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青青陵上柏 磊磊涧中石译文(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青青陵上柏 磊磊涧中石译文(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青青陵上柏 磊磊涧中石译文(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作者 | 槐荫书话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春秋时三家分晋的故事,在《史记•刺客列传》里也曾提到。赵襄子灭了智伯,犹不解恨,还“漆其头以为器”,把智伯的头颅挖空用来盛酒。《吕氏春秋》还有一说,是说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用来当溺器,以继续消解心中对智伯的愤恨。溺器就是尿壶,每天撒尿时都要对准智伯的头颅,把斗争进行到底。这样看,赵襄子是个残忍恶毒的霸王。但是,在对待义士豫让上,他又采取怀柔政策,能够忍让宽大,是那么地通情达理。

《史记•刺客列传》写了几位言必行,行必果的义士,晋人豫让是其一。起初,豫让事范氏和中行氏,但这两位主子待他为“众人”,也就是说,范氏、中行氏没把他当人才看待,他不爽。后来,他投奔智伯,智伯待他如“国士”,受到空前的礼遇。智伯死后,他决心报仇雪恨,为达到目的,不惜毁容变声。他决定了要杀赵襄子。《史记》写豫让开始行动后,情节曲折,惊心动魄,引人爱读。他毁容变声后,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了,但他走在街上,被一个朋友辨认出,朋友劝导他,让他以自己的才能,再为胜利者赵襄子服务,豫让说他不能有二心。他要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他的三观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豫让的三观,深刻影响了中国二千年;他的名言,是后人师范的道德准则。他埋伏在宫中厕所欲杀赵襄子时,赵被他的义行感动,放过了他。但是,豫让要为智伯报仇的决心不移,他仍旧寻找机会;不达目的,死不罢休。当侦知赵襄子要通过汾河上的一座桥时,他潜伏桥下,赵襄子马队刚过,他提剑冲上来,迎击仇敌。太史公真是高手!写到这里时,笔下说赵襄子的马刚接近桥头,马就嘶鳴,而赵襄子也知道桥下必是豫让。《史记》的文学性、小说性,在这些细节就表露出来了。豫让这个刺客紧追不舍,赵襄子当然发怒了,他这次决心杀掉豫让。豫让也知道这次躲不过去了,就说,哪怕是象征性的,我也要完成自己的诺言。请你让我用剑击刺你的衣服几下吧!——赵襄子成全豫让最后的请求,脱衣袍,让随从递给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这一段,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行动,都像是一场武生演的京戏,但它出于《史记》,没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千年都视为信史。智伯、赵襄子、豫让,是历史人物。

豫让“三跃而击之”报仇雪恨的桥,《史记》说在并州晋阳县东一里,是实指有这么一座桥。近几年,太原复建古晋阳,我在电视、图片上已看到过,但不知是否重建了豫让义行死节的那座桥。在古晋阳附近,倒是有一棵豫让树和纪念他的庙宇。豫让用生命换取的名节,大大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我们洪洞县,在1950年代和赵城县合并,初称洪赵县,后改为洪洞。在原赵城县南十里,有一座豫让桥,又名国士桥。赵城在春秋时为赵简子的食邑,在赵城城外建一座豫让桥,和赵襄子就有了渊源。这座桥,拱形双孔石料,架在上纪落村的涧河里,季节性的洪水,从桥下流下西,注入汾河。上纪落村,居汾河东畔,和《史记》的记载,也能挂上钩。村北有一条石头坡,是古官道。我前年来这里时,有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常有骆驼队经过。福建武夷山的茶,就是从这条古道上远销到蒙古和远东。庚子年两宫西狩,慈禧光绪的车队也是从这座坡上下来,经豫让桥开往西安的。我在桥下徘徊,发思古之幽情,俯身选拾几块坚实莹润的石头,留作凭吊豫让桥的纪念。豫让桥下,铺满磊磊光亮的石头,青草绣边。

邯郸、太原、洪洞,都有豫让的遗迹。如果以考古学家的眼光看,我们洪洞的豫让桥不会是历史上真实有过的。显然,这座东连太行,西接汾河的季节河上的桥,是后人追慕豫让的忠信义勇,以国士豫让之名命名的。桥以人名,石能说话,《史记》有了新故事。

今年夏天,我又来到豫让桥,低头徘徊不能去,思想刺客列传,仿佛看见豫让的刀光剑影还在桥上闪耀。吾乡前辈傅山说过:贫道每岑寂之时,读游侠刺客列传,便喜动颜色。傅山这样的承先启后的历史人物,也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古风里受到鼓舞。我要接着说呢?只能说,只有相信历史、文化的价值,拿起书本当武器,我们才能保持生活的勇气。

在豫让桥下捡的石头,已经随我来到北京,带一身英雄气,静静地屹立在我的窗下花栏。

*本文为孔网书友整理、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青青陵上柏 磊磊涧中石译文(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