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简介
瞻园瞻园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瞻园路 128 号,位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内。瞻园始建于明初嘉靖年间,是南京现存最古老的明代古典园林。乾隆在第二次南巡时,被瞻园内的景致所吸引,遂取欧阳修诗词中的「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亲题「瞻园」。瞻园于 2006 年 5 月 25 日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瞻园坐北朝南,纵深 127 米,东西宽 123 米,总面积 15621 平方米,分为东西及布政使衙署三个部分。大门在东半部,上悬匾书「金陵第一园」,系书法家赵朴初所题。瞻园东半部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共收集到太平天国文物 1600 余件,其中有 42 件一级文物。西半部则为典型的江南园林,主要由静妙堂和北西南假山组成。
瞻园的开放时间为 08:00-20:30,其中,17:30-20:30 为夜场时间。白天门票为 30 元(无讲解)/ 40 元(有讲解),夜场门票为 70 元。
历史沿革
明朝
瞻园的前身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所居住的吴王府。明朝初年,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欲将吴王府赐予徐达作为居所,但徐达不敢僭越以朱元璋昔日府邸为宅,因而没有领受。于是,朱元璋在吴王府之前为徐达新建宅第,并建造了两座「大功坊」牌坊。
徐达去世后,至明朝正德 3 年(1508 年),由第 6 任魏国公徐储幼子徐天赐开始营造私家园林。历经第 7 任、第 8 任、第 9 任,到万历年间,园林基本修建完成。据当时的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所书《游金陵诸园记》中记载,徐家宅园中的「西圃」便是日后瞻园的雏形。
后明清交替之时,魏国公徐氏的宅园日渐荒芜。
清朝
清朝顺治二年(1645 年),清军攻占南京,魏国公宅第籍没人官。后清朝废除南京国都地位,设江南布政使,魏国公西圃即为江南布政使署。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瞻园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和修缮。江宁布政使署成为当时南京地区仅次于两江总督署的第二大官衙,瞻园也逐渐从私家园林过渡到为官府花园。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乾隆第二次南巡时,被瞻园内的景致所吸引。取欧阳修诗词中的「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御笔亲题「瞻园」匾额。十年后,乾隆在圆明园三园之一的长春园东南角仿照瞻园修建如园,取「义如瞻园」之意。
清·佚名《临袁江瞻园图》清朝咸丰三年(1853 年),太平天国军攻克南京,瞻园为当时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暂居之所。根据涤浮道人《金陵杂记》记载,洪秀全的妻弟、夏官副丞相赖汉英也居住在瞻园。
清朝同治三年(1864 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灭亡。但瞻园遭到严重焚毁。后来,在同治、光绪两朝共经历三次修复,于光绪三十年(1904 年)完成重建。
近代
民国成立之后,瞻园先后被作为江苏省长署、内政部、水利委员会、江苏革命博物馆。瞻园再次陷入荒凉之境,规模减缩。
1937 年 12 月,侵华日军攻破防线,南京沦陷,瞻园亦遭到损毁。
新中国成立后,由历史学家罗尔纲主持筹建的太平天国纪念馆于 1956 年 10 月 1 日成立,并于 1958 年春迁入瞻园。
1958 年 6 月,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彭冲作出指示,要将瞻园「妥善保护,且要起废兴坠」。1960 年初,在著名的建筑学家,时任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系主任的刘敦桢院士的主持下,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和建筑科学院联合制定「瞻园总体规划」,并于 1966 年 2 月开始了一期重建工程。
1986 年底,瞻园二期重建工程——东扩工程重启,并于 1987 年底竣工。竣工之后,东、西二园合二为一。
2006 年 5 月 25 日,瞻园作为古建筑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 年 5 月,南京市 *** 决定启动瞻园第三期北扩工程,由叶菊华主持。于 6 月初完成工程设计规划方案,并于 7 月 1 日开工建设。至 2009 年 4 月中旬工程竣工。
建筑布局
瞻园的布局坐北朝南,分为西瞻园、东瞻园和布政使衙署三个部分。其纵深 127 米,东西宽 123 米,总面积 15621 平方米。
瞻园素以假山著称,全园面积仅八亩,假山就占了 3.7 亩。回廊也颇具特色,串连南北,蜿蜒曲折。
西瞻园是全园的重心,主要由静妙堂和北西南假山组成,为典型的江南园林。园内古建筑有一览阁、花篮厅、致爽轩、迎翠轩及曲折环绕的回廊,这些建筑和回廊把整个瞻园分成 5 个小庭院和一个主园。
东瞻园则由水院、大草坪和古建筑组成,其特点是以花草树木取胜。大门上悬匾书「金陵第一园」,系书法家赵朴初所题。进门正中为洪秀全半身铜像。二进大厅上有历史学家郭沫若题写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匾额,主要陈列文物有天父上帝玉玺、天王皇袍、忠王金冠、大旗、宝剑、石槽等 300 多件,总陈列面积约 1200 平方米,该馆现已收集到太平天国文物 1600 余件,其中有 42 件一级文物。
瞻园平面图园林特点
采用山为主,水为辅的山水布局
在袁江的《瞻园图》中,园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山峦起伏,构成园林主景。如今瞻园内的北假山临水石矶及部分山石为明代遗存,符合「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叠石掇山技法。至清代,瞻园叠山造景在沿袭前代风格的基础上更加精美,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道:「高高低低都是太湖石堆的玲珑山子」。
瞻园的水体以聚为主,再辅以分。《瞻园图》中,瞻园西景区以赖爽风清堂为中心,堂北有碧波荡漾,东景区又被大片水面分隔成南北两个景区。北假山前的池水向西渐行渐窄,沿静妙堂西侧由南转东,形成一个扇形的水面。
借景入园的特色
借景这一手法,在瞻园中有很好的运用。在《瞻园图》中,有显示从瞻园中可以远眺大报恩寺一景。除此之外,在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瞻园十咏》中也有提到:「山顶翼然亭,登临见杳冥。炊烟离瓦白,高树出牆青。海镜明初日,江灯落远星。台城千万雉,拱列似围屏。」将炊烟、江灯和城墙尽收入景。
主要景点
静妙堂
静妙堂是园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为三开间附有前廊的依山建筑,明代时,名为「止鉴堂」,是徐达晚年消闲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更名「绿野堂」。清江宁布政使李宗羲重建瞻园后,将此厅命名为「静妙堂」。
静妙堂静妙堂是南方常见的两面临池的臂鸯厅建筑,南部的建筑格调清新淡雅,小巧玲球,主要用于接待女客,北部的建筑格调粗矿豪放,古色古香,主要接待男宾。置身静妙堂的南厅平台,但见南假山花木葱茏,瀑布飞泻,池水碧波粼粼,锦鲤遨游。这是建园后,由我国著名的造园大师刘敦桢设计并主建的,也是刘老生前的一部力作。
扇亭
扇亭位于岁寒亭的南面高坡上,因其形同折扇,得名「扇亭」。明代时在扇亭的遗址上曾建有铜亭,独具特色。相传明代徐达取白铜铸成铜亭,冬日在亭内生火赏雪,再也不觉寒冷,这种利用建筑构件作取暖器的方法,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尚属罕见。《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中就详细描述了徐达的第十一世孙徐咏,邀请其表兄陈木南来家中,在铜亭雪夜赏梅的情景。
扇亭仙人峰
与桂花院一墙之隔的便是「致爽轩」,在「致爽轩」与边门门厅之间有一略呈方形的庭院,便是「海棠院」。海棠树下耸立着一座玲珑剔透的「仙人峰」,是瞻园的镇园之石。据史料记载,此为北宋「花石纲」遗物。方腊农民起义爆发后,花石纲散落在江南各地。明万历年间,徐达后代在瞻园大兴土木,引流为沼,挖池叠山,建堂造亭,并收购四方奇石,仙人峰便是在那个时候落户瞻园的。这块石头包容了太湖石的「瘦、皱、漏、透、秀」五大特点。
梅花坞
沿长廊西行,有一组封闭式庭院,是明代瞻园著名的十八景中的「梅花坞」所在地。据记载,明代时这里曾是植梅胜地,人清以后,瞻园更以梅花取胜,现在院内筑有籁爽风清堂。堂前两副对联「每当孤云招野鹤,频携樽酒对名花」和「案无俗事心常静,庭有梅花梦亦清」,就是往昔梅花坞的真实写照。
庭院南端耸立一组形似苍龙飞舞的假山群,由 100 多吨体态多变的石堆砌而成,这组假山群是 1998 年城市道路拓宽时,由邻近的太平天国信王府整体搬迁而来。
轶事典故
1987 年,央视版电视剧《红楼梦》曾在此取景。
1992 年,赵雅芝版的《新白娘子传奇》在南京瞻园取景,即片中的白府。小青的扮演者陈美琪回忆道:「当年我们有很多镜头都是在南京拍摄的,位于南京城南瞻园路的瞻园就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府所在地。我们在南京待了差不多有 5 个月的时间,我还记得在这里吃过盐水鸭,很好吃,我还带回去了。」
旅游信息
地址
南京市秦淮区瞻园路 128 号
交通
地铁 1 号线三山街站或地铁 3 号线夫子庙站
公交 2 路,44 路等中华路瞻园路站
门票
白天票:不含导游 30 元/包含导游服务 40 元
夜场票:70 元
开放时间
白天:08:00-17:30
夜场:17:30-20:30
电话
025-52201849
025-86623024
参考信息
[1]南京旅游信息网. 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2018.
[2]袁蓉. 从江南名园到皇家苑圃——瞻园和如园造园艺术初探,2010.
[3]佘志超. 细说中国园林,2006.
[4]李辉. 瞻园年表简编,2016.
[5]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2006.
[6]中新网. 「小青」陈美琪:南京瞻园就是「白娘子」中的白府,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