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引言—名字由来
东晋安帝置新冶县,治今雷阳镇,属晋熙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为义乡县;十八年改置望江县,因境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
望江县今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
长江图
长江自南向北沿东部边界流经望江县。
香茗山
香茗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鸦滩镇麦元乡、和太湖县香茗村以及转桥之间,全长10余公里,属于大别山脉系。
香茗山早在汉朝就有名气,西汉南昌府梅福曾隐居此山;唐李白、罗隐,明解缙,清翁傅等驻足留连,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元末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石达开曾在此征战和扎寨。
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褒隐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明解缙诗赞曰:“山崖殷窦簇硃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
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间品茗尝果,聆听优美传说,心旷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莹水库,古塔相伴,荡舟游弋,别有情趣。
武昌湖
武昌湖,是长江左岸安徽省望江县境内赤湖、武昌湖、青草湖的统称,属长江水系,系河道淤塞、积水而成的谷地滞积湖。
现代地理的武昌湖,为古雷水的一部分。雷水,源出湖北黄梅县境,经宿松县入泊湖,串湖后流经望江县境东南至大雷口(雷港)入江。雷水自吉水镇至大雷口又名杨溪河。宋代以后,沙塞雷口,雷水改道由华阳入江。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雷水论》云:“吾邑之水以雷名……自其潴泽而言,则曰雷池;自其流出而言,则曰雷港。因而有雷沙、雷岸之名;因而有大雷戍、大雷郡之号”。又云:雷水“入望成巨浸,则荡为湖,流为吉水,汉晋之世出雷港,宋以来出华阳。其支流余裔别为杨溪,为县步河,汇而潴,则为武昌,为漳湖。望之四泽可统名之曰雷水”。
褒隐寺塔
望江县褒隐寺塔位于安徽省望江县鸦滩镇连塘城村凤栖冲口,建于唐宝历二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望江县志·山川图》载:“褒隐寺,在县城西北七十里,唐宝历二年(826)僧福海造,后因兵废。明洪武元年(1368)僧绍寿重修。”又载:“褒隐寺为唐褒隐士梅福而建。”原寺规模宏伟,一进五重,塔在四、五重之间的大院内,鼎盛时常住僧有100多人,是望江十三寺之一。
非遗文化—望江挑花
望江挑花是安庆望江县古老醇朴的民间工艺。此种刺绣构思新颖,题材丰富,品种繁多,做工精细,兼苏湘绣及云贵刺绣之长,融汇于本地传统针织做法之中,形成别具一格、抒情浪漫、诙谐风趣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
据考证,在唐代兴盛时期生活于雷池大地香茗山麓的一方百姓,一直守着地少人稀的峰、峦、岭、岗,过着“日里撑船撒大网、夜里点火织网纱”的日子,虽不太富裕,但还算安逸。或许是出于一种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男耕女织”之余,天生爱美的村姑们便常常一起琢磨着怎样把自己亲手织就的纱巾、头布添些花纹来,就这样,最初的望江民间挑花便在村姑们的揣摩中应运而生了。
民俗文化—莲湘舞
莲湘舞是流传于望江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其道具而得名。在本县有“打连响”、“打铃枪”、“打连厢”等叫法。表演者手中的“莲湘”,通常用一根三尺左右,比拇指约粗的竹竿,将其两端刻出槽子,插上销子,串上铜钱或金属圆圈,横竖间隔,两端系红绸带或铜铃、绣球,敲击时便会发出清脆的“嚓嚓”声。
表演时敲打肩、臂、胸、背、手、脚、腿,可作舞、打、跳、跃、蹲、站、行的连续动作。可一人独打,也能群舞。动作活泼,节奏鲜明。且歌且舞,演唱的大都是本地区的民歌小调。
后序
望江为滨江古邑、雷池故里、三孝之乡,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即源于此,中华“二十四孝” 之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的故事均发生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淳朴宽厚、诚实守信的民风美德和独具地方特色的“雷池文化”。
古韵安徽、魅力安庆、大美望江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