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试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文选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试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文选题)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试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文选题)

背诵11 精读19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 ·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诗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被列为江西派“三宗”之一,后期诗风接近杜甫,也能词。有《简斋集》、《无住词》)。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提示】

一、这首词借回忆往事抒发吊古伤今的怀抱。作者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时当微宗政和年间,天下承平无事,故能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作者流落南方,艰苦备尝,回忆往事,不免百感交集。

二、上片写往事,追忆洛中旧游。“忆昔”两句,言旧游之地与人。“长沟”三句,写旧游之景,其中“杏花”两句,乃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往事历历在目。下片抒今情,感怀沧桑巨变。换头句忽转悲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二十”两句,言旧事如梦,知交零落。“闲登”句不承上文写,却宕开一笔,仍以景收,将沉挚的悲感转为表面的旷达,但“古今"两句,盛衰兴亡之感隐然言外。

三、此词极负盛名,作者不直言国事兴废,却用空灵的笔法,唱叹出之。如刘熙载评历来受到盛赞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杏花’两句,此因仰承‘忆昔’,俯注‘一梦’,故此两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倘谓现在如此,则呆甚矣。”小令须含蓄,此词结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简直可以概括天下万事,饶苍凉之致,警绝之意,好在句外,有余不尽。

四、此词的语言风格疏快明亮。浑成自然,似乎不假雕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史”等名句,古人认为真是自然而然,但也有称之为“奇丽”的。因自然是从雕琢中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才是含蓄有味的自然,对此可细加品味。

背诵12 精读21

书愤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作品充满抗金爱国 *** ,风格多样,以豪迈雄放为主。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提示】

一、作者写此诗时被重新起用,再次激起他的满腔壮志豪情。他在诗中回忆抗敌往事,追思英雄业绩,表达了老而弥坚、死而后已的报国情怀。

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叙事,回顾他的战斗生涯。首联概括表达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颔联选择两幅战斗生活画面作具体描写。后四句抒情兼议论,表达而今的抗金情志。颈联侧重抒发壮岁已逝、抱负未伸的遗憾,尾联侧重评价诸葛亮的业绩,甚中蕴含着作者的崇敬之情、效仿之志。

三、此诗善用对比。从作者自己的角度看,壮岁的豪迈与而今的衰颓,是一层对比,报国的壮心与自己的年老,又是一层对比。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看,则陆游向往诸葛亮的北伐业绩,与朝廷君臣大多不思进取的现实,也是一层暗藏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取向特别突出,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此诗中间一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历来享誉人口的名句。首先是这两句有高度概括力,是对作者生活经历的提炼,但又十分形象,有鲜明的画面感。而且属对工稳,自然流走,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宜为人们传诵。

背诵13 精读25

念奴娇·过洞庭

宋 ·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力主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议,两度被劫落职。其词气势豪迈,上继东坡,下开稼轩,为豪放派重要词人。有《于湖先生长短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提示

一、这是一首中秋词。这首词,与其说是通过月夜泛舟洞庭,描绘了自然景象的浩渺开阔,不如说是表现了作者自我人格的超拔高洁。作者的自我人格魅力使这首词格外动人心弦。遭遇困塞却光明磊落,甚至能驱遣天地万物,自我抒情形象因此而占据了画面中心,充塞天地之间,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词中得到了鲜明表现。“表里俱澄澈”一句,既是概括题旨的警策之笔,也可视为对此词艺术特色的形象表述。

二、在词中,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 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展现出空灵晶莹的奇妙境界。词的上片侧重描绘物境。作者有意突出洞庭湖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传达从中感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体验。下片着重表现超拔高洁、处变不惊的心境。“尽挹西江”三句极尽想象之能事,写来气概豪纵,笔墨淋漓,把全感情推向了 *** 。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早年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为掌书记,奉表归宋。初授江阴签判,历任江西提点刑狱,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未被采纳。遭投降派排挤,落职闲居信州上饶十余年。晚年又被起用,知绍兴府兼任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积极准备北伐,最终落职,抑郁而死。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腔忠愤寄之于通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风格悲壮激烈,但又变化多样,为苏轼之后的豪放词代表作家,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背诵14 精读26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宋 ·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提示】

一、淳熙六年春,辛弃疾又一次面临职务调动。此词借春愁、闺怨,表达对国事危殆的忧惧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上片伤春,“更能消”两句以春归开头,以下“惜春长怕”两句是惜花惜春,"春且住”两句是留春,“怨春不语”四句是怨春,分数层写,暗示南宋抗金形势如风雨飘摇。下片闺怨,以男女喻君臣,借陈皇后被贬自况身世遭遇,并以杨玉环、赵飞燕事从反面作陪衬。结句“休去”三句,写残春景象,景中寓情,收束全词。词中意思有多层转折,如上片在惜春、留春之后,突然转为怨春;下片在呵斥玉环、飞燕之后,突接“闲愁最苦",转到自身,尽开合跌宕之致。

三、本篇采用传统比兴手法,而且融贯全篇,花草零落、美人迟暮,构成总体上的象征性意境,委婉曲折地抒发了内心的怨情。上片的风雨送春是借物起兴,残春景象象征抗金形势的动荡多变、前景难料,以及抗金人士试图力挽颓势而徒劳无益;下片的美人失宠是托古喻今,暗喻自己被谗失意的政治遭遇,抒发了抱负成空却无可告诉的怨恨。最后的斜阳烟柳景象,也象征南宋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政局。此词沉郁顿挫、笔致委曲、梁启超评其“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背诵15 精读27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宋 ·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提示】

一、这首词的创作,起因于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是辛弃疾被罢官后和陈同甫两人同游江西上饶鹅湖,狂歌豪饮,共议恢复大计。这次鹅湖之会,再次点燃了辛弃疾心头的英雄之火,在与陈亮分别后,他将一腔忠愤之志、报国之意,在这首词中倾泻而出。

二、上片是对“鸡湖之会”的追忆,以“老大那堪说”起,词人的心境是沉郁苍凉的。一世的英雄气概与清寂的环境相映衬,即事叙景,景为情设。下片直抒胸口,面对收复河山的国家大事,直奔抗金复国主题,读来大义凛然。以下连用典故抒情,透露出英雄失路的怨愤悲怆之情。 结句却格调高昂,泣血誓言,壮志豪情,唱出了黄钟大吕般的时代最强音。前人说辛词“肝肠似火”,读此词可以得此体会。

三、稼轩善于用典,这首词同样如此。如陈登、孟遵、伯乐、祖荻、女娲等典故,因多数是人们热知的典故,用意又十分贴切,用来抒情时并无晦涩窒碍之感,多个整故连用,意思几经曲折,反觉笔力千钧,气势如虹。

四、《贺新郎》这个词调,押的是仄韵,而此首用入声字押韵,情调比较激壮磊落;全词句式是奇句多于偶句,节奏就显得跌宏多变,这与这首词作为英雄的“不平之鸣”,是十分契合的,这些形式要素,也值得我们在反复诵中细加玩味。

背诵16 精读29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 ·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提示

一、作者风华正茂,满怀兴奋与期待来到扬州,但所见所闻却无不触且惊心 想到扬州过去的繁华,目睹今日的荒凉、“《黎离》之悲”油然而生,其中既有对金兵战争暴行的谴责,也可以体察到青年人美好理想遭到打击的心灵震动。

二、上片写初到扬州的现实见闻。首三句交代自己来到扬州这名胜之地,“过春风”两句,抚今思昔,是写当时所见实景。“自胡马”三句,极写金兵洗劫扬州后荒凉之状,此为目睹;“渐黄昏”三句,再写角声回荡于“空城”,此为耳闻。下片重在抒发个人感怀。过片两句承上启下,托杜牧以写已情。以下“重到须惊”、“难赋深情”,都可视为作者自己的真切感受。末以景结,景中寓哀时伤乱之情。

三、词中黎离之悲,用借景言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加以表现。作者选择描绘的扬州景物,带有浓厚的感 *** 彩,如“荠麦青青”、“清角吹寒”、“波心荡、冷月无声”尤其“废池乔木”两句,陈廷炉认为“写兵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四、词人为 “感慨今昔”,精心选择了两类意象。一类写“昔”,即历史意象,一类写“今”即现实意象。历史意象用来描写往昔扬州繁华风貌,多处化用杜牧诗句入词境;现实意象用来表现今日游览的见闻感受。对今日扬州的描绘,无不以历史上的繁华作为依托;对昔日繁华向往,与词人此番游览扬州的体验密切相关。写“今”时寓有“昔”,写“昔”时寓有“今”,历史与现实两幅画面重叠映现,从中可读出言外不尽之意。

背诵17 精读35

解连环·孤雁

宋 · 张炎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提示

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咏物词,作者张炎也因此称为“张孤雁”。作者明咏孤雁、暗写自身,借孤雁的形象和遭遇,写出了自己四处漂泊的身世之感,也寄寓了南宋遗民在亡国以后失落、彷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词中写到苏武在匈奴不降志受辱、宁死不屈,暗指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为词意带来一点亮色。

二、此词重点在写孤雁之“孤”,结构上有“以意贯串”的特点。“楚江”三句写雁飞之处,“怅离群”已暗含“孤”字,点明全篇旨意。“自顾影”三句,写雁落之处,描绘惊散后孤栖情境,空阔之景衬托雁之“孤”。“写不成书”两句,言雁寄相思, “一点”关合“孤”字。“料因循”三句,由雁书联想苏武情事来传其“孤”。换头“旅愁”句指雁也指人。“漫长门”两句再用长门、锦瑟两个典故渲染孤雁雁声之悲。“想伴侣”五句是想象之笔,是孤雁对远方伴侣的思念和期待,“未羞他”两句以双燕反结雁之“孤”。

三、本篇紧扣“孤雁”的特征,运用关于雁的各种典实,融化唐人诗句入词,皆能浑化自然。

背诵18 精读41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元朝。他有“曲状元”之誉,后世将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儿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提示

一、悲秋是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马致远此作是散曲中的秋思名篇。套曲由花开花谢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虚幻,对帝王豪杰的富贵无常寄予感慨,对守财奴的执迷不悟给予嘲弄,而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隐居的宁静生活表示由衷的赞叹。最后再次通过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两种生活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适的心志。曲中虽不免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其坚持独立人格、不愿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还是难能可贵的。

二、这套散曲感情激愤强烈,意象独特鲜明,色彩斑斓绚丽,对读者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作品的语言豪辣动宕,明爽流畅,快人快语,一泻无余。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得力于其中多处运用的鼎足对(三句对),对得工整自然,气势酣畅。其中有的还结合运用博喻(众多的比喻),反复设喻,增强了感情表达的力度。

背诵19 精读59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清 ·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提示】

一、这是一首塞外纪行抒怀之作。着重写塞上风光,隐约流露出远赴边塞的孤寂无聊及思乡之情。

二、词中景象与作者心境交织交感,既雄浑又悲壮。如万帐穹庐的壮阔与人的独醉,狼河奔腾的喧闹与归梦的遥远等,都为“醒来无味”设下伏笔。全词情景映照写尽作者内心深层的惆怅。

三、词在写景上不事藻饰,纯用白描。王国维特别赞赏其中“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两句,以为可同前代诗歌名句“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等媲美,“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人间词话》)。

背诵20 精读66

咏史

清 · 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提示

一、此诗写于龚自珍客居江苏昆山期间。当时社会黑暗,政治 *** ,官场人物或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或流连声色,放荡奢华;而士林则趋炎附势,苟且偷安。作者面对如此现实,义愤填膺,忧患重重,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官场士林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与鞭挞,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个改良主义政治家的眼光与思考。

二、诗歌属于传统“咏史”题材中泛咏一类,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既不是借古讽今,也不是以古鉴今,而是以古为名,直面现实,揭露东南一带官场、士林的腐朽与黑暗。诗中的史实不再是歌咏主体,而更多的是起了典故的作用。当然,作为一首咏史诗,作者还是兼顾了一些咏史诗本身的特点,如以东南十五州切入,尾联又以田横之事收束,对士人的没有节操进行反讽等。可以说,诗歌是在咏史的框架内,浓缩了当时的现实政治。

更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试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文选题)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