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日本财阀有多少钱,日本五大财阀家族,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日本财阀有多少钱,日本五大财阀家族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日本财阀有多少钱,日本五大财阀家族

2020年8月31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发布公告:

在股神巴菲特的90岁生日当天(8月30日),他给自己买了一份生日礼物,以62.5亿美元买下日本五大商社各5%的股份。

五大商社分别是伊藤忠商事、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丸红和住友商事,合计出口额占日本40%以上,进口额占60%以上,基本垄断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

我们看看五大商社近几十年来的股价表现:

有没有发现,2020-2022年股价都相当强劲,全部涨了一倍以上。

股神再次赢麻了!

曾记得,日本五大商社最辉煌的时刻,那是1990年代。

1995年,世界500强排名前十位分别是:

1,三菱商事,2,三井物产,3,伊藤忠商事,4,住友商事,5,通用汽车

6,丸红,7,福特汽车,8,埃克森石油,9,日商岩井,10,荷兰皇家壳牌

可以看到,五大商社全部挤进了前六名,排名第九的日商岩井也是一家日本商社企业。

日本商社的营收规模实在太恐怖了。

可是在1990年代后,因为日本企业的衰落,商社模式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仿佛商社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哪曾想到,这20多年来,五大商社的股价纷纷攀上了历史新高,领头羊伊藤忠商事更是在1999年后实现了10倍股的跃升。

追溯历史,五大商社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了,最老牌的甚至已有四百年时光。

是什么力量,让这五大商社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做大做强,在经历数百年的动荡后依然常青不败?

我们先从住友说起。

住友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财团之一,起源自1585年,至今已有430多年历史。

这个家族的创始人叫住友政友,其父亲原是日本战国时代柴田胜家的家臣,但由于胜家在与丰臣秀吉的战争中兵败自杀,其父便沦为浪人不知所终。

战乱中,住友政友和他的姐姐跟随母亲迁居至京都,12岁时遁入空门,成为一名佛家弟子,称“空禅”,号“文殊院”。

经历了几十年的颠沛流离后,空禅还俗经商,先是开了一家名为“富士屋”的药店,后来又创办了印刷所和书店,逐步将事业做大。

作为住友财团的创始人,住友政友最大的影响在于他留给后代的一本《文殊院旨意书》。

这份住友家族的“家训”,福泽子孙,是住友财团能够不断壮大的精神支柱。

要知道,四百多年前,日本还是一个封建社会,政治动荡,治安问题严重,流浪汉和无赖之徒横行霸道。

要在这样的时代生存下来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更何况持续发展壮大?

《文殊院旨意书》于1761年被首次披露并公开,书的开头写道:

“以礼从俭,以俭得福,以福惠人,以惠再养福,此为久荣不衰之道也……”

该书的五条核心训诫是:

第一,一切买卖不要图便宜,不了解商品质量好坏的东西不能买。买进低劣的、便宜的商品如同盗物。经商切勿追求浮利“虚利”,商业买卖须认真、慎重;

第二,无论什么人都不能留宿,也不能替他人寄存物品,就算是一顶斗笠也不行;

第三,不可作他人的保证人;

第四,做买卖时不可以先交货物,后收钱(即不可做赊账买卖);

第五,无论与谁说话都不可以说粗话,凡事都要反复仔细解释清楚。

这五条训诫,第一条是精神核心,慎重经营、不追浮利、不买低劣商品,从此成为住友家法之根本。

这几点,跟价值投资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翻译过来就是:深入研究,不炒短线,只买好公司。

第2-5条,不借宿,不寄存,不保证,不赊账,不乱说话,本质是乱世中的自我保护,以保守主义来规避风险。

翻译过来就是:不加杠杆。

这种低调、保守的经营文化,正是住友财团能够历尽劫波而依然能稳健壮大的关键。

住友财团有两个祖先,除了“家祖”住友政友,另一个是“业祖”苏我理右卫门。

苏我理右卫门是在京都经营吹屋事业(金属冶炼)的,店名为“泉屋”,这个商标后来成为了住友集团的标志,也是后世“白水会”的来源。

据说日本当时的金属冶炼技术很落后,人们通常用木炭将铜矿石加热而析出铜,但是铜矿石内伴生的银成份却白白浪费。

从铜矿中提炼出更值钱的银,可以使得利润率大幅提升,这种技术被日本人称为“南蛮绞”,传说只有明朝的中国工匠才掌握。

右卫门求教于一位从中国来日本传道的白水先生,是日本最早掌握“南蛮绞”技术的日本商人,从此成为京都有名的巨贾,富甲一方。

右卫门娶了住友政友的姐姐为妻子,生下一子理兵卫友以,长大后娶了政友的女儿为妻子,并入赘住友家改名为“住友友以”,继承了两家的财富,完成了“家祖”和“业祖”的结合。

住友友以在1652年成为住友财团的首脑,他将总部转移至商业中心大阪,先后投资买入多个铜矿山,将经营范围扩大至布匹、砂糖、药物等等。

到住友财团的第三和第四代传人时,他们继续大规模投资于日本各地的铜矿,其中的别子山铜矿自1691年开发,至1973年封山,持续生产了282年,是日本最大的铜矿山。

据说这座矿山的成功开采,使日本当年的铜出口从250万公斤,一跃增加到500万公斤。

住友财团还开办了外币兑换业务,涉足金融业,逐渐发展成为德川幕府时代200多年日本最显赫的商业家族。

当然,住友财团能够在铜矿和金融这样的战略产业占据C位,必须要有权力的保护。

当年买下别子山铜矿时,住友财团可没少花钱疏通关系,后来也承诺每年交给德川幕府10%的管理费。

1890年,住友用别子山铜矿的铜铸了一尊佛像献给天皇,又捐献50万日元作为海军军费,这些都是有记载在册的。

历史上住友家族谁谁的儿子娶了皇室的公主,谁谁的女儿嫁给了皇室的公子,更是数不胜数。

可以说,住友是日本诸多财阀中,跟皇室关系最密切的。

但是这种跟政治的紧密结合,也存在风险,一旦权力发生转移,便会出现巨大的危机。

明治维新是住友历史上经历的第一场大危机。

明治新 *** 上台之后,一举废除了之前的所有决定和特权,住友因此失去了对大量矿山的控制,现金流几乎断裂。

危急关头,住友的掌舵者广宰濑平东奔西走,靠 *** 官员、为 *** 捐献2000亩土地,获得明治 *** 的贷款,才终于驾驶住友这艘大船驶出了泥淖。

广宰濑平也推动了住友财团的多元化转型,通过进入电线电缆、贸易、航运、制茶、煤矿等行业,以分散风险。

这些业务,成了今天的住友金属、住友重工、住友化学、住友电工、住友商事等一系列公司的起源,也让住友得以成为明治时代的三大财阀之一。

但不管怎样,在明治时代,站在C位的已不再是住友财团。

工业化时代,三井和三菱正一步步的站上浪潮之巅。

三井财团是德川幕府时代仅次于住友的第二大豪门,起源自1673年,至今也有350年历史了。

创始人三井高利以一家吴服店(今三越百货)起家,后来涉足酿酒、贸易、钱庄,通过官商结合成为特权商人。

最赚钱的显然是金融业务,1720年代,在京都、江户(东京)、大阪、长崎都开设了名为"两替屋"的钱庄,不仅从事兑换、放款,而且代征贡米,富可敌国。

进入明治维新时代,三井再次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明治新政权和德川幕府的权力斗争中,三井财团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天皇的一边,倾力资助倒幕派,支付军饷一万多两白银,并协助调度粮草。

明治新政权成立后,自然投桃报李,让三井银行掌管 *** 资金--官银的出纳和汇兑,并获得发行"三井票"的货币特权,成为事实上的“中央银行”。

另外,在明治 *** 把官营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三井财团以低价大量买入各地的煤矿、纺织所、制丝所等,实力再上一个台阶。

以三池煤田为例,该地是日本最大的煤田之一,原为 *** 所有,1888年 *** 为筹措军饷决定卖掉,三井物产靠着政商便利成功买下。

到20世纪初,三井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财阀,旗下公司高达200多家。

包括东京芝浦电气、石川岛播磨重工、三井造船、昭和飞机、丰田汽车等,资本金占日本全国的10%,号称“政商三井”。

在三井的发展史中,政商结合,押对权力,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很关键。

作为三井财团的创始人,三井高利创设了一个“分家不分权”的继承方式,并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家族宪法”来执行。

三井高利规定:后代中,不分男女血脉,只尊最有能力者为总领。

只要能力出类拔萃,即使是平民窟男孩,也有机会被选为养子、迎娶白富美、出任CEO、继承三井家业。

日本在战国时代就有选拔成年男子作为养子,继承家业的传统,或为扩张势力、或为拉拢人心,这种模式跟古罗马时代的风气很像。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如果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没有能力继承家业的时候,都会选择收养有才干的人作为自己的养子,如果自己有女儿的话,会让其成为女婿,进一步取得继承合法性。

比如住友财团的第二代住友友以,就是通过婚姻和婿养子方式,将“家祖”和“业祖”两族的财富合而为一,从此走向强大。

明治维新时,这种制度进一步发展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了近代化。

比如住友家,便是依靠外姓的广宰濑平作为家族“总代理人”,出面奔走斡旋,最终让家族资产平安落地,迎来重生的机会。

在这些方面,三井比住友做的更极致。

三井高利有6个儿子,但他仍然大量招募婿养子,归入族谱,最后诞生了赫赫有名的三井十一家。

据统计,1900~1945年间,三井的总领家、本家和连家的共29名族长里,就有6人是外姓养子,约占21%。

三井家族和丰田家族的联姻,也值得一说。

比如丰田汽车的现任掌门人丰田章男,便是三井家族第十代总领家的曾外孙。

他的母亲为原三井银行董事长三井高长的女儿博子,而他的外婆是三井家族第十代总领家三井高栋的女儿。

丰田章男本人,也迎娶了原三井物产副总裁田渊守的女儿裕子。

当年,丰田创始人丰田佐吉虽然有自己的儿子,但是却把家业传给了自己的女婿兼养子丰田利三郎(原名玉利三郎)。

正是丰田利三郎这位第二代丰田家主的开疆拓土,一手将曾经的“丰田纺织”打造为如今的“丰田汽车”。

三井物产和丰田汽车在业务上也结成了极为亲密的关系,丰田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三井的身影,比如三井目前有100多艘船是专为丰田汽车的出口提供服务的。

说到三井物产,值得一提的还有它的创始人,增田隆史。

增田隆史曾是幕府将军卫队的一员,学过英语,担任过外交官,对新鲜事物拥有巨大的热情和冒险精神。

明治维新后,增田隆史进入三井财团,晋升为董事,并主导创办了三井物产。

创业第二年,他就来到中国和印度,开设分公司,大量采购低价的棉花,运回日本加工,并从英国进口全球最好的普拉特纺纱机。

到1909年,三井物产几乎垄断了日本的纺织业,占到了日本总出口额的 25.9% ,总进口额的 22.8%。

总的来说,政商结合+重视人才,让三井在明治维新时代脱颖而出,成为了日本最有影响力的财阀。

然而,就在三井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新兴的财团三菱,向它发起了挑战。

相比起住友、三井漫长的数百年家族积累,三菱是一个年轻得多的、完全崛起于明治维新时代的新型财团。

三菱的创始人叫岩崎弥太郎,曾是南方倒幕派主力土佐藩的商会负责人。

1870年,明治维新,新 *** 决定将各地的藩营事业私有化,弥太郎抓住机会低价买下了商会旗下的3条船,开始经营大阪到东京、神户的海上运输业,这便是三菱商会的起源。

由于日本的工业化,贸易需求强劲,早期的竞争又少,因此到1877年三菱拥有的汽船增加至61艘,占日本全国汽船总吨位的73%,一跃成为海上霸主。

弥太郎以汽船为中心,将事业范围逐步扩大到汇兑业、海上保险业、仓储业等多元化业务。

比如,在三菱商会进行押汇的货物都由三菱的船只来运送,由三菱负责保险,收在三菱仓库之中。

于是, 三菱的汇兑、保险、运输、仓储等周边业务的利润同步扩大,蒸蒸日上。

弥太郎也积极结交朝中势力,以获得庇护。

弥太郎结交的对象是大久保利通,当时的日本内阁大臣。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挑起对清帝国的战争,弥太郎积极向大久保利通请示承揽一切军需输送工作,后者同意将 *** 的13艘汽船和日本邮政蒸汽公司的18艘船都交给三菱商会运营。

1877年,日本国内发生西南战争,大久保利通指示以15年分期贷款偿还的方式,借给弥太郎345万日元资金,购买10艘船,让三菱商社全面协助军事运输;等到战后,将这些船全数送给了三菱。

整个西南战争期间,日本 *** 花在船运上的费用高达1300万日元,相当于战争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被三菱赚去了。

但1878年,大久保利通被刺杀身亡,让三菱迎来了一场重大危机。

日本第一财阀三井看上了利润丰厚的航运业,联合涩泽荣一等人合资组建了日本共同运输公司,向三菱发起进攻。

两家公司为了抢乘客,抢业务,几乎是“不择手段”,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展开了。

据当时的《东京日报》报道,原本7.7日元的运费一年后竟然降至0.25日元,到最后,几乎完全免费,还馈赠毛巾等礼品。

激烈的价格战,加上1882-1884年经济危机的打击,让两家公司都陷入到了持续亏损状态,到1884年,两家公司的股票均跌去了70%以上。

谁能想到,在这关键时候,弥太郎竟然悄悄开始收购共同运输公司的股票,到1884年末,持股量已超过了50%。

1885年,弥太郎去世,接替他的弟弟岩崎弥之助秘密与三井财团话事人进行会谈,最终完成了对共同运输公司的控股合并,缔造了一家垄断型航运公司——日本邮船。

岩崎弥之助是三菱财团承前启后的一位人物,他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弃舟登陆”战略。

首先,弥之助拓展的是造船业。

1887年,明治 *** 因为官营的长崎造船厂持续亏损,有了私有化的想法。

弥之助通过和 *** 谈判,以45.9万日元、分5年付款的方式获得造船厂的转让权,几年之后便发展成了“东方最大的造船厂”。

以此为基础,三菱财团不断向重工业拓展,甚至进一步向上游的煤炭、石油、矿业挺进。

但短时间内的快速扩张,是需要巨额资本支撑的,如何是好?

时值1889-1893年的第十四次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都遭到了巨大打击,铁路建筑减少了一半以上,到处都是破产事件。

到1894年,为了转移国内危机,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随后获得清 *** 割让的台湾岛和澎湖列岛。

弥之助巧妙的抓住了这个抄底机会。

1889年,弥之助陆续买进新入、鲶田、筑丰等多处煤矿,随后又买入尾去泽、生野、佐渡、旗峰、面谷等铜铁矿,让资源产业一下子跃升为三菱最大的收入支柱。

与海运紧密相关的保险、银行业,也不能放过。

趁着经济危机,弥之助不断加强对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的出资,最终成为了其第一大股东。

1893年,弥之助进一步收购两家濒临破产的国立第119银行、国立第49银行,让三菱银行逐渐发展成仅次于三井银行的日本第二大行。

还有地产业。

1890年,弥之助支付了大约相当于100万美元的费用,购买了东京皇宫旁边的80英亩沼泽地。

这些地方原来是长满杂草的练兵场,地理位置非常棒,不过当时由于经济萧条,无人问津,日本 *** 又急于筹措军饷,因此卖价极为低廉。

到今天,这片地方已成为东京繁华的CBD,高楼大厦林立,也成为了市值数百亿美元的日本最大地产公司——三菱地产的核心资产。

除此之外,弥之助领导下的三菱财团继续向铁路、电机、重工、造纸、玻璃、啤酒等行业发展。

由于长崎造船厂需要配套蒸汽涡轮机,这块业务后来发展成了三菱重工,并拓展至汽车、飞机、坦克、机床等业务;

弥之助让儿子俊弥到英国学习化学,回国后创办了一家玻璃厂,这便是今天的旭硝子公司,世界第二大玻璃企业。

三菱电机和三菱化学成了日本显赫一时的大企业,麒麟啤酒等企业也在三菱的资本支持下成为行业龙头。

到三菱的第三、第四代时,三菱财团已发展成日本数一数二的大财阀。

尤其是在第四代岩崎小弥太的掌权下,三菱财团进一步升级为由少数股权控制的新型财阀。

小弥太是弥之助的长子,曾留学英国剑桥,接受了最先进的管理学思想。

1917年,继任社长没多久的小弥太就对三菱旗下的众多业务进行了分拆和独立上市。

于是三菱造船、三菱制铁、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三菱海上火灾保险、三菱制纸、三菱商事、三菱矿业、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三菱化学、三菱地产等,纷纷成为独立的企业。

通过上市,每家公司都公开出售一部分股票,三菱仅保留了少量控股权。

这样的好处是,三菱财团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现代投资公司。

一方面,旗下的企业经营独立,互相切割,一家企业遭遇风险,彼此不会牵连,安全性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通过向股市融资加杠杆,让三菱财团的资本更加雄厚,扩张加速,由此一步步完成了对三井财团的超越。

在日本商业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团结的住友、人的三井、组织的三菱”,反映的正是这三大财团经营模式的鲜明差异。

团结的住友:住友财团有着强大的企业文化,低调保守、忠诚团结,因此能在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中稳健前行。

人的三井:三井财团高度重视人才的价值,通过婿养子制度吸纳了大量的社会精英,方能人才辈出、青出于蓝。

组织的三菱:作为后辈,三菱财团率先引入了西方管理思想,靠现代制度和逆向投资实现了短期内的快速崛起,问鼎第一。

你看,成功的方法论有无数种,条条大道通罗马。

而逆向投资,总有一席之地,并且可能是其中最高效的增长方法之一。

二战结束后,美国以战胜者的身份,占领并统治了日本国土,日本商业界再次迎来了一次天翻地覆般的格局变化。

美国占领军认为,日本的产业完全操纵于日本 *** 所支持的少数大财团控制之下。

产业控制权的集中,使得底层大众缺乏话语权,工资低廉,抑制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日本 *** 被迫走向商品出口和帝国主义扩张的道路。

因此,财阀体系是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重要根源,必须动刀子。

1945-50年,根据“盟军总部”发出的指令,三菱、三井、住友等83家财阀的资产要么被冻结,要么被解散。

比如三菱财团,被分割成139个公司,单是三菱重工就被拆成了3个公司,分别称为东日本重工业、中日本重工业和西日本重工业,如此等等。

日本的财阀,也被法律明确禁止对各个企业进行彼此控股。

表面上来看,这次解散确实让传统的财阀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事实上,财阀们只是失去了各个公司的控股权,而企业依然在,银行的核心资产也依然在,于是火种还在。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基于战争需要,美国对日本的管控从压制转向松绑,乃至扶持。

财阀们,如雨后春笋般“复活”了。

由于法律限制依然不能成立控股公司,于是各大财团纷纷通过少量持股、债务融资、高层协调等方式,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松散型财阀体系。

这种新体系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以银行为中心构建的少量持股+信贷融资合作。

战后日本有六大银行,分别是三菱银行、樱花银行(三井银行)、住友银行、富士银行、三和银行、第一劝业银行。

当各行业公司有资金需求时,六大银行往往通过少量入股的方式,大约在10%-30%之间,建立起彼此家人般的牢固关系。

接着,优先提供信贷支持,扶持兄弟企业发展。

第二,以商社为触角连接各大行业,进一步建立投融资体系。

商社的主要业务是贸易和供应链服务,营收规模极大,毛利率却很低,貌似并不是个好生意。

但不要忘了,这个行业要跟各行各业的客户打交道,因此信息极为灵通,是发现新机会的最好渠道。

对于日本的财阀来说,银行是核心,商社是四肢,通过商社来获取机会信息,再通过银行来投融资,是一种很好的协作关系。

发展到后来,资金实力越来越强大的商社,甚至独自进行投融资,成为了一种日本独有的产业模式。

第三,建立定期联系的高层会议,抱团合作。

战后的日本财阀们,普遍成立了定期会议机制,例如:三井系的二木会、三菱系的金曜会、住友系的白水会、芙蓉系的芙蓉会、三和系的三水会、第一劝银系的三金会。

这些会议,就像今天的PE或VC基金对旗下投资企业定期召开的联络会一样,并非强制性质,更多是抱着增进感情、发现合作机会的目的而来。

如此,经过了朝鲜战争后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新生的六大财团逐渐成型了。

这六大财团分别是——

传统的三大:住友、三井、三菱;

新兴的三小:三和、芙蓉、第一劝银。

到1970年代,六大财团共计控制了日本全国60%以上的总资产;55%以上的总资本;以及20%左右的就业人员。

以下分别细说。

三大之一,住友财团。

住友以悠久的历史、跟皇室的关系、低调团结的企业文化著称,一家之主的话,下属要绝对服从,纪律性极强。

也因此,住友是战后众多财阀中最早得以恢复的。

早在美军进驻日本,面对无法阻挡的解体命运时,住友总部就对旗下企业制定了五项原则:

1,为了防止人才的离散,要尽可能保住每个人的工作,并为此开拓新事业。

2,要充分保护海外战争归来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3,尽可能诚实对待住友总部和旗下公司的债权人。

4,现在所有的事业要尽力维持,为将来国家和民族的重新繁荣做贡献。

5,尽全力不要给住友抹黑。

经历了最初几年的困难后,住友家成为了日本第一个成立社长集体组织(白水会)的财阀。

1952年,崛田壮三出任住友银行的总经理,随后任董事长,前后长达20多年,带领着住友财团重新崛起为日本数一数二的大财阀。

至1970年代,住友银行跃居日本第二大银行,日本电气(NEC)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霸主,住友商事、住友金属、住友化学、住友电工、住友水泥、住友橡胶均为日本各领域的龙头。

整个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由20家大公司组成,另外像松下电器、朝日啤酒等公司也属于住友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企业的权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1980年代为分界线,早前最核心的三大企业是:住友银行、住友金属、住友化学。

之后,御三家变成了:住友商事、住友电工、日本电气(NEC)。

主要的原因是,住友银行在1990年代遭遇重创,被三井财团的樱花银行合并为三井住友银行。

住友金属和住友化学在日本的房地产热潮结束后,地位下降,被主营贸易和电子行业的新势力所取代了。

以住友商事为例,这家公司成立于1919年,初期主要在大阪从事地产业务,战后才转型进出口贸易,到1970年代已将业务扩展到从钢铁、有色金属、农产品,到电子、机械、化学品、成套设备等成千上万种商品的销售、代理和投资。

因为业务广泛,市场触角敏锐,并抓住了日本战后进出口繁荣的红利,因此成长速度极快。

另一家核心企业NEC,成立于1899年,由住友财团投资创建,初期主要生产电灯、电话、电报机等产品。

1959年美国企业研制出集成电路后,NEC迅速跟进研发,随后几十年一直处于日本芯片行业的领头羊位置,并在大型计算机、专业通信设备、卫星系统等领域享誉业界。

三大之二,三井财团。

战前的三井,是日本三大财阀中最高调的,号称“政商三井”,跟日本的军国主义也关系最紧密。

这让三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32年,三井财阀理事长被暗杀,三井家族被迫退到幕后,转向职业经理人模式。

战后的财阀解体潮中,三井又是被重点监管的对象,拆的最支离破碎,单是三井物产这家商社就被分割成了170家小企业。

结果就是,战后的三井,变成了三大财阀中最低调的。

低调到什么程度呢?

第一,在名字上回避和“三井”的联系。

三井财团旗下,直系企业由25家大公司组成,旁系公司有114家,规模相当庞大。

但其中,除了御三家:三井住友银行,三井物产,三井不动产,以及三井商船,三井化学等几家核心企业以外,大部分都放弃了“三井”的名字。

比如:丰田、索尼、东芝、石川岛播磨重工、新日本制铁、东丽化学、王子制纸、三越伊势丹百货、TBS电视台等。

不说的话,你肯定不知道是三井财阀体系的。

第二,低持股,分散投资,尽量多元化。

从财团内的互相股份持有率情况来看,1988年,三井财团为19.46%,住友为27.46%,三菱为35.45%。

三井财团内的相互持股率是最低的。

以三井物产为例,股东中最大的两个分别是三井住友银行和中央三井信托银行,持股率也只有4.83%和3.88%,比例极低。

第三,内部联系松散,没有强制性。

三井财团的二木会,主要以联谊和信息交流为主,参加者一切随意,像丰田章男就很少参加。

第四,如果规模太大了,那就自我拆分。

三井物产在战后一度成为了五大商社中的最强者,1990年代达至巅峰,三井果断将其拆分,避免树大招风。

就这样,三井财团逐渐从高调的“政商三井”,变成了最低调的“影子帝国”。

作为综合商社模式的代表,三井物产的业务无所不包,一位三井物产的代表曾表示:

“我们不做 *** 、武器弹药这些违法的事情,但是其他的只要有机会,我们都可以做。”

确实是这样,从钢铁、金属资源、基础设施、物流运输、化工、能源、零售、高科技,到粮食产业,但凡有机会,三井物产都不会错过。

但三井物产的关注点,也是有侧重的——上游资源产业。

日本是经济外向型国家,大量进口矿产资源,出口工业品,矿产完全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100%。

在日本这样的国家从事进出口贸易,出口的竞争者很多,属于红海市场。

而从事进口业务,尤其是上游稀缺资源业务的,却必须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才有能力参与,门槛相对较高。

三井物产便是这个领域的王者。

早在1960年代,三井物产就在墨西哥、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参与铜矿的开发,到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三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的投资,更是提升到战略核心的高度。

截至2010年代,三井物产的能源和金属业务在利润占比中高达60%左右。

另外,三井物产的利润中,只有10%左右来自贸易差价,高达90%的其实是来自投资收益。

这也是有原因的。

三井物产背后的三井财团,战前虽然拥有全日本最大的金融业务,但在战后被分割的最彻底,金融业务在三大财团中长期衰弱。

银行财力有限,资源产业又是重资产生意,怎么办呢?

那就自己想办法,通过投资来钱生钱吧。

另外,优质资源是稀缺品,在牛熊周期的切换中价格波动极大,导致上游供给不稳定。

通过参股的方式,在上游供给方中增强话语权,对于长期的做大做强非常重要,这也是三井物产的一个战略考量。

但资源这个东西,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涉及到政治的敏感性,如果股权占比过大,很容易 *** 海外国家的民族情绪,形成风险。

因此三井物产的经验是:投资尽量分散,参股不控股,利益共享,安全第一。

在涉足的几乎所有矿产品类,三井物产都争取在生意中获得大约10%的股权,以此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并通过自身庞大的贸易和物流网络,延伸到更广泛的业务中去。

可以说,三井物产是三井影子帝国战略最忠实的执行者。

三井物产的影响力有多大?

我们以铁矿石生意为例,这是三井物产的核心业务。

全球优质铁矿石的分布是极度不均衡的,主要在澳大利亚和巴西两个国家。

在澳大利亚的24个主要铁矿中,日本企业重点投资了8家,参股16家。

其中,三井物产投资了最大的两个:罗布河(Robe River)铁矿山、纽曼(Newman)铁矿山。

另外,力拓公司旗下的西安吉拉斯(West Angelas)矿山和潘那沃尼加(Pannawonica)的罗布河矿山,则是由三井物产和新日铁、住友金属联合投资。

三井物产还参股了必和必拓旗下的MAC铁矿、BHP-OB23/25铁矿、BHP-Yandi铁矿、Goldsworthy铁矿、威尔巴克矿山(Mount Whaleback)等多座大型矿山。

在巴西,三井物产入股了最大的铁矿石公司淡水河谷,在其母公司Valepar S.A.中享有15%的股份。

在铁矿石的运输市场,商船三井和日本邮船是业内龙头,三井物产还持有俄罗斯、巴西主要物流运输公司的股份。

在下游的钢铁市场,三井物产持有日本的最大钢铁企业新日铁20%的股权,并在印度、中国的一些钢铁企业中有少量持股。

可以说,从上游的铁矿石、中游的运输物流,到下游的钢铁行业,三井物产的投资触角非常广泛、深入,以此实现了在全产业链中的组织者角色。

三大之三,三菱财团。

三菱财团是战后19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巅峰时代排名第一的财团,旗下44个主要企业的全年营业额超过日本国民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当时媒体上,有着“世界的三菱”、“包罗一切的三菱”的说法。

三菱财团的主要企业包括:三菱UFJ银行、三菱地产、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电机、三菱汽车、本田汽车、麒麟啤酒、旭硝子玻璃、新日本石油、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尼康相机、日本邮船等。

三菱的壮大,主要原因是三菱抓住了日本战后重化工业的红利,重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之母”,因此在日本战后的经济腾飞期大获其利。

与战后同样走重化工业道路的住友财团不同,其御三家里的住友金属主要做钢铁、住友化学主要做化肥,技术门槛比较低。

而三菱财团旗下的三菱重工,汽车和机床业务占比29%,核能业务占比23%,机械业务占比20%,航空宇宙业务占比17%,船舶海洋业务占比8%。

很明显,技术门槛要高一大截。

三菱重工的造船业务在1970年代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各种重型设备(汽轮机、锅炉、造纸设备、液压机械、自动售货机等等)上也是领头羊。

在原子能、人造卫星、超音速战机的研发上,三菱重工在日本也是首屈一指。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军工企业,占日本军需市场的20%左右,加上三菱电机、三菱精密机械、三菱石油等企业,三菱财团占了日本防卫厅订货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因此在日本,有“三菱军需省”的说法。

三菱财团的御三家是:三菱UFJ银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

一直到今天,三菱UFJ银行依然是日本最大的银行,三菱地产是日本最大的地产企业,三菱商事也是数一数二的商社龙头。

跟以上三大传统财阀不同,新兴的三小财阀资产质量要差一些。

主要是战后围绕着一家核心银行,通过资金联络发展而来,来源杂乱、联系松散,因此常被戏称为“拼凑财团”。

比如三小之一,三和财团。

三和财团的企业有44家,数量虽然多,规模却偏小。

主要企业包括:三和银行、NTT电信、野村证券、日本生命保险、日商岩井、帝人化纤、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户制钢、夏普、积水化学、宇部兴产、日立造船等。

NTT电信、野村证券、日本生命保险这些龙头企业,彼此业务差异很大,文化差异也大,独立性很强。

虽然同属一个财阀体系,其实联系并不多。

三小之二,芙蓉财团。

芙蓉财团又称富士财团,因为核心企业是富士银行,日本人称富士山为"芙蓉之峰"。

该财团由战前的安田财团和日产康采恩两大源头发展而来,主要企业有29家,包括富士银行、日产汽车、日本钢管、日立、佳能、丸红、日本精工、札幌啤酒、久保田(农用设备)等。

安田家族的创始人叫安田善次郎,1863年以25万两黄金为资本起家,在东京开办安田屋钱庄,随后发展为安田银行。

日产康采恩的创始人叫鲇川义介,是日产汽车和日立制作所的老板,也是日本风险投资的先驱。

这两位都是日本赫赫有名的投资高手,非常善于抓住金融危机的绝望时刻去抄底。

日本明治维新后,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掌权者明显能力不足,只知道一通猛干,导致虚火过剩,经济大起大落,危机频繁。

远的不说,单是1920年代,就出现了四次大型危机。

第一次是1920年,一战景气过后的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打的天翻地覆,日本却大获其利,形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1915-1918年的三年战争期,日本制造业出口增长了30倍,化工业增长了96倍,日本从长期入超国转变为出超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14年,日本的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45.1%,工业为44.5%,1919年农业产值降为35.1%,工业上升为56.8%。

但大繁荣过后,就是大萧条。

1920年日本迎来了战后经济危机,危机深重且波及面大,股价暴跌、企业倒闭、银行挤兑,工业总产值下降了20%。

1921-1922年,在 *** 的救市措施下,经济略微恢复了一些。

但没料到,1923年,日本又发生了里氏7.9级的“关东大地震”,这是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难。

震区包括东京、横滨、神奈川、千叶、静冈多座城市,伤亡约10万人,200多万人无家可归,随后还导致了霍乱流行。

东京都 *** 曾下令 *** ,禁止人们进入这座城市,防止瘟疫流行。

更严重的是,东京-横滨工业区是日本最大工业区,地震导致大片住宅、工厂的倒塌,无数资产一夜化为乌有。

于是第二场经济危机出现了。

为了挽救经济,日本 *** 大量向国外借债,日本银行向救灾发放的贷款高达4.3亿日元,让经济逐渐回暖。

但过量增长的杠杆,又直接诱发了第三次危机:1927年的昭和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尤其巨大,各地群众到银行挤兑,导致30多家银行的休业,日本 *** 甚至被迫禁止黄金出口,金融市场极为混乱。

时间拖到1929年,美国世纪大崩盘冲击到日本,使得出口额下降了47%,工业产值连续3年下降,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危机是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却是投资高手的天赐良机。

带血的筹码一个个被交出来,早有准备的投资者趁机收割,每一次危机过后都迎来资产的暴涨。

安田善次郎是日本金融业的抄底大师。

早在1897年的经济危机中,安田银行就抄底了多家中小银行,迅速跃居为跟三井银行并列的一线银行。

1921年,安田善次郎被刺杀,但安田财团继续延续其抄底战略,1923年的经济危机中一口气就吞并了10家银行。

至1930年代初,安田财团已成为拥有14家银行、12家工商企业,以及6家保险公司组成的大型财团。

1945年,安田银行存款额高达139亿日元,居日本银行业之首,安田金融机构的实缴资本占全国金融资本总额的17.2%,同样排名第一。

鲇川义介则是日本实业界的抄底大师。

鲇川义介原来只是一家小企业戸畑鋳物株式会社的创始人,规模并不大,但在1927年的昭和金融危机中,他抓住机会收购了久原矿业赚到第一桶金。

日立制作所,原来是久原矿业的一个电机修理厂,后来被分拆出来,逐步发展成日本第二大电子和电气企业。

日产汽车,则是在1933年的大萧条中,以戸畑鋳物汽车部为基础,通过收购整合多家企业而来,随后发展为日本三大汽车企业之一。

在频繁的经济危机中,他还收购了共同渔业(日本水产)、大阪铁工所(日立造船)、中央火灾海上(日产海上火灾)、日本油脂等数十家企业,资产以指数级增长。

到战后,安田银行改名为富士银行,向日产康采恩为主的一系列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个新兴财阀便逐渐成型了。

三小之三,第一劝银财团。

第一劝银财团的组织成员甚至更多,高达48家,来源也相当杂。

主要包括:第一劝业银行、伊藤忠商事、富士通、富士电机、安川电机、清水建设、川崎制铁、川崎重工、旭化成、横滨橡胶、西武百货、西友百货、西武铁道、古河电工、资生堂、西铁城钟表、明治乳业、明治制果、森永乳业等。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日本兴业银行,已经在2000年合并成为瑞穗金融。

也就是说,第一劝银财团和芙蓉财团,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家人。

重点说一下伊藤忠商事,这是日本五大商社中在21世纪发展最快的,如今已跃升为综合商社的新龙头。

伊藤忠商事的创始人是伊藤忠兵卫,同时也是丸红会社的创始人,两家公司同出一源。

伊藤忠兵卫在1858年创业,靠贩卖麻布起家,旗下业务公司很多,一百多年来分分合合,1949年受美国占领军的压力,彻底分家。

战后两家公司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丸红会社的重点是农业、粮油和食品,包括谷物、大豆、砂糖、饮料、饲料、化肥、农机等,是日本最大的粮商。

伊藤忠商事的重点是纺织、食品和零售,并且在本土市场之外深耕中国,2000年后踩着中国经济的风口扶摇直上,被称为“中国最强商社”。

伊藤忠旗下最著名的业务,是日本三大便利店之一的全家。

日本三大便利店,7-11、罗森、全家,前两家都是诞生在二战前的美国,1970年代被日本企业引进并发扬光大,后来干脆反向收购了美国母公司。

这里面,只有全家是诞生在日本的,由西友百货创立。

西友百货几十年辛辛苦苦将全家便利店拉扯大,没料到1998年金融风暴陷入财务危机,被迫将全家41.45%的股权卖给了伊藤忠商事。

2018年,伊藤忠增持全家股份至50.1%。

2020年7月,在新冠疫情危机中,伊藤忠商事再次抄底,100%控股全家。

在伊藤忠的指挥下,全家在2019年之前长期是中国拥有便利店数最多的外资品牌,至今已有2900多家。

伊藤忠也是五大商社里,近20多年最善于搞逆向投资的一家。

经济危机中逐步增持全家是一笔,2004、2008年两次抄底康师傅,同样是经典。

2004年的熊市中,伊藤忠商事联合朝日啤酒拿下了康师傅旗下饮料业务50%的股份;

2008年的熊市中,伊藤忠商事再次将康师傅母公司顶新集团20%的股份收入囊中。

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则是入股中信股份的案例。

2015年1月,伊藤忠商事宣布和泰国正大集团联合注资1.2万亿日元(约合644亿元人民币)买入中信股份约20%的股份。

这件事震惊了日本舆论,媒体上众说纷纭。

震惊的点在于:

第一,中信股份是中国最大的国有金融集团之一,这笔买入金额太大了。

要知道,2014年全年,日本所有公司的对华投资总额也只有5040亿日元啊,伊藤忠玩的可真大。

第二,2011年的四万亿泡沫之后,中国银行业就陷入到了房地产和影子银行的问题中,债务暴雷风险很大。

第三,2013年以来,由于 *** 归属争执,日本和中国接连举行海上军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日中关系正处于低谷状态。

2013年,日本游客赴华数同比减少25%,90.1%的日本人表示对中国印象不好。

2014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额减少了38.8%,日本官方反复强调“中国+1”的投资战略,希望企业避免风险。

这种情况下,伊藤忠商事如此大手笔的对华投资,是要冒着巨大压力的。

但伊藤忠商事,却依然逆风而行。

这跟伊藤忠背后的一个人物有重要关系——丹羽宇一郎。

丹羽宇一郎,1998年担任伊藤忠商事总裁,第二年对公司的4000亿日元的不良资产进行了清理,2000年创下了当时伊藤忠历史上最高记录的营业利润,亲手缔造了1998年、2004年的多笔逆向投资案例。

2010年之后,丹羽宇一郎又先后担任日本驻中国大使,日本中国友好协会会长,是日中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这位先生还是热爱读书和思考的智者,所著书籍如《工作成就人》《经营者的思考》《公司的价值》《请先辞掉社长》等,都是日本的大热畅销书。

正是在他的指引下,伊藤忠商事才敢于在1998年后逆向重仓中国,并在20年后跃升为五大商社之王。

更多日本财阀有多少钱,日本五大财阀家族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