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井陉威州镇古城历史,井陉威州水乡,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井陉威州镇古城历史,井陉威州水乡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井陉威州镇古城历史,井陉威州水乡

读《巽川祁先生文集》,见其所吟《过旧井陉诗》:

昔时争战地,今日际雍熙。

邑治非前日,水声如旧时。

左车徒有策,韩信亦堪危。

成败非人力,秪应天地知。

作者祁顺(1434—1497),字致和,号巽川,东莞梨川人。明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曾任山西右参政、福建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等职。其所吟的旧井陉地处何地?著名学者梁勇先生认为:“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井陉县治所从天护城迁至此地,从此天长镇就成为井陉县治,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以及民国,做了883年的县城”(《天长镇——一座“唐军镇”》)。这一观点似为定论,广泛应用。依此,旧井陉当为天护城。天护城现属井陉矿区,其与韩信所背之绵蔓水甚远,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邑治非前日,水声如旧时”的意境,作者眼中的旧井陉似非天护城。

翻阅雍正《井陉县志·古迹》,见“旧井陉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即今威州店”之载,顿释然。

威州店,位于时下井陉县威州镇境内,一些史料记载在井陉威州村,虽指向明确但有误,因井陉在历史上未曾存在威州一村。“威州,旧无此州,金始置”(《元史》)。索《金史》《元史》《明史》知:“天会七年(1141年)以井陉县升,置陉山郡军”(《金史》),后改为威州,仅领井陉一县,属河北西路。这种同一区域州县共同管辖的体制一直延续到元太宗六年(1234年),该年威州被“割隶邢洺路”,并“以洺水县(今威县)来属”(《元史》)。至此,形成了威州治所地处河北西路,却归邢洺路管辖,所领两县分处于两路的奇特区划管理。宪宗二年(1252年),“隶洺磁路,徙州治于洺水”(《元史》),仍领井陉、洺水两县。此年尽管州治地变了,归属路变了,旧有的区划管理并没有变。而改变这一奇特的区划管理已至洪武二年(1369年),这年四月威州“降为县”(《明史》),其治所所在的洺水县改称为威县,属广平府,井陉也走出了被遥控管理的境地,归属正定府。

东汉刘熙在其所著的《释名》一书中说:“郡国之名,取号四方,县邑之名亦如之。”我曾以此揣测威州之名的由来,困惑不解,后见创修于明成化年间的《广平府志·封域志》写道,“井陉者山之阨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御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方悟五代后晋时为何将在井陉所设的天长军改为天威军,设州时又为何称之为威州,也对存在了130余年威州奇特的区划管理有所悟。

威州的区划管理史所罕见,但其间不无历史推进的必然性,在宋金的“靖康之役”中,宋朝军队之所以能够与女真军队顽强抵抗,其借助的自然是“山之阨塞”。金取之,入主中原,此不能说不是金将当时仅有8310户的贫穷小县升为州郡,以昭示其军事地位之高的自然表露;而洺水为“河之津要”,与中原得失唇齿相依,此大概就是国趋安平之时,州治迁徙于此之缘由。

井陉威州治地与井陉县治地是否一地?从雍正《畿辅通志》所载“威州故城,在井陉县东北五十里,金置元废。《旧志》:‘元徙威州治洺因,亦徙井陉县治天长,而此城废’。《新志》:‘故城谓之威州城,又名威州堡,亦曰井陉店’”,以及“天长镇,今县治也,元时移县治此”来看,元宪宗二年(1252年)前的一段时间内,威州当为井陉县治,而雍正《井陉县志·城池》所载:“明洪武元年复置县治于此(天长镇)”,井陉县治在威州的时间更长。至于威州何时成为井陉的县治,又具体是那年复迁至天长,尚需进一步考证,但威州曾为井陉的县城应是肯定的,天长做了883年的井陉县城之说值得商榷。

(燕赵都市报 刘春林)

更多井陉威州镇古城历史,井陉威州水乡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