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齐白石字画真迹市场价格(兰亭序真迹值500亿),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齐白石字画真迹市场价格(兰亭序真迹值500亿)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齐白石字画真迹市场价格(兰亭序真迹值500亿)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画》是中国美术史上十座不朽的丰碑,是华夏文明史上十部伟大的巨著,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是华夏文明的永久标鉴。它们承载着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它们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画》命运多舛,它们收藏传承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

1、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2、唐.阎立本《步辇图》

3、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4、唐.韩滉《五牛图》

5、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6、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7、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8、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9、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10、清.郎世宁《百骏图》

No.1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画家及简介:

顾恺之(约345一406年),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军,义熙(405—418年)初任通直散骑常侍。他是一个少年成名的很有天才的艺术家,20岁前后就在建康瓦棺寺绘制维摩诘像,佛像神情,表现出维摩诘居士无病而装病的神态,具有悠然超世的精神,获得社会人才的普遍赞扬。刘裕北伐南燕,顾恺之为作《祭牙(旗)文》。他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擅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或说他“痴黠参半”,顾恺之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意点睛,决不草率从事。如他画嵇康、阮籍肖像的时候,很长时间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即这个,指眼珠)”。又曾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上三根毛,而益觉有神。后人论述他的画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南朝宋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及唐人吴道子的“疏体”。画论中,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恺之的创作丰富,内容广泛,《贞观公私画史》、《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都有详细的记载。现存的摹本《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列女仁智图》等,可以看到他的很高的艺术水平。

作品简介:

《洛神赋图》,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洛神赋图》取村于魏陈思王曹植(字子建)的名篇《洛神赋》的内容。曹子建在《洛神赋》诗篇中,以神话故事曲折地表达自己失去爱情的痛苦,反映了曹氏家庭矛盾的尖锐,同时也反映了因礼教束缚而给男女青年带来的精神上的悲苦,题材很有意义。顾恺之利用绘画手段。再现了文学原作的主题,更加生动感人。画卷从曹子建和他的随从在洛水看到洛神起,到洛神离去为止,全卷交织着欢乐、哀怨、怅惘的感情。由于构思巧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十分细腻。曹子建的精神依依难舍,怅然若失,浸沉在沉思默想之中,而宓妃的回眸顾盼,含情脉脉,与那种神采飞动的境界,是相互生色的,正如他自己曾说的,达到“悟通神化”的地步。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收藏传承:

《洛神赋图》真迹已不传,现在传世的共有4件,绢本、设色,均为宋人摹本。它们分别收藏在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一幅被末代皇帝溥仪卷逃到东北,日本投降后散落民间,后被辽宁博物馆收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洛神赋图》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洛神赋图》第一卷相同,只是首尾缺损较多。

No.2 唐.阎立本《步辇图》

画家及简介:

阎立本:(601-673)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阎立本擅长书画,最精形似。曾画《步辇图》等,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是古典绘画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画宫女,曲眉丰颊,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设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于变化,有粗有细,有松有紧,用笔也较顾恺之细密精致,富有表现力。所作历代帝王图十三人,被美帝劫去,今存波士顿博物馆,有印本。

作品简介:

《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收藏传承:

由于此图经历一千多年的传承,如今所能见到的阎立本作品,尚无一帧能毫无争议地确定它为阎立本所做,这幅传为阎立本所做的《步辇图》,对它是唐代阎立本所做还是唐代其他画家的原创摹本,或为宋人波本有许多争议,书画鉴定界对《步辇图》认为他的绘制年代不晚于宋代,定其为宋人摹本。但不管是唐代、唐摹还是宋摹,作品的绘画水平都是很高的。

如今,《步辇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No.3 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画家及简介:

周昉,字仲朗(一作景玄),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曾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长史别驾,其职位仅次于一州长官刺史。周昉能获得这个官位与他的哥哥的地位有关,其兄周皓随哥舒翰征吐蕃克石堡城等立有战功。

周昉的艺术活动期较长,长达三四十年,即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长安和江南两地。周昉的官宦生涯和贵族地位使他长期优游于贵胄子弟间,故有机缘接受张萱的绘画主题和艺术手法。他“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周昉的画风与张萱之迹是如此相似,以至于后人要从周昉不在仕女耳根敷染朱色这一“小异”来区别两人的作品。事实上,周昉还有许多张萱所没有的新创。周昉擅长于仕女画、肖像画和佛像画,仅限于人物画中的各个分支。但周昉有许多艺术上的独到之处。他创制出体态端严的“水月观音”,将观音绘于水畔月下,颇有艺术魅力。后人将周昉的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和佛像画的造型尊为“周家样”,与“曹家样”(北齐曹仲达创)、“张家样”(南朝梁张僧繇创)、“吴家样”(唐代吴道子创)并立,合称“四家样”,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画派性质的样式,为历代画家所推崇。

张萱,唐,长安(今西安)人。开元(713-741)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有数十幅,不少还一再被许多画家摹写,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存。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张萱的仕女形象与周昉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共同性:女性一般都丰肥艳妆,用笔工细,设色匀净,极类出土的唐俑泥塑和宗教画上的菩萨像。张萱的仕女画在其以后的人物画史中影响深远。有宫中乞巧图、望月图、按羯鼓图、秋千图、贵公子夜游图、虢国夫人出游图、乳母将婴儿图传於代。其宫苑鞍马,皆称第一。善起草点簇景物,位置亭台、树木、花鸟俱穷其妙。其画妇人,以朱晕耳根为别。

作品简介:

《唐宫仕女图》系列,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系列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1.8厘米,横148厘米。

《捣练图》纵51.8厘米,横140.8厘米。

《簪花仕女图》纵46厘米,横180厘米。

《挥扇仕女图》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

《宫乐图》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内人双陆图卷》绢本文物、书画,纵30.7厘米横64.4厘米。

《调琴啜茗图》横75.3厘米高28厘米。

收藏传承:

《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捣练图》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

《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挥扇仕女图》故宫博物院收藏。

《宫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内人双陆图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

《调琴啜茗图》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

NO.4 唐.韩滉《五牛图》

画家及简介:

韩滉 (723―787),字太冲,长安人,少师休之子,以荫补骑曹参军。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和画家,历经玄宗至德宗四代,从地方官到藩镇、宰相,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政治家。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他在公退之暇,常常在家中鼓琴,而书法、绘画也都有很突出的成就,工章草,得张旭笔法;画远师陆探微,擅画人物及农村风格景物,写牛、羊、驴等走兽,神态生动,尤擅长人物画和畜兽画。《唐朝名画录》说他"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韩滉绘画具有一种浑厚朴实风格。

作品简介:

《五牛图》白麻纸本设色;纵20.8cm,横139.8cm。一晴日,韩滉到郊外,看到耕牛食草,牧童嬉耍,逍遥自得。远处一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韩滉看得出了神。一个月后,状貌各异的五头牛跃然纸上。一头牛在低头慢慢地食草;一头牛翘首向前奔驰,仿佛是撒野的猛兽;一头牛在回顾舐舌,露出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另一头牛则纵趾而鸣,好像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还有一头牛在缓步跂行,似乎走向田头,又仿佛耕地归来,令人回味无穷。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显示出农村古朴的风俗。

韩滉的《五牛图》问世以后,人们惊叹他所画的五头牛,不仅形似,而且形态各异,各具特征,肥瘦有别,牛色互异,笔法简朴,曲尽其妙,真是神妙之笔。这画虽为长卷形式,但所画牛却各有独立,除了一丛荆棘之外,别无景物。这幅画在用色上很有特点的。现实的黄牛,品种虽多,但色相变化不多,图中三头黄色,两头深褐色基本是最典型的毛色,全画虽然只用两种颜色,给人的感觉却是丰富多彩的。这幅画还有个很大的特点能从牛身上看到一种感情,从它们不同的姿势,各自的眼神,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它的憨诚、健壮、朴厚、执拗、勤奋的性格。 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收藏传承:

《五牛图》一直被宫廷珍藏。宋徽宗还曾题词签字,“睿思东阁”、“绍兴”这些南宋宫廷的印记表明《五牛图》南渡的身世。

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五牛图》,如获巨宝,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

到了明代,《五牛图》卷又陆续到了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广诏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

清朝末年,名画被转到 *** 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 *** 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

 《五牛图》虽历经劫难,至今仍保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故宫现藏数量极少的唐代绘画杰作之一,是国家级的文化瑰宝。

No.5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画家及简介:

顾闳中:(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在史料中关于他的创作活动记载甚少。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南唐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官。《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作品,也是现存顾闳中的唯一作品遗存。

作品简介: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纵28.7厘米,横335厘米。

《韩熙载夜宴图》整幅作品共分五段完成,第一段“听乐”人物俯身凝神,以手按拍,十分传神;第二段“ 观舞”,韩熙载亲自击鼓伴奏,神态自若而专注;第三、四段“歇息”“清吹”,也都画的真实、具体、自然;最后一段“尾声”宴散了人或携妾离去,或安置歇息,而韩熙载却一人独自站在那里,神态茫然,若有所思。整幅画面主要人物反复出现,可以说是一幅长卷式的连环画。画面第一段之间的连接,处理得当,完全没有生硬和重复之感,使人感到若在其中。正如长卷山水画一样,把人带到了画卷之中,可望、可行是也。其这种非同凡响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段落分明而统一,结构完整而灵活,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成就,表明我国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的水平,也使顾闳中在中国绘画史上永远占有一席之地,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收藏传承:

《韩熙载夜宴图》乃国画之粹,稀世珍宝,被历代帝王珍藏。拖尾有无名氏所书的一段“韩熙载行实”;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绍勋”葫芦印,清代宋荦钤“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一印。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代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代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纬萧草堂画记”等收藏印,明代王鹏翀、孙承泽、梁清标等鉴藏家的钤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韩熙载夜宴图》,末代皇帝溥仪将此画带至东北长春伪满宫中,抗战胜利后,伪满宫中失散的珍宝有一部分流散于民间,《韩熙载夜宴图》便在其中,辗转流落到北京玉池山房。当日晚上,张大千来到北京南新街一位姓萧的朋友家中商量,那朋友的儿子萧允中是张大千的学生,朋友让他陪张大千前往玉池山房。马掌柜索价500两黄金,张大千答应,又风风火火地带着画卷再至朋友家,与朋友再次同赏这件稀世名画。他俩看一会儿画,认定这幅《夜宴图》绝对是真品,不是赝品。张大千决定暂缓买王府的房子,先买下《夜宴图》。他有一枚印章,文曰“东南西北,只有相随无别离”。加盖在图卷上。

现在,《韩熙载夜宴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No.6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画家及简介:

王希孟,1096年生,北宋画家。徽宗时画院学生,擅画山水。政和三年(1113)18岁时画成《千里江山图》,不久死去。在画院得到众多画师的指导,有大量画迹临摹,加上本人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是使这位青年画家创作出这件著名作品的主要原因。徽宗赵佶时,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传世画迹有《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等。

作品简介:

《千里江山图》,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 *** ,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卷后有当时蔡京的题跋,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收藏传承:

《千里江山图》,历代流传有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李溥光题记,曾经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NO.7、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画家及简介:

张择端(公元12世纪•北宋)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不详。幼好读书,早年游学于京师(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朝(1101-1125)为宫廷翰林图画院待诏。明王梦端《书画传习录》谓其“性习绘事,工于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自成一家。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今《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己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清明上河图》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作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卷,绢本,设色,纵24.8匣米,横528.7厘米,是我国古代城市风俗画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不朽杰作,在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收藏传承:

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1465年~1488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 *** 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摹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年~1797年),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9年,中国人民 *** 解放了长春。 *** 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No.8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画家及简介: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原姓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卒年八十六,葬常熟虞山西麓。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作品简介:

《富春山居图》(剩山卷)纵长31.8厘米,横长51.4厘米,后人把烧焦部分揭下,重新拼接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拼接而成,因此被称作“剩山卷”。

1347年,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与好友禅师无用来到富春山,游览富春江时,黄公望被两岸的美丽风光所吸引,于是泼墨挥毫创作了这幅山水巨制《富春山居图》。如今,从画上的印章可知,最初创作时,黄公望就已79岁,画此卷时,黄公望是有了兴致和想法后才肯落笔,因此他时作时辍,等到82岁时,《富春山居图》才创作完成。与黄公望交情很深的无用早就看上了这件未完成的杰作,因怕别人巧取豪夺,便先让黄公望写上了无用的名字,以赠给无用。此画一度被他拥有,后人因此将其称为“无用师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画家对其推崇备至,黄公望也因此成为后世仰望的楷模。

收藏传承:

《富春山居图》完成任务后,此画一度被他拥有,到了明代,《富春山居图》辗转到了书画家沈周的手上,他请人在《富春山居图》上题了字,不承想,这个题字的人的儿子见到这幅画画得这么好,心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然后让父亲告诉沈周《富春山居图》被偷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再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后悔也晚了。

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于是,沈周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又临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争相临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这些都成为《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的假画卷,而《富春山居图》的真迹却下落不明。

后来,《富春山居图》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到了吴洪裕继承此画时,则出现了更加惊险的一幕。就在吴洪裕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打算将《富春山居图》烧掉殉葬,幸好其侄子吴静庵在火中抢得此画,名作才得以保存至今。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画虽然被救了出来,却已烧出了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剩山卷”;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后人在修补的过程中,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并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结果,第二年,乾隆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即使对古画颇有研究的乾隆也难以分辨。其实,乾隆得到的第一卷《富春山居图》,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图》,后世称之为“子明卷”,该卷是明末一位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后来,乾隆得知了哪一幅才是真的《富春山居图》时,他不愿承认自己此前收藏的是假画,就一边坚定地宣布真的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原因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前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可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这也成了历史上的一段笑谈。

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才得以正名被编入。

据了解,《富春山居图》(剩山卷)最后的收藏者和捐献者是近代著名画家吴湖帆。据传,1938年秋,吴湖帆在上海的家中养病,恰逢好友、上海古董名店汲古阁的老板曹友卿前来探望,对方随身带了一幅刚买到的残卷,请吴湖帆鉴赏。吴湖帆捧画仔细查看,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残卷“剩山卷”,不由得脱口而出,“乱世出奇迹,真没想到300年后又能见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宝’。 ”于是,吴湖帆当即向曹友卿提出购买,曹友卿一听,知道这幅画是宝贝,当然不肯转手。几番交涉之后,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一件商周古铜器送给曹友卿,才将这幅残卷换了下来。后来,吴湖帆对照了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的影印本,确定这幅残卷就是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前半段。

解放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浙江省革命文物管理委员会供职期间,得知《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在吴湖帆手上后,内心颇为不安。怕一旦再遭遇天灾人祸,以个人的能力极难将其保存下来,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他多次来往沪杭之间与吴湖帆商洽,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斡旋。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诚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吴湖帆将他装裱珍藏的“富春一角”长卷以5000元的价格出售给了浙江省革命文物管理委员会。1956年,《富春山居图》(剩山卷)落户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随着故宫文物的南迁,在解放前夕,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No9、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画家及简介:

仇英(约1505—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形成以严谨劲利为主调的艺术风格。中年时画名渐起,经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请,至其家中作画。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昆山鉴藏家周凤来延聘居其家六年。尔后又至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其间广泛接触、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尤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晚年与文徵明父子及其门生交往密切,又吸取了“吴派”文人画之长,使作品增添了清雅的气息,其声誉与沈、文、唐相并埓,有“吴门四家”之称。

仇英的山水以青绿重色为主,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写景真实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兼具明快清朗,绘建筑工致精确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点染,规整中见放逸。画树则勾勒、渲染、夹叶、点缀并用,灵活多变,设色浓艳鲜丽,又注意色调的统一与柔和,显得艳而不媚。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称。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有重大的发展。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著称于世,《汉宫春晓图》是仇英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 *** 。杰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等。

作品简介:

《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

《汉宫春晓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以春日晨曦中的 *** 宫廷为题,描绘後宫佳丽百态;其中,并包含有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著名故事。全画构景繁复,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除却美女群像之外,复融入琴棋书画、鉴古、莳花等文人式的休闲活动,诚为仇英历史故事画中的精彩之作。宫殿楼阁,山石卉木,宦侍宫娥,各执其事,描绘宫中嫔妃生活极为生动。画始于宫廷外景,晓烟中露出柳梢,花柳点出“春”,晨烟点出“晓”。围墙内一湾渠水,鸳鸯白鹇飞翔栖息。全卷于一组女乐处分为上下两辑,合为一卷,画工精细,色彩雅丽。

收藏传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NO.10 清.郎世宁《百骏图》

画家及简介: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作品简介:

《百骏图》,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百骏图》,郎世宁使用的是中国软笔,却按西画的透视和光感等技巧,把花卉的形态和神态表现出来,体现了高超的写生功夫和创意能力,画得相当精细,立体感极强。虽然用的不是油画用的油彩,却栩栩如生,逼真到让人忍不住触手去摸。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画是焦点透视。这种透视效果在这幅册页中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技法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注重形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同时他又将中国画法巧妙地与西法相融合,突破了明清时期大部分山水、花鸟画作品以水墨为主流的表现方法,而另辟蹊径,创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绘画新风格,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冲击。他几乎将当时欧洲主要的艺术品种和技法都介绍到了中国,给中国画家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审美感受。可以说清代宫廷绘画的典型风格,就是在郎世宁所传来的欧洲绘画风格的影响所形成的。画幅左下角署有作者名款,规矩工整。不过想必不会是他自己书写的,款为:“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春,臣郎世宁恭画”。雍正六年为公元1728年,其实此图开始绘制于雍正二年,因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记载:雍正二年“三月初二日,员外郎沈崳奉怡亲王谕:着郎世宁画《百骏图》一卷,遵此”,现在画上的署款应是其完成时的年份。画卷逾时4年方告竣工,此时郎世宁来华时间尚不算很长,精力充沛,另外雍正对于郎世宁作画亦无乾隆那样颇有干预,所以这幅长卷画是由郎世宁一人独立完成的,而不像其它有的画幅是由他与中国画家合笔的。

收藏传承:

这卷画幅完成之后,一直收存于清宫,乾隆时入《石渠宝笈•初编》一书著录,画幅上钤有乾隆印玺多方。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所记,到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按照皇帝的命令,郎世宁还画有另一幅《百骏图》:“太监胡世杰交《百骏图》一卷,传旨:着郎世宁用宣纸画《百骏图》一卷,树石着周鲲画、人物着丁观鹏画,钦此”。档案中所说交下来的一卷《百骏图》,自然就应当是雍正六年完成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件作品。至于档案中说的纸本的这件作品以后是否画完了,没有见到再有文字记载。

数卷摹本颇富传奇。现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藏有一卷《百骏图》稿本,为纸本白描画,尺寸不详,画上无作者署款,画面构图与正本大致相仿,画幅只用线条造型,几乎没有明暗和阴影,马匹画得十分细致,墨色稍浅,而树干及芦苇用笔略粗,墨色亦较浓重。虽然采用白描画法,但是仍然能够判断出来是欧洲画家的手笔。这卷白描图稿有两种可能性,它或许就是清宫档案中所记录乾隆十三年的那个纸本的画卷,当时这卷《百骏图》未能完成,仅留下了白描手稿;但也还有一种可能是雍正二年那卷绢本设色画的底稿。但是从画法上来看,美国所藏的这幅稿本,纯粹属于欧洲绘画技法,而无中国画家参与的痕迹,应当是郎世宁的手笔。

另一卷《百骏图》的白描稿本。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尺寸与完成图稍有差异;画面最后有画家马晋留下之墨迹:“郎世宁百马图,庚申二月下旬,马锡麐识”,下钤印章“马”、“马晋所藏”、“马晋之印”。所署“庚申”为民国九年,即公元1920年。据此可知,此图曾经为画家马晋所收藏。马晋,北京人,字伯逸,号湛如,早年名马锡麐,生前为北京画院画师,其父曾经为一满清贵族管理马匹,故而马晋自幼喜爱画马,学郎世宁画风。他曾经在其所著之《怎样画马》一书中提到:“我画《百骏图》长卷,用郎世宁原稿。”马晋书写的“庚申二月”应当是其获得《百骏图》稿本的时间,马晋时年21岁。据有关材料显示,马晋曾利用其收藏的《百骏图》稿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摹绘了两卷,其中一卷现藏北京荣宝斋画店,卷尾有清末民初陈宝琛的一段题跋,在题跋中有如下文字:“马生私淑郎世宁,曾得百骏旧原稿”。据说另一卷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于2002年与郎世宁原作同时展出过。

从现存的两卷《百骏图》稿本看,都应当是郎世宁的手笔,可见当初清宫作画时制度之严格。清代宫廷内凡是重要作品,都应有草图稿本存在,甚至还不止一稿,但是我们至今能看到的稿本却十分少,它的数量远远少于正图,其实稿本同样值得珍视。

据说郎世宁所画《百骏图》于晚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曾经被太监乘八国联军侵华之乱盗出宫外,由一个姓金的满族宗室画家借来临摹了一卷,这位姓金的画家名字已不可考,古玩行的人尊称他为金二爷。金二爷的祖上曾经在宫中内务府上驷院供职,掌管御马,故而金二爷从小爱马,长大了就画马。金二爷临摹完以后,又由太监偷偷送回宫中。这一卷《百骏图》摹本,起先就在金二爷手中。清亡后,金二爷这些满族宗室没有了经济来源,家境很快就没落了,生活潦倒,于是便以作画摆摊谋生。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前后的一天,古董商梁某到什刹海一带溜达,正好碰到了金二爷,二人便攀谈了起来。在谈话中梁某得知金二爷手里保存有郎世宁《百骏图》的仿本,于是相约到金二爷家中观赏。梁某十分欣赏金二爷的画艺,提出请他为自己再临画两卷《百骏图》,并每月提供生活费30元,3年为期,金二爷按时完成了两卷临仿的郎世宁《百骏图》,梁某又付给金二爷两百元酬劳费。后来梁某请琉璃厂的张鉴轩、阎善之在画卷上添上了“臣郎世宁恭绘”署款,再配上仿张照、董邦达、于敏中等大臣的题跋,加盖乾隆的5颗印玺,按照宫廷的格式装裱,共用了3年时间,花费了近两千元,等待时机出售。其中一卷仿本后来以3千元的价格卖给了收藏家魏子丹。另一卷则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买去,于1939年希特勒50岁生日时,被汪精卫作为寿礼送往纳粹德国了。

根据以上档案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知,郎世宁曾经画过两卷《百骏图》,一为绢本、一为纸本(不知完成否),另外还有两卷白描稿本,而到了晚清则有较为逼真的摹本3卷,此后还有马晋绘制的两卷。

更多齐白石字画真迹市场价格(兰亭序真迹值500亿)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