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福大人为你解答。聊城本身其实就不错,那么大的一个“水城”,文化文物景点遗迹不少,值得花两天好好逛逛。800年前,京杭大运河开始流经山东聊城。如今的聊城城区更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 *** ”之称,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明清时期借助京杭大运河漕运之利,聊城成为沿岸九大商都之一,繁荣昌盛达400年之久,被盛誉为“江北一都会”。市区环抱的东昌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
清晨的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眨眼间就到了长清黄河大桥,看着桥下那条卧在鲁西北大地上的“巨龙”,心里却不免有些伤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是眼前的她已经不是滔滔奔涌的“天上之水”了,只有浅浅的一线浊水在宽阔的河道间慵懒缓慢地流淌。我开始隐隐担忧起来,真不知京杭大运河的命运是否也如黄河之水一样凄惨?!从济南向西到临清,转而沿着大运河驱车向南30多公里,就进入了聊城的地界。让人庆幸的是,一进聊城,就能明显感受到水的气息,一条又一条大小不一的河流开始进入眼帘,水一多,空气也变得湿润起来了。在这些水路当中,佼佼者自然是那条流淌了上千年的大运河。这段位于聊城城西的大运河正是京杭大运河的鲁运河河段。
在三四十米宽的运河河道上,水流平缓,很少见到船只,偶尔有几条驳船从南面结伴过来,也多是空驶的状态。尽管如此,我的耳畔还是依稀能够听见当年聊城——这座“江北水城”繁盛一时的声音。
(冬天的山陕会馆门前)
“漂”来的山陕会馆
进得聊城,我将车停在大运河西岸闸口附近的停车场。运河畔宽阔的河面水波连连,两侧的垂柳装扮在它的周围,知了也在不停地叫着,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岁月更迭。立于聊城一中前举目环望,东关双街南首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落映入视野,那应该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很早之前我便听说过它的大名,但真的来到了面前时,还是让我觉得它就应该这样:古朴、高大、充满古人的睿智和历史的沧桑,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段历史的纪念碑。
硕大的门匾上苍劲地刻着“山陕会馆”四个大字。匾额两侧是一副雄浑、豪迈而又气场宏大的楹联:(上联)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言辞间透着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的为人之道:清白做人,正直立身,无愧天地,无愧良心。
山陕会馆曾是几百年间、十数代山西和陕西商人联络感情、交流经营之道的场所,同时它也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之一。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是当年经营运河生意的山西和陕西商贾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建造的联谊交流和祭祀场所,从感性角度来说,如今值得聊城人骄傲的山陕会馆应该算是从运河上“漂来的”。据史书记载,从清乾隆到道光的近百年时间里,聊城的商业已达极盛:“聊城城东关外运河帆樯林立,舳舻相连;岸边车马奔忙,货积如山……”“聊摄为漕运通衢,南来客舶络绎不绝……来者接踵而至,侨寓旅舍几不能容……”而以晋陕两省商人为代表的全国各地商贾大家就在聊城鲁运河东侧开铺设店,他们以其殷实的财力和精明的商业头脑在商战中各自收获了真金白银,聊城商市愈发繁荣。
摆驾光岳楼
离开山陕会馆,开上车继续寻找着大运河与古城的渊源。在当地一位美女的指引下,我找到了去光岳楼的路。路的两边尽是散落的古建筑、古民居和古街巷。没几分钟,一座高大的城楼呈现眼前,阁楼上书“光岳楼”三个大字。虽然同是古迹,但光岳楼却没有山陕会馆的建筑保存那般完好,从外观上看它已没有了雕栏玉砌,更没有华光溢彩,剩下的只有硬朗与健硕的古气城楼。
光岳楼正好处于聊城古城中心的十字路 *** 汇点,在交通方便的同时,停车却有点麻烦。这座据说与湖北黄鹤楼及湖南岳阳楼齐名的山东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初为修建城市和疏通大运河河道剩余的建筑材料建成,所以最初又名“余木楼”,后于明弘治九年(1496),考功员外郎李赞认为它“近鲁有光于岱岳”而改为现名“光岳楼”。
明代早期倭寇猖獗,据说建造此楼的主要目的就是“严更漏而窥敌望远”。《饮光岳楼》诗云:“画楝雕甍依大清,平时岱岳俯东瀛。天低远树浮烟回,水绕孤城落日明。座引长风消暑气,野含时雨近秋成。传闻海外风波急,一剑同怀报主情。”就是光岳楼的真实写照。我抬脚登上光岳楼,回想明清时期的繁华旧梦,那些大大小小的商铺、人来人往的客栈和莺歌燕舞的青楼,迎风飘扬的各色旗幌迎来和送去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都如浮云过眼。据《东昌府志》记载,康熙皇帝沿运河南巡时曾三次登临光岳楼,并题“神光钟映”匾额;乾隆皇帝下江南九次过聊城,六次上岸登此楼,先后题诗十三首,可见当时的康乾两帝也是对光岳楼感慨颇多啊!
光岳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映”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时间已接近黄昏,登顶光岳楼,《就日瞻云》匾额高高地悬在城楼上方中央,西望东昌湖,东眺山陕会馆,南看古楼,北眺宋代古塔。下了光岳楼,登上古城墙极目远眺,美丽的东昌湖与京杭大运河相映成趣,相互勾勒出一幅水城画卷:东昌湖就像一匹巨大的青练盘绕着聊城古城,使其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水城风貌……再俯瞰身下,我似乎看见明清时期在东关大街上,来往商贩正泛舟于大运河上,用天南地北的嗓音吆喝着自家的货品;我仿佛看见运河边、北关地,来自全国的商人将南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北方的皮货、煤炭、松木等物品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转到四面八方。
难舍东昌湖
由于光岳楼下不能长时间停车,我也匆匆离开这个康乾二帝最喜欢的“大景点”。不紧不慢地沿光岳楼前的大道继续行驶,不经意间就遇到了水城之源——东昌湖。走访“水城聊城”东昌湖可是绝对不容错过的地点,应该说“没有东昌湖,就没有聊城这座‘江北水城’”,而进一步说,“若没有大运河,想必东昌湖也不能成就聊城‘水城’的名号。”
我眼前的东昌湖,面积约4.2平方公里,常年水深3~5米,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大人工湖,其湖泊面积是济南大明湖的五倍,仅次于杭州西湖,素有“北方西湖”之称。历史上也曾叫过“胭脂湖”,《聊斋》故事中亦书“胭脂湖”。虽说聊城之水因东昌湖而名,但东昌湖的水源又是从何而来呢?没错,东昌湖的水源是由京杭大运河、黄河水以及城东的徒骇河三个水系沉淀而成,其中主要的涞源则是靠大运河引黄补给。因此,我刚刚所言“大运河成就了东昌湖,东昌湖则成就了聊城这座‘江北水城’”的因果逻辑是成立的。
我面前的湖水清澈,杨柳依依。漫步湖畔,望湖光波影,看拱桥捧月,让人心若止水。我真的很羡慕聊城居民,竟有此美景相伴晨昏,聊城百姓,好福气啊!边走边想,聊城市 *** 为了打响“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已经开始运用“运河水城”这一概念,比如前面不远处的那座“水城明珠剧场”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例“文化牌”。水城明珠剧场位于东昌湖西侧水上,这个聊城的标志性建筑为一可开启、闭合的弓形转动式钢结构剧场,远看像一个巨大的河蚌层层静卧在水上,仅看外观,很容易让人想起壮观的悉尼歌剧院。听工作人员讲,这个集演出、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剧场直径有83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666人,是国内唯一的开启/闭合式剧场,在亚洲也是少有的,况且这剧场还是建在东昌湖的水上的现代建筑。一阵风吹来,碧波荡漾的东昌湖边,鳞鳞水波倒映着高大的圆弧形剧场建筑,让人觉得建筑与风景竟然如此和谐,等等,或许说“风景,粘在了眼帘上让人不能移开目光、难以割舍”才更能准确反映我此时的心情。果然,水景、水韵、水趣,处处引人入胜,难怪曾有人感叹:“天下不敢小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