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除了闻名世界的兵马俑、大雁塔等著名景点以外,陕西的美食也有很多浓墨重彩的地方,陕西的美食闻名全国,主要以面食和 *** 风味为主。一碗羊肉泡馍,喝上一瓶老西安味道的冰峰汽水,再尝尝特有的biangbiang面……那么今天就来说说那些知名度很高的陕西10大名小吃。
肉夹馍
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馍”的简称,中国陕西省传统特色食物之一。陕西地区有使用白吉馍的“腊汁肉夹馍”、宝鸡西府的肉臊子夹馍(肉臊子中放食醋)、潼关的潼关肉夹馍(与白吉馍不同,其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饼体发胀,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时温度以烫手为佳,且老潼关肉夹馍是热馍夹凉肉,饼酥肉香,爽而不腻)。肉夹馍是陕西著名的小吃。2016年1月,肉夹馍入选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羊肉泡馍
关中汉族风味美馔,源自陕西省渭南市固市镇。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因它暖胃耐饥,素为陕西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吃的“总代表”。
泡馍讲究汤清肉烂,煮汤是最重要的,骨汤和肉汤分开煮,肉先腌制20小时,再煮8-12小时。讲究的卖家都是把一锅汤卖光就关门,所以吃泡馍最佳时间为上午,一方面此时肉汤最鲜最浓,味道最佳,另一方面泡馍稍难消化,不宜晚上吃。
陕西凉皮
凉皮是陕西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尤其在关中各城镇大街小巷的饮食摊点上极为普遍。它以筋、光、辣香、清凉等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凉皮历史久远,凉皮传说源于秦始皇时期,比较常见的种类有有麻酱凉皮、秦镇米皮、汉中面皮、岐山擀面皮、面筋凉皮等。凉皮可以说是四季皆宜,吃法也分为热吃和凉吃,在冬天热的面皮相对来说比较受欢迎,因为可以保暖。春夏秋三个季节可以凉吃,夏天吃凉皮能消暑,春天吃凉皮能解乏,秋天吃凉皮能去湿。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
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特色传统风味面食,又叫“油泼辣子面”,是传统的陕西面食。因为制作过程中要把面块放在案板上摔打成裤带般宽厚的条状,声音就是biang、biang的,由此而得名。“面条像裤带,辣子是主菜”,是关中十大怪物之一,三言两语将陕西关中人爱吃面习惯的饮食展现出来,老陕人端一大碗biangbiang面、陕西关中有一句老话:“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谗得爱吃面的人流口水。最古老的一种是擀厚切宽像裤带,爽口耐饥撩得太极。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面下。
葫芦头泡馍
葫芦头泡馍是陕西西安特有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源于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像葫芦,因此叫葫芦头。葫芦头的基本原料是猪大肠和猪肚。以味醇汤浓、馍筋肉嫩、肥而不腻闻名于国内外。其烹制工艺精细,合理使用多种调料。最重要的是处理肠肚、熬汤、泡馍三道程序,其中原料肠肚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达到去污、去腥、去腻的要求,做出美味的葫芦头。
锅盔
又叫锅魁、干馍,是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地方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人称“睁眼锅盔像锅盖”,即象头盔状,顾名思义又叫锅盔。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的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泾阳锅盔.武功县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扶风县锅盔,凤翔县锅盔,西和锅盔。
臊子面
臊子面是中国陕西省特色传统面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在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方流行。臊子面历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鸡蛋等,做法简单。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对于陕西人来说,臊子面的配色尤为重要,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既好看又好吃。
饸饹
饸饹(读音hé le),也叫河漏,又叫huó luǒ,是将豌豆面、莜麦面、荞麦面或其他杂豆面和软,用饸饹床子(一种木制或铁制的有许多圆眼的工具),把面通过圆眼压出来,形成小圆条。比一般面条要粗些,但比面条劲道、质软,烹饪方式和面条差不多。豆面有时候需要加入面粉来调节面的软硬度和口感,适合于没有小麦面粘性大,不能按普通方法做成面条的面类。
水盆羊肉
盆羊肉是以羊腩肉为主要食材的一道菜品,是陕西地区汉族著名的传统小吃,源自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原同州府治朝邑县),以陕西省渭南市大荔、蒲城、澄城三县的水盆羊肉最为有名,其中尤以澄城的水盆羊肉最为地道,最为悠久,并于2016年1月入选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时代的“羊臐”演变而来。秦汉时称为“羊肉臐”,唐宋时又叫“山煮羊”。
金线油塔
金线油塔是陕西三原地区的一种名贵的传统小吃。它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相传始于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时有了改进,选用上等面粉、猪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饼层次,把饼状改为塔形,将烙制改为蒸制,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成为上乘美点。油塔蒸好下笼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等,别有风味。