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看过顾老的人生,我觉得封面这套9200万的茶具卖得一点都不贵。
这是手望为你讲述的第187个故事
编者 / 尽欢
——
2008年,上海工美秋拍,一件紫砂“唐云壶”以318万元成交,创下当时紫砂的交易记录。
唐云壶
2010年,嘉德春拍,紫砂“相明壶”以1232万元成交,刷新纪录。
相明壶
2013年,保利春拍,“寒汀壶”以1495万元成交,再刷记录。
寒汀壶
2015年,东正春拍,“湖帆壶”现身,成交价2817.5万元。
湖帆壶
这四把一步步将中国紫砂壶推向天价的紫砂茶壶,出自同一个人之手——1996年辞世的顾景舟先生。
唐云、戴相明、江寒汀、吴湖帆皆是当时上海名声赫赫的文人墨客,而顾景舟是一个出身于江苏宜兴一户做壶坯的人家的年轻人。一个做茶壶的手艺人能与当时中国最顶尖的一批书画篆刻家齐驾并驱,在后世的评价中甚至隐隐超越了诸多书画大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顾景舟先生始终以一个传统文人的态度来制壶,来生活,这是他成为一代紫砂泰斗的“秘诀”。 可以说他的成就,来自于他一生坚持的文人风骨。
顾景舟老先生坚持每天练习书法
1915年,顾景舟出生在江苏省宜兴一户紫砂世家里。顾景舟祖上曾是京官,名声显赫。故而家里重视教育,虚岁六岁时便被父亲送到东坡学堂读书。
他自己也特别争气,天资聪颖,记忆力尤强,学业出类拔萃。顾景舟梦想着饱读诗书,考取功名然后光宗耀祖重振家门。
他自幼不像普通的小孩子一般贪玩。当时的小学校长吕梅笙古文功底深厚,顾景舟非常佩服他,因此在小学毕业后,他继续留校随吕校长又读了三年古文,由此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
少年顾景舟
奈何时运不济,小学毕业后世道不宁,家道中落,再无力供顾景舟继续读书深造。17岁时顾景舟便开始在家随祖母与父亲学习制壶。
学完自家的手艺顾景舟自知不足,他到隔壁以做水平壶出名的著名艺人王寅春家串门,又向同村的制壶大师程寿珍请教,就这样博采众长,默默提高自己的制壶技艺。
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顾景舟做出一把当时流行的“洋桶壶”。由其姑父徐祖纯带到茶楼,刚一亮相,便引来很多资深茶客的赞赏。
顾景舟制洋桶壶
而资深收藏者华荫棠在蜀山街头遇见顾景舟之后,见他的茶壶精美,便以一担八斗米的高价换了顾景舟的三把茶壶。
消息传开以后,顾景舟的茶壶在江南火了起来,上门求壶的人络绎不绝,在战乱时期的民国江南,顾壶的开价最高能到十几担米换一把壶。
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父亲及友人都劝顾景舟多做壶,以更快地扬名天下。但此时的顾景舟却反而花了更多的时间在琢磨制壶之道,读诗书以养蓄清逸之气上面。
年轻的他以古代文人的气概留下了一句话:“多做必滥。”
顾景舟制扁腹壶 今年春季在北京拍出3450万的天价
顾景舟不仅不贪多滥做,甚至会毁掉自己觉得不满意的作品。
刚出名的他有一次去蜀山茶馆找人,恰巧碰见一位老者拿着他的茶壶评头论足。老者有理有据地列举了他自以为完美的洋桶壶的几大不足之处,听得顾景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他上前几步抢过茶壶便将其摔烂在地上,在满座惊讶的目光中,顾景舟向老者行了个礼:“在下顾景舟,先生您说的话是对的,明天这个时辰,我赔一把新壶给您。”
次日一早,顾景舟提着一把新出窑的洋桶壶走进茶楼,交给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老者。改进后的新壶让人眼前一亮,围观者不禁为之称好。“顾景舟掼壶”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开来。
顾景舟制上新桥壶
晚年顾壶名满天下时,常有藏家高价买了茶壶上门求证真伪。
据说有一次一位收藏家带着茶壶上门询问真伪,顾景舟将茶壶放在桌角端详,与客人喝茶时不小心将茶壶碰碎在地,而后他十分淡定地取出一把新壶相赠。
据传,这也是因为顾老不满意自己之前制作的那把茶壶而耍的“小花样”。
顾景舟制大梅花壶
顾景舟老先生对自己作品的严格要求每每让我想起与他同为宜兴人的吴冠中,吴冠中先生定期焚烧自己觉得不满意的画作,而顾景舟摔碎自己觉得不完美的茶壶,这其中蕴含的都是一种传统文人对艺术的至高追求。
正是这种态度和追求,让他们得以超越前人,开创出一派新河。
1936年,顾景舟因技艺过人,与一众大师被上海的古董商人看中,请到上海进行仿古紫砂壶制作。这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名师佳作,仿制过程犹如书法家入门时的“临帖”阶段,对顾景舟的艺术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顾景舟的仿制水平有多高呢?晚年他多次受邀到故宫鉴定紫砂壶文物,期间他发现故宫收藏的清初紫砂壶大师陈鸣远的几件作品,竟都是自己在上海期间的仿制品。
清陈鸣远制莲子壶 拍卖行估价也只在150万-200万
虽然在上海的磨练使顾景舟的技艺突飞猛进,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都有很大的充实和提高。但在顾老晚年,他很客观地评价这段经历:这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30多岁的顾景舟在上海已小有名气,其时他的作品多经由好友戴相明经营的“铁画轩”卖出。在戴相明的介绍下,顾景舟认识了江寒汀、唐云、吴湖帆、王仁辅、来楚生等上海著名书画篆刻家。
戴相明(左)与顾景舟(右)
由于顾景舟饱读诗书,在书画上也有一定的造诣,跟乡下的手艺人很不一样。上海一众文人墨客既佩服他制壶的手艺,又惊叹于他言谈举止的文雅清逸,故而常常与之交流切磋,互换作品,这使得顾景舟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格调有了很多不同视野的养分。
回到开头我们提到的一系列“天价紫砂壶”,便是这一时期顾景舟与上海书画名家们的合作作品,这更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文人们的友谊见证。
1948年,顾景舟精心制作了五把大石瓢壶,壶坯送到上海之后由吴湖帆及江寒汀在壶身作了装饰书画,而后经货船带回顾家,顾景舟亲自镌刻,五把石瓢壶烧成后顾景舟自留一把,其余四把分赠江寒汀、吴湖帆、唐云、戴相明。
这五把壶被业内认为是“陶艺一绝、书画一绝、篆刻一绝,可谓陶、书、画、刻的珠联璧合”,这段艺坛佳话也被认为是近代史上最具标杆性的一次文人壶杰作。
至今四把在拍卖行面世的壶都已创下天价,仅剩景舟壶由顾先生家人典藏未曾面世
顾景舟因客观条件所限被迫辍学,但这不影响他向学的心。小学毕业后没条件读书,他就跟着校长再学三年古文;生活所迫要靠做壶卖壶养活家人,他就在半夜挤出时间看书。
顾景舟结束一天的劳累之后会先睡下,半夜醒来这样子躺着看会书再接着睡
顾老的骨子里始终坚持要做一个文人而非只有手艺的工匠,这也是顾景舟紫砂壶能达到别人无从企及的高度的最主要原因。
而顾景舟老先生的作品中,最令我动容的是这个鹧鸪提梁壶。
顾景舟制鹧鸪提梁壶
幼年家道中落,中年经历文革之苦的顾老可谓命途坎坷,到了五十多岁才与徐义宝结为夫妻。然而造化弄人,没过上几年安稳生活的顾老便遭受丧妻之痛。
时年68岁的顾景舟老先生住在上海的朋友家,每日拄着拐杖去医院看望老伴。当时医院的确诊报告已经出来,是十分麻烦的恶疾。明白病情无可挽回的顾老先生在寻医问药之余,悄悄做了两把鹧鸪提梁壶。
顾景舟与妻子徐义宝
我国的文人擅长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种种意象中,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鹧鸪是南方的一种小鸟,它的叫声听起来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顾老用鹧鸪壶来祈祷希望妻子不要离去,留他在世间独自一人孤苦伶仃。一想到顾老在制作这把壶时心境的悲凉,想到不知有多少眼泪伴着这把壶的逐渐成型而落下,就令人心酸不已。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这种文人雅士的真情流露,最终凝结成或诗词、或戏曲、或工艺等等的美到极致的作品,最是令人动容。
晚年的顾老一壶千金,但老伴去世后的五年间,他将自己投身于单位的公务及社会活动间,五年内制壶不超过50把,全都用来送给挚友或者上交单位。
顾景舟老先生一生生活简朴,尽管无数人或找上门或托关系千金求壶,晚年的他始终坚持不卖一壶。
顾景舟代表性作品之一:僧帽壶
此时的紫砂壶在他心中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门崇高的艺术。仿若魏晋文人的清高风骨在晚年顾老先生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彼时他的唯一一个养子要从农村调上来,很多人说:“你这么一个独子,应该可以调上来的,是符合政策的。但是不是应该送给领导一把两把你做的东西呢。”他断然拒绝了。
顾景舟一生中拒绝了无数个前来要壶求壶的领导官员,又怎么可能为了一点私利违背自己的本心,弯下自己的铮铮傲骨呢?
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的,关于人格道德修养的东西,在顾老的一生中得到了充分的践行和表现。这一点上,对我们当今的很多艺人,乃至于所有搞文化的文化人,顾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项美术工艺品达到高级阶段往往是融入了手艺人的修养、学识以及文化。看顾景舟的紫砂壶,你会发现,顾老把他的一生,都放进了那一个个方方圆圆的紫砂壶中了。
顾老逝世三年前接受采访
资料来源:
B站:百年景舟纪录片(合)
淘壶人:顾景舟五把传奇石瓢的故事
新浪新闻:“大石瓢壶”见证顾景舟与吴湖帆友谊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