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2019年是什么年代(2019年是什么年平年还是闰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2019年是什么年代(2019年是什么年平年还是闰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019年是什么年代(2019年是什么年平年还是闰年)

在胡涛的印象中,自己的岳父向永召是一个已经有点老糊涂的农村老汉。听说他年轻时当过生产队长,但向家直到2014年都还是贫困户。

而且老爷子好像一直都有点糊涂。他有一个白布包袱,常年小心翼翼地收在卧室床架下一堆杂物深处,只在每年过年时拿出来,看着里面的东西默默流眼泪。

胡涛偶尔瞥过几眼,发现白布包袱里并非什么财物。

他身为女婿也不好当面多问,回家问妻子,结果妻子居然也不知道个中细节,只知道那是二爹(二叔)的遗物,几个孩子从小就被告知不许乱动。

胡涛只好把好奇压在心底。没想到,2019年,老人竟主动跟胡涛讲了这个包袱的故事,还请他帮忙寻找自己二弟的安葬之地。

更让胡涛没想到的是,这最后竟牵扯出一段无人知晓却感人至深的往事,自己的老岳父还因此被评为“感动巫溪”十大人物。

五十年前的遗物

2019年,一家公益机构发起了一项帮烈士寻找亲人的活动。

很多数十年前牺牲的烈士,因驻地离家遥远,或因牺牲方式特殊,虽然不是无名烈士,但却处在一种不为亲人所知的状态,坟前从没有亲人来看望。

这项公益活动正是为此而发起的。

活动的宣传开始后不久,家住重庆市巫溪县的胡涛就在一次回乡下看望岳父时,被老岳父拉住。

胡涛正疑惑间,只见老人拿出他平时仔细收藏着的白布包袱,在胡涛面前打开。

白布包袱里面的东西包括一顶军帽、一套《毛选》、几本《 *** 语录》、几个像章以及几封信件。

胡涛知道,这些东西是二爹的遗物,并且这位二爹年轻时当过兵,其他就不知道了,岳父一直以来极少提起。

不等胡涛开口提问,岳父便拿起那顶军帽,向他讲述了一段连他妻子都不了解的向家往事。

胡涛的岳父名叫向永召,1941年生人,已经多少有点老糊涂,但诉说这段往事期间却讲得十分清楚。

原来,向永召的二弟是在部队上牺牲的,距今已有五十多年。向家祖辈居住在巫溪县双玉村,向永召的父亲向万一、母亲李国翠育有三子一女。

四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家人连吃饭都成问题,所以都是很早就帮家里干农活。

向永召和他的二弟生在旧社会,那个年代,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上学读书的条件,因此他们那一辈要想改变命运,走出山村见世面,就是靠参军。

1969年,向家的二儿子向永高瞒着家里去镇上参加了征兵测试,获得了应征的资格。

可回家说了以后,一家人却陷入了沉默。母亲首先表示不同意。母亲的理由很简单,枪炮不长眼,她舍不得。

老三却十分支持二哥去参军,向永高自己也说,参军后可以给家里省一份口粮,而且自己想走出去。

父亲抽着烟一句话也不说。静了半天,身为长子的向永召道:“去年我考起了兵,妈不同意,说我是老大,不能走。今年老二也考了,还是让他去为国家出份力吧!屋头的事,我顶到。”

并不是向永召对二弟感情不深,其实二弟要走向永召也舍不得。俗话说“兄弟如手足”,向永召对二弟向永高的感情并不比母亲对他的感情浅,但是向永召更明白的是,向家兄弟不能都一辈子在这个山村里打转转,二弟应该有他自己的前途。

就这样,向永高如愿应征入伍,被编入 *** 7811部队,驻扎在距离巫溪县600多公里的四川广元。

向永高不但完成日常的军事训练,还接受了扫盲,学得十分吃力。

包袱中一页抄满了语录的信纸,大哥向永召一直保存至今,连一个角都没有破损。

然而这却是向永高寄回的唯一一封家书。

就在他入伍的当年,一次实弹训练中,一枚炮弹打出去落地却没有爆炸,当时只能人工去排爆。

向永高就是当时排爆小组的一员。不幸的是,排爆过程中,炮弹在向永高身边爆炸了,向永高当场牺牲。

说到这,向永召给胡涛指了指白色包袱皮上两行已经有些斑驳的字迹:广元七八一一部队向永高遗物,交巫溪县革委会收。

这个白包袱,正是当年部队将向永高的遗物寄回巫溪县所用的。它被交到向永召手里时,距离向永高离家还不到一年。

隐瞒

向永召的父亲看了抱回来的遗物只觉得天旋地转,良久,父亲看着泪流满面的向永召说道:“把骨头和衣服埋了吧。这件事,不要跟你妈说!”

向永召闻言一时没反应过来,随后才明白父亲的意思。当时向永召的母亲身体已经很不好,要是突然告诉她二儿子已经死了,她怕是承受不住。

于是父子两人把向永高的衣服和骨头埋葬之后连墓碑都没立,因为怕李国翠会看到。就这样两人回到家中对母亲只字未提向永高的死讯。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国翠发现自己的二儿子怎么自从寄回第一封家书后就杳无音信了?

怪而问之,向永召只好回答二弟在部队训练忙、有任务、二弟不识字……

好在村里也没有其他参军的后生,李国翠也就以为当兵就是如此,这一瞒就是九年。

直到李国翠1978年病逝,她都不知道自己的二儿子已经牺牲了,虽然至死都带着对儿子的思念,但总算是带着希望去世的。

但向永召为了维持这个善意的谎言却付出了很大的辛苦,期间他把这个白布包袱小心地藏着,以免被母亲发现。

并且他对村里其他人也只字不提二弟牺牲这件事,以免母亲间接得知。

结果九年下来,向永召养成了习惯,即便后来母亲去世了,他也从不提起二弟牺牲了这件事,所以他的孩子们才都不知道那个白布包袱的事情。

而之所以他今天把这些讲出来给胡涛听,是因为2019年,向永召已经78岁了,他觉察出自己身体情况开始糟糕。

思来想去,他觉得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看看二弟的遗体安葬在哪儿。

如今向永召跟胡涛说出这些,正是想请女婿帮自己进行寻访。

其实,按照部队的规定,向永高的遗体当时就直接安葬在了驻地四川广元的烈士陵园里,但向家人对此并不知情。

媒体关注

2019年11月6日,胡涛在公益组织的帮助下找到了烈士向永高的墓地。

公益活动的组织者联合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精准推送机制,让烈士或者烈士家属的信息精准推送到当地。

通过这种方式,已经为很多类似向家的人提供了帮助。

胡涛接到了巫溪县退伍军人事务局打来的电话,他的二叔向永高长眠在四川广元烈士陵园。

胡涛正想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岳父,却接到妻子的电话:“你快去爹那看看吧,好像有记者过去采访啦!”

原来,胡涛在跟公益组织沟通时,把向家的往事讲述给了工作人员,因此媒体记者和 *** 部门也得知了此事。

胡涛赶到乡下岳父家时,重庆某报社的记者已经到了。

报社记者采访了年迈的向永召,向永召现在虽然已经不再瞒着向永高的事情了,但那个白布包袱还是习惯性的收得很是隐蔽。

只见老人在怀里怀口袋里掏出一串钥匙,眯着眼睛辨认出一把,缓缓打开自己的卧室门,从床架底下一堆杂物深处取出这个白布包袱。

这时胡涛赶到,顾不得跟记者打招呼,赶紧把找到二叔安葬地的消息告诉给岳父。

一包遗物守了五十年,如今听闻真的找到了二弟的长眠之地,而且真的葬在烈士陵园里,老人一时间甚至有点不敢相信,两行浊泪从眼里流了出来。

然而胡涛没想到的是,岳父身上的感人故事并不止于此。

记者就向永高烈士的事对老人进行采访,采访过程中,岳父居然又道出一段往事,这次是关于胡涛的三叔。

活着

其实1969年向永高牺牲以后,向家仍然有老父亲、向永召和三弟,壮劳力还是蛮多的。

而且向永召还被选为生产队队长,负责组织协调村民生产劳动。

1975年,城泉公路巫溪段开工建设,需要各生产队派人参与施工。向永召所在生产队派谁去,需要由向永召来决定。

当时村里开了一个会专门为了决定这件事情。村民们聚集在村口空地,向永召站在大家面前,被叫到的人就出列,准备开赴工地。

向永召本人做为生产队长是走不开的,但自己家里又不可能不派人,正当他准备叫三弟的名字时,父亲向万一站起来表示,让老三留下,自己虽然年纪大点,但还干的动!

“爹是心疼剩下的3个子女。”向永召讲到这眼里噙着泪花。

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老一辈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路架桥,很多时候没有充足的劳动保护。向万一上工地后不久,就被砸断了腿,落下终身残疾。

父亲被送回家来,向家的老三顶上去。可老天爷就像盯住了向家一样,不到一个月,意外再次发生,向永召的三弟在工地被石料砸中,送医途中死亡。

父亲残疾卧床,三弟也没了,向永召独自领回三弟的遗体,埋葬在二弟的衣冠冢旁边。

从此向家就只剩向永召一个壮劳力了,同时还有病重的母亲、残疾的父亲需要照顾。

母亲仍不知道向永高牺牲的事,老三在工地牺牲的事同样也被向永召瞒下了。

每当母亲问起老二老三哪里去了?怎么都不回来?向永召都只好说他们被派了新任务,现在忙,过一段时间就回来了。

两个儿子的归期就这样一再后延,延后了两年多,终于在1978年,李国翠等不了了,她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弥留之际的母亲最牵挂的还是她的两个儿子,向永召深吸一口气刚想张嘴,但最终还是把真相咽了回去,让母亲带着对两个不着家的儿子的想念离开了人世。

因为形成了习惯,母亲去世以后,向永召依然对这件事不愿提及。

1997年,向永召的父亲离开人世,向永召竟成了唯一记得这段往事的人,他的子女、女婿都完全不知情。

按说后来国家对烈士家属是有一定待遇的,但由于向永召没跟任何人提过,村领导经过多次换届记录也早就散佚,因此直到2019年,没人知道向家是烈士家属。

圆满的结局

媒体的报道使向家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知。

许多人表示:“老二牺牲在部队,老三牺牲于建设,正是由于这家人负重前行,也正是由于中国有无数个向家,才将祖国从一穷二白建设成了如今的面貌。”

2020年1月,巫溪县政协主席一行人专程来双玉村看望向永召。

由于向永召之前从没跟外人提起向永高的事,因此从未做为烈士家属领取过任何补贴,直到2014年都还是村里的贫困户,被精准识别后建档立卡,两年前才终于脱贫。

向永召家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在巫溪县2019年度感动巫溪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79岁的向永召赫然在列,成为当年获奖名单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评委会认为向家的事迹不仅体现了家人之间的亲情,更体现了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和赤子之心,所谓“家国情怀”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今向永召老人也得到了应有的照顾。但对老人来说,他最大的心愿还是想去四川广元二弟的坟前看看。

于是在记者的陪同下,2020年1月,老人前往广元烈士陵园,来到了埋葬着二弟的墓前。

老人至今都不识字,但“向永高”三个字是认识的。看着墓碑上二弟的名字,老人伫立无言良久,又蹲下来抚摸着他不认识的墓志铭,泪珠从双眼滚落下来……

参考文献

向永召:烈士弟弟的白布包袱为何要藏半个世纪?,第1眼-重庆广电,2021

烈士弟弟的白布包袱为何要藏半个世纪?78岁老党员讲了他们家的故事,重庆日报,2019

更多2019年是什么年代(2019年是什么年平年还是闰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