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渤海湾,中国渤海三大海湾之一。位于渤海西部。北起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黄河口。有蓟运河、海河等河流注入。海底地形大致自南向北,自岸向海倾斜,沉积物主要为细颗粒的粉砂与淤泥。渤海湾中有丰富的石油储藏。
其北部是著名的旅游和度假区,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
简介
渤海湾
渤海湾(Bohai Bay,Bohai Wan)
中国渤海三大海湾之一,[1] 位于渤海西部。在蓟运河河口,由于河口输沙量少和受潮流的冲刷,形成一条从西北伸向东南的水下河谷,至渤海中央盆地消失。平均潮差(塘沽)2.5米,最大可能潮差5.1 米。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冬季结冰,冰厚20~25厘米。沿岸为淤泥质平原海岸,泥深过膝,宽约1.5~10千米不等。湾内有天津新港。渤海湾是渤海西部的一个海湾,位于唐山、天津、沧州和山东省黄河口的半包围区域内,海河注入渤海湾。
渤海湾中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游和度假区,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
渤海湾(Bohaiwan)是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京津冀的海上门户,华北海运枢纽。三面环陆,与河北、天津、山东的陆岸相邻,东以滦河口至黄河口的连线为界与渤海相通。面积1.59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1/5。此外,
渤海湾风光集萃
渤海湾湾口亦有从大清河口到黄河口的划法。海底地势由岸向湾中缓慢加深,平均水深12.5米。
渤海湾盆地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
渤海湾正处在中生代古老地台活化地区,位于冀中、黄骅、济阳三拗陷边缘,经历了各个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形成湖盆,并在其上覆有1~7公里巨厚松散沉积层。沿岸几乎全为第三纪沉积物,形成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又因几经海水进退作用,使海湾西岸遗存有沿岸泥炭层和3条贝壳堤(见天津贝壳堤)。海底沉积物均来自河流挟带的大量泥砂,经水动力的分选作用,呈不规则的带状和斑块状分布。一般来说,沿岸粒度较粗,多粉砂和粘土粉砂,东北部沿岸多砂质粉砂;海湾中部粒度较细,多粘土软泥和粉砂质软泥。
水文气候
沿岸河流含沙量大,滩涂广阔,淤积严重。流入海湾的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蓟运河和滦河。
①黄河以水少沙多著称。年均径流量440亿立方米(郑州附近花园口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
渤海湾
吨,约占渤海输沙量 的90%以上,是渤海湾现代沉积物主要来源。
②海河水系年均径流量为211.6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600万吨。1958年海河建闸后,径流量锐减,年均径流量仅7.1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不足30万吨,对渤海湾地貌发育的影响已大为减小。
③蓟运河为蓄泄河道,1922~1957年年均径流量7.4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70~100万吨。1958年建闸后,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立方米和1.56万吨。
④滦河年均径流量47.9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210万吨。由上可见,黄河大量泥沙的入海和扩散,是渤海湾泥沙主要来源。滦河入海泥沙的向西南运移,虽为数不多,但仍不容忽视,使渤海湾水下不断淤浅,滩面扩增。如北堡-涧河的滩面,1958~1984年年均向海延伸1.5公里,沉积厚度年均增11.5厘米。为其他海区所罕见。
折叠
变化复杂
由于渤海湾为三面环陆的半封闭性海湾,位于中纬度季风区,离蒙古高原较近
渤海湾周围油田
,因此,气候有显著"大陆性"特征:一是季风显著;二是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秋短促,气温年变差大;三是雨季很短,集中在夏季,7、8两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4~68%,春季少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
折叠
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较均匀,时间变化显著。水温冬季沿岸低于湾中,以1月最低,略低于0℃;夏季沿岸高于湾中,8月最高,约为28℃,水温年变差在28℃以上。冬季常结冰,冰期始于12月,终于翌年3月。冰量为5~8级(以冰盖面占总海面的十分比为级)。历史上曾出现两次(1936和1969年)严重大冰封、湾内冰丘迤逦,全被封冻,冰厚50~70厘米,最厚达1米。盐度分布趋势是湾中高于近岸,分别为29~31‰和23~29‰。但紧邻岸滩一带,受沿岸盐田排卤的影响,盐度高达33‰。盐度的年变差为8‰。
折叠
潮汐
渤海湾的潮汐属正规和不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为2~3米,大潮潮差为4米左右。落潮的延时大于涨潮的延时,分别为7和5小时。海浪以风浪为主,平均波高约为0.6米,最 *** 高可达4.0~5.0米。
折叠
水下资源
渤海湾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由于渤海湾为陆上黄骅含油凹陷的自然延伸地带,生油凹陷面积大,第三系沉积厚,含油前景很大,为中国油气资源较丰富的海域之一(见大港区)。
地下热水、煤成气藏资源也丰富。渤海湾滩涂广阔,潮间带宽达3~7.3公里,淤泥滩蓄水条件好,利于盐业开发。长芦盐区是中国最大盐场,盐产量占全国的1/3弱。另外,渤海湾,尤其在河口附近,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为鱼虾洄游、索饵、产卵的良好场所,出产多种鱼、虾、蟹、贝。
折叠
湿地水鸟
该地区河流众多,湖泊、池塘、水库、洼淀、河口星罗棋布,再加上漫长的浅海滩涂,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湿地景观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湿地环境,使渤海湾成为我国东部湿地水鸟的重要分布区本地区水鸟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种类多、数量大、珍稀濒危物种出现频率高等方面。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野外调查,在渤海湾地区已记录到水鸟120多种,占我国水鸟总种数的40%以上其中,天津北大港自然保护区的水鸟有107种;大黄堡自然保护区有92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115种渤海湾是东亚鸟类迁徙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春秋都有大批水鸟迁经此地并做短暂停歇银鸥、红嘴鸥、环颈鸻、反嘴鹬、黑翅长脚鹬、红头潜鸭、白秋沙鸭、斑嘴鸭、绿头鸭、罗纹鸭、针尾鸭、豆雁、灰雁、大天鹅等种类常集成大群停歇在水面或岸边,场面十分壮观湿地国际专家调查发现,我国的渤海湾是鸻鹬类重要的迁徙通道,仅每年春季的迁徙期间该湿地就容纳了超过30万只的鸻鹬类如果加上雁鸭类、鹤类、鹳类等其他水鸟,每年利用渤海湾的水鸟总数将超过100万只此外,随着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水鸟还选择此地作为越冬地,如苍鹭、遗鸥、灰鹤、大天鹅以及多种雁鸭类等2006年1月,笔者与天津路华中学的袁良老师到唐山考察,在唐海县见到了140多只夜鹭,另在开滦煤矿的一个塌陷坑见到了18只大天鹅,是目前这两种鸟类在我国越冬分布的最北界到了夏季,渤海湾湿地还为一些水鸟提供了繁殖场所,常见种类包括须浮鸥、斑嘴鸭、黑翅长脚鹬等,它们在茂密的芦苇丛中营巢黄河三角洲还是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区,每年都有上千只黑嘴鸥在滩涂上产卵育雏。
在该地区的水鸟中,有很多珍稀濒危物种其中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的有9种,如黑鹳、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白头鹤、大鸨、遗鸥、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等;属国家II级保护的物种的有20余种,包括海鸬鹚、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白额雁、鸳鸯、灰鹤、白枕鹤、蓑羽鹤等。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红色名录》中,遗鸥属于一个易危物种(vulnerable.species),世界种群总数大约1,2000只该物种的繁殖区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陕西以及蒙古、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但其主要的越冬地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报道。2003年4月,笔者与学生刘阳、七里海保护区的苏海潮科长一起在天津沿海进行了一次野外考察,非常幸运地发现了一个1000多只的遗鸥种群,并推测渤海湾地区有可能是遗鸥的越冬地,调查结果发表在英国《东方鸟类俱乐部》的会刊上随后,在2004-2005年冬季对天津沿海的鸟类调查中,都记录到了遗鸥的越冬群体,其中最大的种群达到了3362只,从而证实了渤海湾确实是遗鸥的主要越冬地该发现不仅有利于遗鸥越冬栖息地的有效保护,而且我们通过对部分环志个体(有关信息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提供)的观测,还为这种水鸟存在东西方向的迁徙模式提供了证据。
东方白鹳是另一个世界著名的受胁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仅存3000只左右。1999年春季,我们在北大港自然保护区进行的一次考察中曾记录到了800余只东方白鹳,我们在同一地点也多次发现了大群的东方白鹳栖息2007年3月2日,一位研究生向我报告:有94只东方白鹳刚刚抵达北大港自然保护区连续的观测结果表明,该湿地是这种珍禽一个重要的中途停歇地东方白鹳以往的繁殖区位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我国的东北湿地,后来在我国江西的鄱阳湖、安徽安庆沿江湿地等地点也陆续发现了一些繁殖个体最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关人员发现:除了每年春秋季节有大量东方白鹳迁徙经过该保护区之外,还有一些个体在保护区内营巢繁殖这进一步说明渤海湾地区在东方白鹳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分布的9种鹤类中,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灰鹤、蓑羽鹤、白枕鹤、沙丘鹤等7种鹤类迁徙时全都途经渤海湾。国际鹤类基金会曾开展过白鹤等珍稀鹤类的卫星遥测,结果显示许多个体在渤海湾地区停歇栖息,其中一只个体停歇期长达近3周时间。在山东、河北、天津等地进行的野外调查陆续发现了灰鹤的越冬种群其中,在天津我们曾发现过100多只的越冬群体在迁徙季节,曾多次在北大港、团泊、滦河口、黄河三角洲等地发现白枕鹤和丹顶鹤栖息最近的调查发现,丹顶鹤的一部分种群还在黄河三角洲越冬,最多的年份有100多只因此,渤海湾地区的湿地质量对这些珍稀鹤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渤海湾湿地还有一些尚未列入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但受到国际保护的重要物种,如鸿雁、花脸鸭、青头潜鸭、白眼潜鸭、灰头麦鸡、半蹼鹬等它们于春秋季节在北大港、团泊、七里海等湿地经常出现,需要加强监测和保护在整个迁徙期和非繁殖期间,渤海湾湿地对24种鸻鹬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泽鹬、半蹼鹬、红腹滨鹬、白腰杓鹬、弯嘴滨鹬和黑翅长脚鹬迁徙的中途停歇地,而且也是环颈鸻、黑翅长脚鹬和反嘴鹬的重要繁殖区。
在湿地水鸟中,白腰杓鹬、灰斑鸻、黑腹滨鹬是我国东部沿海常见的鸻形目鸟类,也是《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及《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受到保护的湿地鸟类白腰杓鹬在古北界北部繁殖,国内的繁殖地为内蒙及东北,越冬时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沿海地区、印尼及澳大利亚等地;灰斑鸻则繁殖于全北界北部,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澳大利亚越冬;黑腹滨鹬的繁殖地也在全北界北部,越冬于长江以南主要河流两岸、华南和东南沿海省份及东南亚一般认为渤海湾只是白腰杓鹬、灰斑鸻、黑腹滨鹬迁徙的中途停歇地,而我们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证实了渤海湾不仅是其重要的迁徙停歇地,而且还证实这三种鸟类在渤海湾地区有越冬种群存在其中白腰杓鹬和灰斑鸻越冬种群的日最大统计数量(1700只和1420只)分别超过了它们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总数量的5%和1%因此根据湿地国际对重要湿地的评价标准,渤海湾北部可被视为白腰杓鹬和灰斑鸻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越冬地。
为了保护渤海湾的湿地和水鸟资源,我国已经把天津古海岸、北大港、滦河河口、昌黎黄金海岸、黄河三角洲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并建立了十余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河北唐海湿地、南大港、天津团泊、北大港、大黄堡、山东黄河三角洲等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还成为了国际鹤类网络自然保护区在《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环渤海海岸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被列为其中的一个优先项目。
开展湿地和水鸟的保护工作需要科学研究的技术支撑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得知对渤海湾地区鸟类的调查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一些外国人,如英国的R.Swinhoe、法国的A.David、德国的H.Weigold等人曾在渤海湾地区进行过鸟类标本的采集,并在其编写的有关《中国鸟类名录》中记述了一些水鸟在该地区的分布状况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动物学家寿振黄教授曾对华北地区的鸟类进行过系统调查和标本采集,并于1936年发表了《河北省的鸟类》专著,其中包括许多在天津、河北等地区分布的水鸟记录1950年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曾多次到天津地区采集鸟类标本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的"京津唐地区生态环境调查"项目,曾于1985-1986年对北大港、团泊等地区的水鸟进行过调查90年代以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李湘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对北大港及临近地区的沿海进行了鸻鹬类的调查和石油污染对鸟类生存的影响评价与此同时,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李百温参加了中国隆冬水鸟的数量统计,于1990-1993年对北大港等内陆湖泊的雁鸭类进行过调查天津市林业局于1996-1999年组织技术力量,开展了天津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其中包括了对北大港等湿地水鸟的专项调查从1994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在国际鹤类基金会、英国石油公司(BP)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对天津和河北唐山沿海地区的水鸟进行了多年野外调查,获得了较为系统的科研资料尽管对渤海湾地区的水鸟已经开展了多年的调查,但总体来看该地区的水鸟研究工作还很薄弱,现有工作多为自然保护区水鸟资源的调查工作,深入系统的生态学专项研究比较贫乏,在一些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域缺乏长期的监测规划因此加强渤海湾地区湿地水鸟的研究工作无论从科学研究还是保护管理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渤海湾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的一个地区,不仅有天津、秦皇岛、唐山、黄骅、东营等多个城市,而且还是我国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的重要能源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地区的一些大型开发项目相继上马例如,首钢已从北京搬迁到唐山沿海的曹妃甸,一个年产百万吨乙烯的工程项目落户在北大港自然保护区的周边,规模宏大的天津滨海新区也正在加紧建设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给渤海湾地区的湿地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我们预计该地区的湿地面积会逐渐减少,部分湿地的质量将有明显退化如何科学地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湿地对于环境变化十分敏感,一旦遭到破坏,进行恢复将要花费高昂的费用野外考察发现,在这些生态敏感区域尚未开展全面的本底调查和生态监测因此,我们建议 *** 有关部门、首钢等大型企业重视渤海湾的环境保护问题,尽快启动相关区域的生态监测工作。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一些自然保护组织都十分关注渤海湾湿地和水鸟的保护工作2006年9月,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与北京师范大学、河北林业局在河北唐海县联合举办了"渤海湾湿地与水鸟保护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省市的4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通过了"2006年渤海湾湿地与水鸟保护研讨会的倡议",号召 *** 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充分重视渤海湾湿地的保护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轻人为活动对鸟类生活的影响,为迁徙候鸟留下一片生存的空间。
环境现状
折叠
污染由来
来自2009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的数据显示:渤海沿岸实时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共100个,工业排污口32个,占据1/3。而这些沿岸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75%的监测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40%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7%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有所恶化。1/4以上的渤海海域海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一连串的数据似乎让我们明白,康菲对渤海的污染并非个案,由于渤海是中国半封闭内海,自净能力差,周边又都是工业发达城市,海水污染非常严重。为了治理渤海,多年来国家海洋局一直在推动建立专门的保护渤海环境的立法,但是一直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3] 。
折叠
事故影响
七八成扇贝死亡,剩下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养殖户基本绝收,利得财富成为泡影。因为怀疑是漏油事件所致,前天烟台牟平区120家扇贝养殖户在公诉代表书上登记签名,按下手印,决定集体起诉康菲公司。从河北乐亭到河北昌黎,再到山东牟平,尽管目前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海产品大面积死亡与石油污染直接相关,但是对于目前的渤海湾,海洋生态的保护已经到了悬崖边上。
折叠
残酷现状
渤海现在已经没有一种鱼类、贝类或螃蟹能够形成规模裙带,产卵场污染面积达100%,20年间物种减少30种以上。过去盛产的对虾、黄花鱼、鲳鱼、凤尾鱼、梭鱼等信托网几乎断档或濒临绝迹。这是2007年新华每日电讯引用的一组数据,而这篇文章的标题(渤海"中毒"快成"死海"了,求救啊!)足以让人们心惊。 "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10年后变成死海。"这是2007年有专家发出的呼声,如今时间已经过去5年,5年之中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样的场景和数据呢?翻开2008年《渤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春夏秋三幅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让人心情压抑,整个渤海近岸,除了河北秦皇岛南、北戴河和大连附近少量海岸线,其余海岸线完全被污染线圈住。数据显示,2005年,渤海约有14%的海水被污染,而到了2010年,比例上升到了22%,向前走是碧海,向后退是死海,站在十字路口的渤海生态不能后退,也已经来不及徘徊。
折叠
大量抗生素
2014年9月9日,在渤海湾,所有养殖户都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养海参!因大量密集养殖,很多药物对海参不起作用,大量用药后,同一区域的乌鱼、对虾都"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