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古代十大儒将,儒将和名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古代十大儒将,儒将和名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古代十大儒将,儒将和名将

儒将是指有学识、风度儒雅的将帅。文采武功都很出色的将领。出自唐.薛能 《清河泛舟》诗:“儒将不须夸郄縠 ,未闻诗句解风流。”一部中国古代战史,正可谓武将如云,而儒将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而能挤身儒将列的,除出身文人、风度儒雅这两条基本条件外,还须胸有韬略(最好有军事理论著作传世)腹有文墨(棋琴书画诗词歌赋俱通)战绩卓著。

一、先轸

先轸(?—前627),也作䢾轸、兟轸,曲沃(今山西闻喜)人,因采邑在原邑(今河南济源),又称原轸,晋国大夫。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

先轸雕像

前633年,晋国讨伐曹国和卫国,先轸为下军佐,占据了卫国的五鹿。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前632年,中军将郄縠去世,先轸被任命为中军将,率领晋军打赢城濮之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先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他为人公忠耿正,因为曾与晋襄公起衝突,但并未受到襄公惩罚,心中不安,故意在无武装状态冲入敌阵,阵亡。先轸以死明志,这是坚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风,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

二、孙武

孙武(前545-前470)字长卿,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后人尊称为孙子、兵圣,山东、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兵圣庙。

孙武画像

公元前515年,孙武向伍子胥献计,请阖闾刺杀吴王僚,进而让阖闾即位吴王,公元前512年,伍子胥请退位之吴王伯父推荐人才,其荐孙武,并献上其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阅后大为赏识,亲自访山拜请孙武出山。

有名战例是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

三、吴起

吴起(前440-前381),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人。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魏武侯曾按照吴起的建议在庙堂设宴宴请士大夫,席间设三排座位,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贵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比上等功者差些;无功者坐后排,只有酒席,没有贵重餐具。宴会后又在庙堂门外按功劳大小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则每年派使者慰问,抚恤他们的父母。

此措施实行三年后,前389年,秦惠公出兵50万攻打魏国的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魏国的士卒得知这一消息,不等待官吏的命令自动穿戴盔甲准备抗敌的达数以万计。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5万人,外加战车500辆、骑兵3000大败秦军。

吴起着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司马迁写《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

三、田穰苴(ráng jū)

司马穰苴,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人。原来姓田,名穰苴,曾领兵战胜晋、燕,被齐景公封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人尊称为司马穰苴。是我国早期的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真正使司马穰苴进入一流兵学家行列的,是他整理总结了古司马兵法,即所谓“自古王者皆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史记·太史公自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新的兵学体系,“号曰《司马穰苴兵法》”。这部兵法,代有传播,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于当时的武学,成为将校必读之书。

《孙子兵法》和《司马法》二者可以形成互补,无《孙子兵法》的精妙用兵艺术,打仗便失去了种种悬念,层层变数;无《司马法》的规整用兵法则,打仗便没有了一定之规和最后底线,也就不能“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穰苴的兵学理论与孙子的兵学思想相比,是毫不逊色、各有千秋的。这正是司马迁之所以欣赏《司马法》,称道其书“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的缘由。

四、陈汤

陈汤,字子公。生卒不详,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省兖州市东北)人,爵关内侯。《汉书》里称其“少好学,善文”,仅在给汉帝奏章里的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名言,已足显其腹中文墨水平。

建昭三年秋,陈汤矫诏调发屯田兵士和西域各国军队共4万人远征郅支单于,胁迫上司西域都护府校尉甘延寿服从其事。大军既发,遂克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斯坦塔拉兹),全歼郅支单于及其本部部众3千人。大捷后,两人上疏朝廷“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五、邓禹

邓禹(2-58),字仲华。中国东汉初年军事人物,南阳新野人。他协助汉光武帝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十三岁就能背诵《诗经》,后至长安学习,认为同在长安游学的刘秀是非同寻常之人,而与其友善。在游学数年后,邓禹返回家乡。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刘玄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更始帝。当时许多豪杰人物举荐邓禹,邓禹不肯听从,而听到刘秀奉命平定河北后,立即策马北渡,终于在邺城见到了刘秀,向其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刘秀十分高兴,并令左右称他为“邓将军”,并认为邓禹的意见能帮助自己成就大业,无人可比,常常与他商略计策,把他当作萧何般的贤臣来倚重。后率军镇压铜马起义军,又破更始将王匡、成丹诸部于河东,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六、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人称“周郎”,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著名的孙吴势力重要的统帅,也是杰出优秀的军事家、战术家、战略家、政治家。

公元208年他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直接决定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战后两年,他即病逝,年仅三十六岁。与鲁肃、吕蒙和陆逊合称四大都督。

周瑜为人十分亲切,扬州百姓都用对一般男子的称呼称周瑜为周郎。周瑜精通音律,即使酒过三巡,如果音乐有误,他亦必然知道,并且回头一望,所以当时的人都说:“曲有误,周郎顾。”而后世亦将嗜好音乐戏剧者和举止称为“周郎癖”或“周郎顾曲”。

七、陆逊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国时代吴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负责统领吴国军事和政治多年,并同时掌管民事,辅佐太子等。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八、杜预

杜预(222-285),字符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曹魏末与西晋前期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以破竹之势一举歼灭东吴,帮助西晋完成统一的工作。

杜预博学多才,自称“左传廦”,着有《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等。史称杜预“身不跨马,射 *** 札”,显然学者出身的杜预不擅长于武功。然而西晋征吴大将羊祜于临终前特别向晋武帝司马炎举荐杜预继任,正是因为知道杜预深谙用兵之道,智谋渊博,擅长洞识乱象,能出奇制胜,最终果然领导晋军平定东吴。

九、于谦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

“土木之变”一役,明朝不仅失去了20万精锐部队,而且明英宗被俘,成为瓦剌要挟明朝的人质。当时的明朝,比北宋末年所面对的形势还要严峻。在此危急关头,主持军务的于谦坚决反对迁都。为稳定民心,于谦提议由英宗的弟弟郕王继承帝位。于谦扶立景帝即位,化解了瓦剌利用英宗要挟明朝的企图。在于谦的主持下,明朝上下同仇敌忾,打赢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了瓦剌的进攻。瓦剌鉴于英宗失去利用价值,终将英宗送回了明朝。

更多中国古代十大儒将,儒将和名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