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谢邀。如题,生二胎,不仅对老大有影响,而且对全家人都有影响,因为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终身受益者。 生二胎,是毫不犹豫的事情啊!二胎不同于三胎,二胎十分必要,但三胎不是十分必要,三胎因人而异。 只生一个孩子,决不是最优选择,会存在巨大风险,10%的失独风险(即:独生子女死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几率≈10%,触目惊心) ,16.6%的失能风险(即:60岁以上生活无法自理的比例≈16.6%,这才仅是父母单方,独生子女负担太重),如此高的风险,绝不容忽视。北京大学人口学家穆光宗教授的研究结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属于高风险家庭。为了自己好,为了孩子好,为了全家所有人好,正常家庭两个孩子是标准配置。 普通家庭,两个孩子是最好的。实事求是的讲,二胎家庭越来越多了,比比皆是。二胎家庭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才是最安全的幸福,才是最稳定的幸福。 现在已经是三胎时代了,由于刚刚出政策,目前三胎家庭尚不多。然而,二胎是个最不需要纠结、最不需要犹豫的事情。 不生二胎的理由有哪些?答案是: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都不存在,任何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理由都不存在,没有理由,只有借口。 客观的讲,二孩是必须的,但是三孩不是必须的。二孩属于雪中送炭,而三孩属于锦上添花。生三孩的人群,都是条件允许的人,都是好上加好的人,都是令人羡慕的人。三孩,可有可无,有了更好,没有也行!但二孩必须有! 两个孩子好,两个孩子远远好于一个孩子,绝不是2倍的关系,至少20倍的关系。 2孩是必须的,2孩的好处太多太多了,2孩是人生家庭的最优选择,2孩是一个家庭最标准的配置。 2孩才是常态,仅仅是2孩,2孩本不该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理所当然的事情! 被扭曲了!被洗脑了! 1孩怎能是常态? 1孩是太少太少了,1孩的弊端太多了,1孩问题很严重,1孩细思极恐。仔细想想:2孩算多吗?2孩不多不少,2孩恰到好处。3孩也不能算多,3孩属于锦上添花。客观的讲,4孩以上才算真正的多。 自2016年1月1日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这一时间段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少了。二孩家庭占比越来越多,一孩家庭占比逐年降低。至于三孩,因为刚刚出政策,所以三孩家庭目前尚不多。 关于二孩三孩这个问题,此刻回答肯定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如果10年后、20年后大家再回答,可能就意见一致了。目前人们的观念已被扭曲很久了,有些人尚未回过神来。纵观全世界全人类,我国过去30年间的独生子女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奇葩,问题太严重了! 不建议1孩,建议2孩,如果条件允许3孩也挺好。一个家庭,2-3个孩子,才属于正常家庭。 分析如下: 一孩太少,独生难教,风险太高,责任太重,失独无解。 二孩太好,雪中送炭,好事成双,共同成长,两全其美。 略举5例 失独家庭: 1.远房姑姑的儿子,独生子,14岁时,在学校与同学肢体冲突,被一脚踹裆,当场死亡,法医解剖,把内脏都掏空了。这个姑姑惊闻噩耗,昏厥抢救。总算挺过来了,几年后又生了一个儿子,然后紧接着又生个女儿。 2.大学同学,也是独生子女,21岁,那年冬天,在宿舍睡梦中去世,第二天早晨才被室友发现。他父母悲痛欲绝,办理完后事就走了,后来不知所终。 3.本部门的女同事,很优秀的学者,她的独生女,白血病医治无效,13岁去世。该同事请假半年,很快就离婚了。半年后回来上班,完全变了个人,沉默寡言。至今也没有再婚。 4和5.还有两个同事,不是本学院的。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都不满20岁,一个是疾病去世,一个是意外去世,两个家庭都失独了,但已丧失生二胎的能力。很多年了,都无法恢复,心如死灰,度日如年。 从父母的角度分析: 年轻时失独,属于不幸中的万幸;老来失独者,处境真是太悲惨了! 失独家庭是个不发声的群体,往往被人们忽视,存在感极低,实际的失独问题远比媒体报道的要严重得多。10%左右的失独概率,风险绝不容忽视!也就是说,每100个独生子女家庭,未来将有10个失独家庭,细思极恐啊! 北京大学人口学家穆光宗教授: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属于高风险家庭。 清华大学潘 妙良教授:我是35岁有了孩子,等我70岁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就走了,凡是独生子女的家庭都是在走钢丝,只不过我们从钢丝上掉下去了。 国家卫计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前副司长郭震威的论文《独生子女家庭丧子概率的测算》研究结论:按最新人口普查资料,把各个年龄段的死亡概率累计起来计算,至少有9.65%的独生子女会在55岁前非正常死亡。其中,至少有一大半的“失独事件”发生在丧失生育能力之后,也就是说,5%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将老无所倚,另4%的家庭失独后尚具生育能力可补生二胎。 《独生子女夭亡家庭生存状况 调查》(人民网,2009)一文告诉我们,全国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陈雯、何雨的《独生子女:我国 人口安全视野中不容忽视的焦点》研究结论:至少有9%的独生子女在55岁之前因患病或其他原因非正常死亡。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王广州教授,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推算,3.91%的人18岁前死亡,5.1%的人在30岁前死亡,至少10%的人在55岁前死亡(《中国人口科学》2008第1期)。 学者冯 学荣的研究结论:父母在独生子女25岁之前“失独”的概率约为4%,而如果将时间拉长到独生子女55岁,则其父母的“失独”概率为10%左右。 据社科院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发表的《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 研究》,我国每年新增独生子女死亡数量为9.5万 ,未来累计死亡独生子女数量将达1184万人。 人口专家易 富 贤的研究表明,中国未来将有1009万人在25岁之前离世。 独生子女死亡的规模越来越大,积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未来1000万个失独家庭,2000万个失独老人,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多么惨痛的社会现实。 失独,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词汇。这世上最悲痛的事,不是葬礼,而是一对年迈父母出席自己唯一孩子的葬礼。精神支柱没了,生活动力也没了,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时间能治愈一切”成了空话。对于失独的人来说,任何劝慰都是苍白无力的。 现在的生育政策,真是功德无量! 以上是从父母的角度分析,接下来从子女的角度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的“高危性”在于它是最不稳定的“倒三角”结构,意味着全部的负担都落在独生子女身上。 这个问题,4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最具有发言权。30岁的独生子女,才刚刚迈入发言权的门槛。 独生子女的中年,最怕听到父母生病的消息,父母生病就像个定时炸弹,随时准备摧毁一个家庭多年的努力与积累。没有兄弟姊妹、没有退路的独生子女们必须背负起两倍、三倍的经济压力。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4200万,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为16.6%,换句话说,我国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生活无法自理。北京大学一项人口学研究显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将超过7765万,失能老人去世前,平均将经历7.44年的失能期。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不,是护工!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用一句话概括作为独生子女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其中点赞最高的回答说:不敢穷,不敢生病,不敢远嫁,甚至不敢死,因为父母只有我。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真的站在三十岁、四十岁的分岔路口抬眼看去,人生中都是依靠我们的人,而没有我们可以依靠的人。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商量,朋友永远不能感同身受,孩子还在嗷嗷待哺的年纪,可父母已经佝偻了身体。 曾经看过一句话:“远嫁的孩子,都是父母失去的孩子。”提到这个话题,就必须要提一下“远嫁”,因为这是一个被反复提起,却总会戳到人心的话题。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不敢远离父母工作生活,更不敢嫁去远方。“你的爸爸躺在地上,可你却在通讯录里。”成了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独生子女不敢穷,因为这个家的未来得一个人撑起来,不敢病,是因为父母渐渐老去。哪怕有个弟弟妹妹呢,他们也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温暖,懂得守护,一份责任,永不放弃。可惜我们没有!但我们依然有一个梦,一个永远都实现不了的梦…… 近期的社会新闻,值得思考 28岁厦门大学教师情侣惨死人行道,4个失独老人的哭诉,牵动1000万中国失独家庭 01 。 发生在9月7日的这起惨案,已经有了判决结果:肇事司机胡某荧,判处有期徒刑4年,赔偿2.4万元,并支付医疗费用。 可一夜之间,两个家庭4个老人骤然失独。 “4个老人,失独家庭,老无所依,余生将进入思亲的无尽深渊,谁看得到?”失独母亲的一番话,字字泣血,句句含泪。 从前,李健的妈妈爱美、爱笑,经常和两个年轻人出去游玩,但是每当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现在就变成了“每天只会哭”。李健的爸爸更是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一闭上眼,就看见儿子冰冷的身体,躺在车轮下对他说,“爸爸我好痛”。 赵榕榕的妈妈每天晚上睡觉时,都要用枕头捂着胸口才能入睡,早上醒来,从女儿的房间里走进来、又走出去……如此反复。 相继被送进医院。 今年,原本是李健和赵榕榕30岁虚岁生日,也应该是他们组成新家庭的第一年。家人们说:如果孩子们还在,他们肯定会像之前一样,在厦门煮上一桌菜,买上一个蛋糕,在烛光中看着孩子们,和以前每次生日一样,闭上眼睛认真许下美丽的愿望。如今,老人再也看不见孩子的笑容。只剩下孤零零的坟茔,见证着一个名叫李健的男孩和一个名叫赵榕榕的女孩,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愿结为夫妻。 “精神支柱没有了,生活动力也没有了。这是一种无法想象,无法体会的痛苦。”这世上最悲伤的事,不是葬礼,而是要求一对年迈父母出席自己唯一孩子的葬礼。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死亡率约为万分之五。以这样的数据计算,每年就会新增9.5万失独家庭,而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年龄段而已。 2012年,《大国 空巢》作者易 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指出:中国从1975年到2010年共有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出生1万人,会有360人在10岁之前不幸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离世,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 结合两组数据,推断在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在25岁之前过世,这就产生了 1000万失独家庭 。 为人父母者,半生皆已过。骤然失独,望身前,死神隐约可见;望身后,来路空无一人。 02 江苏扬州,大圣寺 这座并不出名的寺院里,收留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者。一个网名叫做“世态炎凉”的女人,常常对着一个日记本发呆。随便翻开一篇日记,都是一个母亲止不住的眼泪: 远德,儿子,今天是除夕之夜,原本是全家团圆、合家欢乐的好日子,可现在的我却登上了去杭州的车,选择了漂泊逃避。 远德,儿子,我知道你们也难受,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承受着不同的痛苦,也许我们都背着痛苦在哭泣,儿子,你说我们怎么办…… “世态炎凉”来自镇江农村,丈夫曾是一位乡村教师。即便很想多要一个孩子,可因为国家政策,他们始终无法如愿。唯一的儿子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彻底压垮了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比丧子之痛更绝望的,是村里人对她这个“绝户”的指指点点。此后,她一个人背上行囊,四处流浪。最后来到大圣寺,成为一名居士。只是这里也并非她的归宿,不过是一时的栖身之所。为了能和儿子在另一个世界再次相聚,她早早给自己买好了一块墓地,为自己的后事做好了一切准备。在一篇日记的最后,她写道:儿子,你要等我,奈何桥边等我,我一定会来的。 你等我时,我最开心,因为我相信,我会跟你战胜天。 天堂那边没有痛苦,我们母子会在那里相会。与其说这是一篇篇日记,不如说这是一封封遗书。 唯一的子女生命走到尽头,孤守世间的父母,终生不过在奈何桥上逗留。 03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前,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提起的失独老人潘妙良。潘妙良老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当年为响应晚生晚育的国家政策,和爱人34岁才结婚,35岁才有孩子。从清华大学退休后,独子潘小宏的婚姻大事也终于有了着落。眼看着就是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却不曾料到,意外来得猝不及防,又铭心刻骨。正在筹备婚礼的潘小宏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妈我心脏不舒服。”就是这样一句寻常的话语,竟成了儿子最后的遗言。白发人送黑发人,等到潘教授赶到医院时,儿子已经离他而去。事后,潘教授把儿子发的最后那条短信,默默地转到了自己的手机里。这支旧手机一直被他带在身边,好像总有一天,那个属于儿子的号码会再次响起。随着年岁的增长,两个踽踽独行的老人渐渐无法照料自己。万般无奈下,潘教授老两口去了养老院,但养老院需要子女签字担保,才能入住。最后他们还是回到了那间满是回忆的房子,陪伴他们的只有餐桌上,儿子去世当天吃剩的半块馒头。馒头用保鲜膜封存着,上面贴着一张黄色的便签:这是小宏那天早晨吃剩的最后一块馒头。每一个字,落在纸上都是心碎的声音。在无人关照,无人依靠的世界,活着的人能守着的,只有回忆。 04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并不是所有失独父母,都能扛住这座山走完余生。3年、5年、10年,这是失独者给自己总结出来的时间规律。3年之内一个坎儿,最难,徘徊在生死边缘;从伤痛中走出来,面对现实,需要5年; 而到了10年,随着自己开始步入老年,对独生子女的思念又开始加剧,自己的身体和养老问题接踵而至。51岁的王玉琼没跨过去“3年的坎儿”。原本是一个女强人的她,在失去独生女后,也失去了所有的自信。唯一的女儿因病去世,生意也荒废了,和丈夫离婚后,常年住在亲戚家。最后,她把房子卖了。所得的607万,全部分给亲朋好友,然后选择了自杀。 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的一份调查显示:失独家庭里的父母中,5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患重大疾病的有15%。另外,心理问题严重。他们会长期沉浸在失去唯一孩子的痛苦中,60%以上的人还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一半以上曾有过自杀倾向。 行走在漫天黑暗中的人,如果看不到光,是没法走下去的。就像一位失独者说的那样:他们这一辈经历了无数岁月的动荡和磨难,从来没有灰心过,但是这一次不行了,彻底失败了,一点希望也没有。 05 对于80后和90后来说,独生子女是时代刻下的身份烙印。如今虽已放开二胎三胎,但80后和90后作为人类历史长河里唯一的独生一代,现实已无法改变。 有个热门帖子问:独生子女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高赞回答是: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他们只有我。 想起大学同学杨子的故事。从认识他的那一天开始,他一直就是个非常喜欢冒险的人。所有的极限运动,蹦极、高空跳伞、潜水……但凡能接触到的,一个不落。他还是个摩托车发烧友。入手过一辆价值不菲的哈雷,在马路上风驰电掣。但是30岁生日前的某一天,突然见他在朋友圈发了条转手哈雷的消息。并附上一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原来那一年他出了一场车祸,差点没被大货车碾死。虽然人没事,但他亲眼看到赶到医院的母亲几度昏厥。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是家里的独子,还没有结婚,更别提赡养父母了。平日里做了那么多让人心惊胆战的事情,父母为他操了多少心啊。 我们常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其实孩子,何尝不是父母抵御死神最坚实的那堵墙呢? 至今都还记得杨子说过的那段话:“我们的父母是中国父母中最普通的代表,他们把最好的人生给了我们,再用剩下的人生来守候。作为独生子女,我能对得起他们的也只有3个字:好好活。” 每一个失独家庭,都是一望无垠的苦海。 每一次出门前,请告诉自己: 20岁、30岁的我们,可能拥有的是一个世界;而我们父母的世界,却只有我们。为了自己好,为了孩子好,为了全家所有人好,正常家庭两个孩子是标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