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 | 小咖说吧
曾经,在几乎每个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一定有着卖磁带、CD、VCD、DVD的店铺,四大天王最新的唱片海报被大大的悬挂或粘贴在门窗里。
但香港乐坛在2000年前后,迎来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知道”跟你谈谈,洗脑神曲能拯救香港乐坛吗?
2008年1月19日,获得全年最高销量歌手大奖的陈奕迅在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上。(新华社/图
上月,一位女歌手因拒绝领奖而掀起了小风波,再度把金曲奖颁奖礼推上热搜。但此金曲奖叫全球华语金曲奖,仅仅是个野鸡奖罢了。
不少人才突然发现,作为号称是华语乐坛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奖项,2018年台湾金曲奖已经过去了?举办当天微博热度竟然比不上女团101的播出.....
近年来,乐坛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堪称辉煌盛世的香港乐坛也风光不再。而从凤凰传奇、筷子兄弟到如今的冯莫提、张弛,越来越多的人听着唱着《月亮之上》、《小苹果》《佛系少女》《带你去旅行》《海藻舞》……这类旋律简单上口、反复吟唱的洗脑神曲,在KTV、在抖音、在广场中随风舞动。
香港乐坛曾风光无限
与洗脑神曲风靡大江南北迥异的是,今年与香港乐坛有着较为直接联系的事件,仅在这个夏天昙花一现,就是天后王菲参加综艺节目《幻乐之城》,而香港知名音乐人梁翘柏担任音乐总监。两场表演下来,老粉儿在网上发帖说,还是喜欢开场时唱梦中人的王菲。
《梦中人》,喜欢港乐的朋友不会陌生,这首歌是王家卫经典电影《重庆森林》的插曲。王菲演唱,窦唯吹笛,斩获1994年十大劲歌金曲奖,风靡一时。何止王菲,在80、90年代那个辉煌年代,还有关淑怡、林忆莲、叶倩文、郑秀文,四大天王、独立乐队达明一派等在乐坛争相辉映,更遑论不想参与领奖的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陈百强等天皇天后……从主流到小众,一应俱全,百花齐放。
港乐的兴盛,最早源于80年代末,随着《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电视剧的热播,由黄霑、顾嘉辉等香港知名音乐人创作的电视剧同名主题曲便开始唱到街知巷闻。而到了90年代,进入一个从KTV到路边理发店都播放港乐的年代,《一生何求》《沉默是金》《千千阙歌》《海阔天空》等歌曲可以在电视里循环播放成百上千次,任何一个稍微热爱流行音乐年轻人,都可以随口哼上几句粤式情歌。
在几乎每个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一定有着卖磁带、CD、VCD、DVD的店铺,四大天王最新的唱片海报被大大的悬挂或粘贴在门窗里。
彼时,香港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和十大中文金曲颁奖是流行乐坛的风向标,拿到“最受欢迎女歌手或男歌手”的奖项,则意味着在一线艺人中被签字盖章成为当下最具商业价值的歌手。
内地和台湾,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歌手也纷纷被包装进入香港乐坛出专辑拿奖项,那英、田震、孙楠、张信哲、罗大佑等天王天后级人物都曾征战香港乐坛。而香港本地演而优的明星,从周润发、古天乐到吴君如,人人都出过唱片,也去电台打歌,与歌手们竞相辉映。
香港乐坛衰落至今
然而,香港乐坛在2000年前后迎来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1999年底,张学友和黎明宣布退出香港音乐颁奖礼,不再领取任何奖项,这一举动宣告“四大天王”音乐时代的结束;王菲出了《寓言》专辑后,回归北京,逐步淡出乐坛和李亚鹏成婚。2003年,香港一边经历非典,一边痛失张国荣、梅艳芳这样的绝代名伶;2004年,一代音乐大师黄霑因肝癌去世。
黄霑曾点评说: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底子和根基都是薄弱的。香港本土市场狭窄,而选择特多,直到二十一世纪,依然如此。一旦产品水平下滑,或口味和大众脱节,就会出现问题。在80年代初,香港流行音乐界的一片兴旺,其实已埋下了衰退种子。到客观环境开始改变,有利条件不再,流行音乐的盛况,便开始由盛而衰。
随着香港回归,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港人开始北上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加剧,曾经风光无限的香港影视业也转向合拍片并面向内地市场做调整,纯港味的影片开始大幅度减少,与影视界相伴相生的港乐也随之难有皮可依附。香港乐坛自此和影视业一起,汇入了大中华文化的大江大河,成为其中的支流之一。
2005年1月15日,2005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在香港体育馆举行。(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图)
神曲兴起,港乐还有希望吗
虽然香港的唱片公司也并不甘心就此式微,发掘新生代接力,譬如英皇娱乐在2000年捧出了新人谢霆锋、容祖儿、twins组合等,整体上却无法接续上一代的辉煌。
除了极具市场号召力的香港音乐人张学友、陈奕迅等继续在港台及内地开演唱会,其他艺人从流量体逐渐变成了综艺咖。香港两大乐坛颁奖典礼还在举办,却再也没有当年的萤火流光。如今的抖音上神曲辈出、五味杂陈,被年轻人像玩杂耍般随手随拍,其中却再也难觅港乐的踪影。
从科技发展来说,当互联网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从社交产品到音乐产品,都从更深层次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D唱片已经成为某种年代的回忆,apple store的付费数字音乐下载逐渐成为主流。对于互联网音乐平台方而言,这成为一个抢用户而不断烧钱的游戏。
市场信息表明,腾讯的QQ音乐通过大量购买音乐版权来搏杀市场,拿下了华纳、YG、索尼、英皇、华谊等多家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代理。百度将百度MP3、百度ting、千千静听等诸多数字音乐产品整合,并与多家音乐内容版权方达成了版权合作……如今,听音乐的权力不再掌握在唱片公司手中,年轻人接触音乐要么来自音乐app,要么在抖音、微博等视频里。音乐虽然仍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音乐中的某段旋律已经让度成了一种纯娱乐因子。
从创作能力来看,香港本土原创音乐人,早期作为文化开放的先驱,一方面有顾嘉辉、卢国沾、黄霑、卢冠廷等音乐人以传统粤剧、武侠文化等作为根基创作粤语歌,充分发挥粤语在古音押韵上的优越性;另一方面部分音乐人如伦永亮、梁翘柏、雷颂德等均自欧美学成归来,比内地音乐人更早接触到欧美、日韩等地的流行音乐,既有很强的改编能力,也在吸收融合之后有较强的创作能力,为明星们制作了众多的引领潮流的时代曲。
而如今的香港原创音乐,随着造星工厂的没落,一方面少了了资本的助推力,一方面也不再享受早期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文化优势,在音乐创作上很难再出具备引领性的作品,而是逐渐沦为很有局限性的粤式情歌。
另一方面,从语言习惯上,粤语作为地区性语言,曾随着香港电影在录像厅和DVD时代大放异彩,讲粤语曾被内地视为流行、时髦的一种语言方式,在90年代很多人愿意学习和模仿。但随着香港与内地的融合,粤语不再占据潮流优势之后,基于粤语的香港粤语歌也就和台湾闽南语一样,变成一种方言歌种。并且,时代浪潮下,年轻人学英语大潮的兴起,与欧美文化的多维度接触,让国外的流行音乐进一步推广深入到大陆地区。大众追逐的潮流趋势,从香港、台湾的流行文化,进入到一个更广泛的范围中。
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如今,随着互联网平台如抖音等以短视频MV的形式将创作推向全民化,民间的泛娱乐生产力得到释放后,流行在某种程度上让位于娱乐或者向大数据缴械投降,“娱乐消费主义”比工业造星年代更加盛行。洗脑神曲成为大众最容易接纳的旋律,和广场舞一起成为大众生活呼吸的一部分,极速出现,时刻消费。而曾经的港乐在这股来自全民的生产力释放当中,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
或许,随着时代的迭进,港乐正没落成为一种小众文化,不管什么平台或者形式也难逆转。未来,它有可能变得更精致,但却很难回复曾经被大众疯狂追捧的盛况。但正如资深港乐评论作者july在《我见过银河,却只爱你这颗星》中所述:
感谢永远有歌,把心境道破。同为岁月的过客,用美丽的文字掏尽我的心声,用亿万的共鸣加冕你的深情,像朋友一般熟悉,像路人一样陌生。
那些曾经屹立的潮头曲,有集体回忆作证,就算时代再冷酷,又有什么可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