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非原创 综合转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台湾最长销小说《未央歌》的爱与愁
《未央歌》
演唱者:黄舒骏
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唇边
我总算了了一桩心愿
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个秘密
是否就是蔺燕梅
在未央歌的催眠声中
多少人为他魂萦梦牵
在寂寞苦闷的十七岁
经营一点小小的甜美
我的朋友我的同学
在不同时候留下同样的眼泪
心中想着朋友和书中人物间
究竟是谁比较像谁
那朵校园中的玫瑰
是否可能种在我眼前
在平凡无奇的人世间
给我一点温柔和喜悦
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蔺燕梅
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童孝贤
你知道你在 你知道你在
你知道你在寻找一种永远
经过这几年的岁月
我几乎忘了曾有这样的甜美
突然听说小童在台湾的消息
我想起从前的一切
为何现在同样的诗篇
已无法触动我的心弦
也许那些永恒的女子
永远不会出现在我面前
我的弟弟我的妹妹
你们又再度流下同样的眼泪
喔多么美好的感觉
告诉我你心爱的人是谁
多么盼望你们又一天
真的见到你的蔺燕梅
伍宝笙和童孝贤
为我唱完未央的心愿
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蔺燕梅
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童孝贤
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
你知道你在寻找一种永远
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蔺燕梅
你知道你在寻找你的童孝贤
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
你知道你在寻找一种永远这部作品以抗战时代云南昆明西南联大为背景,描写了年轻学生的生活和理想的故事。书中人物个性鲜活,情节感人,风格清新、活泼,情调自信乐观。
《未央歌》 出版日期:1995年8月 出版公司:台湾福茂唱片音乐股份有限公司 制 作: 十日谭音乐有限公司 黄舒骏专辑附注 他的词曲总是渲染某种魅力/一种张狂的情绪 非得将人心弹得高涨/达到欲罢不能的 *** /他的音乐成了生活的图腾 成了感情的希望与学习/他是黄舒骏 一个极度自我的感情男人//用尽所有爱的力量 爱得心慌意乱 爱得那么那么 自由/请在黄舒骏的未央歌 一起寻找蔺燕梅和童孝贤 的希望与梦//关于感情是非 想的是可不可以全身而退的机率/他总不是吝惜把欲望写出来 写出自己 还有别人的心情/用炽热的心 温烫每颗狂乱的灵魂
专辑曲目1、未央歌 2、不要只因为他亲吻了你 3、何德何能 4、马不停蹄的忧伤 5、单纯的孩子 6、雁渡寒潭 7、她以为她很美丽 8、不要变老 9、恋爱症候群
鹿桥《未央歌》简介
《未央歌》是华裔作家鹿桥的著名小说,1945年完成,直到1967年在台湾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立刻引起轰动,争相购阅,新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故事背景
这部作品以抗战时代云南昆明西南联大为背景,描写了年轻学生的生活和理想的故事。书中人物个性鲜活,情节感人,风格清新、活泼,情调自信乐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真挚情感,谱成了一个真、善、美的永恒篇章。不以重大的题材,不以曲折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以乐观的情调和亲和的哲理来感染读者,是《未央歌》重要的艺术成就,也是它的鲜明特色。台湾歌手黄舒骏曾以这部作品的故事题材写过同名歌曲。
描述人物
《未央歌》除主要四个主角外,还描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这些人,或许有些许的小毛病,但全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 然而《未央歌》中所描述的美好桃花源,真的是西南联大的真实景况吗?王德威在《小说中国》一书中以王蓝的《长夜》与《未央歌》对比,而《长夜》中的西南联大竟是国共利用学生恶斗的场所。与其说《未央歌》描绘了抗战时代的青年生活,毋宁说《未央歌》满足了人们对民初那个时代浪漫的文化想像。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把《未央歌》看做抗战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其他三部是: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
作者简介
鹿桥,原名吴讷孙,英文名Nelson Ikon Wu(Ikon是他的小名音译)。1919年6月9日生于北京,先后就学于燕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耶鲁大学,1954年在耶鲁大学取得美术史博士;此后在旧金山大学、耶鲁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执教。2002年3月19日鹿桥病逝于波士顿,享年83岁。 鹿桥是一位左手写诗篇右手写论文的作家及学者,集学术理性与文学感性于一身;他不仅对中国艺术史卓有研究(这部分的著作多以英文出版),还著有《未央歌》《人子》《忏情书》等文学畅销作品。 鹿桥的笔名原为“鹿樵”,“鹿”字取名的灵感来自北京名媛、南开大学的校花——鹿笃桐。至于“桥”字,“原本是选‘樵夫’的‘樵’,因为这个字比较雅,但是明末清初的吴梅村(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有时自署鹿樵生)先用了,就只好改用‘桥’字了。” “未央”一词又何意?鹿桥1998年去台湾时曾被读者追问。他解释说,“未央”一词源于汉砖“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意为“过去的来源不知道,未来的结尾也不清楚”。
主要人物
蔺燕梅,就读外语系,出生富有家庭却能平等待人,个性天真、单纯,擅长舞蹈、歌唱。缺点是不太谦虚。曾在全校面前扮演修女,歌唱《玫瑰三愿》,在校园极具超人气。 童孝贤,就读生物系,诚恳活泼,很喜欢动物,总是能带给大家欢乐。 伍宝笙,就读生物系,温文尔雅,冷静、有脑筋,以姊姊的姿态守护蔺燕梅。 余孟勤,就读哲学系,正直刚毅,表现天行健的精神。是众人中公认最适合蔺燕梅的人选。 除四大主角外,书中还描绘通达敏慧的史宣文,勇敢坦荡的淩希慧,羸弱美丽的乔倩垠,刻苦向学的朱石樵,淡泊名利的宴取中,有明智的冯新衔,有平和的沈家姐妹,有随和的梁家姑娘,乃至聪敏佻躂的范宽怡,优渥自信的范宽湖,庸俗自卑的宋捷军,还有渊博的陆先生,旷达的金先生,幽然的顾先生和风趣的顾太太,慈祥而不失童心的女生舍监赵先生,以及社会上的众多各色善良的人物,构成一个战乱当头、异域相聚、患难与共的友爱世界。
人物原型
宛如乌托邦的《未央歌》,书中主角大余、小童、大宴、伍宝笙、蔺燕梅,到底有没有原型?一直是读者关心的问题。作者鹿桥的侄女朴月说,事实上,《未央歌》是鹿桥以日记《忏情书》为基础,人物的原型多半来自他就读西南联大时的朋友。 “
小童”便是鹿桥自己
中学同学雷颖形容鹿桥“不失赤子之心,聪明而有智慧”、“永远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男生”,吸引很多“干姐姐”照顾。宛如女神化身的伍宝笙,据说当年西南联大学生一看,马上能指认是鹿桥最敬爱的学姐祝宗岭。朴月还曾亲自前往大陆拜访这位真实版伍宝笙。“大宴”便是台湾前“经济部长”李达海。严肃、博学的“大余”则是一位姓李和姓徐学长的化身,李学长后来在北大任教,但与祝宗岭并无往来。至于“梦中情人”蔺燕梅是书中唯一全然虚构的主角,朴月透露,她的容貌是鹿桥“女朋友们的综合体”,性情、风华、才艺、故事情节则出自鹿桥的想像。
大事年表
193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1月1日正式开学。次年,鹿桥进入该校文学院外文系学习,并在此度过了大学四年的美好生活; 1942年,刚毕业的鹿桥开始了《未央歌》的创作; 1945年,《未央歌》创作完成,但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付梓无期; 1959年,《未央歌》在香港经人生出版社帮助,由鹿桥自费出版,在海外华人界引起反响; 1967年,《未央歌》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一时风靡校园,学子争相购阅,洛阳纸贵; 1988年,台湾著名校园歌手黄舒骏创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随之传唱海峡两岸; 1998年,鹿桥回台湾短暂访问,轰动一时,万人空巷,“被索要签名者追到了机场” 2000年,多家电视台想把《未央歌》改编成电影或电视,被鹿桥婉拒; 2007年,著名导演李安执导《色,戒》,《未央歌》被指定为演员阅读书。
精彩片段1
奏 献给 最亲爱的父亲母亲 愿能把这些年来离家的生活 及校中的友爱,寄回家去。 在学生生活才结束了不久的时候,那种又像诗篇又像论文似的日子所留的印象已经渐渐地黯淡下来了。虽然仍是生活在同一个学校里,只因为是做了先生、不再是学生的缘故,已无力挽住这行将退尽的梦潮了。 为了一向珍视那真的、曾经有过的生活,我很想把每一片段在我心上所创作的全留下来,不让他们一齐混进所谓分析过的生活经验里,而成了所谓锤炼过的思想。又为了过去的生活是那么特殊;一面热心地憧憬着本国先哲的思想学术,一面又注射着西方的文化,饱享着自由的读书空气,起居弦诵于美丽的昆明及淳厚古朴的昆明人之中,所以现在记载时所采用的形式也是一样特殊的。这精神甚至已跳出了故事,体例之外而泛滥于用字,选词和造句之中。看罢!为了记载那造形的印象,音响的节奏,和那些不成熟的思想生活,这叙述中是多么荒唐地把这些感觉托付给了词句了呵!以致弄成这么一种离奇的结构、腔调,甚至文法!最后为了懒,挑了个小说的外表,又在命题时莫名其妙地带了个“歌”字。“懒”也是那时的一位好友,现在已失去了,是实在值得纪念的。能够无所顾忌地,认真地懒是多么可骄傲呀!我们知道小说的外表往往只是一个为紫罗兰缠绕的花架子并不是花本身,又像是盛事物的器皿, 而不是事物本身。所以这里所说的故事很可以是毫无所指的。 不过这么一来话就绕弯了;盛事物的器皿,和紫罗兰花的木架,是可见的。而事物本身,和那可爱的紫罗兰花却逃脱了我们的观察,这岂不是个大笑话吗?二十世纪的人是太忙了。没有工夫去读谈思想的书。可是却有空闲去读一本五六十万字的小说,再从那里淘炼出那一句半句带点哲学味儿的话来,岂不更是大笑话吗? 鹿桥 1943年12月16日于重庆郊外山洞
精彩片段2
缘起 在这大学里最大的一片青草坪中央有一个池塘。几条小河在这里聚汇。这些小河在雨季里是充满了急流的水的。因之修整校园的人对他们也不敢轻侮,由着他们任性地在校园中纵横地流着。小河们既是顺了水势而盘旋,小池塘的形状也便生得很不规则。池塘中有个半岛。半岛上生满了野玫瑰的多刺的枝条。这些枝条守护了由半岛上去采撷的人必经之路,谁也不许通过。即使仅仅想伸一下不该伸的手也必得到应议的处罚。若是不妄想摧残呢,那么到池塘对岸去那里有一片清新的美景可看。每年五月之初,这茂盛的花丛便早已长满了精致肥嫩的绿叶子,伸着每枝五小片的尖叶,镶着细细的浅红色的小刺,捧着朵朵艳丽的花。花朵儿不大,手心里小的可摆下四朵,颜色不大红,只是水生生地。塘水把看花人隔开一个最好的距离;也就是五六丈远罢,站在那里,看枝叶、花朵,都刚刚合适。望望花丛上的雨季晴日时特别洁净的蓝天,或是俯视水中那种迷惘闪烁的花影子,都叫人当时忘了说赞美的话,走开后回想起来,才知这是不厌人的一种至乐。这一丛亚热带气候育养之下的云南特产的野生玫瑰,因为被圈在校园里了,便分外地为年青的学生们眷爱着。这些小朵朵的玫瑰!这围着半岛长上这么一圈儿的! 每年花开的时候,不论晨晚,雨晴,总有些痴心的人旁若无人地对了这美景呆呆地想他自己心上一些美丽而虚幻的情事。只要这些花儿不谢,他们的梦便有所寄托。这些花与这些梦一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他们所爱护的。因此他们不用禁止,而人人自禁不去折花。这习俗既经建立,便在学生们心里生了根。一年年地过去到了今天,如果有一个学生为了一时冲动,向花伸手,不要说别人将如何责备他,他自己亦不单战栗、心跳,甚至不能站得安稳,马上失足落到水里去。 花开的日子不长,六月底,学校将举行大考时,在大家忙碌中便不为人察觉地那么静悄悄地,水面上就慢慢为落红铺满。雨水涨了,小河们把花瓣带走,送到播了秧的水田里去,送到金汁河里去,送到盘龙江里去,也许还流到红河里去罢?她们就走得远远地,穿过那热带的峡谷,带着窒息的丛草的热味,流到远远的地方去了,再也看不见,再也看不见了!小池塘上又是一片澄清,池塘水上只剩了灰色枝叶的影子。一片空虚就留在大家心头,直到明年花开的时候。 很少几个人是不信这丛野生的玫瑰是有一种灵性的。他们相信每度花开必皆象征着一个最足为花神所垂顾的女孩子。这女孩子的命运必是虽晦涩却详尽地为这一度花开所表露尽净。每年花季初来时也必有些朕兆。那些心中窃窃战栗着自信为是被显示的女孩子们,时时都不忘在水边仔细察看花开的情景,猜疑每一片风,每一丝雨的旨意。那一瓣柔心就忍不住随了嫩枝条颤抖。她们轻声盘算花开花谢的日子默查蜂蝶数目,各人有各人问卜的方法。她们必每天为这丛花祝福为自己祈祷;求花开得长久,求一季没有风暴,求逃免粗心人作践,总之,求好景破例长留。 男孩子们呢?则在一边细细地寻觅。他们自以为旁观者清,各人有各人的判断,一面找那真正为今年花朵所代表的人,一面嘲笑那些不为他们所看得上眼的。在寻找时也多少找到了些梦也似的经验。所以有时他们也暂且收住野马狂风似的心,为他胸中一泉春水默祷。他们粗直的诗文里,倒也装得满满地热诚的句子。 这样的风俗与迷信是已生了根了。当初有这么一段故事。
陈平原 唱着“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校歌,走过八年抗战的西南联大师生,对那段历史普遍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但落笔为文,难得有像《未央歌》那样充满 *** 与想像力的。以抗战中僻居昆明的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借助四个“我”的成长历程,表现战争环境下仍然——或者说更加——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对于作家鹿桥来说,目的是酝酿一种“氛围”,呈现一种“情调”。作者再三强调,《未央歌》不是爱情传奇,着力渲染的是同学间“友情之可爱”;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就像小说第八章所说的那样:“学生们有意无意地在课室里,在游戏里,在团体生活里,在独自深思里慢慢长大。慢慢被造就起来。一棵小树苗总要在苗圃里先养一个时期的。树苗们要经过风霜。这风霜正如雨雪一样重要。他们终久成为可以令人歇荫,令人放心的大木。”
作品影响
跟《围城》的随写随刊不同,《未央歌》完成十几年后,才分别于1959年和1967年在香港、台北两地刊行。对于60—80年代生活在台湾的大学生来说,此书深刻影响他们对于大学生活的体验与想像。以下这段描述,虽出自作者本人之口,却得到很多过来人的证实:“多少年来,台湾的同学爱用书中的人名给同学起外号。女生被推为伍宝笙的认为是无上光荣,并要从此更加努力,以副众望。男生被称为小童,立刻一方面得了同学爱护,一方面也被人好意地逗趣,说他不洗脸,穿破鞋,经常 *** 袜子,种种无伤大雅的事。”
黄舒骏《未央歌》专辑
在我国中毕业的那个暑假,自己找来了《未央歌》这本书来看,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类似琼瑶的那种的连续剧的文章,那个剧照上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宛如《未央歌》时代的重现。"我当时对这句话很好奇,什么又是《未央歌》呢?所以就去找这本书来看,连续三天就把这本600多页的《未央歌》看完了。后来我上了台中一中,高一时我们班的导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为我们介绍《未央歌》这本书,说是希望我们高中三年能像《未央歌》里面的情境一样,感到幸福,感到温暖。这时我吓了一跳,心想怎么会这么巧啊……后来班上大部份同学也都看了这本书,还常以这本书里面的情境去讲所有的事情,还自己分配角色,去扮演书本里面的角色。不过由于我们读的是男校,一半的角色分配无法平衡,大家还希望能去外面找女主角呢。
在毕业时的校刊上,老师写了一篇文章送给我们,其中一段就是在讲《未央歌》。说我们这个班大部分的人都沉浸在《未央歌》里面,大家都感到很幸福很温暖。当时就有人提议要把《未央歌》拍成电影,反正我们班大部分人都已有《未央歌》里的角色,接下来只须分配谁当导演,谁当编导等等,词曲则由我来创作,老师也期许我们能够做到。
高中毕业以后,大家各奔东西,各自在不同学校念书,彼此间也少了联络,同学间的情谊也慢慢变淡。在我大三的时候被唱片公司发掘,当时我写了四首半的歌,其中一首就是《未央歌》。后来又写了九首,再选出十首来发行我的第一张专辑。当时我除了词曲创作以外,还为每一首歌写了一些文字来说明我为什么要创作这首歌,至今我还保留着这些文字手稿。当时我脑海中常会出现一些《未央歌》情境的画面,幻想着《未央歌》的作者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就好像是自己将来老了以后的写照。这是我第一张唱片中文字部分的其中一段写到的话。
1988年,当时我就想过要跟鹿桥先生联络,但透过出版社其它管道都问不到鹿桥先生的消息,直到1995年我又发行了《未央歌》 *** 辑,重新翻唱《未央歌》。还自己做导演拍了一支新MV。这时我又试图跟鹿桥先生联络,但还是联络不上,好像是某些人故意不想让我与鹿桥先生联络似的。直到1997年,我收到了名作家朴月女士的一封信,信中大概说:黄舒骏,我是鹿桥先生的侄女,鹿桥先生要我传话给你,他听说台湾有一个小伙子叫黄舒骏,很有才学,也写了《未央歌》这么一首歌。他要我传达你不要害怕跟他联络。便留了鹿桥先生在美国的电话给我,我当时便马上飞去美国找鹿桥先生。见面时鹿桥先生还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以为你会背着一把吉他来见我呢!第一天在他们家里听了鹿桥先生讲了很多故事,鹿桥夫人也陪在一旁,也看了很多他们的照片,是非常愉快的一天。
鹿桥先生的《未央歌》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本书,对学子的影响也很大。1959年到1989年间,《未央歌》是各大书局热门书籍,国中高中生看了后会开始响往大学生活,大学生看了《未央歌》后便会为书中人物所迷,常会在社团或一些表演活动上来表演书中的角色故事,也会常把朋友们比喻成书中的某一角色人物。当时《未央歌》风靡校园的情况,是现代学子无法想像的。摘要:鹿桥心中只有温暖与友爱,对战争年代的感触跟时人大不相同,却与战后婴儿潮世代的学生颇为相似。
成稿于1945年的《未央歌》,堪称台湾最畅销而长销的小说。
《未央歌》原本只是作者吴讷孙对大学校园生活的美好追忆,并没有出版心机。全稿长达60万字,故事平淡,造句冗长,情节悖离现实社会,卖相不佳,原稿一压14年。1959年,吴讷孙受友人鼓励,经由香港的人生出版社自费出版,于香港与台湾的校园里造成意想不到的轰动,仅香港一地,八年间即出现三种盗版。
1967年,吴讷孙应邀到台湾演讲,发现《未央歌》在台湾校园一书难求,其笔名“鹿桥”已经成为青春偶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慕陵告诉他:“签名排次序的学生,要等两个半月,才能轮到看图书馆所藏的一本《未央歌》。”应读者渴求,《未央歌》火速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再版,畅销40余载,前后近60次印刷,销量宊破百万册,堪称台湾最长销的畅销小说。商务印书馆一本吃饱,营收数以亿计。
鹿桥的巨作于校园风行草偃,却无法走出校园。《未央歌》描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人和事,鹿桥笔下却只有纯洁美好的友谊与爱情,几乎见不到战乱年代的悲苦血泪与抗敌精神。书中不食人间烟火的欢乐青春,常使经历战乱的老辈读者掷卷反感。“在那些年月中,外敌进逼,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日日面对家国存亡的问题。”名作家齐邦媛批评道,“即使幸运地存身于烽火边缘,也经常会想:如果远方有战争,我应该掩耳,或是该坐起来惭愧地倾听……青春之乐乐未央,仅属于文学范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