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联想收购ibm的经历对中国海外并购启示(2004年联想收购IBM),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联想收购ibm的经历对中国海外并购启示(2004年联想收购IBM)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联想收购ibm的经历对中国海外并购启示(2004年联想收购IBM)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和美国IBM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根据此项协议,联想集团将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交易总额为12.5亿美元。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正式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这标志着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从此诞生。至此,联想集团和IBM将在全球PC销售、服务和客户融资领域结成长期战略联盟,并将打造年收人约达120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按2003年业绩计算)。

一、并购背景

联想集团其全球员工总数为19000多名,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菜纳州的罗利分设两个主要运营中心;公司的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日本的东京以及美国北卡罗菜纳州的罗利。个人电脑生产基地设于中国的深圳、惠阳、北京和上海;移动手持设备生产基地设于中国厦门;其他主要的制造与物流设施分别在美国、墨西哥、巴西、苏格兰、匈牙利、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等。联想拥有庞大的分销网络,在中国有约达400个零售网点为客户提供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联想登上了中国IT业的顶峰,截至2004年,联想已连续8年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IBM创立于1911年,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1万多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4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965亿美元。

根据 Garmer公布的数据,2004年联想在全球PC市场占据了2%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九位,位于 *** 和苹果电脑之间。IBM的市场份额为5.6%,位于戴尔和惠普之后名列第三。从1994年联想签约第一家代理商,到如今联想已拥有8000多家合作伙伴。其合作规模从1994年的几十万元发展到目前,销售额超过5000万的有91家,超过亿元的就有50家。

二、并购动因

联想和IBM之间的并购可谓是一个强强联手的合作。并购得以顺利实施的动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BM向高端IT咨询服务商转型

对于IBM来讲,技术含量相对较的PC业务已不再是主要的获利点,它转而将重心投向计算机服务、软件、服务器与存储,以及计算机芯片等技术含量更高、赢利能力更强的高端市场。因此卖掉PC业务,集中资源发展服务器及服务等高利润业务成为BM的一个绝的选择。

(二)联想面临销售瓶

在中国零售PC市场,联想遇了来自本土厂商和国外企业的强劲挑战。随着戴尔等国际PC厂商的进入使得联想的PC业务盛极而衰,联想的PC业务到了瓶颈阶段。在经历了转型创新失败后,联想集团将业务回归到个人电脑上。

在国内市场上,由于连续恶性的价格战已将PC行业的利润率压榨得越来越薄,如果想在PC业务上获得更大的空间,找出新的利润增长点,走出国门势在必行。在收购IBM的PC业务之前,联想大约有3%的收入来自于国外,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如果想充分打人欧美市场,仅靠一己之力,恐怕是不得其门的。

因此,联想急切地想找到一个国际知名的品牌作为进军高端市场的入场券。而收购IBM品牌或者联合品牌,使得联想不仅可以借助IBM的品牌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形象,还可以获得IBM的研发和技术优势。在渠道和销售体系上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为联想的国际化步伐铺设好道路。这对于一心想走国际化路线的联想而言,的确是最佳的选择。

三、交易内容

2004年12月8日上午9点,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2005年1月27日获联想股东批准通过。收购完成表示最终协议中的所有重要条款完成。同年5月1日,收购业务正式完成。

具体而言,联想集团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pad”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大和(E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心。

此次收购联想集团出资的12.5亿美元包括6.5亿美元现金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市价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此外,联想将承担来自IBM约5亿美元的净负债。收购业务完成后,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因此,这次收购实际上是中美两家IT厂商的战略合作行为。详见图1、图2。

四、并购之后

并购完成后,联想集团和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将在客户群、产品以及地域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在采购、营销成本、市场开拓、产品发布、生产制造和供应链整合方面都发挥协同、整合效应。联想集团将成为IBM首选的个人电脑供应商,它的个人电脑将通过IBM强大的遍布世界的分销网络进行销售;而IBM也将继续为中小型企业客户提供各种端到端的集成IT解决方案;IBM亦将成为新联想的首选维修与质保服务以及融资服务供应商。

预计联想个人电脑年销售量将达到1400万台,年收入将达到130亿美元。在中国区戴尔、惠普、联想将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在国际市场上,联想的市场的优势区域将扩大到美国、欧洲和亚洲。

我点评

一、本次交易对联想来说是主动并购,对IBM来说是主动退出非核心业务,双方各取所需。从大的背景看,该交易是全球T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近年来,BM的业务受到DEL、HP等公司的强烈冲击,这些公司在中国大陆设有工厂,生产成本低廉,IBM的PC业务的毛利率大幅度降低,在本次出让前已连续多年亏损,这与IBM的其他高盈利部门形成强烈反差。其实,2003年以来IBM一直与台湾多家IT制造商密议出售事宜,但在价格上分歧太大而告吹。本次IBM找到联想是不得不作的择,双方讨论进展很快,在资产作价方面,联想接受了IBM的业务价值评价方法,在支付方式上采取了常用的“股权+现金”方式,双方均表示要加快交易的执行和缩短磨合期,达到IBM尽快脱身、联想及时进入的目标。

二、该交易算是2004年度重大并购事件,但在国内的反应远远高于美国。国内的反应有人认为是“蛇吞象”,是中国产业实现海外扩张的大事;也有人认为价格太高(十几亿关元并购的是负资产),是中国人不懂规则。而在大洋岸,美国业内人士和媒体反应平淡,近20年来有太多的海外公司到美国收购业,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的收购狂潮、90年代的韩、台企业的渗透加收购以及新世纪初的印度大亨对美国传统产业整合,让太多的美国人对海外企业并购美国公司已熟视无睹,个别参议员甚至在第一时间就表示对该并购不会设置障碍,对“红色中国”的警惕性已让位于对夕阳产业余辉再现的期待了。

三、现在谈论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是否成功还为时尚早。联想对IBM的整合将是长期的,而顺利度过收购后18个月的磨合风险期是必需的,但还远远不够,市场需要看到新联想的新战略。新联想必须要保持公司稳定,更要推动公司的发展新战略。IBM的技术在多大程度上移植到联想电脑?IBM的市场网络能搭上联想的产品吗?联想的低成本战略是否对IBM的留下人员造成冲击?联想传统的中低端客户定位与IBM商业高端客户能在新公司找到合适的产品吗?留给柳传志和杨元庆的难题太多了,至少业内人士还存在大量的疑问。

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我们看到了新联想的身影,新联想为本届运会独家提供计算技术设备与服务,提供全程高效、可靠和强大的信息系统设备支持,并借机发布了首款进入全球市场的 Lenovo品牌的产品。祝愿联想的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宽。

更多联想收购ibm的经历对中国海外并购启示(2004年联想收购IBM)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