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5年上映的《老炮儿》让许多人见识了老北京这样一群血性正义的“侠客”,他们是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产物,他们曾经风光一时,名镇京城一方,但是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保守着最为传统的观念,不少人被影片中那些略带痞气但又江湖气的“六爷兄弟团”感动。
不过要说具有江湖气息,在重庆的历史上有一群人真的不得不说,由他们组织的帮会势力一度控制整个巴渝地区,连号称是“上海皇帝”的青帮大佬杜月笙都表示惹不起,民国时期的军统都要请他们帮助控制川渝地方势力。这群人有一个统一的称呼——袍哥。
都说重庆人耿直,说一不二,一言九鼎,不说则已,说出口的事就一定会做到。外地人到重庆,直观感觉就是重庆人好打交道,容易合作。实际上,这就是重庆人袍哥文化的真实表现。
其实袍哥文化就是重庆码头文化的产物。
重庆这座城市是因水而兴的,因有长江与嘉陵江交汇,水深浪平,具有便利的航运条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内陆码头城市。与码头相生相伴的,则是一种特色鲜明的码头文化。
港口码头之上,船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搬运夫喊着响亮的川江号子,肩挑背扛着货物。为了更好地在这种严苛环境下生存下去,不少人选择加入一个群体以一种抱团的方式尽可能的获取一些便利,而这种抱团的方式经过演变就形成了码头文化。很快的码头文化又有了新的衍生,那就是袍哥文化。袍哥文化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一种推背换盏割头换颈的兄弟情谊和江湖义气。
如果有人问重庆码头文化的精华是什么,重庆人可以非常自信的回答,重庆码头文化的精华就是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而作为典型性表现的重庆人豪爽耿直,重情重义的性格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受到袍哥文化的影响。
“袍哥”之名,相传得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就是入会的都是异姓兄弟,大家要同生共死,福祸共当。
重庆袍哥即哥老会,是由清乾隆初年川渝地区的地方帮派演变而来,在清道光年间初兴于川黔地区,之后迅速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帮会组织。咸丰九年,当时的袍哥首领李永和、篮朝鼎就曾带领川渝袍哥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史称“李蓝起义”。
辛亥革命前夕,重庆袍哥势力已经渗透到城乡各地社会阶层之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02年,孙中山就派遣具有兴中会和哥老会双重会员的黄士诚开始联络袍哥组织“互通消息,合力进行,预备起事”。
在辛亥西南光复中,袍哥因为自身强大的地方势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因为自身存在不少缺陷和陋习,也给西南辛亥革命造成了不少的损失。西南光复后,当局对袍哥态度就发生了转变,西南袍哥便由盛转衰。
袍哥分为清水和浑水两种。清水不会去杀人越货,他们更看重地方权力的操控。加入清水的一般都是川渝地区已经有一定势力的贵胄子弟。而浑水就是干杀人抢劫的勾当,几乎是无恶不作,入浑水的基本上是一些在社会上难以立足的一群人。但是无论是清水还是浑水袍哥,他们都视自己的地盘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不允许外人入侵,否则就格杀勿论。
电影《火锅英雄》剧照即使是帮会之间有勾心斗角,火并争斗的时候,袍哥也不会扰民,按照会规的话就是兔子绝对不吃窝边草。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重庆地区还出现过女袍哥。重庆女袍哥也是非常有势力的团体,她们设堂子,挂牌子,开茶馆。相互之间称“姊妹伙”。女袍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的一些上层妇女和 *** 军政要员的太太、小姐们与社会团体结合,仿效男袍哥开始拉关系设堂口,一度发展为200多个社,达到一万多人。
女袍哥的与男袍哥不同的是,男袍哥多会参与一些起义造反之类的大事,而女袍哥多是在一些市井之间伸张正义,贫穷人家没钱打官司,闹纠纷就会找到女袍哥。女袍哥的堂口又称“茶社”,她们一贯奉行两种办事风格,温柔一点的就是闹事双方摆上茶来讲理,理讲清楚了,双方就该道歉道歉,该赔钱赔钱,粗暴一点的方式就是对非正义一方一顿暴打,轻者重伤残废,下手重点的就一命呜呼。
袍哥文化对重庆的人文态影响深远,是一种亦官亦民的文化形态,它强调人人皆称兄道弟,不讲级别上下、地位高低,只看人够不够“义气”。一句“袍哥人家,从不拉稀摆带”直到今天都影响着重庆人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