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战争中的歌曲,因为其宣传,鼓舞士气的需要。很多在战争期间创作的歌曲都是很激昂的。但是战争歌曲不仅有激昂向上的,也有更多思考战争,思念家人,说出士兵心声的歌曲。例如苏联在卫国战争时创作一些的歌曲。 《漆黑的夜》 创作于1942年,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候,是电影《两个战士》的插曲,讲述了两位红军战士之间的友情。这首歌电影里出现在夜晚安静的地下掩体里,男主边弹吉他边唱这首歌,望着黑色的夜空,想着在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希望她们能平平安安。而在家中的妻子孩子也在保佑自己能活下去。这首歌客观的描写了作为一个人,一位保家卫国战士的真实想法,这首歌曲没有任何激昂的成分,但是让更多的战士明白自己为何而战。而在电影的最后,这两位战士都牺牲了。不仅是这两位战士,还有全世界千千万万的反法西斯战士为了家乡和家人,牺牲在与法西斯作战的战场上。这首歌在俄罗斯很著名,每到胜利日,大家都会唱起这首歌,在2017年俄网1917年以来最喜欢的歌曲投票中,这首歌是名列第一,可见这首歌的地位。 《窑洞里》(战壕里) 创作背景 1941年9月,德军实施希特勒亲自制定的“台风”计划,出动了74个师共180万人,分三路向莫斯科进逼。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相当大一部分兵力陷入重围。10月初,苏军第一道防线失守,形势紧急。 词作者阿·苏尔柯夫(1899-1983)是苏联的著名诗人,卫国战争时期他是《红军真理报》的一名军事记者。这首诗原先并不是专为歌曲而写的。是诗人于1941年11月在伊斯特拉市近郊写给妻子的家信中附着的一首小诗。当时战事失利,诗人和一个近卫军团的司令部一起刚刚突围出来。大片国土的沦落,身边许多战友的牺牲——沉重的心情使他写下了这样的诗行:“去你身边有多么困难,距离死亡却近在眼前。”(诗歌后来在1946年获斯大林文艺奖。) 。 下,我在前线,家里人疏散去大后方。我认为当时没有一个人精神上不感到痛苦……” 一星期后,李斯托夫再一次去到编辑部,弹着吉它唱了这首新歌。大家屏息敛气听着,随后请求他写下来。作曲家随手拿起一张白纸,划上五线谱表,记下了曲调。不过他从心底里不相信这首歌会“流行”开来,因为他认为时代似乎更需要另一类歌曲——激昂的进行曲。而当一个战地报纸的工作人员把它拿去给《共青团真理报》发表后,这首令人感到无比温暖的歌曲竟然在充斥着血与火的年代中广泛传唱开来。 ’吧,我们还是要原来的。我们知道距离死亡到底有几步。” 、诗人列别杰夫-库马契和我。……” 同样是没有激昂的歌声,但是这首歌唱出了战士的心声,天天面对着死亡,但是这首歌唱出了战士心中的爱,我们为了谁?而和法西斯进行殊死搏斗,不就是为了爱人,为了亲爱的家乡,为了自己爱的妻子儿女吗?心中燃烧不灭的爱,窑洞再冷也觉得温暖。 《哎,那道路》 这是朱可夫元帅最喜欢的三首战时歌曲之一,创作于1945年卫国战争刚刚胜利后,当时充斥着歌颂胜利喜悦的歌曲。而这首低沉的《哎,那道路》可以说是对四年卫国战争的总结,当战争结束,士兵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回想起四年战争遭受的苦难,那些为了胜利死去的千千万万个英灵,心中的苦闷就像这首歌。为什么法西斯要发动战争?为什么法西斯要让这么多人死?英雄的苏联人民艰难的走过了这一切。正像歌词说的一样“这条艰巨的道路,永远也不能忘”。 写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点,战争中不是只有所谓激昂的歌曲,这些并不激昂的战争歌曲现在仍然在传唱着,并且会一代一代的传唱下去。就像电影《只有老兵去作战》的一句台词所说的那样,战争来了还会走,但音乐将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