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读《聊斋志异》的故事是从《席方平》开始的。上小学时四年级的时候,也就是十二、三岁的年纪,看到父亲有一本白话版的《席方平》,就看了起来。故事中的席方平替父伸冤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后来知道了该书的作者蒲松龄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八十年代在长春念大学时有一年放暑假回家,听老姨夫讲起我的姥爷蒲涵章是蒲松龄的第十代长孙,我听了有些惊讶。由于母亲早年走“五·七道路”,与父亲离婚,生活在农村,我回家向父亲询问此事,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心中对蒲松龄产生了崇敬的心情,也有了几分自豪。
从那时起就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了解到了蒲松龄后人闯关东的坎坷经历,以及聊斋志异手稿辗转流失的曲折过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在山东省淄博市蒲松龄的故乡,当地群众修建了以聊斋故事为主题的聊斋城,我就有了去游览的愿望。
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我到山东青岛的途中正好路过淄博,就决定顺路去蒲松龄故居看看。从火车站坐上小面包车就来到了洪山镇蒲家庄,远远望去村庄的外围是一座灰色的城墙,里面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和我所见到过的东北民居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古朴的街道和房屋具有典型的明清时代的风格,恍如来到了现代社会的桃花源中。一条铺着青石板的小路蜿蜒向东伸去,因为这里是和我有着血缘关系的先人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一切景物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注意,有种亲切和似曾相识的感觉。
沿着小路走去就来到了蒲松龄故居的门前,一座青砖青瓦结构的门楼出现在眼前,门楼下面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金字匾额“蒲松龄故居”,赶紧让门口摆摊的小贩给我拍一张照片,一问才知道他们也是蒲松龄的后人。走进到故居发现这是一个幽静、古朴的院落,置身于留下先人影子和印迹的生活的环境中,让我产生了时空交汇的感觉,这里的一切显得陌生而又新奇。院内的花木山石雅致,绿柳翠竹清新,院中央有一座蒲松龄的石雕坐像,手握一本书,在捻胡沉思,神情恬淡、悠然,仿佛被书中的某个章节深深地吸引,栩栩如生地体现了蒲翁生前的生活状态也拉近人们和这位文学巨匠的距离。
转过一个八角门,几间古色古香的老屋就是蒲翁生前住过的地方,北院是砖石结构的正房三间,这里就是蒲松龄诞生、居住和去世的地方。通过简介知道,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享年七十六岁。走进“聊斋”正堂,就看见墙上挂着写有聊斋两个大字的牌匾,下方有蒲松龄画像,这幅画像出自清代著名画家朱湘鳞之手,我驻足凝神端详着画像,心中有些激动,只见蒲翁身穿官服,手捻胡须,端坐在椅子上,眼睛中透出和蔼的目光,仿佛在注视着我这个远方来的游子,我发现印象中的姥爷的脸庞和蒲翁的居然非常相似。
蒲松龄画像两边是郭沫若的手书楹联“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高度概括和褒扬了蒲松龄的创作生涯。东面的一间房屋为蒲松龄的起居室,摆放着柜子和被褥等简朴的家什,窗台上放着蒲松龄用过的锡灯、烟袋等。西面的屋子则是书房,桌子上陈列着蒲松龄曾经使用过的砚台、笔筒、手炉等旧物,地上还有一张坐榻,这里就是蒲松龄看书和写作的地方,透过这些物品仿佛能看到蒲翁在昏暗的油灯下伏案写作的身影。在著作陈列室里摆放的是蒲松龄一生的作品,除了《聊斋志异》以外,还有大量的诗文、戏剧、俚曲以及与农业、医学等方面的杂著。其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给当代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聊斋志异》被改编成许许多多的电影、电视剧和戏剧,有的还多次翻拍。
聊斋正房的后面,则是几间展室,墙上和展柜里分别陈列了中外研究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多种论著、翻译成英、法、日、俄等二十多种语言的各种译本、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各种文学作品等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丰子凯、叶圣陶、赵朴初、刘海粟、李苦禅、范增等为故居作的书画、题词,从中可以看出后人对蒲松龄的敬仰之情。
其中我尤为喜欢老舍先生的题词“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和范增的诗“淄川故址觅留仙,冷雨当年寂寞天,一卷聊斋千滴泪,披萝带荔亿前贤”,大概是因为前者的简明质朴,后再的磅礴大气吧。看到这些,使我想到蒲松龄自幼聪慧好学,十九岁就考中秀才,却一生坎坷,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其志,因为当时只有考上举人后才能入仕当官。生活穷困潦倒,尝尽人间各种疾苦,主要靠设馆教书为生,但是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发愤著书,自编一副对联鼓励自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将其满腔才华和孤愤之情倾注笔下,写出了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记得我在遭遇到人生低谷时,父亲曾用写下这幅对联来激励我重振信心。
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奇闻异事,其内容包罗万象,千奇百怪,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婉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就连一代伟人 *** 和 *** 也都非常喜欢看《聊斋志异》,他所写的胭脂、画皮、口技、聂小倩等一系列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笔下塑造的神鬼妖狐仙千奇百怪,个个灵动、鲜活,精彩的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对当时社会丑陋的现象进行了揭露,歌颂了美好的爱情,表现了隐恶扬善的思想。不仅树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正所谓“一生遭尽揶揄笑,伸手还生五色烟”。
自蒲松龄的故居向东走去,就来到了聊斋园,是以蒲松龄生平及聊斋志异故事为主题修建的景区。这是一个远离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喧嚣生活的幽静所在,有蒲松龄艺术馆、石隐园、柳泉、狐仙园、俚曲茶座、蒲松龄墓等景观,里面的花草树木、假山怪石、池塘拱桥、亭台楼榭、聊斋人物塑像等巧妙而自然地组合在一起,错落有致,含蓄曲折,构成了一幅幅或动或静的画面,充满了神秘的氛围,散发出聊斋志异的文化气息,使人体会到蒲松龄笔下的幽冥仙界,让人回味无穷。
当走到到留仙桥、聚仙峰、远心亭、同春堂等景点时,就会有“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感觉,仿佛蒲松龄笔下幻化的人物会翩然而至,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引领你走进奇异的故事当中。看到简易的凉架上爬满了青藤,使我想起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的同乡好友王渔洋为聊斋志异的题写的有名诗句“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碑廊里的石碑都是名人为故居的题写的诗词,有的方整秀丽、有的飘逸多姿,还有蒲氏家谱碑记载了蒲氏家族的繁衍历程。牡丹园是根据聊斋志异中的《葛巾》而设计,里面的牡丹花竞相绽放,姿态各异,向来访的游人展露着灿烂笑容。
从蒲松龄艺术馆出来,沿台阶向东,就来到了柳泉,柳泉又叫满井,这里的水清味甘,当年是登州、青州、莱州等地通往省城济南府的官道,游人络绎不绝。蒲松龄非常喜欢这个地方,自号“柳泉居士”在教书歇馆之余,经常来到这里搭个凉棚,用满井水沏茶招待来往的行人,让客人在歇脚之余讲上一段鬼狐的故事。这些搜异猎奇而来的故事为蒲松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其集腋成裘,涉笔成趣,写出一个个绚丽的篇章,读来令人神往。如今的柳泉水依然清澈,柳树枝繁叶茂,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是由著名文学家沈雁冰先生书写的“柳泉”,其字体秀美,疏朗有力,给这里增添了亮色。
聊斋宫是一个高大的亭台式建筑,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图画。顺着台阶走进里面,是一组组造型生动,表情细腻的彩塑,通过与现代化的声光影音效果相结合,传神地表达了《罗刹海市》、《画皮》、《娇娜》、《席方平》等故事精彩形象。
一路走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先是随着波动的海浪,带人进入到五光十色、缤纷多彩的海底世界;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龙王端坐在大殿上,看着乌龟宰相、虾兵蟹将、天使蚌女等在为故事中的马骥和龙女举办婚礼,随着音乐响起,一片歌舞欢腾的场面;离开这里向前,走过奈何桥就是令人恐怖的阎王殿,恶魔挡道,小鬼横行,地狱中的各种酷刑近在眼前,锯人体、下油锅、炮烙之刑让人毛骨悚然;再往前行,只见雷电交加之际,女尸突然现身,另一边的书斋之内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正披上美女画皮;还有席方平为父洗冤,在阴曹地府上正经受着种种磨难,转入天宫,二郎神在殿中秉公断案,将贪赃枉法的阎王等官吏收入牢中,为席方平父子 *** 申冤。从天宫走出来,看着周围的景致,让人觉得神清气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在观仙园里我和五十多岁的工作人员攀谈了起来。他是当地人,姓蒲,也是蒲松龄的后代,这是一个朴实憨厚又有几分率真的汉子,他告诉我当地大部分的人都是蒲松龄的后代。当他得知我的姥爷是蒲松龄的第十代长孙,是来自遥远的东北时,变得非常热情。用保温杯给我递来满满的一杯冒着热气的水,对我说“来喝杯开水吧,大老远地回来一趟不容易,这可是蒲松龄家乡的水啊”,那杯水对我来说真有一种甘之如饴的感觉,难以忘怀。他又和我谈起了蒲家庄的往事、以及蒲松龄的墓地在文革中被挖掘、墓碑被砸坏的情况和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亲切和随意。
我最后来到蒲松龄的墓地,这里位于聊斋园的东南,一代文学大师长眠在这里。前面是文学家沈雁冰题写的“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石碑,后面是几十株高大、苍郁的柏树,使这里显得安详、静谧也昭示着聊斋文化的枝繁叶茂。伫立在蒲翁的墓碑前,我的思绪万千,“一生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生前过着一贫如洗般生活的蒲松龄,不仅给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赞誉,同时也给蒲家庄人们带来了巨大变化,倘若蒲翁天上有灵,看到纷至沓来的游客,应该感到欣慰和高兴吧。
光阴荏苒 世事沧桑。自从蒲松龄的第七代长孙在同治初年携蒲松龄的手稿闯关东以来,到现在将近一个半世纪过去了,期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和悲欢,不知道其后人有没有回到这片故土上来,我在蒲翁墓前磕头跪拜,既有自己内心的崇仰,也代表在东北的后人表达慎终追远和缅怀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