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0月13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袁静娴)近年来,深圳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医改,补短板,建高地、促健康,多方面齐头并进,实现医疗从“数量追赶”到“质量追赶”,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截至2021年底,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241家(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数据、不含603家非独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床位63990张,卫生工作人员139781人。截至10月10日,深圳正式挂牌的“三甲”医院总数达到31家。 *** 持续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21年深圳医疗卫生事业投入510.50亿元,同比增长15.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本版摄影: 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刘 芳 通讯员 陈子亮)
补短板,名医名院名诊所齐聚深圳
2016年5月,一名台胞昏迷3天,多器官衰竭,生命垂危,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多学科合作,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患者的哥哥李先生说:“医院的硬件设备、医疗服务都让我们非常放心,没想到深圳的医院这么好。”更让李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家医院开业不到半年,便具备了较强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过去,医疗一度被称为深圳“短板”,遇到大病重病,患者总是往北上广等地的大医院跑。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深圳寻突破,不断探索,争取让深圳医疗事业“蝶变”。
要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首先要有好的医院和医生。2014年,深圳市委市 *** 启动实施了“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以下简称三名工程),通过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医学人才和团队,吸引优质医疗资源来深独立或合作创办医院,凝聚名医开设独立门诊部或诊所,营造集聚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的良好环境,努力缓解深圳居民“看病难”,特别是“看大病难”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便是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首个名院项目。
除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外,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强与外地名院名校合作,引进了一批名校名院集聚深圳办医办院,形成了“7+2”高水平医院方阵。其中,“7”是指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市中医院、市儿童医院等7家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2”是指在深圳运营的“国家队”医院,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它们肩负着“大病不出深圳”的重任。
在“三甲”医院建设方面,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在医院西院区举行“三甲”医院揭牌仪式。至此,深圳正式挂牌“三甲”的医院已达31家,与2017年16家三甲医院相比,5年内增加了15家。
记者从广东省卫健委官网看到,10月8日最新公布的三级医院等级评(复)审名单中,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被确定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此外,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也于7月通过了“三甲”现场评审。未来,这两家医院也将举行“三甲”挂牌仪式,深圳“三甲”医院方阵将再添两员“大将”。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院长裴国献正在讲解医学影像。
勇创新,市民在深圳就能看国际名医
2021年4月29日,深圳孕28周的杨女士(化名)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功注射了第一剂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这让杨女士成为自该药品获批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点使用以来的首位患者,也是“港澳药械通”政策首个受益者。“感觉自己特别幸运,现在有需要的妈妈们再也不用折腾跑去香港澳门注射了!”杨女士说。
2020年以来,深圳市卫健委以国家综合授权改革为牵引,大力推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放宽国际新药准入”首批2项卫生健康领域授权事项高质量落地实施。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首家使用港澳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指定试点机构,截至今年8月8日,通过该政策已引入17种临床进口药品和4种进口器械。患者不出深圳,就能在港大深圳医院体验到创新药品。
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方面,深圳率先实现突破。今年2月,深圳编制的《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获得了国际医疗质量协会外部评审会(ISQua EEA)权威认证,成为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全国推广应用。这将有利于我国的高水平医疗机构使用“国产标准”融入国际,尤其是直接获得国际商业保险机构的认可,使购买了国际保险的客户直接“刷商业医保”,再通过“国际标准(2021版)”认证的医院看病。
此外,为了让深圳市民能不出深圳就能看更多国际名医,深圳不断优化港澳医疗机构和专业人才在深圳的办医行医环境,持续优化港澳医疗机构审批流程,简化港澳医师资格认定、短期行医许可程序,大幅压缩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审批,以及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执业办理的时限。
截至目前,全市已开设11家港资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其中,2021年新批准设置6家港资医疗机构,占全省同类医疗机构5成以上。同时,已有348名涉外医师获内地医师执业资格,1098人次以短期行医方式在深圳执业。泰康前海国际医院、新风和睦家医院、禾正医院等一批高端社会办医疗机构在深圳发展。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泌尿外科王祥卫医生询问患者情况。
建高地,“顶天立地”保障市民健康
2022年4月,《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首次被列入市级重点规划并以市 *** 的名义印发,包括1个总目标、4项主要任务、20项重点工程。记者从中看到了深圳继续夯实“顶天立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市民享受更好医疗服务的决心。
“强基层”一直是深圳医改的重点。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833家社康机构,较2016年630家增长32.2%;社康机构业务用房平均面积为964.56平方米,较2016年新增31.59%;社康机构工作人员共有14736名,较2016年增加91.80%。今年1月已实施新的社康机构设置标准,从面积、住院床位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规划最新提出,要在全市规划布局28家社区医院,全市社康机构总数达1012家,升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近年来,除了“7+2”高水平医院方阵外,深圳已有16个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入复旦版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百强。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2021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榜单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两家综合排名分别闯进2021年度科技量值百强,同时,市三院还位列5年总科技量值全国第80位。此外,深圳成立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也落户深圳。
在此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深圳高水平建设还要再上“新台阶”。包括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南方基地、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基地等建设。加快推进医学科学院筹建,加快质子肿瘤治疗中心装备等。到2025年,深圳的“7+2”高水平医院要全部转型为研究型医院,并布局一批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本建成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网络。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肾内科郝丽荣医生正在为患者看诊。
促健康,从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近年来,深圳全面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2021年,深圳市启动新一轮“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实施20项健康行动,开展首届深圳健康活动月活动,发布首份《居民健康白皮书》,新增健康场所近200家。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45.98%。
公共卫生服务方面,2021年,完成26.6万例乳腺癌、32.7万例宫颈癌免费筛查,15.3万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完成11.1万小学生牙齿窝沟封闭、186.4万幼儿及中小学生近视筛查、102.1万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完成15.03万例产后访视、14.6万例新生儿访视,为38.4万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
记者留意到,在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方面,规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3岁,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6.5/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降低到2.5‰,市民健康素养水平高于50%。
“近年来,随着深圳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以及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改革创新,‘看大病要出深圳’已成为过去。”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廖四照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