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商家常把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我妈妈》捆在一起销售,但两本同时买回来后,细心的爸爸妈妈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家中小孩往往对《我爸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常常对《我妈妈》表现得不冷不热。脑补一下一位妈妈刚给孩子读完《我爸爸》,再读《我妈妈》的心理阴影面积。难道我家孩子更喜欢爸爸?妈妈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了。别担心,这是有原因的。相信看完全文,妈妈可以舒一口气了。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这跟孩子“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这个问题没有一点关系。如问题的补充,虽然这两本书同出于图画书大师安东尼·布朗之手,描写的都是孩子的至亲爸爸妈妈,但这两本书区别还是很大的。 1、 创作背景不同。 《我爸爸》创作时间于安东尼·布朗54岁,而《我妈妈》是创作于作者59岁。《我爸爸》先于《我妈妈》创作,或许作者更急于表达对爸爸的思念。根据一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我爸爸》有着作者纪念自己父亲的意味。安东尼·布朗曾说:“我的父亲是很特别的人,外表强壮、有自信,不过却也有害羞、敏感的一面,有点像我爱画大猩猩。 除了教我画图外,还鼓励我做各种运动,像是橄榄球、足球和板球等”。 安东尼·布朗还表示《我爸爸》里面爸爸身上的黄褐色格子睡袍、睡衣(有人说是病服)和鞋都是自己父亲的衣物。而睡袍上的格子图案不仅出现在爸爸身上,还出现在图书的扉页和面包片上。 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安东尼·布朗穿着爸爸的睡袍给小朋友讲故事的照片。 而《我妈妈》未见相关的创作背景,很有可能在《我爸爸》出版以后引起的反响很大,在出版社、读者的一再要求下安东尼·布朗挥笔创作《我妈妈》,来一个皆大欢喜。翻开官方对《我妈妈》简介,确实没有作者关于这本书创作的说明,反而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继《我爸爸》出版引起强烈的反响后,作者应读者要求又推出了《我妈妈》,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对所有母亲的献礼。” 2、 创作技巧不同。 《我爸爸》中作者大量、大胆地运用对比和比喻。作者笔下的爸爸不怕“大野狼”,能跳过“月亮”,会走高空钢索,敢和大力士“摔跤”,轻轻松松“跑”“第一名”。作者眼中的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像河马一样快乐,像泰迪熊一样柔软,像猫头鹰一样聪明。除了这些爸爸还会做傻事,会跳舞,会唱歌,会踢足球,还会逗我哈哈大笑,而且更重要的:爸爸,爱我,永远爱我。以上提到的、画出来的“大野狼”“月亮”“摔跤(打架)”“跑”“第一名”“马”“鱼”“大猩猩”“河马”“泰迪熊”“猫头鹰”“做傻事”“跳舞”“唱歌”“踢足球”是都是小朋友本能喜欢的,熟悉的,试问哪个小朋友抵挡得了? 作者通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小朋友们能不喜欢吗?喜欢得不得了!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作者还在《我爸爸》中安排了很多小细节(cai dan)等大小朋友们去探索,我们不妨和小朋友逐页寻找,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在《我妈妈》作者说妈妈是个“大厨师” “特技演员” “画家”“园丁”“仙子”“天使”“狮子”“蝴蝶” “小猫咪”“犀牛”“舞蹈家”“航天员”“电影明星”“大老板”“超人”。涉及动物比喻仅有四个,相比《我爸爸》大大减少。其他的匀为社会角色,小朋友的阅历有限,这些词汇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陌生,不容易产生共鸣,喜剧效果也就逊色很多,较难引起低龄儿童的阅读兴致。作者塑造出的妈妈形象相对分散且缺少趣味。那么小朋友更喜欢读《我爸爸》就是必然了。 其实我说《我妈妈》不完美,只是相对《我爸爸》,《我妈妈》已是一本优秀的、成熟的图画书。这样一本含有大量社会角色的书,3岁以下的小朋友理解起来会卡壳,或许等孩子足够大,大到能理解上面那些社会角色时,小朋友就会自然地喜欢上这本书了。让我们静待花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