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由于林州市(原林县)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是一个显示人类改造自然,造福人类重要创举的景点。现红旗渠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
分水苑景区距林州市区近20Km,现为红旗渠纪念馆所在地,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
景区内钢钎与大锤为主构成的雕塑,相当的张力,让我们在肃穆中联想当年人定胜天的 *** 和热火朝天的情景。
作为体现当代国人精神的红旗渠,景区内领导的题字和纪念碑是必不可少的。掠过前总理的题字,彭冲题字的“红旗渠纪念碑”阴面“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加说明红旗渠的重要性。
红旗渠分水闸上方是郭沫若的笔迹,来自山西的漳河水在这分流,由干渠引往林县不同的地区。干渠涵洞上还额提姚村人民公社“征服自然”四字,记载了当年改天换地的豪情。
分水闸后方园林式建筑就是整个红旗渠景区的主要部分-红旗渠纪念馆,大家都懂得个中的陈设,于是不再多做记录。
离开分水苑景区,驱车上行30Km,即可到达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路险,拾阶而上,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需仰视才见。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三年自然灾害”被迫停工。为早日建成红旗渠,建渠干群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组织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经过17个月的奋战,于1961年7月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在这座历史的丰碑前,依旧留有两位前主席的题辞。
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人工天河”画卷。当年,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在干渠的山石上刻有责任碑界,历经半个多世纪,仍历历在目。
天色将晚,我们还要赶路,对于坐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的络丝潭景区只能放弃了。带点遗憾,在当年红旗渠工程总指挥杨贵重访林县的“赠言十水”前品味这实实在在的言语,心怀万般敬佩之情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