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拾荒老人刘盛兰的事迹100字(拾荒老人刘盛兰追求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拾荒老人刘盛兰的事迹100字(拾荒老人刘盛兰追求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拾荒老人刘盛兰的事迹100字(拾荒老人刘盛兰追求什么)

在山东省招远市蚕庄镇柳坑村,提起刘盛兰老人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村里的村民都知道这个怪老头:一个九旬孤寡老人每天穿着破破烂烂四处闲逛;明明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身体状况堪忧的他,每天坚持出去捡破烂、菜叶为生。

作为一个生活要靠 *** 低保过活的年迈老人,刘盛兰创造了一个奇迹:虽然他的生活极度困苦,但18年来他先后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可他自己却甘愿节衣缩食,18年来没有沾过任何荤腥。哪怕逢年过节,老人没有添过一件新衣。

可在老人颤颤巍巍的步伐中,在他那佝偻苍老的脊梁上,足足承载了100多位贫困少年的崭新人生。只有自己曾经淋过雨,才懂得为别人撑伞是多么可贵的事情。

2013年,刘盛兰老人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孱弱的病躯,让他俯瞰人间;苍老的手,书写了人间大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与在功利场中追逐名利的人们相比,刘盛兰老人的背影却是无比高大巍峨;也许他在物资上无比匮乏,可他的灵魂却在杂乱无章的破旧小屋中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刘盛兰老人的生活,了解18年来他所坚守的这份伟大事业!

走进刘盛兰老人居住的村庄——蚕庄镇柳坑村。在招远市,这个遍地是黄金矿脉资源的城市,柳坑村属实称不上富裕,反而显得有些落后。

刘盛兰老人的家便在村中一个不起眼的巷子里,是一座极富有年代感的平房。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辣椒秧,院子中种了一棵榆树,树荫下摆放着许多空酒瓶。

刘盛兰老人指着酒瓶坦然介绍,说:“虽然现在的空酒瓶子已经不值钱了,但是积少成多,能卖一些就多卖一些。”

再看向刘盛兰的家里,哪怕是大白天,房间里却是黑洞洞的一片。为了保暖,门口用红蓝白相间的塑料布裹着。房间内,除了一个用石头垒成的土炕之外,就只有一床破旧到棉絮暴露的棉被,还有一个破破烂烂的木箱子。

这就是刘盛兰的全部家当,“家徒四壁”这个成语放在此处竟是如此恰当。刘盛兰的家中看不到一个电器,据他说自己的作息时间就像古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可以省电。

“现在还算好了。之前我在县城里当门卫,就住在七八平米的小房子里。有一年腊月,我出去捡垃圾忘了关电褥子,结果房子被我点着了,我就骑车回到蚕庄老家接着捡。幸亏我把孩子们给我的回信抢救出来了,可惜烧了挺多的,还把我的耳朵给烧伤了。”老人轻描淡写的一番话,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最近我腿疼得走不动了,就没有出去捡破烂了。”老人一边揉着膝盖,一边苦笑道:“到时候腿脚好些,我还得出去捡。只是我年纪大了,耳朵也聋了,不能去太远的地方捡…”老人的手因为长期拾荒显得无比粗糙干燥,加上经常接触到泥土和油污,手上结着许多小黑点。

似乎是注意到了我们的目光,刘盛兰不好意思地笑着搓了搓手。当问及老人拾荒助学的初衷时,他坦然地告诉我们,一开始他的目的也有些俗:他没有子嗣,自从73岁那年老伴去世后,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要是现在开始做些善事的话,到时候总有一两个能帮自己养老送终,至少不会落得一个孑然一身的下场。可是这一做起来,就是18年。

刘盛兰是土生土长的柳坑村人,1922年出生的他经历过许多人生疾苦,战争年代民生凋敝,许多人连基本的生计都成问题,何况是接受教育呢?刘盛兰也不例外,家境贫寒的他只上了四年学,便为了生计辍学。直到今日,没有接受系统化教育仍是刘盛兰内心的隐痛。

长大后,刘盛兰去天津给商铺当学徒工养活自己;解放后,他曾经在某企业担任仓库管理员。平日里偶尔打打零工,日子虽然清贫拮据,但养活自己并没有什么压力。73岁那年,妻子先他一步离开人世,老两口一生没有子嗣,刘盛兰成了孤寡老人。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见一则求助信息。邹城市王村乡东洪洋村有个名叫吕亚洲的13岁少年,因为一场变故失去了双亲,家庭瞬间没了经济来源;家中还有卧病在床的曾祖母和年迈的奶奶要照料,日子难以为继,生活的重担压在了13岁少年的肩上,即将面临失学的困境。

刘盛兰看到这则消息后,想起自己年幼时因为家庭原因失学的经历,忍不住哭了。这个13岁的孩子站在了命运的拐角处,任何一个选择都会影响他的一生。那天晚上,刘盛兰彻夜难眠,想到少年的遭遇,心里总有一种堵堵的感觉。

他决定要做些什么,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他也想尽一份心意。第二天一早,刘盛兰提笔给吕亚洲写了一封简短的信件,并随信寄去了50元钱。在心里,刘盛兰老人叮嘱他好好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亲手改变这窘迫的命运,只有知识才能让今后的人生变得顺遂。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虽然这笔钱金额不大,但刘盛兰的心里却感到了一种真实的快乐,这种快乐无关于物质,不在于住得有多舒适,也不在于吃的食物有多么美味;用自己的力量,亲手帮助一个深陷困境中的孩子,使他得以在苦难中喘气来继续学业。也许就是这个小小的动作,这个孩子的命运便可能截然不同。

想到这,刘盛兰的心里充斥着喜悦。从那一刻开始,一段持续了接近20年的人间大爱缓缓拉开了序幕。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此后,但凡得知有贫困学生要面临失学的危机,刘盛兰都会第一时间去邮局给学生打款,并写信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十元、二十元、五十元,每当捐赠时,刘盛兰都会忘记其实自己也是个低保户,是个生活中的困难者。

他的捐助对象也从周边地市逐渐走向全国各地。最高峰的时期,刘盛兰曾经同时资助过50名贫困学生。老人有一本日记本,上面详细记载了什么时间向谁捐助了多少钱,同时还记载了那些贫困学生们的家庭情况。

“我的条件不好,不能每个人都资助到。那我就分期分批地捐。这个月给他寄五十元,下个月又给别的学生寄一些,轮换着来。”就这样,刘盛兰每个月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了几十个孩子,使他们能继续完成学业。

刘盛兰是孤寡老人,每个月靠国家补贴的几百元生活。为了资助学生上学,刘盛兰萌发了一个想法:出去捡破烂卖钱。说干就干,当时年逾古稀的他开始从破烂堆中挣钱的日子。

老人家觉少,睡不到天亮便起身了。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刘盛兰清早都会熬上一锅玉米糊糊,能供他吃两天。吃过早饭后,刘盛兰还要泡上一杯白糖水,据他说白糖水喝了对身体有好处,喝完了对眼睛好,能让他更好地捡破烂挣钱。

刘盛兰从外边换来一个锈铁钩子、几个蛇皮袋子,跨上破旧的自行车吱吱呀呀出了门。临近的几个村庄都知道,有个奇怪的老爷子靠捡破烂资助穷学生上学。亲友们对刘盛兰的行为感到十分不解:有这个闲工夫挣钱,不如让自己吃得好些、住得好些,把钱捐给那些素不相识的穷学生,到时候谁会记你一个好呢?

老爷子倒是豁达,他常挂在嘴上的话是:我做这些事情是行善,老天爷都看着呢!做善事的人,老天爷会保佑他不生病,有个好身体去帮助更多人。再说了,哪怕记得我的人再少,只要有一两个,到时候为我养老送终,那也是有人还挂念我不是?

此后,刘盛兰不再考虑自己老无所依,也不再烦恼没人在他身边伺候;他沧桑的心中燃起了一种新鲜的期望,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帮助更多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的孩子完成学业。老爷子最高兴时,就是收到学生们回的信件。

每次刘盛兰都会坐在板凳上,眯着眼睛用手沿信纸一行一行地看。看到孩子们在信中说,学习成绩进步了,或是取得了什么成绩的时候,老爷子脸上总是洋溢着发自真心的笑容,满脸饱经霜雪的褶皱里都被幸福填满。

这些信件都被他妥善保存好,每当闲暇时就会将信件拿出来读一读。这也是刘盛兰为数不多的乐趣,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可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和拾荒所得捐出去后,老爷子的生活难免受到影响。为了生活,每到下午,刘盛兰总会去农贸市场捡些商贩们丢弃的菜叶回家吃;自从开始资助学生后,他舍不得给自己买一身新衣服。

对自己抠门到一种可怕的地步:衣服破了,他就眨着浑浊的眼睛,一针一线细细缝补。柜子里的衣服几乎全部洗到褪色,有的衣服被补丁遮盖到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脚上的鞋子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烂鞋,洗一洗补一补就被他穿在脚上走街串巷。

刘盛兰从来不在乎生活上的物质。邻里们都知道老人家所做的事情后,为了改善老人的生活,常常有好心人提些食物来接济老人。但刘盛兰依旧我行我素,日子节俭又清贫:一颗烂茄子蒸了又蒸,能吃上好几天;一个馒头加一杯豆浆,就可以称得上是改善生活……

可汇钱的时候,刘盛兰却大方得很。前些年, *** 统一安排孤寡老人们免费去敬老院生活。亲友们都劝他去:“去了敬老院好,国家让你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你身边又没有个一儿半女的,去了也能享享清福。”

刘盛兰倒是挺倔,无论亲友们如何劝说,他就是不去:“我去了敬老院,怎么继续资助孩子们上学,我现在还能动就多干两年。”不仅如此, *** 每年给老人补助的1800元钱,刘盛兰一个子都不留,转手就捐给了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院子里堆满了废钢铁、旧报纸、空酒瓶,这都是他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收来的“宝贝”。变卖过后换成钞票,就能通过邮局汇到全国各地需要它们的人手上。“全捐了好,全捐了好,我自己一个子都不剩。钱都是身外之物,人才是无价之宝,捐给学生们念书才是正经事。”

在刘盛兰简陋的卧室里,墙上挂了一个深蓝色的布袋子,那是他为数不多最为珍视的东西。将袋子打开,倒了满满一床的单据,他说:“这些都是我寄钱的单票,还有学生们的回信,我也不知道我捐了多少了。”说着,老人又从床头抱出一叠单据。

单据上的金额有100元、200元不等,最大金额是一张1000元的票据。此前,刘盛兰曾在当地一家公司给人看门挣钱,每个月能挣300多块,他一直在那家公司干了三年。

“不过后面那家公司不大景气,他们就一直没给我发工资。等我走的时候,公司老板只给了我300块钱,剩下的钱一分都没给!”老爷子回忆道。而且,那家公司一共拖了刘盛兰一万多元,对于他来说不是一笔小钱。

他曾经多次上门讨要,但对方看他年老体衰,始终没给他结算工资。无奈之下,刘盛兰生平第一次打了官司,一纸状书将那家公司告了,希望以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不出意料,官司赢了。可当刘盛兰拿着法院的判决书到那家公司要账时,经理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推说公司没有钱给他发工资。面对这样的情况,老爷子显得脆弱和无助,已过耄耋之年的他,却还要为碎银几两和别人对簿公堂。

没办法,刘盛兰只能每天拿着法院的判决书,不厌其烦地跑去那家公司,希望对方能给他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却一直没有成效。好在老天有眼,在一次市长接待日,刘盛兰碰到了一位法院的主任。听说了这个情况后,主任十分重视,很快将这个情况反映给执行局。

在执行局的监督和促进下,刘盛兰终于分两次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工资。可老人没给自己留下一分钱,很快又将这笔钱捐了个一干二净。

十多年来的行善不辍让他广为人知。刘盛兰曾多次被电视台报道,获得了许多荣誉头衔,很多人通过不同渠道得知老人的事迹后,自发地为他捐款捐物,希望他能利用这些物资改善自己的老年生活。可刚一转手,老人又会将这些捐出去,直到收到孩子们的回信,他才安心。

之前,一个烟台老总得知老爷子的事迹后十分敬仰,特地派人送来六千块现金。“我当时说什么也不肯要,可后来实在推辞不掉,我给对方按了个手印后收下了,没两天就被我捐了。”刘盛兰提到此事时笑呵呵地说道。

而那些奖牌绶带、相框和奖杯却早已放在家中不显眼的位置生了灰尘,久未擦拭。

2012年,山东电视台和招远电视台在刘盛兰九十岁寿辰之际,在兴隆盛大酒店宴会大厅为他祝寿。现场来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由他们组织起了慈善募捐活动,在老爷子的一再要求下,募捐所得的善款将一分不留地捐赠给穷困的学生。

在场的人们都被老人的无私感动,许多人肃然起敬的同时都动容地表示:老人虽然没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光是这思想高度就让许多人望尘莫及。

2013年,年事已高的刘盛兰患上了肾病,住进了招远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抱病卧床期间,他第一想到的不是没有人照顾自己,而是反复提起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学子们。老人始终惦记和牵挂着:没有了他的资助,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会不会受影响?会不会有孩子因为他住院而失学呢?……

曾受到老人资助的学子们,听说老人住院的消息后,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看望老人。多年前老人亲力亲为栽下的小树,终于结出了果实。曾经受助的大学生乔垒,连夜从济南赶回招远,亲自来到老人病床前照顾他。

受助大学生王立平也来看望了刘盛兰。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刘盛兰终于康复出院。得知老人要去烟台养老后,王立平一大早就赶来医院,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和受到过老人帮助的孩子们,也带着鲜花和礼品前来看望他。

其中很多人靠学习改变了命运。回想起当年求学的艰苦岁月,多少次忍饥挨饿,是刘盛兰老人靠拾荒,变卖一张张旧报纸、一个个空酒瓶来供他们继续求学。没有老人的无私奉献,就没有他们的今天,想到此处许多人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

同年10月,烟台市福盛老年公寓将刘盛兰接去照顾。听说老人靠拾荒和微薄的工资资助过100多个学生完成学业后,工作人员都肃然起敬,护理员们都抢着照顾刘盛兰。

2013年,刘盛兰得知自己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时,表现得非常高兴,他谦虚地说道:“其实我并没有做出多少贡献,我当初的想法十分简单,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想多行善事,资助一些贫困学生,等到将来也有人能为我养老送终。在这里我要感谢人民 *** ,感谢所有关心我的热心人。”

“好人就应该有好报,要多多传递正能量。”福盛老年公寓的王海平这样表示道。在老年公寓度过一段温馨的时光后,刘盛兰表示自己在老家呆惯了,虽然他在公寓里被照顾得无微不至,但还是希望回到老家养老。

2014年元旦,老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回到老家,安度晚年。2016年1月16日凌晨,刘盛兰在招远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

结语: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刘盛兰用18年的光阴践行了这句话,直到生命的尽头。18年的时间里,他汇款十多万元,累计资助了100多名学子。

可他却从不求回报,始终执拗地住在破烂、简陋的平房中。他无儿无女,却获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尊重。如今,刘盛兰应该在天堂俯瞰人间,用他高贵的灵魂向人间散播大爱。

这辈子太苦,愿您下辈子甜一些。

更多拾荒老人刘盛兰的事迹100字(拾荒老人刘盛兰追求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