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他已经可以自由地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虽然他并不想飞去任何地方,在想起某些事情,想起某些地方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前往。
他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单方面的路过对深陷在痛苦中的人毫无意义,他能够想象会是怎样物是人非的景象,看来即便是死人也会逃避一些事情。
家乡和亲人只属于拥有情感和欲望的有生命的人,而失去这一切的人只能是无家可归的游魂。
人的灵魂也许来自宇宙深处,最终会回归宇宙深处。
现在他还不能飞得太高,也许是因为高处不胜寒,但他觉得终究会离开这个星球,因为和这个世界保持这种无事而相安的局面并不能长久。
他已经拥有了两种最基本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和人身的自由。
他可以去往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不再有任何行政的限制和人身安全担忧,因为人身安全对于一个死人来说就是一个伪命题。
他可以思考在自己的无知限制以内的任何事情,因为无知是人类最大的限制条件,不会再有人来否定他的观点,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够了解到他的观点。
他的意志对人类社会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无法为人所知和不能产生任何影响的东西如同不存在的东西,正如他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等于不存在,他存在的意义只存在于他。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痛苦万分的事情,能让成年人痛苦得止不住眼泪的事情,不会是身体上的伤害,而往往是心理的创伤。
*** ,“ *** ”,冷雨夜,《冷雨夜》。
人们也很少会向别人说起那些痛苦万分的事情,说出来往往只能减轻那一时的痛苦,而最终消磨掉那些记忆的只能是时间。
他也曾经历过一些痛苦万分的事情,但几乎从没有人了解过他经历的什么,因为他习惯了自己承受自己的痛苦。
向他人倾诉的确是很有效的缓解痛苦的方式,特别是有一个朋友在身边的时候,但他痛苦的时候身边通常不会有朋友,即便有,他也不会暴露自己的痛苦。
人并不会轻易地向他人倾诉自己的痛苦,一个人的痛苦有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笑料,喜剧就是这么诞生的。
他不用担心这种事情,他不会主动贡献那一幕幕由悲剧构成的喜剧,不是为了不让人笑话,而是不愿意对他人造成影响。
如果他会向人倾诉痛苦,对象一定是知己好友,但他不会,因为他不愿意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任何人,更何况是自己的朋友。
向别人倾诉烦恼和痛苦会给别人也造成痛苦和烦恼,一个内向的人往往会选择独自承受,烦恼与痛苦还是不要分享的好,毕竟快乐已经足够短暂和可贵了。
世界上最容易也最普遍的令人痛苦的事情是失去和得不到。
令人后悔的不是失去,而是失去以后发现自己很想要;令人痛苦的不是不得,而是求而不得。
他以为自己一直拥有着某些东西,后来发现那些东西从未属于过自己,这也是一种失去。
他拥有的只不过是拥有这种感觉,失去的也是这种感觉,最后得到了失去这种感觉的痛苦。
其实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拥有过什么实质的东西,但即便是失去一种拥有的感觉也已经足够痛苦。
心痛的时候,心好像真的会痛,因为心理的痛,有时候会变成生理的痛,但心理的痛却也能让人变得麻木。
心痛好像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摊出来就会让人觉得很矫情,而人们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的心痛矫情,因为有时候自己的心痛只有自己才能理解。
人类总是比较重视生理上的疾病和痛苦,而忽视心理上的疾病和痛苦,因为生理上的伤害更容易在可感知的时间内危害到生命,而且是直观可见的,心理上的伤害就不可见,而人类又太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
人们一旦展现自己内心的痛楚,就会被认为矫情和懦弱,所以人们很少会袒露自己的内心,谁都不想自己的痛苦变成别人的谈资和笑料。
在文明程度足够高的社会,心理上的痛苦应当获得与生理上的痛苦同样的重视程度,而不应该再被忽视。
当理论和制度体系足够完善,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达到足够高度的时候,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一个人因为寂寞而痛苦似乎不值得被人关心,好像寂寞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一样,还好人不会因为痛苦而寂寞,因为痛苦本身就能造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占据了全部内心,让寂寞没有栖息之处。
人类的确是走向文明的物种,人类会因为间接的利益而克制直接的欲望,人类懂得将整体变得强大而让自己变得强大。
人类通过制定普世的规则来约束所有人来构建文明,通过提高社会整体福 *** 提高个体福利。
普世的规则就意味着平等,而平等就一定会伤害自由,但人们不在乎,比起失去一点点自由,人们更害怕失去平等,因为比起获得更多人们更希望不再失去。
对所有人的伤害可能没有对一部分人的伤害更能引人注目,因为人们害怕被差别对待。
平等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一视同仁是弱者的普遍愿望,也是人类整体自我合理化的结果,因为共同富裕很难做到,共同贫穷却很容易达成。
在以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中,发展可能会慢一点,但一定会稳一点。
在未来可期的时代,稳也许比快更加重要,人们学会了满足,也不急着实现什么,毕竟一旦快起来就很容易乱起来,走得太快也可能忘了来时的路。
小说里经常有一种因为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而痛苦一辈子的形象,但这种人的一辈子一般不会太长,因为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长时间的痛苦一定会让人减寿。
永远痛苦,活人不可能承受,死人也不可能。
对于一件事情,人可能会在很多年后有所触动,但绝不会再达到痛苦的程度。
没有人能永远痛苦,因为永远痛苦的唯一方式是永远活着。
他作为一个死人,不是不能承受痛苦,而是不可能再痛苦。
人在痛苦的时候往往需要一点麻醉剂,最好的心灵麻醉剂其实是劳动和运动,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这样的事情一旦占领高地,痛苦也将暂缓活动,而痛苦的笼罩却会让人不想做这样的事情。
但痛苦终究会因人而异持续一段时间,这种事情也只有自己最清楚。
人有可能因为心痛而寻死,却不会因为心痛而死。
一个人内心痛苦绝不是因为懦弱和矫情,因为心痛有时候比死都难受,毕竟死人根本就不会难受。
一个人死后什么都能接受,真正不能接受和痛苦的是不希望人死的活人。
他又飞到了城市最大的图书馆,这是他来过无数次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他曾经奉为至宝的书籍。
曾经有书的地方就会有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地方就会有书。但现在似乎一切都变了,偌大的图书馆充斥着看剧的,玩手机的,还有纯粹为了吹空调的。
为了阅读的乐趣而读书的人没有增加多少,为了考试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多。考试也许会让人失去对读书的兴趣,但至少让人读了更多的书,这不是什么坏事情,但这个社会值得更好的事情。
也许读书总是有目的的,有人为了前途,有人为了寻找答案,有人为了找到方向,也有人为了打发时间,还有人为了获得知识,更有人为了灌溉贫瘠的内心。
无论怎样的目的都无可厚非,只要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读书的人以为读书的人会很快乐,其实读书人从书里获得了多少快乐也会获得多少相应的烦恼。
快乐与烦恼从来都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有多容易快乐,就有多容易烦恼。
只有两种人是绝对快乐的,绝对无知的人和绝对全知的人。还好这种人并不存在,不然这世界又会增加两种宗教。
读书是一个远离无知,走向未知的过程,所以越读书却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
世人都会有烦恼,读书人也不例外。
读书的人的烦恼可比不读书的人多了去了,读书人总是在不停地拓宽自己知识的边界。边界倒是很容易拓宽,但要填充边境之内的荒原可难多了。
读书人总是能拥有广大的知识疆域,但很多人拥有的不过是西伯利亚荒原,荒原地下也许有石油,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开采。
一片广袤的土地经过开发就可能变成世外桃源,不经开发就只能是令人嫌弃的荒原。
有的人读了太多书,却又读得还不够多。他们兴趣广泛,却总是浅尝辄止;他总是在不停地在知识的边境开疆拓土,得到的却是无知的荒原。
但读书应当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荒原变成知识园林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读书不一定都要读透彻,但不能不透彻地读,更不能一本都读不透彻。
简陋总有简陋的快乐,繁杂总有繁杂的烦恼。
开疆拓土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却能导致持续性的空虚,所以读书人会有那么多烦恼。知识的边界越被拓宽,空虚就会越强烈,于是很多人便用持续性的开疆拓土来回避空虚,但这种恶性循环只能造成更大的空虚。
人总会撞到无知的大山,要想翻越这座大山,唯有填补疆域内的空虚。
很多读书人不得不一辈子面临这样的空虚,他们也许都因为生活或者其他原因再也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填补知识疆域里的空虚。
读书也许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知识,但读书还可以把知识变成智慧。读书人空虚的原因就在于获得了太多知识,却没有得到多少智慧。
他现在可以去获得知识,所见皆是收获,但任何收获都不再有意义,因为他已无法再失去。
作为已死之人,他再也无法因为失去什么而痛苦,也无法再因为得到什么而快乐。
意义的存在其实就是意义本身,所以人们做事情总要找个意义,这就是意义的意义。而对他来说,得到与失去的意义都已消解。
读书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世界,有时候会想进去他人的世界,却只能面对一扇紧闭的大门。
不能进入别人的世界,就好好营造自己的宇宙。
读书可以让人更好地交流,可读书人有时候却很孤独,因为很多读书人都是知识荒原里的地主,他们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也无可奈何。
读书人可以是孤独的,孤独时常相伴,寂寞偶尔光临的。
他觉得被寂寞笼罩的时候是不配谈论孤独,因为孤独是高贵的,容不得被玷污,然而可惜孤独无时无刻不在被侮辱,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寂寞与孤独是形影不离的。
尽管孤独不是寂寞,但寂寞却是孤独的一部分,而大多数人也往往是由寂寞走向的孤独。
任何人都会自我安慰,甚至自我欺骗,人类最擅长将事情自我合理化。人们都会说出一些话语来自我安慰,而读书人自我安慰的话还往往具有诗意。
也许有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肩上多了一片落叶,因为风刚刚吹过,但过一会儿它就会离你而去,因为风终归再起,你也可能迎来更多的落叶,但永远不会再起同样的风,也带不回离你而去的那片落叶,你不会再经历同样的事,也不会再认识同样的人。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这样的落叶,每个人也都是其他人生命中的某一片落叶。
很多落叶都会由同一阵风吹落,可他们却不曾相遇。
他不会再成为某个人肩头的落叶,因为他再也没有机会遇到吹落他的那阵风。
2019.07.14
(未完待续)
节选自拙作《胡乱》 胡言乱语(六)
每周六文章更新,章节之间关联不大,可独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