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他是湖北枣阳市熊集镇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扎根乡村一线30年,把生命最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这片土地。
他克服生活、工作上的诸多困难,把三尺讲台当舞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既是农忙时一身泥土的“农民”,也是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学者型教师”。
他认准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目标,坚守初心,兢兢业业,主持全国省市20多项课题,在各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800多篇,指导培养名师骨干50多人,获全国优秀班主任、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襄阳市十佳师德标兵、学生最满意教师等50多项荣誉。
近日公布的第五届全国“桂馨·乡村教师计划(南师奖)”名单里,这位名叫秦雄的乡村教师的事迹令人动容。
把根牢牢地扎在乡村的土地上
熊集镇中学是一所乡镇住宿制初中,位于距街区三公里的村庄,老一辈人都叫它“新农村中学”,交通工具不发达时老师们上街买菜都是个难题。1992年,秦雄电大毕业分配到这所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才开始工作那几年,不断有同事找关系托人调走或转行,与秦雄一年分来的十来位老师只剩下了他一人。
由于教学基本功扎实,工作勤恳,很快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成长为襄阳名师和语文学科带头人的秦雄收到了不少其他学校抛来的橄榄枝。在去与留的问题上,秦雄也纠结和犹豫过。病重父亲每周的中药,他要到枣阳北街药店检出熬好,送回距学校还有30里的老家;农忙时,他要操心帮父母把9亩2分地的庄稼收起来;侄女上小学上初中,他带在身边;妻子上班,他要骑摩托车接送,还要带自己的孩子……一边是对家里的牵挂,一边是对农村孩子的爱,最终,他还是留了下来,把自己的根,扎在了乡村学校这个舞台。
30年来,他每天最早到教室,与学生一起晨读、跑操;中午守着学生午餐、午休;晚上看着学生晚餐、就寝。之后他开始进行学习提升与反思写作,常忙到深夜,兀兀穷年。他坚持与学生谈心交心,走访熊集中学全部农村孩子,全镇每一个村落、家访过的每一个家庭,他都如数家珍。
心里装着的永远是学生
有的农村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常因身心问题影响学习,秦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班上一个“刺头”学生卢刚因洗碗抢水与人起争执,用一根旧凳腿把人家胳膊打折,但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全部医疗费,秦雄拿出自己的结婚资金为卢刚垫付医疗费,还常常给卢刚讲道理,帮他改掉冲动的毛病。学生张翠严重贫血,姐弟四人只靠父亲打零工和村里低保生活,秦雄有好吃的就叫她过来和自己孩子一起吃,还定期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部分贴补张翠姐弟生活费。
也有学生因学习困难,对学业失去信心,秦雄想尽办法,决不放弃一人。一个叫张元的学生因为厌学躲在家里不肯到校,秦雄前后七次翻山越岭,到离学校最远的村子张元家中劝返。有一次下雨,他还连人带自行车顺着山坡滑进山坳。多年下来,秦雄先后资助了50多个学生,帮助上百个孩子重树信心完成学业。
在实践中,秦雄归纳总结出针对问题生、学困生、辍学生、考生和新生等五类学生的“五个一”教育法——课桌文化一片纸、学困生一书信、留守生家长一信息、考生“锦囊妙计”一纸条、新生栽种一棵“理想树”,在枣阳市多所学校推广。秦雄把这五类学生教育转化实践总结成文,先后有40多篇发表在各类期刊上。
毕生惟愿做好一件事
秦雄说,“一生惟愿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聚焦这一目标,30年来,秦雄紧抓课堂写作教学、文学教育、个性写作课题以及文学社创建。他家中堆满了书,几十本厚厚的八开纸笔记簿上,不同颜色字体密密麻麻。他征订过50多种期刊杂志,购买或电脑上研读多位名师著作文章,把所学理论与班级实际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他曾患腰椎外漏,术后医生要求他至少卧床休息三个月,但他仅一周就要求出院,白天捆着夹板上课,晚上躺在床上备课、批改作业、写教学反思。
30年来,他致力于“初中语文新授课情境类比教学”探索研究,让普通的课堂多出一个“情境”,让学生走上讲台,在课堂上迸溅出欢笑、泪水和思想的火花。2021年12月,作为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秦雄就该课题线上答辩,鉴定专家北师大两位教授评价:这一研究对新授课和情境教学有重要的补白作用,我们没想到一名农村教师的研究有如此的深度与素养。最后这一课题顺利通过答辩并被评为优秀课题。
秦雄从不吝惜与青年教师分享经验。他撰写《让典型的星火,燎亮教师专业发展之原》一文,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在新教师培训会上,他的“教师论文写作如何选点”“语文教师如何走进文体”等专题报告吸引许多教师的关注。50名教师在他的帮助下成长为襄阳名师、枣阳名师。他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又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凡。(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程墨 特约通讯员 陈建波 杨光明)
作者:程墨 陈建波 杨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