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三个(教师有哪些核心素养),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三个(教师有哪些核心素养)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三个(教师有哪些核心素养)

01

从“双基”到“素养”,

理解清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国家的课程改革在持续发力,2017年,推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同时,也推出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20年,又修订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这些文件的出台,让我们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重新定位我们的教学,探索如何把学科的核心素养跟学生的核心素养相结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三个大的方面,六个二级指标,里面说得很清楚。

文化基础,是培养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那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和单元教学设计时,就要思考,要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怎样的科学精神?

自主发展,是培养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健康生活尤其重要,健康是开头的“1”,“1”没有了,其他也就都变成“0”了。所以健康生活这种理念在学科素养里如何体现?

社会参与,是培养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有这样的境界,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

先把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梳理清楚了,在课堂上才能去落地。课堂是培养这些素养的主阵地。

其实,从“双基”到“素养”是有一个思考和变化过程的。比如我们学开车时,学交规是学知识,学移库是学技能。而它的情境是要开车上路,需要在这一情境下培养能力。学车的时候,教练可能都教过“踩、摘、轰、踩、挂”,踩一脚之后,把档摘下来,轰一脚油门,再踩,再挂上档。这些口诀其实就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

但是开车上路之后,谁也不去背这些口诀了。也就是说,我们形成了驾驶的素养,我们的关键能力让我们能做成事,能开车了。开车时,我们还要注意安全,安全驾驶,这是必备品格,也就是习惯做正确的事。再往高一层讲,我们要礼貌行车,要有尊重生命的意识,就形成了价值观念——坚持把事做正确。

“学了”加上“情境”才能形成能力,“学会了”加上“反思”才能形成素养,有素养才是成长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的是知识与技能,留下来的肯定是核心素养。

02

有了人才培养需求,

课程需要如何变革?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有以上的人才培养需求,就要有真实的任务。要让学生去应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将知识条件化、情境化。

前不久我们进行教学研究分享时,一位物理老师讲到一道题,一只小鸟在一根光滑的树枝上从高处慢慢地挪到低处,那么树枝对小鸟的摩擦力是增大了还是减少了?如果有生活常识就会知道,一只鸟在一根光滑弯曲的树枝上时,肯定是在越高的地方,脚抓得越紧,到了相对平的地方,它不用抓得太紧,靠重力就可以。所以从高处往低处滑动,摩擦力肯定是在减少。但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情境,就不知道怎么答。

包括北京海淀区高三语文最近的考题,一上来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孩子们平时没有接触这些内容,单纯从文本上分析,很难答对这样的题。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了证明这样的题跟生活、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就找了几个老师来答,其中也包括我。我没有看原文,只是看题干,就根据题干排除了干扰选项,然后再稍微看一下原文,迅速就把四个选择题全部做对了。而学生因为没有这样的情境,没有跟社会紧密联系,四个选择题错三个的不在少数。

所以,课程改革确实要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情境化也就显得比较重要。

在建立情境的时候,我们还要建立知识的关联与结构化。光有情境,没有知识的结构和关联,依然可能答不出这样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大单元教学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路。

首先,老师要研读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里提炼出学科核心素养,然后再跟中国学生的素养目标体系对接,最后落实在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上。

课程目标实际是育什么人,内容标准是学科怎样育人,学业质量标准是要育成什么样的人,这样就把它们打通了。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学生也是这样,向上向善可以保障他对知识的学习,对已知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还会让他有大的格局。

再细致一点儿看单元设计的过程,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想得到的“美丽”,是最高的境界;我们把它转化成课程标准,让它成为看得见的“风景”;再转变成教学目标,即做得出来的产品;最后,要通过知识、技能、情境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能力,加上学后反思,就形成了自己的内化于心的素养。我们认为,形成这样系统化的构建,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成长。

对于学科核心素养,我们也做了大量研究,其实学科之间也是相通的,我们要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

这次海淀区的政治学科的考试,出现了两道跟语文相关的题目。一道是给出三首诗,让学生鉴赏,然后用政治观点去表达。另一道是给出了《红楼梦》当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我们不能只在一个学科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一定是学科之间要融合,最终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又要跨学科,又要把学生的核心素养都融合进去,一节课一节课来教可能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课时教案走向单元教学设计,这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把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必备品格,在一个单元里用一个主题概括出来,完成单元必备知识的学习,将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情景与测评结合起来。

我认为,大单元教学设计最大的价值是解决一节节课之间要么重复,要么交叉,要么中间有隔离的问题。这样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优质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老师一定要能在全局当中教局部,在大单元中设计一节节课的课时。

03

从课时到单元,理清六大问题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首先要设计单元,思考这个单元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价值;其次确定单元学习主题,整合真实情境下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单元学习的主题;然后明确核心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没有核心知识,迁移、应用、格局、境界是空中楼阁;再挖掘核心知识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寻找承载核心知识的问题或任务;进而确定和续写单元目标。

状态第一,方法第二,时间第三。培养人是系统工程,把学生的状态调整好,再给他方法,让他有时间投入,他才能有获得感。单元教学设计,可能重要的是在方法。

从课时走向单元,要厘清几个关键问题:内容的重构、目标的重构、评价的重构、结构的重构、作业的重构。

目标和内容前面讲过了,评价到底应该怎么评?现在我们在倡导激励性评价,我就想起了小时候学书法,如果撇写得好,老师就拿着红颜色的墨水画在撇上,如果捺写得好,就画在捺上,整体写得好,就画在整体的字上。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具体,不能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成什么样,考试考成什么样,都说“你很棒”,学生不知道自己棒在什么地方,甚至有段时间是学生回答完了,全班都鼓掌,再问他们为什么鼓掌,他们也不知道。这是一种盲目的评价,对学生评价的重构,应该基于素养的提升和单元设计,学会评价,再学习上课。

作业的重构也是这样,改变传统作业形式单一的情况,现在的作业设计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在大单元的作业设计上,前不久我们也有一位物理老师做了展示,他把物理作业分成了基础性、拓展性和发展性作业。要完成学业基本考试、形成物理学科思维的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就可以了;选考物理的学生,至少要完成拓展性作业;未来在物理方面要有更多发展的学生,要完成发展性作业。

04

结语

教育是要唤醒学生的灵魂,让学生打起精气神儿,根是要提升教育质量。

怎么做?我归纳一下,是从两个群体入手。

一是引导教师参与研究,包括研究新课标、新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新高考试卷、教师的人格魅力等。研究完了要实践,实践完了反馈,然后再研究,再实践。每一位老师都是一门课程,优秀的老师是优秀的课程,对学生是有导向作用的。

二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要调动他的学习目标,让他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再对他的学习动力进行维持。其实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老师把他内心的潜能焕发出来,不断给他维持一种动力,他通过自主学习才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我们要培养知识、技能和素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教研活动要基于主题去研读课标,进行工作坊式的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设计要基于课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建立起知识联系与框架,通过任务群让学生的深度学习发生。

最后,还是想强调这两句话,每一名优秀教师都是一门优秀的课程,我们要让这门课程发挥最大的作用,老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

分享丨王世东,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来源丨华师教育研究院

整理丨中小学老师参考

更多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三个(教师有哪些核心素养)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