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我的祖国歌词(我的祖国朗诵),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我的祖国歌词(我的祖国朗诵)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注:非原创 综合转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条河,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

《我的祖国》

歌曲原唱:郭兰英

填 词:乔羽

编 曲:刘炽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一条大河》出自于歌曲《我的祖国》,是中国大陆电影《上甘岭》(1956年出品)的插曲。乔羽词,刘炽曲,原唱者是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

龙应台香港大学演讲却全场合唱《我的祖国》!

龙应台在香港大学发表名为《大学问:一首歌,一个时代》的演讲。

作家龙应台,带着大家回顾不同时代倾听过的歌。她说,“一首歌能够经历数十年依然不被忘记,是因为它是时代、是历史,更是每一个人的回忆与安慰。”

“歌有自己的脚,然后它走自己独立的路。”

接着,龙应台问了,你们的启蒙歌是哪一首呢?

香港浸会大学的副校长周伟立拿到话筒后回答:“我想是我进大学的时候,好多师兄带我们唱的《我的祖国》。(港大大学副校长操着广普答道:是大学师兄们教的《我的祖国》。)

龙应台不敢相信,反问了一句,“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

随即,听众席上有个微弱的声音起了个头:“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渐渐地,更多的听众开始加入,连唱了5句,最后变成了一场全场大合唱....

第一句唱起的时候,歌声还很单薄,有点怯生生地。但越往后唱,现场加入的人也越多,歌声越大。最后,观众们连唱了5、6句,到最后一句时已经变成了全场大合唱!

龙应台谜之尴尬地笑了……

为什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的祖国》这首歌依然有如此的感染力,甚至能在两岸青年团体中得以传唱,网友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面对这种扑面而来的集体记忆,龙应台试图用简单的一句“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罢了”来诠释,不免显得有些突兀和勉强,也引起了不小争议。

对此,龙应台本人亲撰短文《大河就是大河》授权《南方周末》发表。

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罢了。

真的吗 我不认同

龙应台其实是矛盾的,她在随后的一篇文章中试图解释那场演讲现场发生的事情,她急欲澄清她对这首红歌没有偏见,反而认可一些香港人在特定的历史年代之所以喜欢这首歌,是因为对祖国的向往和对殖民统治的反感。但龙应台又不肯就此认可这个“祖国”的正面价值,于是她又将这首歌消解为不同的个人记忆,比如往日初恋、家国情怀,或者某种不堪回首,最后变成“大河就是大河,稻花就是稻花”。

这首歌为什么能够打动人?既然龙应台也认为歌曲的力量强于刀剑,那么这首歌震撼人心的地方恰恰在于那种对于祖国的炽热情感,不是诉诸革命 *** ,也不是空喊口号,而就是从身边的一条河、一个人说起,这一条河、一个人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和人群,而是这个国家的具体形象,是人们爱国情怀的载体,当然是最淳朴的情感,因此从1956年至今依然长盛不衰。如果仅仅把她看成一首红歌然后再予以贬低,恐怕是真的低估了那个年代一系列伟大创作的旺盛生命力。从这次网络传播的影响来看,那么多人藉此机会展现自己的自信心,说明他们不再被华丽的辞藻所轻易说服,这当然也意味着龙应台的影响力在式微。

不管怎么争议,《我的祖国》这首歌再次唱响华人世界!也勾起了大家对那 *** 燃烧岁月的缅怀与敬意!

1956年,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上甘岭》还未在全国放映,影片中的插曲《我的祖国》就在录制后的第二天,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向了全国,电影尚未上映,插曲就红遍全国。

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美军向上甘岭志愿军阵地发动了进攻,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10万余人,持续鏖战43天,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

在这部电影里,插曲出现在影片中段,为了避开联合国军的炮火,高地上的战士们已经转入坑道作战,在连续的鏖战之后,战士们已接近崩溃,伤兵满员。

在这最焦灼无助的时刻,王成的妹妹王兰--卫生员,唱起了这首歌《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亲切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唤起了战士对家国的美好记忆,也激起战士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坚韧决心。

当曲调从舒缓逐步转入激昂,一场激动人心的大合唱展现在我们面前。影片在合唱,现场的观众也在合唱。

歌词中,对祖国、对家园、对生活的热爱,与为保护家园而舍身捐躯的坚毅,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触动了所有国人对沉疴百年,屈辱历史的回忆,激发出为新中国自豪自强奋斗的热情。

战役上甘岭,成就了38军“万岁军”的称号,更成就了国人的精神铁骨;电影《上甘岭》成就了《我的祖国》这首歌,并让蕴含其中的爱与坚强,称为一代代人的共同回忆。

乔羽决定写一首“不那么残酷”的歌。可是铺开稿纸,却发现不知怎么下笔。写不下去时,乔羽就出门,在小白楼附近转悠。这一天,长春下了一场大雨,雨停后他又下楼转悠。走着走着,可能是下雨的缘故,他忽然想起第一次见长江的场景。“1956年,我为创作《红孩子》剧本到原中央苏区采风,在江西坐轮渡过长江,那是我第一次见长江,非常壮观,给我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乔羽说,“我是山东济宁人,老家在黄河边上,黄河跟长江的差别太大了,黄河一带是黄色调,长江两岸却是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黄河是‘泥糊涂汤’,长江却水很清帆很白;黄河很汹涌,长江却很平稳。我站在轮渡上,心想,这可真是一条大河啊!”

灵感骤现,最先冒出的句子是“一条大河波浪宽”。乔羽的特点是有了第一句,就等于有了全篇。接下来的几日中,三段歌词如流水般从笔端淌出,半个多月的煎熬和期待终于有了结果。歌中写到的“稻花”、“艄公”、“白帆”都是当年首过长江见到的景象,乔羽当初定的名字就是《一条大河》,后来发表时才改成《我的祖国》。

歌词总算“憋”出来了,能不能通过,乔羽却没有充分的把握,因为这歌离上甘岭太远了,也没有太强的政治性。没想到沙蒙导演来了后,拿着稿子足足看了半个小时,一声不吭,最后一拍大腿:“行,就它了!”

第二天,沙蒙又拿着稿子过来,问,一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沙蒙又问,为何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是更有气势吗?

“这一问可把我给问住了。我把稿子铺在桌上,看了一遍又一遍,心里在琢磨沙蒙的话。确实,用‘万里长江’或‘长江万里’气势强一点,但是这么一来,就变成专写长江的歌了,那些没有见过长江的人,心理上会产生距离。‘一条大河’不一样,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条河,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我把这番话跟沙蒙一说,他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了……”乔羽回忆说。

紧接着,长影请了当时一批国内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试唱,结果都不太满意。乔羽得知后,提议请郭兰英。郭兰英来后,一试,全场叫好。

简单、真实、质朴的歌声感动现场每一个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好音,全国播放,立刻红遍了大江南北!

2006年,《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被我国自主研制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带上了太空,绕月而响。

86岁高龄的人民艺术家郭兰英再次登台献唱《我的祖国》

更多我的祖国歌词(我的祖国朗诵)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