也开始在北方地区出现,随后北方八国开始了竞争和混战。为了赢得竞争和富国强兵,其中一些国家开始效仿中原和南方地区的诸侯大国,积极推动改革变法,很快实力大涨。其中北方地区北部的淮国和南部的姬国,逐渐成为北方八国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公元前3300——前3280年,北方八国纷纷掀起了改革变法的狂潮,公元前3280——前3260年,北方八国开始相互争战。公元前3272年,淮国攻占焦虚二国;公元前3266年,姬国与淮国战争,次年姬国灭贞国,第三年灭掉汉国;公元前3261年,姬国向南灭掉阳唐二国
北方地区淮姬两国的崛起,令中原和南方地区震惊,为了试探北方诸侯的实力,齐国率军远征姬国,败绩而归,迅速提高了姬国在中原和南方诸侯心里的地位。随后在公元前3250年,姬国与齐、郑、楚、孟四国君主在卫国会唔,承认了姬国的诸侯国身份,标志着北方地区正式加入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第四节:六王的鼎立】
被承认诸侯国身份后,姬国为了壮大自身、扩张版图,又不想直接同中原地区的诸侯大国交恶,便向北进攻淮国,力图统一北方。公元前3249——前3242年期间,姬国一共发动三次北伐,大败淮国。公元前3241年,姬国驱逐淮国,正式统一北方
公元前3240年,姬国转变战略目标,开始南下进攻齐国。公元前3239年,第一次诸伦之战爆发,姬军大败齐军;公元前3236年,第二次诸伦之战爆发,姬军再次大胜,一路南下,并于次年在福略之战中再次击败齐军。随后两国议和,姬国夺取齐国西部大片地区
公元前3262年,楚国发兵进攻赵国,后者急忙向孟国求援。但由于赵孟两国此前结下梁子,孟国军队赶到后却助楚攻赵,最终于公元前3251年,楚孟两国瓜分赵国。公元前3250年,齐、郑、楚、孟四国承认卫国为永久中立国的身份,此后,卫国经常被作为大国诸侯会唔的地点
公元前3235年,齐国在福略之战中被击败,大国地位开始下滑。公元前3231年,齐威王(前3260——前3192)执政,开始推行变法,任用炎将为将,训练军队,提高军事素养,同时鼓励耕织,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兵。公元前3220年,齐国击败郑国,维护了大国地位,开启了威王中兴
经过公元前3320——前3220年的一百年征战时间里,楚国经过武王中兴后不断南征北战,奠定了它在南方地区的霸权;齐国在威王中兴的维持下,保住了大国地位,使其得以继续强盛;姬国在小麦兴起和改革变法的推动下,统一了北方地区,成为了强大的诸侯
同时,公元前3260——前3210年,处于西部地区一个小诸侯的穆国开始崛起,很快,强大起来并成为西部地区里,和霍、翟并立的三大诸侯之一,并位列六王之末。至此到公元前3220年,战国时代开始形成六王鼎立的局面,分别是齐、郑、楚、孟、姬、穆六国
3.中后期六王战争
【第一节:战国时代后期】
公元前3220年,六王鼎立局面的形成,标志着战国时代中期时期结束,开始向战国时代(前3220——前3000)后期时期过渡,同时进入战国时代的第四次诸侯争霸,也是最后一轮权力洗盘。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达到最激烈的程度,兼并战争与统一趋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经过战国时代近400年旷日持久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从近百个锐减到十几个
其中齐、郑、楚、孟、姬、穆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六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中后期的六王鼎立局面。当时六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而战争的规模也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很多战役的双方军队都在十万数量级以上。其中,一些著名战役如狂野之战、桂田之战、马原之战、上野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当时六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同时各诸侯国的势力也在此消彼长。其中,北方的姬国和东方的齐国几乎在同一时期进入黄金时期,两国之间的竞争持续数十年之久,而东部的郑国和南部的孟国开始出现衰落
同时期南方的楚国则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西面的穆国在统一西部地区后也迅速崛起,并不断参与到列国争战的局面和战争。战国时代后期是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
如穆国姬国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纵横捭阖、战场争锋、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经典。在兼并和大一统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战国后期是列国征战称霸、诸侯兼并战争最激烈的时代,这场无休止的战乱持续了整整两百多年的时间。战国后期的局势是楚国在南方,姬国在北方,齐国在东北,孟国在东南,穆国在西部,郑国在中间。这六个大国中,姬、楚、齐三国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随后西部的穆国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六国里面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第二节:北方争霸战争】
进入战国时代后期的早期阶段,北方地区成为当时诸侯国竞争和大战的最激烈地区之一。姬国崛起并迅速统一北方后,南下并不断侵犯齐国的领土,介入中原地区的争端。但齐国在进入威王中兴时期后,国力再次强盛,并在此后成功抵御住姬国的不断进攻
很快齐国开始反击,公元前3210年,齐威王第一次北伐,远征姬国,齐姬战争爆发。公元前3208年,齐威王第二次北伐,击败姬国军队,并开始向北方地区扩张。齐国向北方扩张势力的行动惹恼了姬国,姬王于是将南下的主要打击和进攻目标对准齐国,随后齐姬两国围绕着北方地区的霸权开始了数十年的战争
公元前3206——前3205年,齐威王第三次北伐,但遭到姬国军队抵抗,随即转战其他地区,很快又退战结束北伐。公元前3204——前3201年,齐威王发动第四次北伐,但却遭到了姬、广、郑三国联军的阻拦。但是齐威王出奇制胜,坚守数年,随后包抄进攻三国联军,再次胜利
郑国同样是六大国之一,而广国也是当时北方地区偏西南的一个诸侯国,但是受到姬国的拉拢和给出的许诺,答应出兵对抗齐国。为了肢解三国联军,齐威王不断说服广国和郑国,并通过战略恐吓和军事打击,试图使姬国沦落为孤军作战,从而展开快速进攻将其击败
在齐威王的不断努力下,广国退出战争,郑国保持中立,随后在公元前3198年,齐威王发动第五次北伐,大败姬国并获得其一块领土。另一边,郑国参入齐姬战争无果,又把算盘打到了广国的身上,于是在公元前3199年,郑国联合霍国吞并广国,并答应帮助霍国进攻当时崛起的穆国
公元前3196年,齐威王第六次北伐,齐姬两国军队战于狂野,并在这一战中彻底击败姬国,赢得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齐姬战争。狂野之战是齐国在威王中兴时期的国力达到顶峰的标志,同时打破了姬国对北方地区的绝对霸权,结束了北方争霸战争,齐国的国际地位也由此大大提高
【第三节:南方角逐战争】
公元前3262年楚孟分赵后,两国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并在围绕着南方地区霸权的争夺中不断激化,最终在公元前3220年进入战国时代后期的早期阶段后爆发。公元前3206年,楚孟两国对鲜来地区的归属权争执不下,最终孟国向楚国出兵,南方角逐战争爆发
鲜来地区的归属争执是楚孟两国斗争背景的一个缩影,但却成为了南方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开战后,楚王迅速调集军队迎战,同时在舆论和民间传播孟国不讲信义、大动干戈,试图在诸侯国中孤立孟国
公元前3206——前3205年,楚孟第一次上丘之战爆发,公元前3203——前3201年,楚孟第二次上丘之战展开,楚国击败孟国。随后楚王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以闪电般的攻势率领楚国大军迅速向孟国都城推进。但公元前3198年,郑桐二国突然参战,出兵孟国并要求楚国与其瓜分
楚王不肯,为独占胜利果实,楚王转而进攻郑桐二国。同时孟国趁机偷袭,为防止陷入两线作战导致兵力分散,与孟国停战并退兵,同时承认孟国对鲜来地区的统治 *** 。这一故事也被后人戏称为“楚王抢鲜来——到头一场空”。公元前3197年徐门之战,楚将曲洛(前3230——前3175)一战擒二王,挫败郑桐二国联军。公元前3194年,两国退出战争
击退郑桐二国后,楚王再次调兵攻打孟国,派任曲洛为将,多次击败孟国军队取得大胜,并不断蚕食且获得其领土。公元前3192年,楚孟桂田之战爆发,曲洛在这一战中歼灭孟国军队二十万人,成为整场南方战争的转折点,孟国失去战争主动权,开始不断后退
到了公元前3190年,孟国已经大势已去,孟王孤注一掷地向其他国家求援却都遭拒,最后关头向楚国投降也被拒绝。随后公元前3188年,孟国灭亡,同时楚国继续北进并强占了卫国大片领土,至此楚孟两国战事结束,南方角逐战争宣告落幕
【第四节:穆国变法兴起】
大约公元前3800年时,穆氏被分封为穆公,其封地坐落在离中原地带较为偏远的西方地区。公元前3500年左右,穆公建国,是为穆国,史称“前穆”,当时还是战国时代早期。公元前3400年左右,穆候公(前3429——前3391)执政时,战国时代已经进入初期
当时战国时代重新进入新一轮权力洗盘,诸侯争霸的激烈程度不断加深,战争烈度和政治斗争也在持续高涨,而此时国力弱小的穆国也无法保证其能够在此局面继续独善其身。随后,穆侯公开始推行变法,力图富国强兵,参与争霸行列,史称“穆公变法”
穆候公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同时推行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并在公元前3396年和公元前3395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
穆公变法是穆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穆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军队不断壮大,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穆候公后,伯公(前3397——前3341)和仲公(前3357——前3310)相继继位,并在穆候公的改革基础上不断深化,出现了政治有为的治世局面,史称“伯仲之治”
伯仲之治期间接连灭掉了周围的小国积国和锐国后,又击败了当时一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杞国并将其吞并,开始提高了国际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地区的第三霸。但是穆国的崛起使当时西方地区的霸主——霍翟二国感到惊恐,于是两国开始暗中联合起来打压穆国
为了将这个新兴霸主扼杀于摇篮之中,两国在仲公逝世暗中扶持公子厉(前3327——前3288)以对抗当时名义上的继承人公子襄(前3325——前3278)公子厉继位早逝后,两国又转而扶持公子襄。由于后者性格软弱,容易动摇,于是国家大权开始被两国牢牢把控,变法也由此中止
4.穆国崛起与统一
【第一节:共公中兴】
公元前3310——前3260年,穆国进入一段短暂的黑暗时期。由于内政瘫痪和外政干涉,导致变法中止,同时经济发展停滞,开始造成社会动荡混乱。公元前3278年,年幼的穆共公(前3290——前3232)继位,与此同时霍翟两国为了参入战国中期的争霸战争,对穆国的干政开始放松,为穆共公的独立自主发展提供契机
公元前3272年,抱有志向的穆共公开始亲政,他重用贤臣,主张继续变法,并推动各种制度的改革创新,鼓励工农商业发展,同时培养训练大量军队。公元前3267年,穆共公领兵灭掉郭、薛等小国,并乘胜追击,于公元前3265年趁霍翟二国战争时期突然袭击,取得大胜
两国极其恼怒,随即退出诸侯争霸战争,再次组成联军进攻穆国。穆共公亲自出征,于公元前3262年与其战于李鹿,并大败两国联军。公元前3260年,穆共公再次亲征,与霍翟二国展开第二次李鹿之战,并大败霍翟二国联军,扫去了此前穆国的耻辱,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在结束了穆国的黑暗时期后,穆共公驳斥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不断推动改革持续深化,同时宣告称王,自称“穆共王”。穆共王在位时期恢复了伯仲之治时期的局面,开始使穆国走向繁荣和强盛,不断对外扩张和推进实行变法使穆国开启了“共王中兴”
公元前3258——前3257年和公元前3254——3251年的第三、四次李鹿之战,再次打碎了霍翟二国重新侵占穆国的意图。但在公元前3249年,霍翟二国却联合了南边当时同样强大的桐国,一起对穆国出兵,随后公元前3248——前3247年,霍翟桐三国发起第五次李鹿之战进攻穆国,但在穆共王的冷静指挥下被迅速击溃,霍翟二国重新侵占穆国的念头和想法自此被彻底击破
在解决外患后,穆共王又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内,推动改革持续深化: *** 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特权、废除土地井田制、普遍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等等,穆共王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发展,后人将其称之为“穆王改革”。同时穆共王还积极对外扩张,在公元前3246——前3232年的十几年时间,接连攻占并灭掉薛、伏、杜、杨等小国,不断扩张穆国的势力和版图,壮大自身
【第二节:早期扩张】
公元前3232年,穆共王逝世,穆怀王(前3260——前3201)继位。穆怀王继位后继续推行穆共王的持续深化改革政策,大力培养和训练军队,并不断向东发展,进攻霍国和翟国。公元前3229——前3226年,穆国开始进攻霍翟二国,第一次怀宝之战打响
随后,穆国军队在公元前3224——前3221年的第二次怀宝之战和公元前3219——前3218年的第三次怀宝之战中,先后击败霍翟二国,扩充了东部的大片领土。霍翟二国随即组成联军,但穆怀王联合了南边的桐国,与霍翟二国展开对峙,随后,于公元前3216——前3213年打起第四次怀宝之战,桐穆联军击败霍翟联军,再次夺取大片领土
公元前3212年,桐穆联军在深鹿地区会师,霍翟二国割地求和,怀宝战事结束。公元前3210年,穆、霍、翟三国会盟,会盟国大多都是西方地区的诸侯国,这次会盟确立了穆国在西方地区的统治地位,穆国自此成为了西方地区与霍翟二国并列的第三霸,并积极向东边扩张,开始进一步参入诸侯争霸的行列
穆怀王后,穆灵王(前3227——前3172)和穆简王(前3198——前3140)相继继位,在位期间,穆国国力不断强大,最终征服了周围地区的所有小部落和小诸侯,兵服霍翟二国。公元前3140年,穆简王之子穆文王(前3170——前3109)继位,并于公元前3136——前3134年的第一次深鹿之战中,彻底征服霍翟二国
公元前3133——前3131年第二次深鹿之战,穆文王灭掉霍翟二国,彻底统一西方地区,奠定六王地位,并开始直接面临诸侯战争的最激烈局面。灭掉霍翟二国后,穆文王积极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前3129年迁都穆城,修建宫殿;公元前3127年编订户口,登记户籍;公元前3125年改进军功爵制等等
穆文王在统一西方地区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推动穆国持续走向强盛。公元前3121年,穆文王逝世,穆景王(前3144——前3100)继位。公元前3119——前3118年,穆景王吞并各部落,兵服小诸侯。随后,穆景王时期的穆国开始初次参入六王争霸的行列与竞斗
【第三节:武王鼎盛】
征服西方,征服西部地区后的穆国,其领土直接与当时的六国之一郑国的版图接壤,面对这个迅速崛起的西部地区国家,郑国同样不敢怠慢,两国迅速展开对峙。公元前3116——前3115年,郑国进攻穆国,第一次洛仪之战打响。郑国的底蕴和实力非穆国目前所能抗衡,于是穆景公再次拉拢南边的桐国与之对抗。公元前3113——前3112年,第二次洛仪之战爆发,穆桐联军击败郑国,提高了穆国在其他诸侯大国眼中的地位
在此后的十几多年里,穆景公转向国家治理,内政修明,积极改革,推动变法,发展经济,培训军队,为后面穆武王在位时的极盛时期打下基础。公元前3100年,穆武王(前3116——前3041)继位,他重任良臣蔡怜、阳理,善用武将白秦、范齐,在位时期穆国国力达到极盛,被称之为“武王鼎盛”,为日后穆国的统一打下坚实基础。穆武王执政后的前二十年,积极开通向东方扩张的出口和战略要地,同时推动生产力持续发展,为执政后期的战略扩张奠定基础
公元前3091年的石门之战中,穆国击败郑国成为战略转折,迈出了打通东方扩张道路的第一步,同时在此战中,穆将白秦(前3122——前3074)一战成名,并开始得到穆武王重用,执掌军事大权。公元前3090年楚国三分,分裂出北楚、南楚和葛孟,中原局势激烈动荡,也使其他诸侯国无暇顾忌穆国。于是在公元前3086——前3082年繁梁之战,穆国进攻并彻底击败郑国,大将白秦兵服穆军,成为穆国军队中的灵魂人物
公元前3081——前3078年,穆武王发起东扩运动,吞并了郑国西部的大片领土,但开始引起了其他几国的注意。于是七国约于公元前3076年在卫国会盟,穆武王派蔡伶(前3133——前3170)出使,其外交才能和风范给诸国留下深刻印象,并给予了其他几国国君的信任,使穆国得以继续向东扩张发展。公元前3072年业显之战爆发,穆国再次大败郑国,并逐渐触及到其他国家的利益,一些诸侯开始有些坐不住了。于是公元前3070年,齐和北楚支援郑国围攻穆国,局势很快陷入危机
此时穆臣阳理(前3109——前3059)提出远交近攻战略,他指出姬齐、南北楚之间有尖锐矛盾,可以联合他们抗击齐郑北楚联军。穆武王欣然赞同,于是姬穆南楚达成一致,双方在公元前3069年战于坎交,史称“坎交之战”。同时在这一战中,新兴穆将范齐(前3097——3051)运用高超战略,使郑国等军队战败,一战成名,穆国危机解除。此后穆武王继续推行阳理的远交近攻战略,不断打击郑国和齐国,扩充疆土,并在公元前3061年灭掉桐国
公元前3057年,齐国在怀地之战中大败姬国,夺取其大片领土,引起其他邻国警惕。穆武王借此时机,联合姬国、郑国和葛孟,于公元前3054年一起进攻齐国,并在高丘之战大败齐国,齐国国力衰落。但在对战胜齐国的领土划分中,姬穆两国对战略要地涅牢地区的归属权争执不下,公元前3051年,姬穆两国开战,涅牢之战爆发,穆将范齐诱敌深入并迅速合围,最终姬国惨败,国力大大衰落。至此,北方各国均无力再与穆国抗衡,穆国国力开始达到巅峰时期
【第四节:穆皇统一】
穆武王在位时间是穆国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共在位59年之久。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较之穆共王和穆王皇也毫不逊色,他重用蔡怜、阳理、白秦、范齐等人,为穆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穆武王时代是穆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穆武王在位后期时,穆国对六国的斗争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穆国统一七国已成必然
公元前3041年,穆武王逝世,穆成王(前3079——前3029)执政,继承了穆武王近六十年经营留下来的强盛穆国,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公元前3037——3036年,南楚联合穆国灭掉北楚,楚国再次回归一统,但却实际上表明了当时其他诸侯国的内政问题,或多或少都要受到穆国的影响。公元前3034——前3031年,穆成王发起南进运动,于南林之战中大败楚国军队,并夺取了大片领土。自此,南方各国均无力再与穆国抗衡
公元前3029年,穆成王逝世,穆王皇(前3042——前2991)执政,公元前3027——前3026年,平定李坚、阳信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杨毒子,并在公元前3024——前3021年除掉穆武王时期备受宠幸的母系势力,随后开始独揽大政。他在位期间任章子卿为相,并重用法家代表李古,任命壬章、曹田、野见、陈武等人为将。公元前3019——前3016年姬、齐、郑、楚四国攻穆,前3018年穆王皇派章子卿(前3051——前2990)出使葛孟攻楚援穆
同时任壬章(前3056——前3012)为主将,在丞武之战中大败四国,随即在公元前3015年夺取郑国半壁江山。接连受创使各诸侯国不得不开始考虑完全联合起来对抗穆国,随即葛孟国也放弃了与楚国的矛盾,开始积极同其他四国组成反穆统一战线。公元前3012年姬、齐、郑、孟、楚五国攻穆,但又被穆将曹田(前3044——前2993)击溃。至此,五国彻底无力与穆国抗衡,五国的败亡和穆国的统一已成定局
随后,穆王皇任命野见(前3041——前2887)为主将,率领百万雄军向诸侯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五国、大一统的进程。公元前3210年,穆国进攻并灭掉奄奄一息的郑国;前3209年,穆攻姬国;前3207年,穆灭姬国;前3205年,卫国降穆;前3204年,穆灭楚国;前3202年,穆灭葛孟;前3201年,齐国降穆。自此,穆王皇先后灭郑、姬、楚、孟、齐五国,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大一统开始成为东方文明的历史主旋律
战国时代,自公元前3600年开始,到公元前3000年结束。穆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代几百年以来天下纷争、混乱不休的分裂局面,同时标志着君主专制封建社会正式取代分封体系奴隶社会,成为一场划时代的巨大变革。同时穆国统一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东方文明近三千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了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成为东方文明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东方文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前3000年后,东方文明开始过渡到皇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