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提到有关春节的诗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北宋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几乎家喻户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里出现了三样春节的标志性符号:屠苏酒,爆竹和桃符,突显了春节的节日特征。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自酿屠苏酒过节,但春节期间肯定少不了喝酒应酬。爆竹在城市市区一般是禁止燃放的,只有指定区域可以燃放,爆竹虽然有安全风险,但春节少了爆竹声似乎就缺了气氛,小孩子也少了很多乐趣。桃符如今已经被春联取代,新旧交替的传统精神不变,宋朝的年味我们也能有切身体会。
其实在王安石的《元日》出现之前,初唐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是非常脍炙人口的一首春节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五律描写了大唐王朝东都洛阳大年十五夜盛大热闹的场景。烟花灿烂,明月当空,游人如织,美女如云,歌声不绝,彻夜欢腾。此情此景尽显大唐盛世繁华,让人读了不禁心驰神往。正如苏味道所写,古时春节最热闹的是元宵节那晚,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的也是元宵佳节的盛况,只是地点换到了南宋都城临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比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写得更丰富多彩,不但写了节日盛景,还写到了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言。热闹处多了一丝寂寞凄清之感,众人的狂欢和一个人的孤单,两相映照,别有一番滋味。
以上几首写的都是城市过年的景象风物,而中国农村的年味也是非常浓厚的,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除夜》就写了乡村如何过年:“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乡村的年忙碌而温馨,白天大扫除清洁房屋,焚香祭拜天地,晚上生一盆暖暖的火,听屋外爆竹轰鸣,除夕守夜一家人吃年夜饭喝美味的椒酒,屋外的瑞雪未消,想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心里别提多美了。诗中所写的情景,至今仍在很多农村地区上演,千年弹指一挥,过年的形式在乡村并没有多大改变,同样暖意融融,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充满了简单的快乐和希望。
春节的总体氛围是喜庆热闹的,但这只是大的基调,我们也不能忽视各种离愁别绪和不那么喜庆的成分,比如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除夕当晚高适出差在外没能回家和亲人团圆,独自一人住在旅馆,难免心生寂寞诸多感慨。如今也有很多人春节不能回家,有在大城市打工的人,有守卫边关的战士,有在外留学工作的人,万家团圆的节日只能独自度过,他们的内心感受都在高适这首诗里。
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是欢乐喜悦的盛大节日,对成年人来说却是压力重重的考验,年纪越大这种考验越强烈,苏东坡的《守岁》就道出了成年人过年的真实体验:“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一年到头无所成就蹉跎岁月,心里焦虑难安辗转难眠,只有自我安慰自我勉励:在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加油。如今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城市中产阶级,应该都能品出东坡诗中的滋味。春节有千百种热闹,也有千百般情绪,但有句话说的没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是一个新的开始,无论热闹冷清,节后还要继续前行,努力尽今夕,来年会更好。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