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王阳明龙场悟道了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王阳明龙场悟道了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王阳明龙场悟道了什么

开悟”,通常指领悟,也就是在某种平时人们不经意的 触发物的触发之下,对获得对某一种独特思考的豁然贯通感 悟。

王阳明是明朝的伟大哲学家、心学家,“龙场悟道”是王 阳明以“心”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的创立起点,他此后的全部 思想与观点,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可见“龙场悟道”在阳明先 生的心学发展中的地位。

以佛陀的开悟体验为对照,认为就二者的开悟体验而言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詹姆斯认为, 皈依经验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层支配感; 第二,确信状 态: 包括无忧无虑、真理感、客观的变化; 第三,幸福的出神状 态。[1]

上述即为开悟的经验感受和特征。在龙场悟道后的王 阳明获得了詹姆斯所描述的高层支配感,即阳明的知行合一 理论; 确信状态,即王阳明所确信“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 阳明开悟后,对生老病死,荣辱得失皆表现出一种淡泊的幸 福的出神状态。

在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心态以及生活发生 了根本性的重大转变,可见龙场悟道的意义之大。对王阳明 而言,开悟乃是一定条件的使然,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具有 必然性。

一、背景条件 ( 一) 自然背景 龙场悟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在山区 贵州龙场。这里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森林茂密,蛇虺魍魉, 蛊毒瘴疠。而且粮食匮乏,没有住房。此外,与少数民族存 在语言上的障碍,在《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里记载: 尝闻 先生曰: “吾居龙场时,夷人言语不通,所可与言者中土亡命 之流。”总的来说,对于王阳明的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端 恶劣的自然背景。面对这样的恶劣的自然背景,王阳明始终 没有消沉,反而使他能更坚韧的思考生死问题。在这种环境 下,王阳明最为直接深刻的感受到了在严酷环境下生命的脆 弱。恶劣的自然环境,是王阳明获得一种关于“生死一念” 的开悟体验最为直接现实的条件。

王阳明躺在自己所做的 “石墩”里,闭眼沉思,体会死亡。他不分昼夜,静心端坐,不 断沉思,渐渐地进入忘我的境界。就这样日思夜省,在一个 月明的夜晚,他突然感觉自己内心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认 为心就是感应万物的本体。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 二) 社会背景 首先,儒家伦理浓厚的家庭背景。王阳明生活在一个儒 家伦理浓厚的家庭中,倍受亲人的关爱,所以他对亲人之情 格外深厚。此外,根据《年谱》中记载: “祖讳天叙,号竹叙, 魏尝齐瀚尝立传,叙其还堵萧然,雅歌豪吟,胸次洒落。” 可见其祖父的旷达,淡泊名利,对王阳明豪放不羁的性格影 响颇深。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尽孝父母,对王阳明 的孝亲之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儒家伦理气氛浓厚的家庭 背景为王阳明的开悟体验埋下种子。其次,对圣人的崇高追 求。在明朝,一般在读书人中,宋代朱熹的学说是十分流行 的。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读朱熹的书,王阳明抱着成为圣 人的想法也去读朱熹的书。于是就有了后面王阳明“格竹 子”的格物体验,但是“格竹子”的格物体验最终没有获得 “理”。

也正是因为“格竹子”的失败,为王阳明开辟了一条 独立于格物致知的开悟体验的道路创造了条件。最后, *** 黑暗的政治环境。当时明朝的政坛已处于乌烟瘴气之中。 玩物丧志,不思进取的皇帝朱厚照,不关心民生百姓与国家 大业,沉迷于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更糟糕的是,以刘瑾为 首的“八虎”等奸逆宦官一手操控了朝廷。面对刘瑾等邪恶 势力,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不再上书了,从小就立志做圣人 的王阳明展现出勇于担当正道的无畏气概,不顾生命危险, 为国家安危冒死上书。随之而来的是 40“廷杖”以及贬谪贵 州龙场。 *** 黑暗的政治环境,预示着王阳明的“正义”上 书会遭受处罚和贬谪,但正是这无意识贬谪去贵州龙场直接 促就了王阳明的开悟体验,也就是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二、个人成长经历 ( 一) 神奇色彩 圣人的开悟体验不同于常人,一般具有超出常人的“奇 异”现象或经历。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的出生也具有 “奇”的色彩。净饭王与摩耶夫人感情融洽,但是结婚多年, 摩耶夫人 45 岁以前未能生下王嗣。通常想要孩子的夫妇在 45 岁以前便可生下小孩,但是摩耶夫人不行,可谓之“奇”。 此外,在摩耶夫人 45 岁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人乘坐一头 白象,从虚空中缓缓向她走去,直到靠近她并进入她的腹中。 梦醒后,摩耶夫人不久就怀上了悉达多。如此奇幻的送子 梦,可谓之“奇上奇”。从《年谱》的记载中,可以发现王阳明 一生的许多经历都具有十分“奇异”的色彩,甚至具有神性 气息。

第一,从出生来看“奇”。通常情况下,小孩在母亲肚 子里呆 10 个月已经算罕见的,但是王阳明的母亲却是怀胎 14 个月才生下王阳明。此外,根据《年谱》记载: “是为九月 三十日。太夫人郑娠十四月。祖母岑梦神人衣绯云中鼓吹, 送儿授岑。

是否真的有“神人衣绯云中鼓吹”,我们无法 考证其真实性。但是就从件事来看,王阳明的出生具有如此 的神奇色彩,如此的与众不同,暗示着王阳明并非一般人,乃 是“奇”人也,为王阳明的开悟埋下伏笔。《年谱》记: “先生 五岁不言。一日与群儿嬉,有神僧过之曰: ‘好个孩儿,可惜 道破。’竹轩公悟,更今名,即能言。”

王阳明于“神人衣绯 云中鼓吹”后出生,其祖父为阳明取名为云,即王云。神僧 说: “可惜道破”,王阳明神奇的出生可以看成是天机,意思 是王云这个名字道破了王阳明出生于“神人衣绯云中鼓吹” 这件事,违背了“天机不可道破”。其祖父悟出了神僧的弦 外之音,遂为王阳明改名,于是王阳明就能说话了。

第二,王 阳明 5 岁还不会讲话,可谓“奇”。王阳明因祖父悟神僧所 言改名,即能言,可谓“奇上奇”。这一系列的“奇”为王阳明 的开悟埋下了幻想。对比佛陀和王阳明的出生,发现二者的 出生都具有非常“奇幻”的色彩。佛陀的“神奇”出生,与其 后来通过苦行达到顿悟等重大事件互相呼应。那么,王阳明 的“神奇”出生与经历,也预示着王阳明的神奇的开悟体验 的发生。

( 二) 志存高远 诸葛亮说: “志当存高远。”王阳明自己也说过: “志不 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树立目标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 引作用。例如,佛陀在顿悟前本是王族的太子,本可以无忧 的生活在他的王国中,但是在悉达多几次出行所遇见的老 苦、病苦、死苦,使他难以释怀。直到有一次出行遇见了沙 门,被告知出家可以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苦。于是,为 了解脱众生的“大志”,悉达多坚定了出家的决心。佛陀的 “大志”是解脱众生,佛陀一生苦行修道,终在菩提树下开悟 成佛。根据《年谱》记载: 尝问塾师曰: “何为第一等事?”塾 师曰: “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 或读书学圣贤耳。”

王阳明在 12 岁就立志“读书做圣贤”, 可见少年时的王阳明就已经思考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做圣 贤”可以说是王阳明所立下的影响他一生的“大志”,正是这 个“大志”,成为牵引起王阳明一生的线索,也在某种程度上 串联并引发了王阳明的开悟体验。王阳明在龙场的开悟,始 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所以,龙场悟道是王阳明长期以 来要“做圣贤”的心志,在龙场这一特定的生存空间所产生 的一个结果。

此外,王阳明不仅立了“大志”,而且一生都在 为实现这个“大志”拼搏奋斗。“做圣贤”的志向与为实现这 个志向所付出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王阳明的“知行 合一”。对比佛陀与王阳明的“大志”,不难发现佛陀的“大 志”是解脱众生,佛陀为此一生苦行修道,在菩提树下开悟成 佛。王阳明的“大志”是“做圣贤”,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这 个志向而奋斗,“做圣贤”的志向串联并引发了王阳明的开 悟体验。

( 三) 天资聪颖 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圣人,无论是孔孟等圣人,还是诸葛 亮等政治家,都是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天才。佛教的创始人 佛陀从小天资聪颖,其父净饭王聘请了全国杰出的文人和武 士教导他。在佛陀 8 岁时,不仅文章盖世,而且武艺超群。

佛陀的顿悟离不开他从小就具有的过人的聪颖天资。王阳 明从小天资聪颖,可谓是天才。据《年谱》记: 龙山公迎养竹 轩翁,因携先生如京师,先生年岁十一。翁过金山寺,与客酒 酣,拟赋诗,未成。先生从旁赋曰: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 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客大惊异, 复命赋蔽月山房诗。先生随口应曰: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 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时 的王阳明只有 11 岁,还没有真正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就能 随口赋诗,博得众人惊佩,叹为天才。另有疑其才思者,复命 题赋诗。王阳明随口吟出另一首诗,诗所展现出一种突破常 识的高远境界,在场的众人皆为惊叹并信服其敏捷的才思。 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王阳明从小天资聪颖。又《年谱》记: 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先生出游居庸三关, 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 逐胡儿骑 射,胡人不敢犯。经月始返。王阳明 15 岁离家出走,考察 了“居庸三关”,去学习骑射之术,过了一个多月才回北京。

从上述看,王阳明不仅能随口赋诗,还自学骑射之术。这恰 好与佛陀文章盖世,武艺超群相似。文使王阳明博览群书, 遍读考亭之书,武使王阳明驰骋沙场。王阳明的文武之能, 为其驰骋于沙场与官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挣扎于政 坛、文坛的王阳明,多次因正义而遭受不公,使他渐渐地对当 前黑暗的政坛感到失望。所以,文武上的聪颖天资成为王阳 明开悟体验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三、置死而后生的体验 置之死地而后生多用来描述处在无退路的绝境中所展 现出来的一种将生死抛开脑外所获得的新生。例如圣人司 马迁遭受“腐刑”重创,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狱中写成了 流传千古的《史记》。悉达多历经 6 年的苦行,尝尽了万种 艰苦,仍旧没有解脱众生。到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并发下誓 愿: “不成佛道,不起此座。”这一坐就是 49 天,在这个过程 中,悉达多将一切杂念及生死抛在脑后,一心修行。终于在 一个夜里,悉达多灭尽了心中的所有执着,顿然大悟,成为了 正等正觉的佛陀。

在佛陀顿悟前,因为苦行、坐定,几近死 亡,但是心中的那个“大志”是他顿悟的不竭动力,使他绝处 顿悟,焕发新生。王阳明所遭遇的生死问题也是常人难以想 象的。王阳明为正义而上书,可以说是践行“做圣贤”的“大 志”使然,却遭受 40 廷杖惩罚。受罚后的王阳明血肉模糊, 人事不省,这是第一次几近死亡。但他在监狱中的半年仍在 宣讲圣学,可谓是生命的奇迹。出狱后,在王阳明被贬去贵 州龙场的路上,遭遇了锦衣卫的追杀,一路上艰辛曲折,但终 究性命犹在,这是第二次几近死亡。到达贵州龙场后,恶劣 的自然环境和艰险的生存环境,王阳明在他自己所做的“石 墩”里体会“死亡”,这是第三次几近死亡。

正是这次体会 “死亡”使得王阳明获得了神奇的开悟体验。如果没有前两 次置死而后生,就不会有第三次的直面“死亡”的体会。所 以,王阳明的开悟体验是他置死而后生所获得的超越死亡的 一种开悟体验,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参透了死亡问题。龙场悟 道悟出了一个道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 者误也。”这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学的发端。经过龙场悟 道后,王阳明跨过了“死亡”这道障碍,达到了对释怀生命的 精神境界,进入了一种“圣人心态”之中。

三、对孝亲之情的执着 孝亲之情是王阳明“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 念尚觉未化。”的重要原因。对比一下佛陀的开悟体验和王 阳明的开悟体验。佛陀顿悟后,一切皆明了; 王阳明龙场开 悟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即心即理,就是良知,孝亲 之情即为良知。龙场开悟后,王阳明更加重视孝亲之情,这 是佛陀开悟和王阳明开悟体验的重大不同之处。可以说,在 王阳明的思想中,孝亲之情是最重要的价值。据《年谱》记 载,“已而静久,思离世远去,惟祖母岑与龙山公再念,因悬未 觉。”

四、王阳明在阳明洞潜心修道家养生之术,萌发出世的 思想,因为对亲人的牵挂,所以放不下。《年谱》又记: “久 之,又忽悟曰: 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姓矣。”经 过许久,王阳明顿悟孝亲之情乃是“种姓”。耿宁先生指出 “种姓”为“第八识( 最深的心识,‘种子识’) 中原初存在的 ( ‘天生的’) 向善之秉性( ‘种子’) 。”

这个看法是较为正 确的,王阳明虽与佛教有较深的渊源,但是他并没有超脱孝 亲之情,而是将孝亲之情看作“种姓”,意味着孝是类似于阿 赖耶识的内在的,天生的价值。接着《年谱》记载: “有禅僧 坐关三年,不语不视,先生喝之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 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僧惊起,即开视对语。先生问其家。 对曰: ‘有母在。’曰; ‘起念否?’对曰: ‘不能不起。’先生即指 爱亲本性谕之,僧涕泣谢。明日问之,僧已去矣。”

孝亲之 情是人无法割舍的人性。所以,王阳明在放弃出世后,能用 孝亲之情说服一个坐关 3 年,不视不语的禅僧回家。此外, 王阳明因上书弹劾刘瑾,遭受廷杖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在去 龙场的路上又遭遇锦衣卫的追杀。历经万险,终于死里逃 生,身心俱疲的王阳明再一次萌发出世的念头。但是偶遇了 20 年前在铁柱宫相识的异人,异人听了王阳明的遭遇后说 道: “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粤,何以 应之?”。《年谱》又记: “因为蓍,得《明夷》,遂决策返。先生 题诗壁间曰: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太空? 夜静海涛三 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因取间道,由武夷而归。时龙山公 官南京 吏 部 尚 书,从 鄱 阳 往 省。十 二 月 返 钱 塘,赴 龙 场 驿。”

异人告诫王阳明虽然他可以出世,远离糟粕的政坛, 但是他的父亲,亲人可能会因此受到牵连。接着异人给王阳 明算了一卦,卦所展现的方法是“内文明而外柔顺。”也就是 要王阳明内心向正,外表屈服于这次贬谪。最终,在孝亲之 情面前,王阳明选了放弃出世的念头,随即前往贵州龙场。 正是这样,才有了王阳明的龙场开悟体验。如果没有孝亲之 情的牵挂,或许王阳明就会一生在阳明洞潜心修行道家的养 生之术,或许皈依佛教,坐禅修行,或许在逃离锦衣卫追杀后 隐遁于世。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不会有王阳明后来的龙场 悟道体验,不会有“心即理”、“知行合一”等伟大思想问世。 所以,孝亲之情是王阳明龙场开悟体验的最重要也是最特殊 的条件。

尽管王阳明的龙场开悟和释迦摩尼菩提树下开悟都是 两个圣人的特殊的开悟体验,但二者在开悟后所达到的境界 确是不相同的,对孝亲之情的执着乃是王阳明的开悟区别于 佛陀开悟的重要原因,也是促使王阳明龙场开悟的特殊原 因。当佛道顿悟后,一切皆明了; 而王阳明开悟体验后,是以 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参透死亡问题,即在生死角度更加看重孝 亲之情,认为孝亲之情乃是人的“种姓”,是人的根基。因 此,王阳明龙场开悟没有达到佛陀开悟的一切皆明了的状 态,就在于王阳明对孝亲之情的执着。 结论 开悟体验是一种神奇的体验,是潜意识上升为显意识的 具有强烈感应的体验,多表现为一种精神上豁然开朗的状态 或通达明了的状态。一般而言,每个人获得开悟体验所需的 第 11 期 论王阳明龙场开悟的必然性 49 条件是不同的。探讨与分析王阳明龙场开悟的必然性,我们 能更加深刻的领会到孝亲之情对于王阳明开悟的重要意义, 进而从孝亲之情出发去考察王学,就能更加深邃的领悟龙场 悟道对于王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思想。

更多王阳明为什么会在龙场悟道,王阳明龙场悟道了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