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老了,干不动了,这500元是最后一笔钱了,你们收下吧。”2001年冬,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佝偻着背,脸上挂着冰碴子,踩着三轮车来到天津市耀华中学门口。他哆嗦着手从上衣兜里掏出一个盒子,递到一位老师手上,气喘吁吁地说道。
老师们心疼地望着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难过地流下了眼泪。老人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老师们这才发现,老人的脚已经有点跛了。
那年,老人已经88岁高龄了。
17年过去了,人们从未忘记他。
01
这个老人叫白方礼。从1987年开始,74岁的他开始蹬三轮拉货赚钱捐助贫困生,这一善举持续了近20年,直到他将近90岁,老得干不动了,才不得不停止。20年的辛劳,35万善款,圆了300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在天津火车站附近,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瘦骨嶙峋的白发老人,跻身在一群拉货的年轻人里面,卖力地蹬着一辆三轮车往返在送货路上,他全神贯注地蹬着车,时不时地加快速度,生怕因为自己年老体弱耽误时间,赚少了钱。
这一幕对于白方礼老人来说,只是一个重复了无数次的寻常瞬间,在他为了赚钱助学所吃过的苦中,根本不算什么。
夏天,酷暑难耐,白方礼顶着烈日蹬着车送货,中暑了也不愿停歇。渴了,随便找个自来水管接一口水喝,不舍得花哪怕一元钱为自己买瓶水喝。大汗淋漓时,他用随身携带的毛巾擦擦汗,继续干。
冬天,北风呼啸,白方礼穿着捡来的破棉袄蹬三轮拉货,没有休息过一天,哪怕在最热闹的春节。冬天天气太冷,他感冒了也不会停下来,而是把感冒药带在身上,一咕噜吞下去,继续干活。
白方礼常说,“趁我还干得动,多赚一点是一点。”
虽然年事已高,腿脚不灵活,但他仍不辞辛劳拉货20年,其间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摔伤了多少次,也数不清吃了多少冷馒头,喝了多少别人吃剩的馄饨汤。
但,没有任何理由让他停下蹬车的脚步。
白方礼的一日三餐,常常只是一个馒头,一杯水,有时候蘸点酱油,几乎不吃菜。20年来,他没有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他全身上下的衣裤鞋帽,全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白方礼老人的儿女双全,孝顺又优秀,曾心疼地劝老父亲:“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都好了,您也该休息了,享享福吧!”
白方礼摇摇头,眼里闪过一丝悲伤,他要做的,还有很多……
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蹬三轮拉货近20年,竭尽全力资助贫困学子呢?
02
1913年,白方礼出生于河北省沧县白贾村。白方礼家,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他跟村里许多小孩一样,都是苦命孩子,没有机会上学。
1926年,原本贫穷的白家因为连年的收成不好,变得更加穷困潦倒。13岁的白方礼不忍心看着弟弟妹妹们被饿死,就出门给人当苦力。但是,因为他年纪小,体力差,连糊口的钱都赚不到,只得在外面以讨口为生。
几经辗转,年幼的白方礼孤身前往天津讨生活。
白方礼不识字,也没有学历,只能干些体力活,在天津谋生举步维艰。好在他勤快,能吃苦,终于找到了一份车夫的差事,以踩三轮车为生。
过了几年,白方礼的生活也慢慢地有了起色,他结了婚,养育了4个孩子。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解放后,白方礼成了天津市河北运输厂的职工。因特别能吃苦耐劳,他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白方礼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读过书。当了父亲后,他不希望后代再目不识丁,仰人鼻息,便没日没夜地拉货赚钱,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4个孩子,只要看到孩子们读书,学习,上课,白方礼就高兴得眉开眼笑,忘记了自己所受的一切苦难。
白方礼的孩子们个个孝顺懂事,4个孩子有3个先后考上了大学,他常挂在嘴边那句“好好读书,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头禅,被他的孩子们实现了。
不仅如此,白方礼还赡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把姐姐的孩子也送入了大学。
1974年,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厂退休。老人到了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他本该过上带带孙子,养花遛鸟的轻松日子了。
可是干惯了体力活的他闲不下来,又去了天津一家油漆厂,干起了油漆工。趁自己身体还好,赚点养老钱,不成为儿女的负担。
又过了几年,74岁的白方礼想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河北老家看看,给早已离世的父母上一炷香。
1987年,白方礼乐呵呵地回到家乡。但是,他很快又高兴不起来了。家乡和他记忆中的样子没有多大变化,村里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在外面干活,他抓住一个小孩问:“孩子,你怎么不去念书呢?”
“俺家里穷,没钱念书,饭都吃不饱咧!”孩子脆生生地回答。听到这样的回答,白方礼的心里像刀刮一样难过。
回到天津后,一想到那些贫苦的孩子,白方礼就坐立不安。
03
经过深思熟虑,74岁的白方礼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他把儿女叫到跟前,告诉他们,自己已下定决心重新开始蹬三轮送货赚钱,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白方礼要去做更重要的事儿,更让自己安心的事儿。
随后,白方礼把前半生所有的积蓄5000元,捐给老家白贾村学校。并表示,以后每个月至少还要捐1000元。他一字一顿地说道:“前半辈子蹬三轮,是为了供自家的孩子们读书;后半辈子蹬三轮,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读书。”
儿女心疼他,不愿意老父亲还去干体力活,白方礼耐心地解释:“这样做,我自在!”
就这样,白方礼重操旧业,熟练地蹬起了那辆陪伴他几十年的三轮车。
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每天晚上收工后,回到家里数当天挣到的钱,一毛,两毛,一元,两元,十元……每当凑够了1000元,他便如数交给学校。
1994年,白方礼81岁。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事,让白方礼做出了一个更重要的决定。
这一年开春,白方礼把辛苦了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血汗钱,交给天津一所学校,深受感动的校长组织全体教师和300名贫困生到操场 *** ,排成整齐的队形,齐刷刷向他举手敬礼。
白方礼百感交集。从学校回家后,他思量了一晚上,自己每天早上6点起床拉货,晚上7点下工,一天下来最多不过二三十元,怎样能够再多赚一些钱呢?
第二天一大早,白方礼敲开儿女家的门,说道:“我准备把你们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卖了,办一个支教公司,如果卖房子的钱不够,我就再贷点款。”
这一次,白方礼向学校捐款的事情被市长知道了,市长十分感动。他要给予白方礼奖励,白方礼却表示,自己什么奖励都不要,只求市长办一件特殊的事情。
他恳请市长帮他找块地方,成立一家支教公司,以便组织更多的爱心人士来做公益事业,资助更多贫困学子。
没过几天,在天津火车站附近的空地上,出现了一个7平方米的小铁皮房子,门口挂着一块招牌——“天津白方礼支教公司”。
支教公司顺利成立了,白方礼当上了负责人,他对工作人员宣布,挣来的钱姓“教育”,按月结算,每月捐出。
04
支教公司办得红红火火,多的时候一月有上万元的收益,让支援贫困生的财力增加了不少,但却一点儿也没改变白方礼的生活方式。他把小铁皮房子交给伙计打理,自己照样每天出工蹬三轮,早出晚归,吃冷馒头,喝白水。
白方礼的确是企业家,他创办了一家公司;说他“最穷”,因为他每月的钱都交了出去,公司账户余额为零。
在苛待自己方面,白方礼显然做得很彻底。
为了接活方便,他干脆在铁皮房子旁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找到一块木板当床,便是安身之所了。小铁棚子没有屋顶,下雨天,雨水滴答滴答落下来,白方礼又找来几块木板往屋顶上面一搭,完事儿。
没水,没电,更没暖气,白方礼在这一住就是5年整。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他乐在其中。
支教公司成立5年来,资助了200多名藏族中学生,每月按时发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资助了200多名南开大学贫困生,金额近3.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白方礼一生捐款总额超过35万元,资助的贫困生超过300名。
还有人计算过,10多年来,老人蹬车的路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18圈。
1999年,天津火车站进行改造,要求拆除所有的商亭,白方礼的支教公司也不例外。老人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在难过之余,他仍然蹬三轮车赚钱。
2001年,88岁高龄的白方礼老人病倒了,再也无法蹬三轮了,可是他仍然停不下来,在车站旁边找了一个给人看车的活儿,他用一个盒子,把一毛,两毛的零钱存起来,存够500元后,如数捐给了天津耀华中学。
白方礼是有退休工资的人,古稀之年还这么拼,也有人不理解他。
曾经和他一起打牌的工友,说他七八十岁的年纪,还每天来回奔波支助教育,真是难以理解。
拉货路上偶遇的陌生人,经常对白方礼投来同情的眼光,他们以为这老头子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孝,老人生活拮据,吃不上饭,不得不这么辛苦。
子女们不忍心看着老父亲奔波劳累,一次次苦口婆心劝他别干了,他们每个月都会给老人一笔生活费,却被白方礼一起捐出去了。老人照样蹬三轮,乐此不疲。
白方礼助学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2004年和2005年,老人两次提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竟都意外落选了。因为当年央视评选感动中国人物是以“本年度”为要求,他不符条件。
当然,白方礼不是“本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他是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岁月里,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人物。
没评上,白方礼很豁达,尽管关心他的人替他感到惋惜,老人却说“自己本来也没做什么。”
05
有一次,白方礼的儿女陪他去参加一个学校的捐赠仪式,出席捐赠人士个个都是西装革履,只有他们的老父亲形如乞丐。但正是这位形如乞丐的老父亲,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和所有人的致敬。
那一刻,儿女们终于明白了父亲坚持的意义。
老人生病后,被他资助过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去看望他。病中的老人,眼睛却一如既往地清澈。他高兴地拉着孩子们说道:“白爷爷这辈子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你们好好念书,考上好大学,你们成才了,我就放心了。”
孩子们眼里噙着泪水,紧紧拉着老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后来老人的病情加重,去探望他的人越来越多,有被他资助过的,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所有人只有一个心愿,求时间慢点走啊,让我们能多陪老人一些时间。
一位记者去医院采访白方礼,问:“白老,您还蹬三轮吗?”那时白方礼的耳朵已经不太好
使了,记者重复了几遍,他才听清楚。白老摇摇头,“我病了,蹬不动了。”
“那您好了以后呢?”一听这话,老人的眼睛立刻闪烁着光芒,开心地笑了,“病好了,我还
去蹬三轮!”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总有一种平凡,让人泪流满面。
2005年9月23日,白方礼老人做着幸福的梦,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92岁。去世时,他
的个人账户上余额为零。他的遗物只有一件,是挂满各个大学校徽的红丝带。
平民英雄,国之脊梁。
一座城送别一个人。成千上万的天津市民眼含热泪,自发为白方礼老人送行。天津5路公交
车为吊唁老人,自愿停工一天。
老人去世17年来,他的墓前一直鲜花簇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到他墓前瞻仰他,怀念他。
2008年3月,在白方礼去世3年后,在由46家权威网络媒体主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活动中,白方礼老人终于实至名归,终于“感动中国”。
2012年2月,中央电视台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专程向白方礼致敬。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正是这样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的平民英雄们,为新时代的中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
着下一代人,要挺起脊梁,扛起责任,为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而携手奋斗。
作者:如愿
编辑:河丁
参考资料:
《激荡三十年下》吴晓波著,企业史人物│支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