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屋场堰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屋场堰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屋场堰边

春节过完离家前的最后一天傍晚,我又去属于我们家的那个叫“屋场堰”的堰塘边走了一圈。

这是我每次回家休假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都会做的事情,除非天气实在恶劣,而印象里似乎并没有过被天气影响到完全去不了的例外。有时候是雨后,有时候是雪后,一路泥泞,我也会尽量踩着路上的野草走过去。尽管回来的时候总是拖着两脚沉重的泥,也并不影响我的兴致。

这个“屋场”,曾被小时候的我听成“无常”,因而心生畏惧,无人陪伴是绝不敢去的。

稍大一点才知道所谓“屋场”,就是可以建屋的场地(现在的官方称谓是“宅基地”),所以堰塘西边那块曾经用作公用谷场,后来又变成麦田的地方,以前是有一座宅院的。只是从我记事起,那里就只是一块平整的谷场,看不到半点有人住过的痕迹。

要说完全没有,倒也不是,因为在堰塘和谷场之间丛生的杂树和灌木里,曾经有过竹子,那种竹子不是野生的山竹,是只有住家附近才会人为栽种的水竹。

竹子一旦种下,是很难绝迹的。当年为了谷场的完整,任何向西延伸的竹根都会被斩断,尤其是后来的麦田主人,为了其麦田不被竹子一点点侵占,挖得更是彻底。

这样年复一年,这些曾经有过主人的水竹终于是被消灭了。这个曾经的屋场,只剩下了当年用来饮水浣衣的堰塘。

虽然已经知道此“屋场”非彼“无常”,那个堰塘和旁边曾经的屋场还是让我心里有隐约的躲闪。

曾经有人在这里过着跟我们一样的日子,后来他们去了哪里呢?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呢?他们的房子为何没有像其他的老屋一样留下来代代相传?

这大约就是我最早萌生的对于“历史”的敬畏吧。

老人们总是有讲不完的乡邻的故事,但是我记得从来没有人讲屋场堰边的这家人的故事。

再后来堰塘一个个就近分给了附近的人家做小鱼塘,虽然我们家东西都有紧挨着的堰塘,分到的却是“屋场堰”,因为再没有比我们家离它更近的了。

冬天的屋场堰其实除了一阵风来吹皱的绿水,和西下的夕阳把堰塘边杂乱的枯枝投进水里的影子,并没有什么好看。

如果是夏天,堰塘里大约还是会长满水花生和水草,甚至还会有荷花和莲蓬。青蛙们歇息在水花生丛里或者荷叶上,白鹭躲在水草间。

我这样突然走来,大白鹭会惊慌地冲天而起,青蛙都扑通扑通跳进水里,还不会飞的小白鹭们则在水草间钻来钻去,发出跟小鸡仔一模一样的啾鸣。

我慢慢走过堰塘东边的堰埂,想起小时候这里有一小片平整的草坪,长满一种叫“蚂蚁茎”的草(我曾经以为是“蚂蚁精”。)从连绵不绝蔓生的红褐色与绿褐色的草茎里会长出一种类似于康乃馨的粉色小花,年年春夏都会在同样的位置悄悄地绽开。

年少时的我仿佛熟悉自己领土的领主或者国王一般,熟悉附近几乎所有的野生植物。哪里有百合花,哪里有野樱桃,不酸的野葡萄和山桃在哪个坡上,好吃的野山楂又在哪里,什么时候去摘最好,全都记在心里。

这几株野生“康乃馨”是绝无仅有的几株,我曾经视若珍宝。我试过采了种子去种到我的小花圃里,也试过挖一颗移植回去,都没有成功,便还是年年去堰埂上去看它们开花。

现在的堰埂已经变成了一小块旱地,去年大概种过棉花,还能看到几朵遗落的棉花和倒伏的棉杆,那种小花肯定跟堰西边的水竹一样消失了。

堰埂快走到尽头,才终于发现了两朵新开的蒲公英。我蹲下来看它们,却被旁边的青苔吸引,忽然起了带一块青苔回去种的念头,便小心翼翼捏了一块起来。

一念既起,就认了真,一路低头寻回家去,竟然发现青苔竟然也有好几种。

最常见的是仿佛台球桌上的绿绒布那样柔软的青黄色的苔,挤挤挨挨,彼此间一点空隙都不留。另一种略细长,开着微型白芝麻一样的小花。大约就是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说的那种苔吧。但是“苔花如米“,真是把它夸大了好多,也或者袁枚的“米”指的是小米?那苔花也还是比一颗小米小了很多。

最后在屋后发现的一种最是惊人,竟然是枝条状的一缕缕,颜色和形状都像极了雪松,当然不凑到足够近,是绝不会注意到的。

看到我采集这些青苔的邻人和家人知道我要把这些带去城里种,并没有半分惊诧,因为我曾经捡了松果去做装饰,摘过野生的牵牛花籽去种,把姐姐养出根了的栀子花带去养……还有一次要不是妈妈拦着,我差点把一个偶然发现的被遗弃的小鸟窝给带走。

可惜这一次无论怎么腾挪,被妈妈塞满了吃食的行李箱里都找不到可以容下那一袋青苔的位置,妈妈劝我还是不要带它了吧,于是放弃了。不知道妈妈记不记得她答应过我,帮我把那些青苔再倒回土里去。

情不知所起,回去之后,遂用闲暇时光画了《苔痕》增添闲趣。

还真应了那句——“苔痕阶上绿,草色入帘青。”

@颜牧:湖北人,女,现居上海。业余文字及绘画爱好者,有诗歌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媒体。作品《暹罗的温度》(上、下)于“豆瓣阅读”在售。2015年秋天开始自学水彩画。2016年1月,于温州闻音艺术举办个人诗画首展“自然而然 BEING NATURAL”。2017年11月,作品《苏堤》、《秋风起》、《从前车马慢》等作品参加上海“2017年美在网写生艺术展”(群展)。

更多屋场堰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