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2020无疑是最特殊的一年。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影响遍及每一个人。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大灾难”都紧接着大批人的食不果腹、流离失所。而在这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中——至少在中国,除了疫情初期局部地区因为物流导致的混乱,食物的供应跟往日一样稳定丰富。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的进步。
不过,疫情对社会毕竟有着巨大的影响。回过头去,食品领域也发生了很多大事,下面选出“十大”来进行简单评述(排名不分先后)。
1、禁食野生动物
新冠病毒最早在华南海鲜市场出现。它与SARS的高度相似性,让人们自然地怀疑它是否遵循着相似的途径进入人类。之后的许多科学证据,也似乎印证了这种猜想。于是,“禁食野生动物”被作为从SARS和新冠得到的教训,也就得到了广泛认同。顺应这种认知,国家法律迅速进行了修订——“禁止养殖和食用野生动物”,被作为法律严格执行。
这一“严格”,甚至没有给“人工养殖野生动物”的农民们留下过渡和转型的时间。
此后,新冠病毒的溯源依然没有得到确切结果,野生动物与新冠病毒的关系扑朔迷离,许多人开始为“禁食野生动物”叫屈。
其实,即使不考虑新冠病毒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禁食野生动物”也还是相当合理的。至于推动“禁食野味”的理由是否靠谱,或许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2、“抗病毒”的食物
在现代医学对新冠病毒一筹莫展的时候,各种似是而非的“偏方”也就应运而生。各种“增强免疫力”“抗病毒”的食物层出不穷,比如茶、花草、牛奶、大蒜……
其中登峰造极的,无疑是“双黄连口服液”——因为一则在科学上完全站不住脚的新闻,它被连夜卖断了货,甚至连“双簧莲蓉月饼”也因为名字而搭上了顺风车。
这一系列的闹剧以及相应的辟谣,让广大公众理解了一条科学常识:“初步研究”“细胞实验”的结果,是不能用来证明一种东西“有用”的。
3、冷冻食品能传播新冠病毒
在中国的疫情几近尾声之际,莫名发生的“新发地疫情”再次让公众和专家陷入了茫然。
在强大的防控之下,这一波疫情很快被扑灭。而精细的流调发现:冷冻产品,居然是病毒漂洋过海进入中国的载体!
于是,下半场的中国“外防输入”,核心就是与进口冷链食品的攻防拉锯。
可以说,冷链食品传播途径的确认,是中国下半年的“外防输入”措施的设定基础。
4、外卖与陷在“算法困境”里的外卖员
疫情期间的隔离与宅家,使得外卖的需求量大增。虽然有“外卖传递病毒”的担忧,但外卖的消费量还是得到了大幅增长。
伴随着这一增长,以及外卖平台的激烈竞争,“外卖骑手”的工作与生活得到了巨大关注。一篇“陷在算法困境里的外卖骑手”,引起了持续相当长时间的激烈讨论。收入、安全、资本、消费者利益……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注定是一个无解的乱麻。
但是,有关注、有争论本身就是好事。至少,在表面上,外卖平台会采取一些措施,去缓解目前的矛盾。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外卖,终究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5、植物基人造肉
因为Beyond Meat在美国上市暴涨,刷新了几十年来的记录,“植物基人造肉”在中国也成为了“投资风口”。许多企业和资本纷纷入局,多种“植物基人造肉”出现在市场上。
不过雷声大雨点小,现在的火热更像是资本圈的“造盘接力”游戏。每个入局的人,都相信自己有比别人更独到的眼光以及更优越的资源。但在消费端,似乎没体验过的人中看好的更多,而实际体验过的人反倒更多兴致索然。
个人观点:植物基人造肉的两大“卖点”——“素食更健康”和“更有利于地球可持续发展”,对欧美的中产阶级很有吸引力,对中国消费者的吸引力则较为有限;而它的两大缺陷——“味道比不上真肉”和“价格比真肉贵”,在欧美有相当高的容忍度,而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几乎是致命弱点。所以,在我的眼中,这个品类在中国的前景有点渺茫——虽然,作为一个食品行业的从业者,我其实更希望我的观点是错的。
6、燕麦奶
除了植物基人造肉,其他的植物基食物也受到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欢迎。
“燕麦奶”是以“植物奶”的形象进入市场的——它的卖点,是“不来自于奶牛,但象奶一样”。不过实际上,它的蛋白含量只是“植物蛋白饮料”的标准,跟人们心目中的“奶”相去甚远。而它主打的另一个卖点“燕麦”,在水解淀粉成为“天然葡萄糖”以及滤掉“不可溶部分”之后,燕麦的营养优势也就消失得七七八八。
当然,它本身也还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产品。拿去作为咖啡伴侣的话,比如植脂末还是要好很多的。
7、“生病了不喝粥”和“早餐不许吃粥”
张文宏的这两个说法被各路媒体和自媒体反复演绎解读,“粥”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简单来说,张文宏所说的“粥”,是指许多人通常所喝的、食材单一、营养欠缺的粥。实际上,粥是一个很大品类,它是否营养、是否安全、是否好喝,取决于煮粥的食材都有什么、粥是如何做出来的。
跟其他食物相比,粥类食物在营养方面有三点共性:一是消化吸收更容易;二是升糖指数会大大增加;三是对热敏感的维生素被严重破坏了。不过,如果加入了其他食材,比如瘦肉、海鲜、蔬菜、杂豆等的粥,营养组成还是能有所改善的。尤其是粗粮粥,虽然升糖指数比杂粮饭高,但营养依然丰富,尤其是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只要不是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杂粮粥都是很好的选择
8、酸汤子导致一家9人死亡
酸汤子是一种“传统食品”。黑龙江这起事件导致使用了自制酸汤子的9人先后全部死亡,其罪魁祸首是发酵米面制品中的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米酵菌酸。
其实在几个月前,广东揭阳有一家肠粉店发生了5人送医其中1人死亡的事故,其原因很可能也是米酵菌酸中毒。
这起酸汤子致9人死亡的事故,让人们对于“发酵米面制品”“自制食品”“传统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反思和警惕。
9、辛巴的即食燕窝翻车事件
网红带货乱象丛生,燕窝这类“养生食品”也一直充斥着虚假宣传。辛巴事件把二者结合到一起,把“即食燕窝”这类产品的黑幕炸了个七零八碎。王海的紧追不舍,将会把这个事件的热度继续下去。不管索赔的官司如何,“即食燕窝”这类产品都会失去昔日的荣光。
10、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
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在行业内已经由来已久。今年,一则“郴州大头娃娃假奶粉”的报道,让这种“行业黑幕”受到了更多关注。
在这起事件中,官方的最后结论是“产品合格”“孩子没有受害”,被处罚的几乎只有销售该产品的店主。此后,广州的类似事件,甚至没有引发关注。
不过,这起事件对于“固体饮料”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消费者并不清楚“固体饮料”的真正含义,一定程度上把它作为了“假货”的代名词——那些本来就是作为“固体饮料”销售的产品,堪称无妄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