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清承绿茶的价格一斤多少钱
一般的绿茶,低端的一百元以内
一斤。中端价位在几百元到上千元。
高端绿茶价格过万。
绿茶的种类
绿茶的品种:
山云茶、西湖龙井、峨眉雪芽、湄潭绿芽、蓝欣雀舌、惠明茶、洞庭碧螺春、中岳现茶、剑叶、马边云茶、日照绿茶、古竹子茶、五子现毫、黄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狗脑贡茶、吴韵毛尖、曾后殷鉴、大悟绿茶。
天山绿茶、永川秀雅、休宁罗松、恩施尤鲁、都匀毛尖、黎平雀色、九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港柏慧、雪水云绿、梅茶、安吉白片、南靖雨花茶、敬亭吕雪、天尊贡雅、坛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渊明茶、夏紫
云南白浩、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翡翠、邵峰、古老茶、桐城小花、舒城兰花、周碧云、小布岩茶、华鼎吴韵、南山白毛牙、天祝郝建、黄竹白好、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建德芽茶、瑞州小檗茶。
无锡好茶、桂东玲珑茶、天目丁晴、新疆羽绒茶、金水翠峰、金坛雀色、古丈毛尖、双井绿、周塔铁茶、文君嫩绿、千峰雪莲、石口银芽、雁荡毛峰、九龙茶、峨眉毛峰、南山首梅、项伯绿、孙青、山彦翡翠、孟定干露、瑞魁。
程雪芽、保定绿茶、隆中茶、松阳银猴、龙岩茶、梅陇茶、兰溪毛峰、官庄毛尖、、茶、金山、伊利、牛地茶、华佛茶、贵定云雾茶、天池、岩茶、凌云白茶、清蒸绿茶、云林茶、潘
太白芽、千岛俞晔、清溪玉芽、赞林茶、仙居青、奇经堂绿茶、南岳云雾茶、大关翠花茶、湄潭崔涯、翠罗、沃坑茶、余姚瀑布茶、苍山雪青、棋云、花果山云雾茶、水仙榕沟茶、遂昌银猴、墨江云珍、桐城小花、英德
福建外销茶叶为什么能在清代异军突起?
迄至清初,福建茶叶除武夷等名茶品种闻名于世外, 其整体生产规模、制作技术均远逊于江淮、四川等地。然而, 到 18 世纪 30 年代以后, 福建茶独擅出口之利, 其生产规模远超其他产茶省份, 开始了闽茶近 150 年的全盛发展时期。原因何在?
制茶技术的变革
至迟18世纪初期, 武夷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相继出现。清朝以前,福建与其他地方一样, 均是炒制绿茶。小种红茶的制法是以日晒代替杀青, 在揉捻后堆放片刻, 使其发红明显, 而后炒和烘, 使其色、香、味异于绿茶。崇安县令陆廷灿雍正十二年 (公元 1734 年) 所刊《续茶经》引《随见录》记载: “ 武夷造茶, 其岩茶以僧家所制最为得法。至洲茶中, 采回时, 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 另炒另焙, 谓之白毫 ”(Pekoe, 优级红茶之一种, 不同于政和的白茶) , 这是国内最早的红茶记录。《随见录》早于 1734 年的《续茶经》, 所反映的史实当更早。
注:英语中的black tea 指颜色较深的茶,半发酵的乌龙茶也包含在内,早期欧洲人没能力严格区分今天意义上的红茶和乌龙茶。
欧洲人 18 世纪初就记载工夫 (congon) 茶, 小种红茶产生早于工夫茶。由此推测, 小种红茶可能产生于清初。由于小种红茶制法繁复且费工时, 因此, 福建各产区简化加工步骤, 创造工夫红茶。这两种红茶先为英国人接受 , 随后风靡欧美, 销量大增, 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茶, 从根本上促进了福建茶的生产。
清廷在福建实施比较宽松的茶叶管理制度
清代在主要茶区实行茶引制度, 茶商需纳钱请引, 而后按引购茶, 不许超过所得茶引规定的购茶量。若要增购茶叶, 需再申请茶引, 不但需多纳钱, 还得受官员勒索。清代的主要产茶省份中, “ 福建向不颁茶引, 并无征收茶课 ” , 只在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 年) 因军需议加茶课税银 35912 两。福建茶课税到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87 年) 豁免。惟贩运崇安武夷茶时, 需在关口“ 照则例纳税, 多寡不一, 汇入商税项下奏销 ”。
农村雇工对雇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动
万历十六年新题例规定: “ 今后官民之家凡请工作之人, 立有文券、议有年限者, 以雇工人论, 止是短雇月日, 受值不多者, 依凡 (人) 论 。”这是说明打短工者不被认为是“雇工人”, 与雇主在法律上平等, 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清承明律,到乾隆五十三年 (公元 1788 年) 规定:“ 若农民佃户雇请耕种耕作之人, 并店铺小郎之类, 平时其坐进食, 彼此平等相称, 不为使唤服役, 素无主仆名分者, 亦无论其有无文契年限, 俱依凡人料断 ”。以上材料说明, 从明末到乾隆末年, 农业雇工对雇主法律上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这对于大量使用雇佣短工的茶叶种植与制作具有重要意义。
雍正年间取消劳动力流动限制
清律规定, 居民只能在向国家登记土地财产、纳粮和应役的地方居住, 不能随便迁徙, 这就是所谓的“ 人户以籍为定 ”。如离开居住处到外县、外省去, 必须取得地方官同意及发给路引, 才能持之通行前往, 否则就触犯了“ 私越冒渡关津 ”律。雍正三年 (公元 1725 年) , 删除了须发路引规定。雍正九年 (公元 1731 年) 又规定: “ 流民”已佣工得食者, 听其自便 。茶叶种植与制作季节性强, 每年只在采茶制茶期间需要大量劳力, 非地广人稀的山区本地劳力所能满足, 只能大批雇佣外地劳力。雍正年间取消劳力流动限制, 在法律上承认雇工能顺利流入茶区, 保证茶叶种植与制作需要的外地劳力。
福建商人的贸易优势
宋元以降, 闽南商人在远东贸易中长期居优势地位。西人东来后, 首先遭遇的也是闽南海商。清初至清中期, 活跃于茶区的商人多是漳泉商人。闽南人经营闽北茶叶由来已久。闽南商人不仅活跃于茶区, 而且直接经营闽茶外销。清前期海禁开放以后, 福建茶从厦门出口, 经营者多是闽南商人。
1757 年, 清朝闽海关关闭, 实行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福建茶出口改为由陆路内河运到广州。贩运茶叶者仍多是闽商。“ 闽皖商人贩运武夷、松罗茶叶, 赴粤省销售, 向由内河行走 ”。不仅贩运闽茶至粤省多是闽商, 而且与洋商进行茶叶交易者也不乏福建商人。广东十三行经手所有内地茶叶外销, 很多福建商人由闽来粤, 直接经营茶叶等中国商品的外销。乾嘉年间广东十三行著名行商中, 潘同文 (同文行)、任怡和 (怡和行)、叶义成 (义成行)、潘丽泉 (丽泉行)、谢东裕 (东裕行)、黎资元 (资元行) 各行俱闽籍。刘东生为徽籍, 卢广利、梁天宝、易服泰、关福隆、黎届成为粤籍, 闽籍行商全属漳泉商人。
从 17 世纪末到 18 世纪 90 年代, 荷兰通过印尼巴达维亚(雅加达)转口, 向欧洲贩运茶叶不下数十万担, 经营从中国贩茶到巴城的海商, 几乎都是闽南人。在巴城从事中国帆船与荷兰人之间茶叶贸易的掮客也是闽籍巴城华人, 如 17 世纪 30- 40 年代的巴城甲必丹(华人头目)连富光本身就参与与荷兰人的茶叶交易。 闽籍商人, 特别是漳泉商人长期形成的内陆与海上贸易网络, 是推动闽茶海外贸易从 而促进闽茶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
18世纪开始,茶叶开始风靡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需求暴增,中国茶叶迅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具备以上条件的福建在全国的产茶区中脱颖而出,开启了近代以来福建茶业的辉煌时代。
阅读有趣的文字 探索 有趣的世界 享受有趣的生活
王掌柜的茶话会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