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日本与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隋唐时期,日本就曾遣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自隋唐以来,日本一直以中国为文化母国,虚心学习,对中国文化仰慕至极,并大量输入各种艺术品,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时光,到现在留下了相当一批珍宝。而且,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国国宝级文物最多的,也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其藏品质量丝毫不逊于英、法、美等欧美国家。
近代以来日本等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据中国官方统计,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据就高达360万件。
以下本人就日本各大博物馆藏珍贵的三十大中国国宝级文物(上)进行盘点。
1.商虎食人卣(京都泉屋博古馆)
商虎食人卣(中国青铜器精绝之作)
这件虎食人卣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此器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 *** 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 *** 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奇异复杂的。此器共有两件,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宁乡市沩山乡境内),后来都流落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此器装饰华美,在我国青铜器史上堪称古代艺术的精绝之作,也是日本藏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另一件为战国金银错狩猎纹铜镜),是现存最知名、最有价值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中国古代青铜器珍品之一。
2.商双羊尊(东京根津美术馆)
商双羊尊(存世仅有的两件之一)
羊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是温顺、善良的形象,也传递着吉祥的寓意,不少器物的造型、雕刻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双羊尊”目前全世界仅有两件,却都流失在海外,其中一件在大英博物馆,另一件则在日本根津美术馆。此尊造型为两只羊前躯相背、背托容器,造型上浑然天成、别出心裁,羊角大弯曲,尊口下饰弦纹和龙面饕餮纹,较为罕见,其艺术价值比大英博物馆藏品更高。因其优美的造型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根津美术馆的门票也设计成了双羊尊的造型。此器造型独特,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两件双羊尊之一,代表着中国青铜器雕刻历史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弥足珍贵。
3.战国金银错狩猎纹铜镜(东京永青文库)
战国金银错狩猎纹铜镜(中国最早的人物镜)
这枚铜镜直径17.5厘米,小圆纽,饰有六组金银错纹饰,其中三组为错金的涡纹,三组为错金银的图饰,其一为披甲骑士持剑握缰刺猛虎,其二为两兽相斗,其三为展翅欲飞的凤鸟。其制作技术和制作艺术都足以证明其是独一无二的国宝级文物。民国年间出土于洛阳金村东周大墓,后被日本人所得,现藏于日本东京永青文库。此镜质地精良,错嵌金银,结构对称,尺寸得当,寓意丰富,图饰逼真,是东周时期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其骑士刺虎图中的人物,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出现在镜面上的人物形象,因此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人物镜”,是日本藏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
4.西汉金马(甲贺市美秀美术馆)
西汉金马(西汉金马孤品)
这件金质御马为纯金打造,实心,长约30厘米,高约20厘米,重量约10公斤,国内目前已不存,唯一一个跟它比较接近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马(空心)。但这件是西汉时期纯金的,比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马要小很多。有意思的是,此马从前面观察是静态的,双足垂立整齐站着,腹部和胸前的肌肉都很饱满,脖颈修长。从侧面看金马的 *** 非常圆润,马尾巴又是翘起状态,很像是现实生活中马要拉屎的状态,现藏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美秀美术馆。这件金马风格高度写实、逼真,造型生动、形象,是以汉代御马为模型所制,是目前仅见的西汉纯金御马,其文化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巨大。
5.西汉金冠(甲贺市美秀美术馆)
西汉金冠(西汉金冠孤品)
这顶西汉皇冠不仅使用纯度极高的黄金制成,而且雕工十分精美,还镶有绿宝石,极为罕见。西汉时期的帝王都是不戴皇冠的,这顶金质皇冠可能来自外国的进贡,或者是当时工匠根据国外的君主皇冠仿制出来的作品,现藏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美秀美术馆。皇冠上镶嵌的宝石是绿松石,这些宝石的级别是“瓷松级”。所谓瓷松,是指绿松石打出的断口近似贝壳状,抛光后的光泽质感均似瓷器,故得名瓷松,是绿松石中的优质品,是绿松石中最上品。此金质皇冠做工极为精美,其镶嵌的绿松石为“瓷松”的珍品,因汉代金质皇冠在国内根本没有实物,实属弥足珍贵的稀世珍品,其珍贵程度和研究价值完全难以估量。
6.东汉“汉委奴国王”金印(福冈市博物馆)
东汉“汉委奴国王”金印(中日外交史上最珍贵文物)
这枚金印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清晰的说明了倭国是汉朝的附属。《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这枚金印后来不知所踪,直到1784年,才在九州的福冈,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经专家考证,汉制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日本出土的这枚金印符合汉制。此印经与史籍的参照印证和与“滇王之印”、“广陵玉玺”的对比分析,其可靠性已得到证明,进一步证实了中日两国交往的渊源关系,是中日外交史上最珍贵的文物。
7.西魏《菩萨处胎经》五贴(京都知恩院)
西魏《菩萨处胎经》五贴(世上仅存的西魏墨迹)
此卷为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方拙之态,其超凡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译者竺佛念是东晋十六国时知名的译经僧,于姚秦弘始年间(399~416),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五部,被誉为苻姚时期之译经宗师。唐代流入日本,现藏于京都知恩院。这卷经书纸张精美,笔意稳健,是难得一见的神品,是目前人世间手手相传的最古老的经卷,可能也是世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无可估量。
8.隋丙子椒林剑(东京国立博物馆)
隋丙子椒林剑(日本圣德太子的佩刀)
丙子椒林剑长约65厘米,形制为单刃直刀,切刃造,因其刀身上有“丙子椒林”的金象嵌刀铭,故此得名,如今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的国宝级藏品。丙子椒林剑名为剑,实为隋直刀(或环首刀),之所以叫剑,是因古代日本以剑为贵之故,刀作剑名,这在日本是习以为常之事。“丙子”为此刀锻造年的干支,而“椒林”则是如干将、莫邪之类,是锻造者或是刀工技法的名字,或者是地名,古有椒林岗,“丙子椒林”可解为丙子年铸于椒林。唐代流入日本,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刀流传1400多年,保存完好,据传是日本圣德太子的佩刀,是极为难得的隋直刀实物。
9.隋七星剑(大阪四天王寺)
隋七星剑(传世千年的国宝级名刀)
四天王寺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家寺院,公元593年由圣德太子所建立。四天王寺在日本的地位很高,它不仅仅作为佛界守护、镇护国家的寺院而成为政治外交的中枢,而且还是美术工艺产业等日本文化的发源地。这把藏于四天王寺的七星剑刀条为切刃,烧直刃。有极其轻微的内弧,刀身两面都有开双槽,布满星辰跟祥云纹饰;吞口处刻了一个龙头纹吞口。此刀因为本身刻有龙吞,所以在下以为没有另外加“刀镞”。此刀已经被日本研师从新研磨过的,虽然呈现出了原刀的肌理与刃纹,可是刀身的星辰祥云纹饰也因为研磨而变得模糊不清。唐代流入日本,现藏于大阪四天王寺。此刀整体状态完好,无缺无崩,可能是隋朝的礼仪佩刀,刀身上的祥云纹饰是典型隋唐云纹,曾为圣德太子的佩刀,为传世千年的国宝级名刀。
10.唐水龙剑(奈良正仓院)
唐水龙剑(唐刀形制范本)
唐刀又叫唐横刀,是我国隋、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因为材质关系,铁制刀剑极易腐蚀,不易保存,是故唐刀名气虽大,但中国目前尚未见到一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唐刀。这把水龙剑全长80.2厘米,刃长62.3厘米,为切刃造型,镐更朝向刀锋的方向的造型,刃较厚,呈现向刀刃方向微有弧度的内反之姿。除此之外,还有一把金银钿装唐大刀同为日本国宝级唐刀。唐代流入日本,现藏于奈良正仓院。此剑保存状况十分良好,着实不易,曾为日本天皇的珍藏,是正仓院保存最为完好且制作最精美的唐刀,而中国国内许多刀剑商用现代工艺锻造的唐刀,也都以日本正仓院收藏的这两把唐刀为形制范本。
11.唐贺知章《孝经》(东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唐贺知章《孝经》(贺知章唯一存世真迹)
此卷纵26厘米,横265.1厘米,以草书写“今文孝经”本文,无署款。据卷末小楷识语“建隆二年(961)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之作。北宋《宣和书谱》中亦著录有贺知章所书孝经。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此书法中锋行笔,圆浑苍润,尤其是勾挑之笔,顿如山安之后,趯然而起。从结体上看,非常开阔,字形摇曳摆动,机趣横生。十七世纪后半期传入日本,明治年间由近卫家进献皇室,现藏于东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此卷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为贺知章的唯一存世真迹。
12.唐摹王羲之《丧乱帖》(东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唐摹王羲之《丧乱帖》(最接近书圣原本的摹本)
此帖纵28.7厘米,横63厘米,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此帖为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笔法精妙,字体跌宕起伏,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完全表达了书圣写字时“追惟酷甚”的心境,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唐代时流入日本,相传是鉴真大师东渡时候带到日本的,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此帖摹填精良,笔法精妙,是最接近书圣原本的摹本,为晋唐书法中的极品,完全可以和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和北京故宫的秘宝《神龙兰亭序》并驾齐驱,是研究书圣王羲之艺术创作的珍贵资料。
13.唐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大阪市立美术馆)
唐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盛唐人物画的代表作)
此图纵27.5厘米,横489.7厘米,是唐开元时期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梁令瓒的传世作品,绢本设色,原分为上下两卷,前半卷画五星,后画二十八宿。此图现只存在五星及“角”至“危”十二宿神形,计17图,应当为上卷。星宿一般都与占卜相关联,而此图将天文,传说和世俗理念组为一体,独树一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每个星、宿各作一图,或老人,或描绘成女像,或是画成怪异的形象。有的人物骑着牛,有的手中拿着器物,面部特征与表情也各有不同。设色以黄色为基调,另有朱、青、绿、黑各色配合。衣褶、人体和兽身都采用晕染法,稍有立体感。此图分上、下两卷,上卷清末藏于北京完颜景贤家,下卷流落日本,民国初年上卷亦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此图笔法十分细密,人物用游丝描划,细劲秀逸,匀洁流畅,设色古雅精微,为盛唐时期人物画的代表作,极其珍贵,为研究唐代的人物、走兽、花鸟及山水画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14.唐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奈良正仓院)
唐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五弦琵琶传世孤品)
这件琵琶通体紫檀木,直项,琴轸分列琴头两侧,左三右二,是一件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这个是传世唯一一个五弦的琵琶,而且乐器极度华丽,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被它发挥到了极致,世界上现存的能表现大唐盛世繁华的文物,最典型的大概就是这件五弦琵琶。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螺钿的"钿"字,据《辞海》中注释,为镶嵌装饰之意。它是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礼物,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北院。这件五弦琵琶装饰极度华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五弦琵琶传世杰作,被视为是圣武天皇所有藏品中的第一名品、同时也被视为日本皇家收藏中的最珍贵宝物。
15.唐螺钿四弦曲项琵琶(奈良正仓院)
唐螺钿四弦曲项琵琶(唐代乐器精品)
此四弦曲项琵琶样式与现在日本所演奏的四弦琵琶没有太大差异,为中国唐代制品。四弦四相,曲项,琴体背面的木画极为珍贵,表面彩色画(拨受部分)衬底为皮革制,从绘画技法来分析当属唐代早期画风。这种四相琵琶为唐代使用的纯西域式琵琶,与今日中国流行的14品相琵琶不同,而与日本雅乐使用的同制。日本雅乐所演奏的琵琶曲,也多出自中国唐代。此琴制作精美,保存完好无缺,琴体背面的木画为正仓院中屈指可数的珍品,综观整个东亚乐器文物中,此器也是极其珍贵的精品,研究价值极高。
16.唐螺钿紫檀阮咸(奈良正仓院)
唐螺钿紫檀阮咸(唐代螺钿阮咸传世孤品)
阮咸(简称“阮”)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其形制为四弦有柱,形似月琴。阮咸始于唐代,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有了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此阮咸长100.5厘米,四弦十四柱,面板正中贴圆形皮革,上绘一女子在树下弹奏阮咸,周围三人听琴。皮书上涂漆。皮画上方左右各饰一圆形装饰,均嵌贝片和琥珀;覆手以玳瑁地嵌贝片和琥珀装饰。背板用贝片、琥珀和玳瑁装饰,中心为一朵有花蕾的八叶宝相花,上下各有一只飞翔的鹦鹉,口中衔着长长的彩色珠链。此器工艺之精细,造型之秀美,令后世阮作望尘莫及,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为传世唐代螺钿紫檀阮咸的唯一实物。
17.唐金银平文琴(奈良正仓院)
唐金银平文琴(今日罕见的古琴珍宝)
此琴长114.2厘米,首部宽16厘米。琴体桐木斫,岳山、龙龈紫檀制,髹紫色漆。岳山部有七弦穿孔,两眼足缺。琴有冰纹断,表面装饰金银平文之人物鸟兽花草水波纹。唐代时流入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八年(公元814年)五月被收入正仓院宝库中。龙池下用楷书刻有四行十六个字的琴铭,所谓“琴之在音,荡涤邪心。虽有正性,其感亦深。存雅却郑,浮侈是禁。条畅和正,乐而不淫。"金银平文琴之铭文,乃东汉李尤所作,是目前所知年代较早的琴铭。与其他中国国内传世古琴的铭文相比,这张琴缺少了自己的名字和印章,而且也没有预留出相应的刻写位置。在我国古琴史上,像金银平文琴这样豪奢装饰的琴应该是存在过的,不过后来完全被“素琴”所替代而逐渐消亡。此琴是以金银平文工艺制作出的宝装琴,其纹饰雍容华贵,工艺精湛,被视为正仓院所藏平脱器中的上乘佳品,是一件来自唐朝流传有序的古琴,乃是今日罕见的古琴珍宝之一。本文章同步发表于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