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每经记者:杨欢 刘艳美 每经编辑: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070704
本年度最后一条推送如期奉上。回望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也许不会被怀念,但也不能轻易被翻篇。
俄乌冲突、能源危机、气候变化、主要经济体加息……巨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见证了炮火下的顿巴斯,盘点“金融核武”的威力,细数“咖啡灭绝”的可能……
就在几天前,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数量将在明年4月中旬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大变局时代,万亿城市正在洗牌,有的城市“钱场人场”皆得意,有些城市则不得不面对黯然谢幕的结局。
当然,还有这场始于20年的疫情。过去一年,居家、封控、屯菜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健康码、行程卡成为手机里必不可少的小程序。消费疲软、旅游业被动转向……好在新的变化正在出现。
你心中还有多少个不容磨灭的年度瞬间?是重庆山火中的英雄背影,高温之下的苦中作乐,还是最大淡水湖“缩水”的世纪之问,亦或者返乡路上的富士康人、摄像头前的网课少年。
漫长寒夜中,也并非没有光亮。以下我们盘点了这一年发布的近700篇文章,梳理这期间出现的十大潜力之城【猜你想看:年度报告|2021年十大焦点城市】。
他们也许并非中国城市塔尖的存在,甚至有些在过去的岁月中藉藉无名,但他们用自身的努力,在这一年找到了航行的方向,为中国城市发展进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觉醒之城——石家庄
石家庄,一个几乎被遗忘了的北方省会城市,在今年 *** 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作为河北省会和交通枢纽,石家庄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曾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工业基地之一,第一批国产青霉素就产自这里,连花清瘟生产商以岭药业也坐落于此。
不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历国企改制、环境整治、技术升级、结构调整后,石家庄传统工业逐渐失去优势,新兴产业又未能跟上,GDP排名也一降再降。
去年这个时候,石家庄市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展仍然是石家庄面临的最大问题,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如今其经济排位从去年末第40名跃升至三季度末第35名,短短几个月便前进5个“身位”。
今年被视为石家庄实现经济腾飞、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关键一年、支撑之年。年初印发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行动计划》中,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列为首要任务,并提出到2025年力争综合经济实力重回全国前30强。
12月26日开始,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石家庄站至北京西站部分高铁运行时间压缩,每天有10对60分钟直达列车在两地间开行,标志着石家庄正式融入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石家庄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只要取法乎上、奋起直追,“小透明”也能变成“大黑马”。
机遇之城——嘉兴
嘉兴的知名度,首先来自于其“上海小弟”的标签。翻开地图,嘉兴地处沪杭之间,北接苏州,南望宁波。对于这样的地理位置,你可以说嘉兴左右逢源,区位优越;也可以说它是强邻环伺,大树底下不长草。
今年,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把嘉兴的城市地位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如嘉兴市委书记陈伟所言,这样的定位对嘉兴来说,是一场系统性的重塑,将指引嘉兴推动城市加快实现由“立足全省域”向“放眼长三角”的跃升。
10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明确由上海及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城市构成。嘉兴从“见证”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转向“支撑”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全球城市。11月,嘉兴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共同获批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要知道自去年以来,包括深圳、西安、成都、重庆等地都提出过相关申请,一众强者站上PK台,小城嘉兴顺利入选。
11月30日,通苏嘉甬高铁正式开工。原本只是沪杭高铁和沪杭铁路中间站的嘉兴,将由通道城市变身成长三角多座万亿级城市间东进西出、北上南下的高铁枢纽。如此,上海也不再是嘉兴唯一能抱的“大腿”,杭州、宁波、苏州这些“近邻”也可尝试协作。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对于嘉兴来说,选择越多,机会就越多。
收获之城——南昌
在2010年之前,南昌和合肥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在那之后,两地差距越拉越大,2020年,合肥进入“万亿GDP俱乐部”,但南昌GDP几乎只有对方的一半。不同于合肥“最佳风投城市”般声名鹊起,南昌的产业“豪赌”持续多年,才有了回声。
从质疑、观望到坚定技术发展,VR产业一路走来饱受争议。2016年,是公认的“VR元年”。彼时,北京、福州、青岛等城市 *** VR产业,纷纷设立相关产业基地,但定位均停留于区一级。南昌则“高调”挤进VR新产业赛道,在全国率先打响城市级VR产业“第一枪”。
从宣布打造全球首个城市级VR产业基地,到成为世界VR产业大会永久举办地,再到如今引育华为、阿里、微软、高通、紫光等一批VR头部企业,VR及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在全国市场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并带动江西整体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规模居中部第一……
南昌VR产业,可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换道超车的经典城市案例。今年11月,工信部批复组建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落地南昌。随着国家层面的“盖章”认可,南昌虚拟现实产业也将迈上新的发展阶段。
改命之城——南宁
有人说,南宁是“弱省会”的代名词。论名气不如桂林,论工业不如柳州,经济实力薄弱,缺乏产业支撑,自然也难以担负起带动广西发展的重任。
对于广大的中西部省份而言,已经无需赘言一个“强省会”的重要性。举全省之力支持省会做大做强,早已成为各个省份不约而同的选择。南宁,也在这股“强省会”崛起大潮中,迎来逆天改命的机会。
2019年,广西印发《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开启“强省会”建设之路。也是在这一年,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重要节点城市的南宁,站到了聚光灯下。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22年8月,平陆运河正式开建,它连通西江干流与北部湾港,不仅将“给南宁带来一片海”,还有望打通广西水运的“任督二脉”。不远的将来,南宁将成为一座通江达海的城市,区位格局为之一新,也离成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更进一步。
当然,一座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过硬的产业实力支撑,这也是南宁最大的短板。而南宁选择的突破口,正是眼下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根据《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建设南宁新能源汽车城,“打造面向东盟的南方新能源汽车出口制造基地”。一个强大的南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令人期待。
腾飞之城——鄂州
从“重客轻货”到“客货并重”,我国航空物流正迎来重要窗口期。作为其中一枚关键落子,今年7月,备受瞩目的鄂州花湖机场正式通航。于机场本身,花湖机场定位为“货运枢纽、客运支线”,是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由顺丰与湖北省出资共建,该机场也是我国第一个社会资本、企业进入机场的项目。
作为湖北“一号工程”,花湖机场还寄托着全省的希望。鄂州紧邻武汉,花湖机场也一直被视为武汉“第二机场”,与天河机场一道,构成湖北航空客货“双枢纽”格局。不同于北京、上海、成都等主打客运的双机场城市,这一“组合”,也成为全国首个客货分场经营的航空“双枢纽”。
随着疫情逐渐放开,航空货运规模预计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明年鄂州花湖机场计划完成40条国内国际货运航线的转场,开通至日本大阪、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航线。根据规划,到2025年,鄂州花湖机场将开通10条左右国际货运航线、50条左右国内航线,货邮吞吐量达到245万吨。
同处中部,凭借“货运为先,以货带客”的清晰思路,郑州过去几年已成为“航空货运大户”,又提出要做强“空中丝路”。随着花湖机场加入战局,中部航空枢纽再迎强者之争,更大范围的城市竞合格局正在生变。
突围之城——常州
在强手如林的江苏,“苏锡常”一度是深度捆绑的最强实力担当。不过,随着南通GDP跨过万亿门槛,“苏锡通”取代“苏锡常”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但与外界想象中不同,低调的常州,其实已经悄然跻身新能源汽车“准一线城市”。
这源于城市的前瞻眼光,也离不开“敢赌”的魄力。早在201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形成气候,常州就在布局十大产业链时,将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配件产业纳入其中。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的锂电产业作为破局之道,常州新能源产业开始一路狂奔——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大龙头企业中,有4家布局在常州;动力电池年产值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1/3、江苏2/3;拥有理想、比亚迪等4家整车企业,新能源整车产量撑起江苏“半壁江山”……以强势龙头为主导,并拉动形成集聚效应,常州实现“从无到有”,打造出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并朝着在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目标突围。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眼下的常州正信心满满,全力冲击“两个超万亿”目标:即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
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这是常州最大的“时与势”。在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常州必将加速奔跑。
动力之城——宜宾
随着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速,低碳、零碳化成为工厂发展的重要目标。今年11月,《2022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上正式发布,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的宜宾工厂作为“全球首个电池零碳工厂”入选。
宜宾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 *** 江、岷江在此汇流成长江,因而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自然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宁德时代宜宾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传统工业重镇和典型资源型城市,以白酒和煤炭为主的“白+黑”主导产业,曾是拉动宜宾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但随着这两个产业逐渐过剩,宜宾迫切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关键的变量来自“无中生有”的新兴产业。从2019年引入宁德时代,其在宜宾的投资不断加码,目前签约落地产能已达235GWh,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宜宾相当于用四年时间走完了别的城市十多年的路。
作为宜宾1号新兴产业,动力电池产业在起步之年就展现了强劲发展动能,预计在2023年,有望突破1200亿元,到2025年将实现产值5000亿元,这意味着仅此一个产业,将让宜宾未来的经济总量,每年都能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继“酒都”之后,宜宾燃起了中国“锂都”的梦想。
时运之城——榆林
城市竞争,是一场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眼光乃至时运周期的竞争。在这轮能源价格的狂飙突进中,“煤”运亨通的榆林经济仿佛开了挂,开始挑战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的地位。
榆林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1/5。回顾过去,榆林经济走势始终与煤炭行情息息相关。2021年,榆林煤炭产量达5.5亿吨,占全国13.5%。这一年,榆林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435.18亿元,名义增速高达32.9%,也将与中西部普通地级市之首——洛阳的差距缩小到仅仅12亿元。
2022年前三季度,榆林GDP达4609.44亿元,洛阳为4340.6亿元,榆林一举反超269亿元。照此趋势,榆林成功“登顶”已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煤炭撑起榆林的经济脊梁,也带来不可避免的路径依赖。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结构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对于像榆林这样的资源型城市来说,“转型”二字是关乎成败的关键。
“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和文化强市。”榆林已经为自己描绘了蓝图。高碳城市如何走出一条低碳发展之路,是摆在榆林面前的又一场时运,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课题。
驭势之城——潍坊
2022年,预制菜成为消费市场顶流,也让“中国菜都”潍坊脱颖而出。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作为北方最大的蔬菜集散地,潍坊以占全国1‰的淡水、1.7‰的土地,贡献了全国7.2‰的粮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19‰的农产品出口额……丰富的资源优势,让潍坊顺势杀入万亿级预制菜赛道。
启信宝数据显示,潍坊共有预制菜企业1186家,排名全国第一。2022年4月,潍坊发布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打造“中华预制菜产业第一城”的目标,力争到2024年全产业链规模突破3000亿元。
不过,作为仅次于济青烟的山东“第四城”,这并非潍坊实力的全部。它真正的经济引擎,还在于强劲的制造业。
目前,潍坊拥有潍柴这样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家,居全省第三;山东省级单项冠军123家,居全省第一。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山东3个集群入选,潍坊动力装备集群正是其中之一。说潍坊是一个低调的实力派,毫不为过。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眼下,在龙头企业歌尔带动下,潍坊又将元宇宙列为新经济、新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意欲打造“元宇宙技术创新与产业之都”。
力争2024年踏入“万亿俱乐部”,5年内跻身全国大中城市30强。潍坊的天花板有多高,仍未可知。
搏击之城——大连
按照区域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通常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或地区,然后通过“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放在全国来看,东北地区亟需这样一个具有引领效应的“增长极”,大连无疑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
作为东北唯一的计划单列市和首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GDP一度位列全国前十。不过,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几轮摇摆中,大连形成对石油、煤炭等重化工业的依赖,高新技术产业又发育不足,逐渐被甩在时代的脚步之后。过去十年间,大连GDP始终在7000亿量级徘徊。
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GDP万亿城市24个,东北挂零。大连虽仍以7825.90亿元领跑东北城市,但距离万亿城市尚有一定距离。但沉寂已久的大连,正展现出积极进取的崭新姿态。2021年底,大连喊出一个久违的口号——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
用当地媒体的话说,这是一次城市的顶层设计,“如果不能尽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大连就会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丧失机遇。”
为此,大连明确以工业发展引领全面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二产占GDP比重提升至46.03%,较2019年提升10个百分点,成为近7年最高点;争建创新型城市,举全市之力高水平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抢抓RCEP机遇,在全国市级层面率先出台行动方案,前三实际利用来自RCEP其他伙伴国的投资5.59亿美元,同比增长203.7%……
扛起振兴东北的重担,大连唯有全力一搏。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