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人们在提到书生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那就是书生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很多古装影视剧给人们留下这般印象,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尤其是宋朝之前,文武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尤其是唐朝有很多边塞诗人,他们就向世人证明了文人的尚武之心,谁说书生就不能跃马疆场,血战沙场呢?下面这十位“书生名将”,就是古代书生中的“另类”,全部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十名:“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是宋朝与苏轼并称的豪放派词人,有着“词中之龙”的称呼。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被他的诗词“为难”过吧!其实他出生在金国,少年时曾目睹 *** 在金国统治下受到的屈辱,这也让辛弃疾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志向。年少时求学于大儒刘瞻,在绍兴三十一年时,因为金军大举南侵,辛弃疾聚众两千发动起义,担任掌书记,主管文书,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他是一个典型的书生。不过辛弃疾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在获知起义军领袖被叛徒所杀后,仅仅率领50多人便敢去袭击几万人的军营,并且亲自手刃叛徒,真可谓是“百万军中却上将首级”了,这件事情让辛弃疾名噪一时。可惜辛弃疾一生执着于北伐,最终壮志未酬,不得不说凭借他的这份武勇,如果生在汉唐的话,绝对能够封侯拜将,立下赫赫战功。
第九名:“白袍将军”陈庆之。
陈庆之是南梁名将,出身于寒门,年少时曾是梁武帝的随从,后面逐渐升为主书。他绝对是一个手不能提的书生,生涯前41年从来没有接触过军事,在他42岁那年,北魏元法僧叛乱失败请求归附南梁,因此梁武帝任命陈庆之担任武威将军前去接应。最高光的时刻便是护送元颢北还,先后经历四十七战,平定三十二城,最终因为北魏集结大军返回洛阳,陈庆之惨败只身潜回江南,最终56岁病逝。陈庆之身体十分文弱,甚至连普通弓弩都很难打开,骑马也不擅长,能够成为一代名将,足以证明他的优秀,当然人无完人,生涯后期败仗过多,但是不能够掩饰他的能力。
第八名:“梁世名将”韦睿。
韦睿是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出身名门大族。年少时期便以孝顺闻名。刚入仕仅仅担任州主簿一职。南齐末年跟随萧衍起兵,主要出谋划策,等到南梁建立后才开始掌军。曾在钟离之战中淹死和斩杀北魏各十万,取得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南史》称其“与裴邃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
第七名:“半个圣人”曾国藩。
曾国藩是科举进入仕途的,曾经担任内阁学士,对于程朱理学十分推崇。如果没有太平天国的话,也许他的人生就不会如此精彩。组建湘军击败太平天国,也曾镇压捻军起义,可以说拥有再造清室的功勋。其实曾国藩的军事能力并不太突出,这一点老对手石达开曾说过,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这份评价也说出了他成功的原因。有人认为他是古代“两个半圣人”中的半个圣人,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
第六名:“忠诚爱国”左宗棠。
左宗棠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20岁乡试中举,但是参加多次会试都名落孙山,因此不能够进入仕途。太平天国大军围困长沙时,已经40岁的左宗棠才加入湖南巡抚的幕府,负责后勤调度和文书的工作,后面因为接济曾国藩部粮饷,才算正是进入官场,获得兵部郎中的官职,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他最大的功绩便是力排众议收复新疆,巩固了我国的边疆,开国上将王震认为,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这也是将他排在曾国藩之上的最重要原因。
第五名:“保仪尊王”张巡。
张巡是唐朝中期的名臣,原本默默无闻,甚至仕途也很不顺。他是唐玄宗时期考中进士进入的官场,只不过早期仅仅担任县令这类的文官,但是一场“安史之乱”让他名垂青史。在面对安史叛军的进攻,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三千守军坚守雍丘,多次打退数倍的敌军,杀伤近万敌军。甚至在敌我力量相差二十倍的情况下,将手中两千守军一分为二,张巡身先士卒,亲率一千守军杀向敌阵,杀退敌军。
在雍丘坚守六十多天的时间里,便先后经历三百余战,敌军都不能攻取雍丘,最终坚守了近一年时间。后面死守睢阳,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后将近一年时间,最终城陷被俘,因为拒绝投降被害。张巡死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赞誉,被唐代宗评为第一等军功,唐宣宗时进入凌烟阁,宋朝尊张巡为“保仪尊王”“保仪大夫”,清朝更是进入了太庙。唐代诗人杜牧曾这样评价他:张巡亦进士也,凡三入判等,以兵九千守睢阳城凡周岁,拒贼十三万兵,使贼不能东进尺寸,以全江淮。
第四名:“力挽狂澜”于谦。
一首《石灰吟》便是于谦最真实的写照。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是进士及第,在汉王朱高煦叛乱时,他曾跟随朱瞻基亲征。虽然于谦是一名文官,在土木堡之变前担任兵部左侍郎,但是兵部并不负责指挥军队,可以说他是一个文官,但是土木堡之变将他推上历史前台,力排众议率领京师兵力,亲自督战,最终成功抵御了瓦剌,可以说拯救了明朝,不过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之后,却落得一个含冤遇害的结局。就连处死他的朱祁镇,也做出于谦实有功的评价。
第三名:“文武通才”王阳明。
王阳明出身于官宦之家,这让他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过进入仕途之路比较坎坷,直到第三次参加会试才正式进入官场,刚开始担任刑部主事,但是这样一个文官军事能力同样突出,接连在南赣和两广地区平定盗乱,等到宁王之乱时,王阳明正好要去福建平定叛乱,走到江西的时候得知宁王叛乱,于是立即招募义兵,出兵征讨。可见王阳明手中的军事实力肯定不如准备充分的宁王,但是他却仅用35天便平定叛乱,这也让他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获得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除了军事能力突出,他还是儒家仅次于孔孟和朱熹之后,有一位圣人,心学影响深远,对日本和东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名:“大唐儒将”裴行俭。
裴行俭是大唐有名的儒将,出身于名门大族“河东裴氏”。父亲便是秦琼的老上司,带领秦琼投降瓦岗李密的裴仁基,哥哥便是演义中裴元庆原型的裴行俨。他是李世民时期以明经科考进入官场担任仓曹参军,也正是这个时候被苏定方看中传授兵法,后面担任过长安县令,因为册立武后之事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务,西域各国仰慕他的仁义,纷纷归附。曾经计俘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因功出身礼部尚书兼任检校右卫大将军,成为身兼文武两职的官员。也曾大破东突厥,彻底荡平东突厥余部,最重要的是裴行俭提拔很多大唐名将,比如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人,而且还是一个大书法家,真的是文武全通的顶级人才。
第一名:“投笔从戎”班超。
班超因为家境贫寒,最开始仅仅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因为哥哥班固的缘故,被汉明帝授予兰台令史之职,主要掌管奏章和文书。但是却因为过失被免职,因为不甘于做抄写工作,于是选择投笔从戎,跟随大将军窦固出击北匈奴,担任假司马一职,因为得到窦固的赏识,被委任出使西域的工作。在西域三十一的时间里,他先后收服西域五十多个国家,正是因为有了班超的存在,才让西域重新回归汉朝统治。甚至曾经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一生都在为稳定西域而操劳,因为年老返回故土仅两年多便去世了。班超以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维护了东汉的安全,为西域回归做出了贡献。
其实历史上肯定不仅仅只有这十位书生武将,比如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名将谢艾,北宋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甚至明末的卢象升、袁崇焕等名将,都是书生中立下赫赫战功之人,看到他们取得的成就,谁说书生就不能够跃马疆场建功立业呢?唐朝有很多文人都有建功立业的梦想,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唐朝军事实力强大,跟尚武精神是分不开的,而宋朝之所以羸弱,尚武精神的丢失也是很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