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皇家园林博物馆
Summer Palace, an 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
颐和园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海淀区、城市西北郊,占地面积2.93平方公里,是清朝的皇家行宫和大型皇家园林。原是清朝帝王行宫和园林“三山五园”(三山是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五园为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之一,前身清漪园,初创于清朝皇帝乾隆时期的1750年至1764年,利用元大都的水库昆明湖与万寿山为基本框架,植入大量传统的厅堂和画廊,构成气势磅礴、恢宏壮丽的园林建筑体系。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
万寿山高58.59米,前山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至佛香阁,再达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登临其上,远近山形、树绿、湖光、岛影,尽收眼底。
其中高41米、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佛香阁”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雄峙于石砌21米的高台之上,踞山面湖,巍峨高耸,统领全园,为前山和昆明湖总览景观全局的中心。阁内有8根巨大的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阁内供奉“接引佛”,清朝皇室在此烧香礼佛。
昆明湖水面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平方公里。仿杭州西湖西堤而建的西堤及支堤将湖面分为三部分。三片湖面中有寓意中国神话东海仙山的三岛。
湖边邻万寿山山脚是彩绘故事长廊;分割水面的长堤和小桥杨柳依依;东岸南端以汉白玉砌筑、玉带般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的十七孔桥通往南湖岛和龙王庙……这一切与逶迤葱茏的万寿山及其以雄伟宏大、金碧辉煌的佛香阁为中心的庞大古建筑群融为一体,配合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借景手法—巧用西山莽莽群山为背景,借助玉泉山山顶玲珑宝塔的仙气,高低相依、远近呼应、疏朗有致,构成一幅宏大、宽广、开朗的景观空间,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山水画卷。
万寿山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隐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皇帝时期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苏州街)遗址。谐趣园则是后山最为诗情画意的独立园林。
颐和园园内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亭、台、楼、阁、廊、榭3000多间,大小院落20余处。另有古树名木1600余株及密布园内的其他花草树木。大量的铜、铁、石、木雕塑,书法楹联,耕织图和许多建筑的遗址、遗迹,湖西北隅以巨石精雕而成的清晏舫(俗称“石舫”)等,都蕴含着趣味无穷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园区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和大戏台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区。也可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颐和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图,出自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建园之时,又刻意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了江南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和意境,最终把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形成一座大型山水园。其艺术构思巧妙,设计建造精巧,气魄宏伟,场面浩大;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和东方造园艺术中一处无与伦比的杰出范例。
1860年,清漪园遭到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破坏;1903年再次被修复;1924年,开放为人民公园。
1998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届会议上,基于世界遗产标准Ⅰ、Ⅱ、Ⅲ审议通过将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这一“人间仙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标准Ⅰ:北京颐和园是中国景观园林设计创造性艺术的一个突出展现,并将人类创作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标准Ⅱ:颐和园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哲学和实践,在整个东方园林文化形式的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标准Ⅲ:颐和园所展现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一种主要文明的有力象征。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
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13146832364/1561114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