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20-10-21 04:21:49 来源:人民日报
引导居民及商户参与、引入社会组织……上海普陀区宜川路街道——
走到群众中 服务暖心间(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③)
人民日报记者 巨云鹏
核心阅读
旧居换新、住户不搬, *** 做好引导,调动居民积极性,参与解难题;街区杂乱、环境受损,推动商户参与和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实现成果共享;群众有意见、有难处,凝聚各方力量,引入社会组织覆盖治理盲区……上海普陀区宜川路街道优化基层治理,把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上海市普陀区宜川路街道,光新居民区一角有三幢水泥小楼,空间狭小、房屋老旧。这是老袁和两户邻居的家。
今年,普陀区推进旧居“三旧”换“三新”工作,宜川路街道7个小区约5.4万平方米住房需要改造、17个小区近60万平方米住房需要修缮。“没有卫生间,遇上台风、暴雨都要撤离,继续住有啥意思?”面对三户居民,宜川路街道办事处主任王远华话说得直接,得到的回应也直接,“我们守了这么多年,谈不拢,就搬不走”。
三幢小楼,考验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
*** 引导
群众参与解决难题
在老袁家,一堵薄墙外是铁轨,每隔三四分钟,就有一趟火车呼啸而过,小楼跟着震动。住了几十年,老袁对这些已习以为常。
三户人家,曾有两次机会搬离这里。可两次机会,他们都没和相关部门谈拢,一耽搁,就是21年,这里也成了宜川路街道仅存的三座无卫生设施的老旧住房。原光新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李凤霞说,两次动迁,三户人家各有难处,老袁家是对价格有质疑;另外两户是家中人口多,自家分配谈不妥,干脆不动。
“面对这样的难题,关键是 *** 能不能做好引导,调动居民自己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解题’的过程中来。”宜川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韵说。街道调研发现,老袁家面临的最现实问题是儿子的婚姻大事。而对于结婚来说,铁道旁的老房子是个阻碍。
与前两次机会相比,这一次,三户人家面对的已经不是动迁,而是置换。“说实话,这三幢房子没有任何经济价值,推进置换工作,完全是为了你们生活着想”,李凤霞几次走进老袁家,把所有的政策和款项掰开揉碎,一笔一笔详细谈。“房子是大事,居民没想到的,我们要提前想到。等居民问起来再说,觉得自己吃亏了,就会不信任你。”陈韵提醒。
多年来,每逢恶劣天气,街道、居委干部都上门照管,帮助避风避雨,让老袁心生暖意,“我们也是社区的一分子,街道和社区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也愿意配合。”老袁家的态度让李凤霞长舒一口气。但另一户人家,一幢水泥房里涉及兄妹四个,置换之后怎么分割是大难题。
“在把政策吃透的基础上,我们前后一共为他们设计了3种方案”,宜川路街道套改工作负责人郑传林说,一家人三次会谈,两次没谈拢。居委和街道干部一家一家谈想法、做工作,最终引导四兄妹达成一致。
9月底,三户人家离开了光新居民区的这个角落,总算可以拥抱新生活了。而对于需改造的24个小区来说,要因地制宜“一小区一清单”“一小区一方案”“一小区一主题”,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解题”中来。
商户参与
美丽街区共建共享
“三旧”换“三新”的顺利,是宜川路街道社会治理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在这2.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2个居民小区密布,老旧房屋多、小路小店多。静安和普陀两区交界处,一条道路也曾让人头疼。
近200米的街面,63家小店密布,包括餐饮、超市、酒店、药店多个品类。商户密集,门店经营范围广,丰富的商业形态和实惠的价格,让这条小街远近闻名,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来凑热闹。“我们统计过,高峰时期这条道路光共享单车就停了近400辆。一米路上两辆单车,堵得水泄不通。”宜川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生意火爆,但跨门经营、垃圾乱扔、油烟扰民等问题也开始出现,严重破坏了街区环境。
街道首先想到的是集中整治。城管、绿容、市场监管等多部门上阵,改造了一批店招店牌、清理了一批违规灯箱、疏通了一批污水管道、增设了一批绿化植物,硬件环境眼看着好了,但想要长效治理,这还不是终点。“要想彻底提升街区品质,不光要进行硬件的修缮改造,更关键的是引导商家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实现共治共享”,宜川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钱晓莉说。
“门店的台阶破损,还有门口的窨井盖周边有油脂痕迹,麻烦环卫用碱水清洗下”,商户将情况拍照发到微信群后,专业部门立刻到场,最晚第二天就能完成施工修复;有人发现共享单车乱停放,随手拍后发群里,不一会儿城管服务队就到现场整理了;隔壁商铺装修扰民了,群里呼叫一下,就会有执法队员上门劝阻。商家渐渐地发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需求只要发布在群里,就能很快获得职能部门的回应,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街道还专门创设“美丽街区日”,形成“宜起来四五六”志愿服务品牌。每到星期五,商户志愿者就穿上志愿服装,走出店门,走上街区,做好门前“三包”的同时,还帮忙整理共享单车、清理路面垃圾。“商户参与街区管护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钱晓莉说。
各方聚力
推动社区环境改善
在王远华看来,尊重群众意见、体谅群众难处,是这两年宜川路街道大变样的基础。
今年,王远华记忆最深刻的是骊山路整治。100多家水产生鲜、餐饮杂货、食品加工的大小商户,曾让周边居民生活受到影响,“太脏太吵了,下雨天都不敢走”。街道下定决心,经过两个月时间,拆除违规店招店牌58处、拆除违建37处、停业整治20家。
“这都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合理诉求”,王远华说,群众诉求考验基层干部“好事能不能办到底”的能力。为更好应对群众需求,宜川路街道秉持“用脚丈量社情、用心丈量民意”的“丈量宜川”工作法,通过实时走访,摸清民生需求,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来。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街道内的老人照护与餐饮面临诸多不便。作为专门提供为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宜川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起到了覆盖社会治理盲区的作用。中心下设的为老助餐服务点,通过外送形式为老年人提供餐食服务,2月到4月,合计送餐1.58万余次,让不少独居和腿脚不便的老人心生暖意。
骊山路上,拆违后的工作又跟了上来,街道与商业集团等协商,着手优化商业业态,与职能部门等对接、整修路面,将各方面力量凝聚在一起,推动街区环境更好改善。
钱晓莉说,“丈量宜川”目的是走到百姓身边,哪里有“脏乱差”就走到哪里,勤访勤问勤交流,通过有效手段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动员有意愿、有能力的群众融入社区建设,“让基层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角,才是社会治理常态长效的法宝”。
编辑: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