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前几天,去邻居张姐家串门聊天,得知张姐14岁女儿的同学苗苗在她家住了快一周,原因是苗苗和她父母闹矛盾了,暂时不想回家。
苗苗的父母就偏爱妹妹,从小到大,一旦和妹妹发生争执,苗苗就会受到父母的指责。
这不,因为妈妈买了俩孩子都爱吃的榴莲,苗苗忍不住多吃了几口,妈妈就说:“你多大了还抢吃的,就不会给妹妹多留点”。
苗苗瞬间绷不住了,心里累积的委屈喷涌而出,冲着妈妈大吼大叫:
“我也是你们的孩子,我让了这么多年,谁在乎我了!我真的讨厌你和爸爸,也恨透了妹妹!”
妈妈情急之下给了苗苗一巴掌。
在二胎及以上的家庭,父母很容易偏心。
加州大学教授凯瑟琳•孔戈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70%的父母承认会偏爱某一个孩子。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调查比率比实际低,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很多父母总是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就像《时代》周刊高级编辑杰弗里•克鲁杰说的: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父母为什么会偏心呢?
孩子出生顺序不同,认为小一点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呵护;
孩子性格、长相不同,父母会偏爱和自己性格契合、样貌更漂亮的孩子;
受传统思想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种种原因,让父母乱了分寸,自认为会“一碗水端平”,但走着走着碗就倾斜了方向。
那些因为父母的“偏心”而受伤的孩子,以及享受偏爱的孩子,都会在成长中受到不利的影响。
被逼着长大的“大宝”
“老大让着弟弟妹妹,天经地义”
“你是老大,要更加懂事,体谅父母”
“谁让你是老大,就该承受这么多”
大的让着小的,从来如此,便对吗?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老大提前成为“小大人”,稍不听话就被贴上“自私自利”的标签,心里委屈、无奈,又倍感压力。
消极的情绪对身心发展很不利,即使成年离家后也要帮着父母“养育”弟弟或妹妹。
在《欢乐颂3》中,张佳宁饰演的朱喆就是一个悲催的“老大”。
原生家庭是吸血鬼,她一个人来上海打拼吃进苦头,父母还要逼着她帮衬弟弟妹妹,丝毫不在乎她的处境。
好在她意识独立,拒绝做“扶弟魔”,通过卖惨躲过弟弟妹妹的无节制的索取。
被偏爱的老二老三们有恃无恐,变成家里的小霸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走向社会往往会吃大亏。
手足情深不是孔融让梨让出来的,搞不会让孩子之间成为“敌人”。
奇葩说辩手陈铭曾说过:
“孔融让梨的前提是,梨先递到孔融的手里。如果一开始这个梨,都没有递到孔融手里,直接说你的梨大,直接给到别人,那孔融也不一定开心。”
想让孩子懂得分享和谦让,首先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疼爱,有了足够的爱,他们才能分出去一部分。
被忽视的“中间娃”
在三孩家庭中比较常见的养育模式,是“宠大的疼小的,不疼不爱中间的”。
《论语》中有句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说:不担心分得少,而是担心分配得不均匀。
《请回答1988》里的德善就是那个总是得到不公平分配的“老二”。
德善父母不自觉地把疼爱都分散给了姐姐和弟弟。
德善的生日和姐姐差三天,过生日却只能在姐姐过完之后,从蛋糕上拔掉三支蜡烛继续过,她渴望自己单独过一个生日,可父母却总说下一年;
吃饭时如果有两个荷包蛋或鸡腿,那一定会给姐姐和弟弟……
在一次给姐姐庆祝生日时,德善忍不住嚎哭起来“我好欺负嘛”!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忽视中,德善有一点讨好型人格,谁喜欢她,她就喜欢谁。她也在努力取得一些成绩,让父母“看见”自己。
当孩子敞开心扉诉说心里的委屈时,父母要耐心倾听,坦诚相对,这样能一定程度上修复孩子受伤的心灵,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
被“比”下去的孩子
“你看,姐姐成绩那么好,你该好好学学”
“你怎么不让人省心啊,弟弟都比你懂事”
“你脑子太笨了,都没有你妹妹聪明”
……
父母习惯性地比较家中的孩子,会严重打击到那个不受待见的孩子,他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容易自暴自弃,同时也会对兄弟姐妹心生妒忌,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身上有缺点也有优点,家长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引导孩子慢慢纠正缺点,而不是通过打压和比较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
孩子的自尊心是宝贵的,一旦受损很难修复。
多一个孩子,
就多一份爱,而不是少一份爱
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说:
“明智、成熟的父母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
那么,在养育两个以上的孩子时,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呢?
首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不给孩子贴标签,不打压、不互相比较,用平等的爱滋养孩子。
家长眼中的“不正常行为”,比如某个孩子爱哭爱闹,不听话,任性,拖延等等,也许这是孩子在向你寻求关注,应及时给予他一定的耐心和体谅。
在不同成长阶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养分也有所区别,家长要保持学习的姿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性。
比如3-4岁是孩子的自我价值认同期,要多陪孩子做角色扮演,认同他的存在价值;
4-7岁时,是孩子自信心建立的关键期,要让孩子体会到做事的成就感,放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参与集体活动;
7岁到10岁,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要和同伴友好相处中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家长适当地引导孩子提高社交技能;
12岁到18岁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更多的是要父母的尊重,彼此平等地交流,所以,父母要做减法,给足孩子自由和空间。
其次,当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不要贸然介入。
先让孩子自己处理,处理不好,家长再给出自己的建议,对事不对人,客观评判,并给出解决的方案。
胡可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以前会经常忽视大宝的感受,时不时地对大宝提要求:“你是大的,应该让着弟弟。”
后来她意识到自己有偏心,影响了大宝的成长。所以她试着改变,尽可能用对事不对人的方式处理问题。
胡可的教育方式改变了,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
弟弟不再因为争抢东西哭个没完,而且哥哥也学会了主动给弟弟玩具,彼此不再抗拒排斥,感情越来越好。
最后,家长要给孩子们创造合作的机会,建立深厚的手足之情。
平时多给孩子安排团队协作的任务,孩子们一起配合完成,合作是消除隔阂、重建信任的过程,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他们彼此加深了解,也能更容易发现对方的优点。
爱是双向流动的,父母的每一份爱都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孩子借由你的爱传给自己的兄弟姐妹。
家里多一个孩子,是多了一份爱,而不是少一份爱。在爱意永存的家庭里,孩子会更加幸福健康地成长。
曹知子&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